书城小说鬼谷子的局(1-11卷)
6892000000317

第317章 秦公制伏狂狷士 张仪纵舌向巴蜀(4)

所有烟云于片刻间消散。

二人相视,拊掌大笑。

贾舍人前脚刚走,少梁令吴青也来辞行。张仪托他捎信给小顺儿,要他安置好张邑事务,速来咸阳。

数日之后,秦国大良造公孙衍使魏归来,未及回府,直接进宫向惠文公禀报苏秦成功合纵三晋之事。

惠文公似已料到这一结局,淡淡问道:“苏子下一步是何打算?”

“去齐国。”

“齐国?”惠文公眉头紧皱,盯住公孙衍,“他该去楚国才是。”

“待齐人入纵之后,他再去楚国。”

惠文公倒吸一口气:“你是说,苏秦他要合纵六国,只与寡人为敌?”

公孙衍点头。

“他不是宣扬合纵三晋吗,何时改为合纵六国了?”

“是赴魏之后才改的。这是合纵的软肋,臣正是由此击他,使魏国君臣皆不入纵。想是苏子意识到了,临时更改主张,提出六国纵亲,共制强秦。”

“什么共制?他这是灭秦,灭寡人!”惠文公怒不可遏,震几喝道。

“君上,”公孙衍小声禀道,“就臣所知,苏子似无此意。”

“不是此意,”惠文公余怒未消,手按几案,“他是何意?”

“临行之时,臣拜访苏子,与他恳谈。苏子坦言,合纵旨在建立一个诸侯相安、列国共生、天下共治的太平盛世。按照苏子设想:六国有秦可合纵,六国合纵可无争;六国无争,中原可安;中原安定,秦亦不敢动,天下可无争矣。天下皆无争执,诸侯就可平心静气地坐下来,求同存异,寻求共和、共治之道,复归周初周、召二公时的共和盛世。”

惠文公连说数声“迂腐”,从席上跳起,在厅中急踱几个来回,陡然住脚,大声叫道:“来人!”

内臣急进:“臣在!”

“速召公子疾、司马错、甘茂入宫议事!”

内臣应过一声,正欲退出,惠文公又补一句:“嗯,还有,叫公叔和右庶长也来!”

内臣退出。

公孙衍略略一怔,小声问道:“请问君上,谁是右庶长?”

“张仪,爱卿知道他的。”

“张仪?”公孙衍震惊,“他不是在楚国吗?”

“这辰光在咸阳。”惠文公应过一句,在主席坐下,两眼微闭,开始冥思。

公孙衍不好再问,也不敢说走,遂正正衣襟,缓缓闭目。

不消半个时辰,公子疾、司马错、甘茂、张仪诸人紧急赶至,唯有前太傅嬴虔腿脚不便,尚在途中。

内臣吩咐诸人在偏殿暂候,亲至宫门迎到嬴虔,方才入殿禀道:“君上,老太傅及诸位大人已至,在门外候见。”

惠文公的怒气已经缓和,脸色复归平静,淡淡说道:“让他们进来吧!”

老太傅打头,诸人鱼贯而入,分别见礼。

惠文公微笑起身,搀起嬴虔,扶至自己身边坐下,又指着其他席位对诸人道:“坐坐坐!”转对内臣,“上茶!”

内臣击掌,旁边转出宫女,分别斟过茶水,躬身退去。

“公叔,诸位爱卿,”惠文公端过茶水,轻啜一口,缓缓说道,“方才,公孙爱卿使魏归来,禀说魏国已入纵亲,苏秦已将三晋和燕国合为一体。公孙爱卿还说,苏秦仍不罢休,打算前去齐、楚,欲使山东六国纵亲,共制秦国。”顿住话头,再啜一口。

显然,这是一个超大变故,除公孙衍之外,诸臣皆是一震,面面相觑。

惠文公扫视众臣一眼,神色渐渐严峻:“三晋合纵,已无秦矣,何况是六国?诸位爱卿,眼下大秦已到生死存亡之秋,寡人急召诸位来,是想请大家议个对策。”

许久,谁也没有开口,场面死一般静寂。

“公叔,”惠文公转向嬴虔,“您老见多识广,可有妙策?”

自下野之后,秦公很少向他咨询朝政,嬴虔也很少关注朝事。此时见召,且又第一个被问,嬴虔显得颇为局促,两手互搓一阵,口中方才挤出一字:“打!”

众人皆笑起来。

惠文公却没有笑,一本正经地望着他:“请问公叔,打谁?打哪儿?”

“打赵人!打晋阳!”

