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遇见最美的中国(二):城市篇
6967000000073

第73章 遇见最美的中国·云南旅游(2)

◆勐腊望天树

望天树是西双版纳州特有的树种之一,仅分布在州内勐腊县的补蛙、景飘等地。望天树属龙脑香科,常绿高大乔木。因它长得挺拔笔直,高达七八十米,如利剑般直刺蓝天,有“林中巨人”、“林中美王子”之美誉。望天树适应能力强,寿命长,用途广泛,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勐腊补蛙望天树景区,坐落在勐腊县城东北方补蛙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占地面积20公倾。距县城约十多公里,现已有六公里铺设成柏油路面。景区内建有旅馆、空中走廊,既可游玩,也可住宿。交通及景区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完善之中。如果你到望天树景区游玩,首先一定要去“空中走廊”体验一下那种令人既惊又险的感觉。这走廊长2.5公里,是用粗大的铁索在高大的望天树之间连接建成,用钢绳悬吊,尼龙绳、网作护栏,铝合金梯子作踏板,每一段均与修在树干上的木质平台相连接。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这是国内第一条空中走廊。走廊高20多米,游人尽可在走廊上舒心漫步,极目饱览欣赏原始森林的美景,欣赏百态千姿的热带植物群落。接着您可在热带雨林中的望天树景区尽情观赏自然界的种种奇观。漫步林间,清澈的溪水叮咚作响,树上鸟儿欢歌相迎,林层中间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蕨类植物,特别是残酷的绞杀现象令您目不暇接,如果你运气好的话,还能亲手摘到三桠果、橄榄等野果一饱口福呢。

勐腊的望天树景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绝对是你理想的消闲避暑胜地。

在勐腊县的南腊河里,生长着一种六七厘米长的小鱼。这种小鱼平时与一般鱼在无不同。但一当被人捉到,它的身体就会像汽球一样鼓胀起来,同时发出叽叽的响声,一会儿就胀成一个圆形小球,被称为“汽泡鱼”。

◆民族风情园

风情园位于景洪市城南、风景秀丽的流沙河畔,占地面积66.7万平方米。分为南园和北园,它将西双版纳珍贵的热带植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溶为一体,可以说是西双版纳景观的一个缩影。

南园的春季,繁华似锦,争奇斗艳;南园夏季,沉甸甸的水果挂满枝头;南园的秋季,郁葱葱,凉爽宜人;南园的四季,俨然是个绿的世界、花的世界、美的世界。

北园:这里住着“水的民族”、“谷”族、“濮人”的后裔、“舅舅的后代”、“猎虎的民族”,流传着《召树屯》、《娥并与桑洛》的故事,《烟本雀本》和《牡帕密帕》的史诗,《神人顾米亚》的神话,《布林嘎与伊梯林嘎》的传说,似出水芙蓉的傣家少女,山花烂漫般的哈尼姑娘,雍容华贵的瑶族妇女,她们吹着“葫芦丝”、“芦笙”,唱着“巴什”情歌,跳着孔雀圆圈舞,尽情地享受着“泼水节”、“汤帕节”、“特懋克节”、“扩塔节”、“盘王节”带来的祝福与喜悦地徜徉在这水声、歌声、笑声、欢声的海洋里。

公园哈尼族的独绳秋,供游人一试身手;还有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瑶族、拉祜族的展览馆,为游人介绍西双版纳的民族风俗,和展出多民族的历史文物。园内还开辟了4个露天歌舞场,举办傣族孔雀舞、象脚鼓舞、哈尼族竹微舞、基诺族大鼓舞、拉祜族三弦舞及彝族芦竹舞表演,并邀游人共舞同乐。在“泼水节”期间,还增加多种民族游乐项目如斗鸡、傣族婚礼中的拴线等婚俗表演和泼洒圣水等民俗表演。平时还可应团体客人的要求,组织多种民俗活动。

◆野象谷

野象谷位于景洪以北的勐养自然保护区内的三岔河河谷内,距景洪47公里,总面积约370公顷,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水域面积8000平方米,为低山浅丘宽谷地貌,海拔747米至1055米。园内有动物观赏区,原始森林探险旅游区和接待中心等。区内沟河纵横,森林茂密,一片热带雨林风光,亚洲野象、野牛、绿孔雀、猕猴等保护动物都在此栖息。由于景区处于勐养自然保护区东西两片区的结合部,自然成为各种动物的通道。到这里活动的野象比较频繁,成为西双版纳唯一可以观赏到野象的地方。1990年开始,以此地为中心修建了这座以观赏野象和游赏热带雨林为主要内容的森林公园。1996年对外开放至今,后又建有观象架走廊、树上旅馆、高空索道、步行游道等设施以及人工蝴蝶养殖园、网笼百鸟园等,是西双版纳旅游景点的佼佼者。目前,野象谷有我国第一所驯象学校,游人可观看大象表演节目。另外,这里野象大约有50群,300-350只左右。平均4.4天有一群野象出没、漫步、洗澡、嬉戏。游客还可以通过红外线夜视镜在晚上观察象群的出没。观看野象的最佳时间是傍晚、夜间和清晨。

