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鬼谷子的局(1-11卷)
6892000000385

第385章 呈舌功张仪横魏 辩是非长舌受挫(4)

“王上……”惠王的话音尚未落地,毗人“扑通”一声跪下,号啕大哭。

“你你你……你这哭个什么呢?”惠王已站起来,不耐烦地看向毗人,有顷,摆手,“是了是了,寡人晓得你是舍不下。好吧,你这也跟在后面。待寡人为时,也好有个照应,有个观瞻。”言讫,拔腿即走。

“万万不可呀,王上!”毗人扑前几步,一把抱住他的大腿。

“哈哈哈哈!”庄周望着这对君臣,听着二人煞是有趣的对话,长笑数声,大步远去。

“先生,等等我……”惠王急了,扬手大喊,拔腿就追。

不料,此时的毗人就如发疯一般,连小命也豁出去了,不顾一切地将惠王的两条粗腿死死抱住。

第三日头上,张仪再访惠施府,意外得知,相国和庄周一大早就外出赏游去了。

张仪问明去处,驱车寻去,果在大梁城外郊野分界处的一个土坡下觅到一辆驷马轺车。车中空无一人,马已卸套,四马悠然自得地在草地上寻食,驭手蹲在地上,正眯缝两眼欣赏它们。

张仪无须多问,单看车篷即知是相府的,遂跳下车,自报家门。那驭手似是晓得他来,拱手还过礼,朝坡上略略一指,说主公正在那儿恭候呢。

张仪大喜,拱手谢过,吩咐驭手也在此处牧马,蹽起两腿健步登坡。

坡上并无一人。

张仪登上坡顶,极目望去,但见逢泽之水无边无际,清波荡漾,岸边百花竞艳,鸟语蝶飞,唯独不见人影。

张仪疾走几步,换角度重新搜寻,终于看到坡下的水岸边有几棵柳树,树下似有人形,急急寻路近前,果是二人,各倚树干,背山面水,无语而坐。

张仪直走过去,垂首拱手:“晚生张仪拜见二位先生。”

二人似是没听见,仍旧神情专注地凝视面前的浩渺水波。

张仪吸口长气,眼珠子一转,瞥见二人中间有棵树,刚好与惠子、庄子的两棵呈“品”字形,晓得是为他备下的,遂走过去,毫不客气地倚树坐定,但不是面水背山,而是背水面山,正对二人。

这种坐法显然不为赏景,亦不为冥想,一看就是论战架势。

惠施的眼睛睁开一道缝,斜他一下,微微拱手:“老朽恭候多时了。”又指向庄周,“这位就是庄周,你不是说做梦都想拜见他吗?”

“正是,”张仪改坐为跪,扑地拜叩,“先生在上,请受晚生张仪三拜!”

“呵呵呵,”庄周笑过几声,也睁开眼,“惠施说你舌功厉害,其他人也都这么说,庄周尚未领教,你这低头就拜却为哪般?是先礼后兵吗?”

“在先生面前,晚生不敢弄舌!晚生所以叩拜先生,是因为一篇妙文。”

“哦?”

“晚生在鬼谷之时,有缘得读先生论剑妙作,深为之迷。出谷之后,晚生以此文为锋,琅琊台上力克越王无疆,助楚灭越,成就出山首功。”

“哈哈哈哈!”庄周长笑数声,敛笑沉声,屈指数落,“庄周论道之语,被你这般谬用,一可叹也。吴越之地,十万生灵,一朝葬送你手,二可叹也。以他人鲜血成就己功而不自省,三可叹也。有三叹而不自知,在庄周跟前夸功,四可叹也。”

张仪原想以此文为缘,以奉承引见,不料庄周并不承情,照头几斧劈下,斧斧见血,任凭他有过修炼,一时也是蒙了,尚余一拜三叩之礼未行呢,整个身体却似僵在那里,既拜不动,亦叩不下。

场上尴尬气氛,犹如凝结。

惠施斜睨张仪,嘴角嚅动几下,似要说句什么,却又打住,眼睛眯起,视线移向湖面。

“多谢先生评判。”张仪总算回过神来,硬起头皮完成大礼,礼毕起身,小心翼翼地拍拍两手,拂袖坐下,拱手应道,“鬼谷之时,尝听恩师论起先生。承蒙上天所赐,晚生今朝有幸得遇先生,诚望先生不吝赐教。”

见张仪如此“谦卑”,庄周不好用强,语气有所缓和:“庄周一向独来独往,与世人无涉,你那恩师何以平白无故地议论起庄周来呢?”

“非平白无故,”张仪应道,“恩师是以先生论道之语,启迪我等徒子修身悟道。”

“你讲讲看,鬼谷老头子是如何引用在下之语启迪尔等的?”

