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CIA超强阅人术
6953600000003

第3章 CIA特工上任的必修课(2)

《经济学人》是英国发行的一份面向全世界的知名杂志,其中大约有一半的读者在北美。这则广告一经刊登,立刻在世界各地引起轰动,因为在美国中央情报局从事间谍工作毕竟不是件可以随便张扬的事。因此,美国中央情报局一反常规地开始在像《经济学家》这样的高档杂志上刊登广告,公开招募“间谍”的时候才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但始作俑者,广告的发布人——中央情报局却安之若素。事实上,为了竞争人才,中情局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的银盾局徽,做大型广告了,只是这次投入的手笔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总共耗资2000英镑。

CIA对特工的选取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大多选取一些名牌高校毕业的理科生,如计算机科学和信息专业的毕业生等。因为在CIA高层看来,这一部分人由于是理科生,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思辨性要优于文科生和常人,办事讲求效率和实证,不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也就是说,在进行心理分析上,这些人是占有基础优势的。

CIA在公开招募之后,会有一部分人得到考官的青睐,顺利进入心理测试阶段,在这一测试阶段的考题都非常诡异,很多是基于犯罪心理学制作出的,当这些应试者能够顺利地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时,考官就会认为,眼前的这个人是可以捕捉到对手的心理变化,从而顺利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的人。

1998年秋,美国中央情报局进行了1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征召间谍和情报分析人员的工作,中央情报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并在美国许多地方的宾馆酒店接待应征者。在等到应试名单确定及通过姓名查核后,中情局就会展开对初步合格者进行一系列离奇曲折的考验。

第一步,就是对初步确定名单的人员进行“姓名查核”。姓名查核的目的,就是要看这些人有什么不适合做间谍的背景和材料。

第二步,对通过姓名查核的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安全检查,包括家庭情况和本人经历。

在这两步工作完成后,合格者将会接受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考验。被考验者在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接受考验,以能够充分考察出其智力、表现力和思想品质的真实情况。被考验者首先会接受“观察力测验”考察,主考者会根据方案或专家的出题,让应试者自己去完成。例如,应试人会被引到一间卧室里,告诉他说,这间卧室在几天前曾住过一个临时过客。当客人离去时,遗留下26件用过的东西,包括衣物、笔记材料、剪报和一张时间表。应试人要仔细地研究这些杂物,并在4分钟内从这些杂物所提供的线索中,判断出这个客人的情况和去向。

而另外一项“意志力测验”,则是在应试者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将其从家里突然逮捕并且送到地下室的黑房里,置于强烈耀眼的反光灯下,或者是将其与死囚犯关在一起,从黑暗中传来严厉的审问声、恐吓声。

在通过这些考验之后,应试者最后还要通过测谎器的测试,来查测其心理素质情况。通过这些考验之后,中情局会从被考验者中挑选出一批资质出众的年轻人,但是,这些新手们不会马上被派出去执行任务,管理者会将他们集中起来,安排为期一年的特训。

与一般组织不同,中情局需要的是一批特殊任务间谍,由于这个工作风险度比较高,为了在执行任务这一点上能有更多的收获,在训练强度上也会比其他队员高出一截。中情局对特工的培训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并不只是单单教会新特工如何看穿对手的内心,于无声之中悄然洞悉另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内心变化,同时格斗、伪装、收发秘密情报等方面的知识都是上课内容。而被派去执行特殊任务的特工,往往还要在间谍训练中心和反间谍中心进一步地学习,加强自己心理意志上的锻炼,只有通过这样不断的提高,他们才能真正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想要读懂对方的心理变化,那么丰富的阅历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不论从事哪一领域的工作,人们都是需要积累经验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在经过一年的正规训练后,中央情报局会通过对学员的能力、智力以及性格稳定性进行测验并再次进行筛选,然后根据需要,将学员分到中央情报局下属的各个部门进行实习培训。这些新人会在训练办公室的控制和指导下工作三年左右,通常情况下,没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上级是不会让他们去执行一些特殊任务的。