惠文公垂头,陷入沉思,有顷,抬头望着众臣:“数月前寡人传檄伐赵,算是虚晃一枪。公叔之意是来实的,诸位意下如何?”

“臣赞同!”司马错接道,“赵人首倡合纵,就该付出代价!臣愿领军令状,不得晋阳,誓不回师!”

惠文公瞥向张仪,见他闭目端坐,嘴角似笑非笑,如泥塑一般,心里已知端底,却不问他,目光扫向公孙衍、公子疾和甘茂:“公叔、司马爱卿皆欲伐赵,你们可有异议?”

甘茂迟疑一下,缓缓说道:“臣以为,若是伐赵晋阳,莫如伐韩宜阳。”

惠文公心里一动,倾身问道:“哦,你说说清楚!”

“赵之晋阳四周无山可倚,无险可守,赵人是以高墙深沟,储粮殖民,防备甚严,我无机可乘,屡攻不下。反观宜阳,周围尽是高山险川,韩人自然防备松懈,我有机可乘,若是突袭,或有胜算。再说……”甘茂故意顿住,目视惠文公。

“说下去!”惠文公盯住他。

“晋阳地方贫瘠,占之无益。近年来,铜不如铁,宜阳素有铁都之称,我若得之,不知可省多少费用!”

“臣赞同左更所言。”公孙衍接道,“从大梁回来,臣一路上都在思索此事。合纵虽从赵始,赵却是块硬骨头,啃之不易。魏有庞涓、惠施、朱威等人,眼下亦不宜图。三晋之中,唯有韩国有机可乘。申不害早死,韩侯年事渐高,力不从心。韩室几个公子,皆是平庸,苏秦合纵,韩侯积极响应,盖因于此。魏、韩素来不和,我若伐宜阳,魏或不动。赵人远离宜阳,爱莫能助。我若得宜阳,即可以此要挟韩侯,逼韩侯退纵。只要韩人退纵,苏秦合纵之谋不攻自破。”

“嗯,爱卿看得又远一步。”惠文公点头赞许,“得点碎铁是顾眼前,破除合纵才是长远!不过,正如甘爱卿所言,宜阳虽说可伐,但其周围尽是高山险川,更有魏人占据陕、焦、曲沃等邑,我无路可借,如何伐之?”

“君上放心,”公孙衍似已胸有成竹,“臣早已琢磨此事。在魏之时,臣访过函崤谷地,从当地猎户口中得知,函谷关东十数里,溯潐水而上,越马首山,可入洛水谷地。此番回来,臣亲去察过,的确可行。另从华山东侧南下,越夸父山、阳华山等,亦可经由洛水谷地,进攻宜阳。”

“大良造所言不错,”司马错接道,“夸父山虽然路远,却可走马。不过,这是险路,韩人早有觉察,设有关卡。若是由此进军,只要韩人稍有防备,就会陷入绝地。”

惠文公心头一震,转向公孙衍:“公孙爱卿可曾考虑过这个?”

“考虑过。”公孙衍点头,“用兵在奇,在诡,在突然。韩人若有防备,只有一个解释,就是我们准备不周,用兵不奇。”

惠文公闭目思忖,有顷,再次抬头,目光扫向张仪,见他依旧闭目端坐,唯一的不同是,嘴角已不再是似笑非笑,而是带有明显的哂笑。

惠文公微微抱拳,倾身问道:“右庶长意下如何?”

众臣皆将目光投向张仪。

这几日里,张仪赴秦并官拜右庶长的事已如风儿般传遍咸阳,但因张仪从未上朝,即使司马错、公孙衍、嬴虔三人,也是第一次见他,目光里充满好奇。

张仪睁开眼睛,朝惠文公拱手:“君上是问征伐,还是应对合纵?”

惠文公惊道:“两者可有差别?”

“当然。”张仪应道,“若问征伐,臣初来乍到,不明情势,不敢妄言。”

“如此说来,爱卿已有妙策应对合纵了?”惠文公面现喜色,倾身急问。

张仪摇头:“妙策没有。”

“那……爱卿可有对策?”

“臣正在考虑。”

张仪绕来绕去,等于说了一堆废话。众臣大失所望,可也觉得好玩,皆笑起来。

此时显然不宜说笑,惠文公咳嗽一声,坐直身子,扫视众臣一眼:“诸位爱卿,今日暂先议至此处,至于是伐赵还是伐韩,待寡人斟酌之后,再与诸位详议。”

众臣尽皆告退。

张仪本以善言闻名,今日却在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上三缄其口,实出众人意料。出宫门之后,几乎没有人搭理张仪,张仪也未理睬他们,各自乘车回府。

是夜黄昏时分,张仪府前驰来一队宫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