“回先生的话,”见话投机了,张仪倾身应道,“听恩师说,有人曾问先生道在何处,先生以‘道在蝼蚁’‘道在稊(tí)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应对,每况愈下,让人瞠目结舌。先生论道,用譬精准,开塞通窍,晚生大是叹服,每每思之,回味无穷呢。”

看到张仪愈加恭维,庄周微皱眉头:“听惠施说,你甚想见我。你来见我,难道就为说出这几句奉承话吗?”

“不不不,”张仪急了,“晚生此来,是向先生问道,还望先生指点迷津。”

“哈哈哈哈,”庄周长笑几声,“若为问道,你下山何为?听闻鬼谷子道行深厚,你舍近求远,岂不荒唐?”话锋一转,一字一顿,“可见,问道并非你心。”

“非也,”张仪沉声应对,“恩师有恩师之道,先生有先生之道。恩师之道晚生已有领略,先生之道,晚生却少有听闻,今朝有幸得遇先生,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只怕你听闻我道,还得返回谷中,从鬼谷子重新修起。”

“这倒未必。”张仪微微一笑,甩几下袖子,做出论争架势,两手夸张地在耳朵上揉搓几下,拱手道,“晚生已洗耳矣,请先生赐教!”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为莫逆之交,子桑户死,孔子使子贡往吊。见孟子反、子琴张鼓琴操瑟,围尸唱咏,子贡愕然,责怪二人失礼,反遭二人嗤笑,回告孔子,孔子慨然叹道:‘彼,逍遥于游方之外,丘,拘泥于游方之内,内外不相及,丘却使你前往吊唁,何其浅陋呀。’你与我,亦为方里方外之人,内外既不相及,你这舍近求远,向庄周求道,岂不是荒唐吗?”

庄周出口讲出这个故事,显然是在告诉张仪,道不同不相为谋,大有话不投机半句多之意。

“谢先生教诲。”张仪听得明白,微微一笑,“晚生愚昧,敢问方里方外之别?”

“方外之人,一如那莫逆之三子,与天共生,与地同体,以生为附痈,以死为决溃,外托于万物,内忘其形体,彷徨于尘垢之外,逍遥于无为之境。方内之人,一如那孔丘,忧其心,劳其形,外逆于天,内逆于性,为其所不能为,行其所不能行,碌碌乎奔走列国,凄凄乎呼吁仁义,惶惶乎如丧家之犬,恓(xī)恓乎如漂泊之萍。”

“呵呵呵,”张仪连笑数声,“先生有所不知,仪既非孔丘,亦非彼三子。仪既能逍遥于方外,也可彷徨于方内,是一脚踏三江呢。”

“你呀,”庄周扫他一眼,重重摇头,“不过是一心想三江而已。想不是踏。天道阴阳,非阴即阳,非阳即阴。人道游方,非方里即方外,非方外即方里。你只有两只脚,如何就能踏三江呢?”

“这个,”张仪无话说了,咂吧几下嘴皮,“就算晚生踏在方里吧。若依先生之见,万事皆可无为而治。方今乱世,若是也以无为应之,岂不是战乱频仍、永无宁日了吗?”

“哈哈哈哈,”庄周爆出几声长笑,转对惠施,“老惠子,听到了吧,这就是从鬼谷里走出来的大秦相国!”眯起眼睛,“据周所知,鬼谷子也算是方今世上的有道之人,竟然教出这等弟子,真正让人想不透呢。”说毕,动作夸张地连连摇头。

眼见辱及师门,张仪脸色涨红了,二目逼视,语调加重,不再具足恭敬心:“敢问庄先生,张仪错在何处?”

“你什么也没有错,不过是不知道而已。”庄周回转头来,二目如炬,嘴角溢出不可意会的哂笑。

鬼谷中从先生修道五年,吃过不知几多苦楚,竟被人判为不知道,一向好胜的张仪挂不住面皮,凝起眉头,嘴角撇出一声冷笑,声音寒冽:“晚生何处不知道,敬请先生详言!”

“知道之人,当顺天应命。”对张仪的态度变化,庄周似无所见,似无听闻,顾自侃侃而谈,“天性自然,命理无为。尔等鬼谷弟子,游走于列国,叫嚣于朝堂,离心朝野,拨弄是非,混淆黑白,挑动征伐,内不顾身家性命,逞口舌之能,外无视生命价值,逞兵器之恶,使原本病入膏肓的尘世雪上加霜,使原本昏黑的大地愈加昏黑,如此行事,可谓知道否?”

这些诛心之论若由鬼谷子说出,张仪或许出于师徒之礼,不敢强辩。但对于庄周,张仪原本只有恭敬,并无畏怵,这又被他逼到死角,只能操戈回击了。

“以先生之见,”张仪略略一顿,以退为进,“凡事皆可无为而治否?”

“天道无为。”

“人道呢?”

“天人为一,人道自也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