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遇见最美的中国(二):城市篇
6967000000056

第56章 遇见最美的中国·陕西旅游(14)

◆陕西木偶戏

陕西木偶戏又叫小戏,或名“傀儡”戏,流行于关中西部,是一种独特古老、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诞生于距今3000余年的西周时期。

木偶过去头用木雕,大小若拳头,脸谱程式化,戴上胡子是须生,卸下胡子是小生。近年经过改进,头用石膏翻模,纸壳脱胎,大如拱学,轻巧结实。木偶头根据人物性格精心设计,并用拉线、拔棍等把眼、眉、口、舌、耳装成活动的,加上搭脚、带腿,把呆板无情的木偶,变成了感情丰富的剧中人。

木偶的操纵手法大致可分为提线木偶、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木偶戏的唱腔以秦腔为主,操纵人根据唱腔和道白,充分发挥木偶轻便灵活的特点,在有限的空间里,演出丰富多来的剧目。木偶由一人或数人操纵省组者不登台,在幕后操纵和说唱。陕西省1960年成立了大偶剧团,乡村木偶戏班子有500多个。陕西木偶剧团成立后,在木偶的艺术造型、设计、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上,一方面继承优秀传统风格,吸收精华;一方面革旧创新,改进提高。1985年6月,更名为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的陕西木偶剧团带着《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等剧目,应邀参加柏林民间艺术节,访问了瑞士、荷兰和西德,以精彩的节目,高超的演技,轰动了欧洲,赢得了极高的评价,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陕西皮影

皮影戏又名“灯影子”,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在关中地区很为流行。皮影戏演出简便,表演领域广阔,演技细腻,活跃于广大农村,深受农民的欢迎。

皮影的制作十分精细,影子的材料选料讲究,用上好的驴皮或牛皮在水中泡软后,经过泡制,使其光滑透明,然后精心雕刻,涂上艳丽的色彩。人物、动物等均刻成侧影,干透后刷上桐油。四肢、头部可动,用细长很支掉牵制表演。演出时,用一块白纱布作屏幕(屏幕大小根据场地而定,基本像小电影的银幕),操作皮影者站在屏幕下,把皮影贴到屏幕上,灯光从背后打出,观众坐在相对灯光方向观看。皮影戏以秦腔为主,演唱者和操纵者配合默契。表演技术娴熟的,关中人称其为“把式”,一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影,厮杀、对打,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绿乱。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哪咤闹海》、《古城会》、《会阵招亲》等。

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汉武帝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妇熟。以后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清末民初,西安有两个班子,一个是渭北皮影社,一个是江东皮影社。1950年皮影老艺人谢德隆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北大街重新成立了“德庆皮影社”。“文化大革命”期间,陕西皮影社受到了摧残。现在皮影戏又以新的姿态,走向广大农村,成为民间艺苑中的奇葩。

◆陕西锣鼓

锣鼓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陕西又是中国锣鼓的胜地。从工程竣工、开业、喜庆,到逢年过节都是锣鼓震天。锣鼓已成为陕西人民一种娱乐和社交的工具。

陕西锣鼓具有节奏明快、粗犷劲雄、激昂高越、形式多变、气势宏大的独特风格,既能在野外表演,又适宜于舞台演出。表演气氛热烈,动作花梢,振奋人心,一派阳刚之美。深受群众喜爱。陕西锣鼓种类较多,这里只介绍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和咸阳牛拉鼓。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历史悠久,祖辈传唱,经久不衰,具有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陕北民歌,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形式上可分为6大类;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歌舞曲、风俗曲和宗教曲。以信天游和小调多见。“信天游”和“小调”是陕北民歌中最富有特色的民歌,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曲调悠扬高亢,粗扩奔放,节奏鲜明,韵律和美。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

劳动号子有踩场号子,打夯号子和耕地吆牛曲等。

歌舞曲,主要是春节闹秧歌的秧歌曲、转九曲时的转灯曲以及跑旱船曲。

风俗歌曲,包括划拳曲、迎亲曲、葬歌等。陕北人民唱民歌,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有浪漫的,又有现实的,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陕北秧歌舞

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

陕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踢场子”秧歌,参加人数为偶数,成双成队,男待彩扇,女舞彩绸,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逢年过节,城乡都组织秧歌队,拜年间好。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陕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上下谐协,步调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秧歌舞主要有三种角色,即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现在的秧歌舞,经过改革后角色有所不同,服饰可为现代装,腰系红绸带。手中道具可以是镰刀、锤子,可用花伞。丑角也可不要,也可和霸王鞭结合起来。

◆康龙舟赛

龙舟赛本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因忧国忧民愤而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后来龙舟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体育竞技活动。不仅五月五日端阳节在泪罗江举行,全国各地很多有条件的地方也在举行,时间也因地而定。地处秦巴山区的安康,因紧靠湖北,受楚文化的影响,民间自古就喜欢赛龙舟。

