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存法则
6966600000031

第31章 尊重他人隐私,守口如瓶

只有对他人的隐私守口如瓶的人,才能永远受人尊重,被人信任。美国人交朋友有不少准则,但是,交友的第一准则是“为对方保密”。乍听之下,感到有些奇怪,为什么不是别的,偏偏把“为对方保密”定为第一准则呢?

秘密是任何人都有的,一个孩子,长到十三四岁,自我意识增强了,他就开始在一定范围内向别人保密。就是对最亲近的父母,也得“保”那么点“密”。可是,对自己的好友却可以敞开胸怀,交出自己的秘密。但是,有一个条件,他把秘密告诉了你,你得为他保密,不然,以后他就再也不会把秘密告诉你了。这种要求朋友保密的愿望,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强烈。

一个人总有一些纯属个人私事的东西,这些“隐私”知道的范围就不能太广,有的就只能在自己与挚友之间“你知、我知”。对自己的有些“伤心事”,譬如涉及到家庭纠纷、生理缺陷、个人恩怨之类,这些个人的“隐私”,一个人闷在心中实在难耐,也无济于事,于是,一般就会向自己的知心好友倾诉,目的是为了赢得朋友的同情、爱怜,及时帮助自己出点子,想办法。

如果有人把朋友告诉他的“悄悄话”公诸于众,可能会引起不少人的风言风语,甚至有人会歪曲事实真相,故意夸大其事,不仅不利于矛盾的解决,相反还会把事情搞坏。

而且,朋友把自己的“隐私”告诉你,即使没有叫你保密,也表明了他对你的极度信任。对此你只有为他分忧解难的义务,而没有把这种“隐私”张扬出去的权利。如果是无意间的泄密,还情有可原,认真向朋友做点说明,取得朋友的谅解就可以了。

青年男女有了异性朋友,最先知道的往往是最要好的朋友,而父母未必知道:工作中有什么走运的事,父母可能很快就知道了,而同事,特别是竞争激烈的朋友又未必知晓。两人评论第三人的优缺点的话,最害怕传到当事者耳中,什么时候敞开自己的胸怀,交出自己的“秘密”,要视情况变化而定。

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就是尊重他人隐私的典范:

1959年庐山会议后,遭到错误批判的彭德怀回到北京后,第一个去看他的是陈毅,一见面两人都有无数话想说,陈毅深情地对彭老总说:“老兄想开点吧,大局为重!正好利用这段时间读几年书,有话慢慢说吧!”对他们那次谈话的内容,陈毅一直守口如瓶。

交际场上,你的人气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立起来的,要由平日累积而成,由事实表现出来。假如你在人前信誓旦旦,承诺保守秘密,但背后却说三道四,不但损害你的形象,成为人人讨厌的“小喇叭”、“传声筒”,还会引起朋友间的矛盾。

其实,人人都有隐私,互相尊重对方的隐私权本来就是人们应该遵守的起码道德,如果不遵守这一道德,不仅伤害的是对方的感情,最终对自己也是一种伤害。为什么?因为稍有头脑的人,听到你散布别人的隐私,都会对你的人格产生怀疑,因此你可能会失去许多人对你的信任。那些没有被你散布隐私的人,都会对你敬而远之,从而使你孤立于人群之外。更有甚者,散布别人的隐私造成不良的后果,你还将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