可以说,美国中央情报局招募间谍的时候,在选择上注重个人的才智和表现力,如:喜欢冒险并且肯作出牺牲,或是在某一方面具有专长等等。

中情局的招聘是面向全社会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除年轻的大学生外,它也录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人才,它甚至还有一个专门负责招聘宗教人士的机构。当然,无论是哪一个领域出身的人,想被中央情报局雇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前,中央情报局主要的招募对象并不是传统的美国人,而是以来自拉丁美洲、亚洲特别是中东地区国家的移民或是这些移民的后代居多,尤其是少数族裔和妇女。而且,中央情报局特别青睐那些会说汉语、韩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乌尔都语的应聘者,而掌握其他“热点”地区语言或是在那里有着生活经历的人也是中情局重点网罗的对象。

中情局之所以会对这些人有偏好,是因为中情局的间谍和特工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要在其他国家活动的,而由于肤色、语言、习俗的不同,使得间谍活动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若是能够选用一些外国移民情况则会好得多。

中情局的一位高级官员曾表示说,CIA一直都在招募移民,以便能够进入外国的社会基层中获取情报。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美国更多地把国外的恐怖分子、毒贩、军火走私犯等视为国家安全的敌人,CIA就更需要精通敌人所在国家语言的特工。而那些有能力潜入恐怖组织内部的志愿者也将被优先录取。

据统计,在2006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新人中,有23%是非洲裔、拉美裔、亚裔美国人以及土著印第安人。目前,中央情报局有几乎一半的项目主管是少数族裔或妇女,这一比例比以往提高了不少。

综上所述,一名合格的间谍,必须具有高度的智力,果断的行动,强烈的求知欲和见机行事的机敏,言行稳重,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CIA特工们高超的心理探知手段,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建立在各个综合因素的基础之上的:首先,作为一名特工,在被录用之时他们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心理识别能力,也就是说是具有天赋的;其次,作为一个老牌的情报机构,CIA为新招募的特工们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经过这些专业化的培训,使被录用的新手在能力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大幅度提高;再次,中情局作为一个情报机构,它手中自然会拥有每一个目标主体的详细资料,让前去执行任务的特工做到知己知彼,在充分了解了对手的情况下,再加上他们训练有素的阅人技巧,完成任务也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对于从事情报收集的、培养间谍以及反间谍等国家安全工作的CIA机构组织来说,想要确保自己从他人口中以及各种资料中得到的情报是真实可靠的,首先就要做到能够阅读人心,也就是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故而,对于想要加入CIA的人来说,不论是从事情报的分析和收集工作还是间谍刺探情报,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精密的分析来阅读人心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之一。

3.竞争与合作:CIA与FBI之间的矛盾关系

1965年秋季的一天,中央情报局局长赫尔姆斯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报纸,其中一篇报道用显眼的字体标着,联邦调查局将在多米尼加开展活动,而总统居然也同意了这一做法。赫尔姆斯觉得既愤怒又荒谬,国外的情报活动,一向都是中央情报局的事,联邦调查局的那帮家伙,国内的事情不好好干,跑到他这里来瞎掺和什么。

正在这时,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赫尔姆斯沉着脸放下了手中的报纸,拿起电话。对方刚一开口,赫尔姆斯立刻就听出来了,是联邦调查局局长助理威廉·萨利文。虽然赫尔姆斯与联邦调查局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怎么样,不过,他们两个人私交还不错。

“嗨,伙计,我正打算找你呢。我需要你为报纸上的东西做出一个解释!”赫尔姆斯瞪着面前的报纸不客气地说道,“听着,伙计,我现在就去你那里,我们当面把事情说清楚。”

“哦不,我现在就去你那里。”萨利文的声音同样急促。

“那好吧,我等你。”挂上电话,赫尔姆斯依然沉着脸,忿忿不平地想着,要是总统命令中央情报局在纽约市区调查案件的话,胡佛这个老头子还不知道会闹成什么样呢!