汉江为龙舟赛提供了天然场所。安康、旬阳、白河、紫阳等沿江一带,历代都举行过龙舟赛。早先龙舟是刻画有龙形状的独木舟,后来随着木船的出现,龙舟成为龙造型的木船。安康的龙舟轻巧灵便,前边装饰着昂起的龙头,后端安着龙尾,船的两边装饰着鳞纹或水波纹,具有独特的韵味;据资料记载,每年端阳节前后,安康沿一带群众赛龙舟成为民间自发的盛大活动,届时观众如云,河街为之堵塞,甚至有举火夜赛的盛况。

现在龙舟赛举行之日,方圆百里的人,或划着小船,或坐上火车,骑上自行车涉行百里,从四面八方赶来。安康倾城出动,涌向汉江两岸,十里长堤,观者如潮、参赛单位抬着吉祥物,举着彩旗,舞着狮子,踩着旱船,敲锣打鼓,汇集江岸,阵势宏大,场面壮阔。随着指挥人员一声令下,上百只龙舟在锣鼓声、呐喊声、号子声、助威声中,争先恐后,破浪向前。选手跪在船板上奋力划桨击水,声潮阵阵,群情激昂。

龙舟赛最引人注目的是抢鸭子。数只龙船在指定地点集中后,但见放鸭船上飞起一只鸭子钻人水中。各条船如箭离弦,竞相追逐,时而形成包围圈,时而各自为战,单独行动。抢鸭子不是件容易事。在放鸭子以前,先将鸭子头上的羽毛拔掉,撒上盐巴,鸭子被蜇痛,入水后便一头扎入水中潜游,增加了抢鸭子的难度。但选手齐跃入水,几分钟后有人将鸭子抓在手中,钻出水面,举过头项,岸上一片欢呼。观众用一阵阵鞭炮声向他们祝贺。

秦腔又称“乱弹”,不仅是陕西地方戏,而且也流行于甘、宁、青、新、晋南、豫西、内蒙、川北等地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保留的剧目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在古时陕,甘、宁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由于它产生于民间,能生动地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有纯朴深厚的生活根基。

秦腔艺术渊远流长。在传唐玄宗李隆基曾设专门培养演唱的梨园子弟,让其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歌。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是陕西民间乐人。秉性慷慨,所作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这大概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已发展成为秦腔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旦魏长生,自小入京,他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梅兰芳写道:“秦腔跟京剧有密切的关系。有人说过,京剧的主要曲调‘西皮’就受秦腔的影响很大,此外剧本,表演等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秦腔的历史,比京剧要远得多。”欧阳予倩也说:“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入川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为河北梆子”。所以说秦腔为京剧、晋剧、川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的鼻祖。

秦腔高昂激扬,要求用真嗓音演唱,一般不用假声。保持了原始、豪放、粗旷的特点,“唱戏吼起来”为陕西十大怪之一。但这种唱法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秦腔的角色分老旦、老生、须生、小生、正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表演时强调感情的真实,要求演员一招一式皆情理真切,喜、笑、怒、骂、悲、哀、愁、怨、爱、恨,憎要明显强烈,装什么像什么。

◆眉户

陕西地方戏曲之一,属秦腔派系。在陕西关中最为流行。眉户原以自乐班、坐唱、清唱形式出现,是农民在耕作之余的一种消遣娱乐活动。清朝乾隆年间,随着秦腔等戏曲艺术的发展,眉户逐渐地被搬上了舞台。眉户在关中分东西两路。东路眉户盛行于华阴市和华县。民间流传矿同州的梆子部阳的线,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西路的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户县,并以”眉户“得名。

◆碗碗腔

碗碗腔也是陕西较有影响的地方戏曲主要剧种之一。它的音乐优美,唱腔细腻,多用来演唱爱情之类的“文”戏。碗碗住流行于渭北的大荔县、澄城、合阳、蒲城县-带。它的乐器不像秦腔以板胡为主,而是以碗碗、月琴为主,并配以二弦、胡琴、边鼓、梆于、马俊和唢呐等,特别是因敲击碗碗确定乐曲的轻重缓急,故而称其为“碗碗腔”。

◆社火

在陕西,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领,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这种艺术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源于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

每年春节,各乡各村,群众自发组织,抬芯子、跑竹马、踩高跷、耍狮子、走村串户,十分热闹。这种喜庆活动,关中称“要社火”,陕北叫“闹秧歌”、“闹红火”,而陕南则称“闹玩意儿”、“耍故事”。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即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社火中的精华,是高难艺术芯子,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形状各异的拇指粗的钢筋,约两米高,用色纸在上根指形态做出各种造型的东西,如棉花、果树、纺车、布机,龙、虎等世间百物,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小孩(年龄一般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1人,多者10余人。或并立、或叠置、或横卧、或倒立。有的双臂摆动,像在行走,有的似荡秋干,高悬在3丈虚空。场面惊、险、巧、奇。

社火中的高跷往往成群结队而行。艺高胆大的,走起路来故意歪歪扭扭,显得摇摇欲倒,让人捏-把汗;有的行走间忽然劈一个双叉,坐在地上撒娇,当别人去扶时,将身子一纵,突然又跳将起来,立刻引来观众一阵喝彩。

跑旱船在陕南十分流行,群众喜闻乐见。它是由女演员扮驾船姑娘,男演员扮引船舶公,二人载歌载舞,紧密配合。表演各种戏剧性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