在中国要看亚洲野象,必须到西双版纳,到西双版纳看野象,又必须到野象谷。从激流到静水,从土壤到地表,从草丛到灌林,从林下到林冠,都是动物们栖息地所在,这片土地就是他们的家园。古有“乘象国”之称的西双版纳,如今依旧能见到大象的身影:象树、象牙树、象鼻树,还有象织锦、象工艺品、象壁画、象雕塑,甚至神象“掌月郎宛”、关于象的神话、象的传说……

住在树上旅馆,您可以静侯着野象群的出没,感受到“森林之王”的威风;站在观象走廊上放眼望去,您还可以发现这片森林就是傣族先民的诞生之地,鸟儿和山水给他们送来了美丽的歌声,花草树木的轻和声为他们作伴奏,星云日月给他们作饰品,百鸟、孔雀、还有大象是他们的好伙伴。

◆边镇打洛

边镇打洛,距景洪134公里,位于勐海县西部,与缅甸小勐拉接壤,是国家二级口岸。打洛是傣语译名,意为“多民族混杂聚居的渡口”,自古以来,这里就居住着傣、哈尼、布朗等民族,现人口为1.6万。打洛气候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小镇四周群山绵亘,森林茂密,覆盖率为45%,中有红椿、三角杉等珍稀树种。

从打洛坝子流过的南笕河直通缅甸邻邦,河流两岸,两国村舍毗邻,风光如画,两国边民语言相通服饰相同,自古有着撘灰麓当的胞波情谊。打洛的边境贸易、边境旅游十分发达,综合服务设施集食、宿、购、游为一体,每日迎接中外大量宾客。镇南3公里处,还可以领略到摱朗鞒闪谨的奇异景观。一棵树龄200多年的老榕树,树高70多米,主干布满无数块状根系,如山脉沟谷,纵横而下,紧紧抓住大地。树的枝干上,又垂下了一根根似根似枝的树根,深深扎入泥土之中,形成根盘根、枝连枝,盘根错节的硕大整体,使得这棵占地120平方米,历经数百得风雨剥蚀,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老树,宛如一片小小的森林。

◆独树成林

独树成林的景观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随处可见。那些大榕树除主干外,还从枝干上生出许多柱根插入土中,支柱根又变成了另一棵树,形成树生树,根连根的壮观景象。在打洛镇南打洛边贸开发区内,靠边境的地方,生长着一棵独树成林的大榕树,树龄约900多年,树高约70米,占地面积120平方米,有21个根立于地面,枝叶茂盛,既像一道篱笆,又像一道绿色的屏障。

◆曼典瀑布

曼典瀑布位于景洪市嘎东乡阿玛山,距景洪城27公里。周围有傣家寨子和哈尼族山寨,是热带雨林比较集中的自然保护区。“曼典”是名傣语,意为埂子寨。据说该寨所在地势不平,开田时埂高田坎窄,只见埂子不见田,故名。曼典河发源于勐海县勐伞乡,雨林之中,藤葛遍布,兰花满地,溪水纵横,林深景幽。在阿玛山有10多级瀑布。从曼典寨出发,穿过森林,沿着河谷行进约2.5公里,跨过一座溪上小桥,抬头便见悬崖绝壁上的瀑布飞泻而下。落差高达25米。瀑水跌落时,形成左、中、右三道水帘,如大小不同的三匹轻纱从高空飘然而下,遮天盖地,水珠四溅,雨雾升腾,令人顿生凉意,不亦快哉。在丰水季节,又连成一片,仿若一块白色的幕帘从空中坠下。瀑布两旁有多样的林木,常绿阔叶林、乔木、灌木、藤蔓等,形成了一派奇特的沟谷林景。

◆曼磊佛塔

佛塔位于阵海县勐遮坝东南曼磊寨旁的山顶上,故名曼大佛塔。勐遮坝是西双版纳的第一坝,也是西双版纳的重要粮仓。佛塔有大小两座,大塔高20米,小塔高15米,塔基为正四方形,塔身是八面体,两塔顶端均有金属饰品,中间还有两座小佛寺。传说小塔斯社所在地是埋葬佛祖左骨骸骨处,后来佛祖之魂从地下飞跃而去,落在近旁,于是又在佛祖魂魄落下的地方,续建了两座佛寺和大塔。塔的南面生长着一株30多米高的野芒果树,传说树龄刚好与小塔的历史相同。曼磊塔是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徒的朝拜圣地之一,为远近傣族及佛教徒朝拜和游览的景点之一。

