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遇见最美的中国(二):城市篇
6967000000027

第27章 遇见最美的中国·山东旅游(12)

◆芝罘阳主庙

位于我国最大的陆连岛,芝罘岛阳坡的阳主庙,大约建于春秋时期,是齐国奉祀“八神将”的庙宇之一,也是我国有史记载的最古老的庙宇之一。庙有四进院落,殿房136间,呈“工”字形排列,建筑雄伟壮观,是一典型的东方古建筑布局。阳主庙“秀丽之山数扇锦屏遮阳主,幽阳罘水一条玉带束梁王。”芝罘岛和阳主庙以其悠久历史和秀丽风光,吸引了无数游人来此寻幽探胜。

◆中国船舶发展陈列馆

位于太平楼内,设古代、现代两个陈列厅,陈列面积240平方米,陈列我国各历史时期代表性船舶模型50余只。一楼为古代船舶陈列厅,陈列5000年前独木舟、东汉斗舰、隋代龙舟、唐代游舫、明代郑和宝船、清代快船等船模20余只。二楼现代船舶陈列厅陈列现代战舰、货轮、游轮、客货滚装轮等船模30余只,系统形象地再现了我国造船技术的发展历程,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近现代造船技术在海洋、交通、海洋开发、远洋渔业、科学考察、国防现代化等领域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该馆于1996年5月26日建成开放,是国内目前唯一的船舶发展陈列馆,陈列模型和规格均属国内一流,在较深层次上发掘出我国造船业发展的历史内涵,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国防和科普教育的良好场所。

◆竹林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六公里竹林寺村西侧。据《清凉山志》载:唐代高僧法照在此见到竹林,云为佛法显灵迹,因创寺,并取名为竹林寺。历代予以重修。寺内除砖塔外,原有山门、在王殿、钟鼓楼、配殿、厢房、正殿、禅院等建筑,现寺宇残坏,寺宇布局和基址尚清晰可辨。史载,日本天台宗高僧入唐求法沙门圆仁慈觉大师,在唐代就曾到此朝山拜佛,沟通五台山与日本佛教界的往来,日本昭和十七年,天台法孙未享金刚子上阪泰山和尚曾撰刻“圆仁慈觉大师御研钻之灵迹”汉白玉石牌一通,矗立寺内。汉白玉石碑和高塔完好保存。塔为楼阁式,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建,嘉靖时重修。平面八角形,五层,高约二十五米,正南面开门,各层雕有斗拱和塔檐,檐下又雕斗拱和倚座,椽飞清晰,瓦垅显著,各角衔有风铃,随风作响,声闻四野。石碑和高塔,是竹林寺的遗物,而竹林寺,则是中日友好往来源远流长的佐证。

◆潍坊简介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处北纬35°41′至37°26′、东经118°10′至102°01′,南依峰峦起伏的泰沂山脉,北濒碧波万顷的渤海莱州湾,东与海港名城青岛、烟台相连,西与石化城东营和齐国故都淄博为邻,与省会济南直线距离为183公里。全市总面积15859.3平方公里,人口823.7万,辖潍城、奎文、寒亭、坊子四区,青州、寿光、安丘、诸城、昌邑、高密六市,临朐、昌乐两县。

潍坊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氏族部落生产和生活。夏代、商代境内分别建有封国,春秋、战国时期,分属齐、鲁等国。潍坊的青州还是我国历史上的军事重镇。久远的历史给潍坊境内留下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群带,有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和遗像等不可移动文物18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27处,县级400多处。

潍坊还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还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木版年画的产地和染散地。另外,潍坊的嵌银漆器、仿古铜、核雕、布玩具等传统工艺品也蜚声海内外。

以“世界风筝都”而闻名于世的潍坊,也是举办多种专项旅游的好地方。八十年代以来,潍坊在充分控掘、整理本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新开辟了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创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先例,每年都吸引着数以千计的中外游客,潍坊因此也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民俗旅游区。旅游者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小巧玲珑、匀称紧凑、兼有南北园林特色”的十笏园;“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书画真迹;稀世珍宝山旺古生物化石;有“东小泰山”窟——驼山石佛造像;“寿比南山”、“人无寸高”源于此的云门山石刻大“寿”字;中国三大画市之一的寒亭杨家埠;石家庄的农家风俗和田园生活;被称为民间艺术“三绝”的高密剪纸、泥塑、扑灰年画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可使来自异国他乡的游客尽情地领略潍坊风格独特的乡土文化。