稍后不久,萨利文便来到了赫尔姆斯的办公室,他和赫尔姆斯一样恼火。作为联邦调查局局长的助理,他太了解局长胡佛了。这些年来,胡佛就从来没有放弃在全球建立联邦调查局的情报网。这次约翰逊总统在多米尼加的问题上,认为联邦调查局的参与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胡佛一得到命令简直是跳起来去执行。但实际上,联邦调查局即便是派人去了,也干不了什么。因为中央情报局在那里已经有着多年的秘密活动,此举只是浪费人力和资金罢了。每次一提到胡佛,萨利文就感到头疼,那是个专横自负、从来听不进任何人意见的家伙,爱听奉承,但又对什么都充满了怀疑。赫尔姆斯知道萨利文的痛苦——胡佛的蛮不讲理谁都领教过。

最后,两人谈判的结果是,在多米尼加,双方进行合作,但互不干扰对方的行动。虽然赫尔姆斯还是很不高兴,但也只能这样了。在临走的时候,萨利文又对赫尔姆斯再三叮嘱说:“我们之间的这个协议千万要对老头子保密,否则,我立刻就会被他开除的!也千万不要让他知道我来过你这里。”

1965年的这一幕,在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争斗史上,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小小的插曲。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与联邦调查局(FBI)之间,一直都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造成这一矛盾关系的原因就不得不从两者之间的异同说起了。

简单来说,中情局是隶属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主要的任务是公开和秘密地收集外国政治、文化和科技等情报,协调国内各情报机构的活动,向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供报告和资料。而联邦调查局则隶属于美国司法部,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护和支持美国法律,对社会中发生的犯罪活动予以打击和调查。为了有效打击美国本土的犯罪和一些恐怖活动,联邦调查局会积极地和其他执法机构合作,合作的范围包括对警员的培训和犯罪者指纹和虹膜的识别,并专门建立了犯罪研究室,这些措施为有效打击犯罪提供了支持。

事实上,虽然二者之间的职能有相似之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CIA并不能算是警察,这个机构和警察有着十分严格的划分。在美国,每一个州、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警察,这些警察负责处理本地区出现的犯罪问题,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见到的普通的警察。但是当出现丧心病狂的罪犯开始流窜到不同的州作案时,普通警察的职能已经管不了了,这个时候就轮到FBI出手了。而CIA在这个过程当中,更多的是起到一个情报收集的作用,也就是为FBI提供流窜犯的资料。曾经有人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比喻:“一头熊在攻击了人类之后藏进了大森林之中,CIA特工坐在办公室里,用精密的计算机查出了这头熊的所有资料;FBI的人闯进了森林,对里面的所有住户,如兔子、狐狸、狼等逐一进行了审讯和排查;而美国警察对森林则进行了直接性的拉网排查,在广袤的森林中找出了熊。”

也就是说,在分工上,FBI和正式的地方警察有着很大的区别,只有当一个案件上升到联邦高度之后他们才会出手,而CIA可以说是在这个基础上又退了一步,但是这并不妨碍在实际办案当中,一些优秀的CIA特工被请去参与侦破、调查。也就是说,CIA在保护国家安全这一点上,和FBI以及地方警署是没有区别的。或者我们可以说得再简单明白一点儿,地方警察是保护一小片地区的美国公民的权利,FBI是为整个联邦公民的安全负责,而CIA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维护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安全,它的保护对象一直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利坚合众国(USA)。从维护国家安全这个角度讲,CIA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警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CIA这个“警察”为美国人消除了不少的安全隐患。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CIA与FBI之间是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关系,但实际上,从中情局建立开始,两者之间就注定存在着矛盾和分歧,尤其是在胡佛担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的几十年间,FBI与CIA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恶劣和紧张——这从开头的故事中就能够看出来。

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矛盾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了,甚至可以说在中情局成立前就已经开始了。在埃德加·胡佛执掌联邦调查局的这40多年间,这两个机构之间互相看对方不顺眼,明争暗斗,打得不可开交,一度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委恐怕就要追溯到中情局成立之前的联邦调查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