◆景真八角亭

景真八角亭,是西双版纳的重要文物之一。位于勐海县景真地方,距县城14公里。因这座亭子在景真地方,人们通常称它为景真八角亭。八角亭,傣语中称撐阉谂,大意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或是高难僧侣活动的经堂。

景真八角亭高15.42米,亭身分8个大面,容31个小面,交汇为32个角,由亭座、亭身、刹顶三部分组成;24面墙亭室,室内立有释迦牟尼的铜像一尊。东南西北各开门户,正南门有木梯、石阶、与地面相连。亭的内壁用金粉绘制有各种花卉、动物图案,其间还镶嵌着多种形状的镜片。亭子的顶部呈八角状蓼色硫璃瓦建筑,十个导面逐层收缩后成锥形尖顶,毕盖上立起一根4米长的铁杆,铁杆顶端挂着一面三角形的小旗。亭檐四周悬吊无数铜铃,每当清风指来,叮铛作声,清脆悦耳。景真八角亭造型玲珑华丽,装饰精美、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别具一格,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国小乘佛教建筑中的一件精品,也是古代西双版纳傣族建筑水平的一个标志,1988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角亭是一座佛教建筑物,是景真地区中心佛寺“瓦拉扎滩”的一个组成部分。相传,这座八角亭是佛教徒们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金丝台帽“卡钟罕”建筑的。在古代,它是个议事亭,在傣历每月15和30两日,景真地区的佛爷集中亭内,听高僧授经和商定宗教重大活动,也是处理日常重大事务的场所,同时也是和尚晋升为佛爷的场所。

在八角亭北边大约两里路的山顶,高耸着一座佛塔,与八角亭遥遥相对。

八角亭以它婀娜的姿态,屹立于流沙河畔。在景真佛寺与八角亭之间,有棵巨大古老的菩提树,挺拔的树干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蓊郁葳蕤,点缀了八角亭的绮丽风光。

在版纳众多的佛亭中,景真八角亭可谓是集傣族建筑工艺之大成的精品。从下到上,层层收拢,错落有致,一如佛祖释迦牟尼的金丝台帽,顶部光彩夺目的饰片,昭示着佛光的神圣、佛法的无边。葱葱郁郁的菩提树,固守在八角亭的一侧,盘根缠绕,象一个睿智的老者,叙说着几百年的繁荣与沧桑。

在八角亭,环目而视,山丘下的流沙河蜿蜒而行;碧绿的孔雀湖如一颗含水的珍珠,镶嵌在那满是苍翠的山林中,伴着河水的潺潺,似乎还有《葫芦信》中景真公主与勐遮王子爱的呢喃,在湖波漾起的水纹中,似乎还有孔雀公主与召树屯王子的深情凝望。江南那自在的陶然亭,南疆这灵动的八角亭,虽都是亭,却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韵致。

◆曼飞龙佛塔

曼飞龙佛塔在景洪县大勐龙一个叫作曼飞龙寨子的后面的山顶上,距自治州首府允景洪70公里,距大勐龙3公里,是西双版纳著名的佛塔群,又称“金刚宝座塔”。傣语为“塔糯庄龙”、“塔糯”意为“笋塔”,是大头笋塔之意。还有人因其洁白,唤作“白塔”。此塔建于傣历565(公元1203年),相传为勐龙头人祜巴南批主建,设计者是三个印度僧人。

塔群建在山顶,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状,周长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环抱着8个小塔,分布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为多层葫芦形,为实心砖石结构。一座母塔,8座子塔,乍看起来很像是一丛刚劲挺拔的大竹,又像是拔地而起的粗壮竹笋,雄伟壮观。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个佛龛,佛龛里有一尊佛雕和一个佛像,佛龛上还有泥塑的凤凰,凌空飞翔,门口是两条泥塑的大龙。8个金色小塔顶上,每座挂有一具铜佛标,母塔尖上还有铜质的“天笛”,山风吹来发现叮叮当当的响声。塔上各种各样的彩绘、雕塑、秀丽优美。整座塔形如雨生春笋破土而出,参差有致,结构庄重,色彩雪白如玉,因位于曼飞龙村,形似春笋,故名曼飞龙笋塔。在塔南的岩石上有一巨大脚步印,传为释迦牟尼的足迹。脚印前还有一“圣水”,水质清洌,永不枯竭,用禅杖戳出来的圣水,用了可以治百病、消灾免难。因此,直到今天,游人到了泉边,都要掬一捧清泉水,喝上几口,洗洗眼睛耳朵,以期得到佛祖庇荫,耳聪目明,清洁平安。

曼飞龙佛塔,塔的结构属小乘佛教建筑,但其八角形须弥座及佛龛边装饰花纹,又有内地汉族建筑风格,是古代傣族人民吸收其他民族建筑风格创造出来的民族建筑艺术,是中国少有的古塔清品。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