近年来,全市共开发和完善旅游景点50余处,基本形成了以民俗旅游为主,娱乐旅游和观光旅游、海上旅游协调发展的格局。主要完善或新建了风筝博物馆、十笏园等景点,建成富华游乐园、金宝乐园等不同档次、不同特色的旅游娱乐设施。同时,对青州云门山、驼山、仰天山,临朐沂山、老龙湾、石门坊等景点进行了充实和开发。一批规模大、内容新的景区,如占地3200亩的安丘青云山民俗文化乐园、富华游乐园二期工程、金宝民俗村和植物园等项目正在规划和建设中。

经过十年来的不断民展,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现有旅游涉外饭店12家,床位达5000多个,其中富华大酒店为五星级,莺飞大酒店为四星级,还有几家硬件在三星级至四星级标准的饭店即将投入使用,全市基本上形成了高中低相配套的综合接待能力。旅游交通也有了明显改善,随着济青高速公路的建成和潍坊至北京、上海、广州等10余条民航航线的相继开通,以及潍坊新港的建成,潍坊已形成海陆空相配套的大交通格局,可为海内外游客提供更为便捷的交通条件。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潍坊国际风筝会、临朐红叶节等节庆活动的举办,以及有组织地赴国外进入市场促销,来我市的中外游客逐年递增,增长幅度每年都在10%以上。

◆潍坊风筝

自1984年4月5日在渤海海滩的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至1999年在浮烟山举行的国际风筝会,潍坊已连续举办了十六届大型国际风筝会,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认识了风筝,而且更加喜爱这项民间活动。

因为当空中荡起千姿百态的风筝,给万里山河平添无限秀色,放风筝时可牵一线而动全身,这不仅是赏心悦目的艺术欣赏,而且还有益于身心的锻炼。风筝又叫风鸢、纸鹞。我国是风筝的故乡。相传,春秋战国时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说明中国最早的,风筝至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西汉时,我国发明了纸,才开始了用纸扎糊风筝的历史。

五代时的李邺在纸鸢的头部装上竹笛,故名风筝,并相沿至今。宋代以后民间放风筝的活动已很普遍。宋苏汉臣《百子图》和明方氏墨谱《九子图》中都绘有小儿放风筝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民间的风筝活动。风筝品种繁多,硬膀型、软膀型、水桶型和排子型四类,有动物、人物、物品等品种。

我国著名的风筝产地有北京、天津、潍坊、南通等。北京的风筝注重写实,特点是工细、华丽,属传统的宫廷风筝;天津的风筝制作精巧也有独特的风格;潍坊和南通风筝的特点是绘画艺术性强,既有鲜明的民间艺术色彩,又有含浑凝重的国画笔墨。

潍坊市在座风筝博物馆,在潍城区的白浪河东岸。博物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屋顶以一条完整的组合陶瓷巨型龙头蜈蚣做为装饰物,托手孔雀蓝的琉璃顶上,自东向西俯而又起。恰似一条蛟龙遨游长空,实为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这是全国第一家,风筝博物馆,占地12000平方米,内有大小展厅12个,分别有综合馆、中国馆、潍坊馆、友谊馆。

展出了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风筝”,以至当今的中外风筝实物及资料1400多件。馆内还设有影像大厅,在此可以欣赏到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精彩盛况。这里已成为各国风筝爱好者的学习风筝知识,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场所。因此,凡到潍坊的外地客人,不要失去参观风筝博物馆的良机。

◆唐家风筝

唐家扎风筝起始于明末(公元1628年左右),其作品流传于青州,莱州、近州三府。到清咸丰年间“唐家风筝铺”正式开张。

其第三代传人唐洪飞(公元1874年-1934年)、唐洪亮(公元1872年-1938年)兄弟,开过竹器店,同时兼制风筝。他们将购进的毛竹先选出适宜制作风筝的材料,其余的再制作竹器所以,他们的风筝材料很好。

唐家风筝的第四代传人是唐延寿(公元1929年—),其父与唐洪飞,唐洪亮是叔兄弟,父子二人大胆创新,把“唐家板子硬翅风筝”的两个膀加宽,使之更加吃风、宜飞。唐延寿创造的“双燕”被称为一绝。

◆张家风筝

代表人物为张衍禄(1899—1988),潍坊城关入。10岁起与邻居牟恒邦开起了风筝店,经营40余年。

他卖风筝有个特点,就是边卖边讲风筝典故和扎制技术。因张衍禄善于经营,对风筝鉴别有独到之处,所以其他风筝世家均与他交好。外地客商到潍坊选购风筝,也常先与张家接头,无形中,他这里成了潍坊风筝的集散中心。

