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遇见最美的中国(二):城市篇
6967000000045

第45章 遇见最美的中国·陕西旅游(3)

◆秦始皇陵

位于西安市临潼县城东附近,背靠骊山,面对渭水。据《史记》记载:秦始皇13岁即位(前247年)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园,直到死时(前210年)历时37年。为造秦陵,当时征发了所谓的罪人达70余万之众。远看秦始皇陵墓似一座小山,其实是座封土丘。整座陵墓栽满了石榴树。墓高47米,周长1410米,顶部平坦,若沿着台阶可登上陵顶。秦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经勘察,面积达57平方公里,分内外两城。

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公里,呈南北长方形。秦陵的布局,东侧1500米处是大型兵马俑坑,西侧是车马陪葬坑及大批刑徒墓地,西北角有面积相当大的秦代石料加工场,南面还有一道长达1500米防止洪水冲毁陵墓的人工堤渠。陵墓内的情况,据《史记》记载:挖地极深,用铜液浇灌加固。上面放置棺椁;墓中建有宫殿及文武百官的位次,还有大量的珠宝玉器等;为防盗墓,里面设有弩机暗器,地底下又灌注水银造形似江河、大海,以机械转动川流不息;又用鱼油膏做成蜡烛,点燃长明,久不熄灭。始皇死后入墓,秦二世下令,凡先帝宫内无子女的宫女以及修建陵墓的工匠,全部殉葬。

◆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它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有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资料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在1991年以前,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的是一号坑。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开放。三号坑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从这个坑出土的战车、武士能和其它物品分析,这个坑可能是作为一、二号坑的统帅部。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俑阵经发掘对外开放后便轰动世界。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从此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咸阳景点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它东邻省会西安,北与甘肃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咸阳风景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我国中等明星城市、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咸阳是我国著名古都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周、汉、唐等十一个朝代也都曾把咸阳做为都城或京畿之地,成为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放眼咸阳北原,周秦汉唐时期许多帝王建造的陵寝和陪葬墓,绵延百里,形成了“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的壮观景象。如今的咸阳,以黄土文化为特征的民俗风情旅游极具特色。以礼泉、秦都、兴平、干县、旬邑等地为代表的民俗风情、秦汉文化、秦汉歌舞及社火、剪纸、皮影、牛拉鼓等民间艺术,以“干县四宝”,“三原小吃宴”为代表的地方风味小吃,以黄土文化、关中风情为特色的干县黄土民俗村,以礼泉县为代表的万亩果园,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一批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正在发展壮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旅游。

◆乾陵

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墓因山为陵,气势雄伟壮观。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高宗和武则天两帝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夹着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驼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其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武后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干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郭沫若题写了“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述圣记碑,俗称“七节碑”,是武后为高宗立的记功碑。碑高6.3米,宽1.86米,顶上一级为庑殿式顶盖,中间五节为碑身,下面镌刻着各种兽纹的是基座。碑身五节刻有8000余字,由武后撰文述记高宗的功绩,由唐中宗李显书写。时至今日,经千余年风雨剥蚀,现在除一、二、四面尚能见到一些残存的部分,第三面已渺无一字。无字碑,即碑上无一字。据说武后曾有遗言:“自己的功劳让后人去作评”。故此碑未刻一字。武后不为自己立传,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如今发现碑上刻有不少的文字,那是自宋金以后为后人所作。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两个皇帝合葬在一起,这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例,在世界历史上也属罕见。而且至今,乾陵这座合葬墓还未被盗过。

西安是10朝古都,古代帝王墓甚多,许许多多富有历史价值的墓被盗贼所盗,甚至盗空,连名闻中外的秦始皇陵墓也逃不过劫难,唯武后与高宗的合葬墓未被盗。1966年至1971年,我国考古学家曾多次对此墓进行勘察,结论是其墓坚固异常,据勘查从墓道口到墓门长631米,宽3.9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铁汁,这些情况与文献所载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确信此墓确实难以开掘。乾陵附近还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及懿德太子墓。