张衍禄扎制的风筝常由职业画家张国干绘画,画面美观大方。他还根据北方春季风力情况,运用力学原理,发展了拴中线的技术,使各种风筝放飞时保持平衡,为各家所采用,对后世影响很大。

◆牟家风筝

代表人物是牟秀兰(1854—1914),著名民间艺人牟恒邦之女,因其代表作桶子风筝中的彩绘牡丹是她的绝招,所以人们送她一个美称“牟(牡)丹”。

牟恒邦原是济南魏家原胡扎彩作坊的画工兼裱工,空闲时扎风筝,因作坊倒闭,携女儿流落潍坊,在彩扎店当画工兼裱工,因风筝销路好,便自开了店铺。女儿“牟丹”擅画工。

以后父扎女画,曾经制作出八百对判官风筝,曾在潍坊等地盛行一时,并远销济南等地。“牟丹”制作的风筝以桶子和板子为主,她独创的“牡丹仙子”风格别具,其骨架是人物和盛满牡丹的花篮,放飞时不光把人物送上天,然后用“蝴蝶碰”将花蓝带到空中,可惜其扎制方法已失传。

◆杨家风筝

杨家埠是中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也是潍坊风筝的重要产地。杨家埠风筝将木版年画的特点融合到彩绘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代表人物是杨同科(公元1902年)。他9岁便随伯父杨振盛和父亲杨振甲学扎风筝,同时学木版年画。11岁时进本村一家风筝店学徒,不到三年基本掌握了各种传统题材100多种风筝的画和10多种扎制方法。

后来,他总结了老式木板三色风筝的传统技法,并多次去苏州、北京、天津学习观摩,大胆创新,终于树立了崭新的杨家埠风筝风格。为了解决杨家埠风筝起飞难的问题,他改变了双翅的比例,减轻了骨架的重量,使其能够“一级风起,五风级不折”。他制作的风筝,大的有300多米长的龙头蜈蚣,小的有火柴那么小的蝴蝶,这些风筝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十笏园

十笏园坐落于潍坊市潍城区的中部,原清末大地主丁善宝的一座私人花园,建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十笏,是以十块笏板形容此庭园之小,这座以小巧著称的晚清园林,面积仅仅有2000平方公尺,却有假山、池塘、曲桥、亭榭、书房等多种建筑,且布局得当,安排合理、紧凑而不拥挤,充分显示了园林设计者的精妙构思。

园中主要建筑有砚香楼、十笏草堂、春雨楼、读书堂、碧云斋、人造假山,以及回廊、曲桥、荷花池等。此外还有多处名人书画题刻:清郑板桥竹石图、题竹、芝蓝图;清翟云升临摹韩愈草书横幅;清末潍县状元曹鸿勋书碑与题匾等。潍坊市博物馆现设园内。

◆名人与潍坊

郑板桥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是我国十八世纪一位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曾在山东度过十二年的仕宦生涯。郑板桥在潍县做过七年知县,不但颇有政绩,而且留下了许多诗、词、书、画,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至今潍坊市博物馆的所在地十笏园里,还保存着他的书画作品的石刻,珍藏着他的真迹,以及后人的仿制品。郑板桥体察民情,心怀忧虑的心情,在他的诗词创作中常常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他在有名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个包大中丞括》一诗中说:“衙斋卧听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调任潍县这一年,山东全省大饥,有的地区竟出现人吃人的骇人景象,不少饥民只好逃往关外谋生。他写的《逃荒行》诗中,深刻地反映了灾民们的悲惨生活情状:“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

在另一首长诗《还家行》中,描绘了一具逃荒归来的灾民赎妻的悲惨场面:灾民回到家乡后,见家中房屋倒塌,荒草满院,“井蛙跳我灶,狐狸据我床”。当他去赎卖给人家的妻子时,妻子已同后夫生了孩子。妻子应当与前夫重新团聚,但孩子怎么办她?只好把吃奶的孩子强行丢下。那痛苦的后夫不忍目睹这悲惨的情景,藏身于邻居家中,偷眼望着妻子转过小路走了,这才回来尝受这“儿啼父不寐,类短夜何长”的姜怕滋味。诗人既同情因荒年而卖儿鬻妻的故夫,也同情失去妻子的后夫,更同情经历两次精神磨难的妇女,作者身居七品父母官,而无力救助,只能用诗来表达这种悲天悯人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