茂陵、霍去病墓

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位于今兴平县南位乡茂陵村。此地在汉人为槐里之茂乡,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在此建寿陵,故称茂陵。

茂陵不仅在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修建时间也最长。从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开始,到他死前后共享了53年,茂陵陪葬的珍宝在汉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武帝弃天下,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由于陪葬品多,许多物品放不进墓,只好放入陵园内,以致西汉末年家民起义打开茂陵园羡门,成千上万的农民涌入陵园搬取陪葬物,搬了几十天,园中物品还“不能减半”。1981年在茂陵东侧出土2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鎏金铜马、鎏金鎏银竹节熏炉均为稀世珍品。相传武帝身穿的金缕玉衣、玉箱、玉杖和武帝生前所读的杂经30余卷,盛于金箱,也一并埋入。茂陵外部全用夯土筑成,形似覆斗,显得庄严稳重。今实测,陵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宽35.5;墓冢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东西墙垣430.87米,南北墙垣414.87米,城基宽5.8米。当时陵园有许多殿堂、房屋等建筑,仅陵园管理人员就达5000人。茂陵东南营建军了茂陵县城有27.7万多人居住,当时较繁华。

茂陵周围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等陪葬墓,其中霍去病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霍去病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青年军事家。18岁随卫青出征匈奴,曾先后6次出击,终于打败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候。霍去病死时仅24岁。为了纪念这位青年将军的赫赫战功绩,汉武帝特为他修建了这座墓冢,形式象征祁连山、并雕刻各种巨型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这些大型石刻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伏虎、卧象、卧牛、人抱熊、怪兽吞羊、野猪、鱼等15件。尤以马踏匈奴最为有名。这批石刻题材新颖、生动逼真、雕刻简炼浓厚,高度体现了汉初沉雄、博大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是我国目前保存的古代成组大型石刻艺术的杰作。

◆昭陵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今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公元649年病死,葬于九嵕山之昭陵。九嵕山“九峰俱峻”、“山峦起伏,气势雄伟”,为“关内道之名山”。该册颇为神奇,从其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极象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当地人称之为“笔架山”。李世民的陵墓即凿山为洞,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宫殿,连同陪葬墓在内,绵亘数十里,气势宏大,蔚为壮观。凿山建陵,开创为唐代帝王“因山为陵”的先例。

昭陵是由唐代著名的建筑家闫立德设计并监造的。它的建筑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前后用了13年时间,如果加上唐高宗时的续建,如雕刻14国君长像、修祭圣宫等,时间就更长了。据史籍记载,建昭陵时,从九嵕山南面的山腰深凿75丈为元宫。墓道前后有5座石门。地宫之内富丽堂皇,豪华至极,不比人间的帝王宫展差。缘山傍岩,加梁为栈道,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宫门。唐代诗人杜甫《重经昭陵》诗中的“陵寝盘空曲”,就是指的这种建于半山腰左右回绕旋转的栈道。现在山腰残存的窑洞,窟窿等可能与当年的栈道有关。

◆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

1965年8月在咸阳杨家湾汉长陵陪葬墓从葬坑出土的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大规模兵马俑群。它塑造了我国西汉皇家卫队的形象,共有骑兵583人,步兵1965人,指挥车一辆。

骑兵组成六个方队,有甲骑和轻骑两类,甲骑的骑士和马区都较高大,通高68厘米,骑士多数身穿铠甲手执戟,轻骑的骑士和马区都较矮小,通高50厘米,不披铠甲,手执弓弩背负箭囊。

步兵组成了七个方队,有队率、队史、千卒、乐卒蹶张士、戟矛手等不同职能的将士,他们的服饰、姿势、神态各不相同。

“三千人马”曾赴西欧、北美、日本、新加坡等地展出,为弘扬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