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遇见最美的中国(二):城市篇
6967000000091

第91章 遇见最美的中国·云南旅游(20)

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能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喝完了,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稞,糟极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稞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撒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

◆藏族节庆活动

藏历正月初一即为藏历新年。迪庆藏族既过农历春节,也过藏历年。他们把过年,特别是把新年的第一天视为最神圣吉祥的节日,是预兆一家发达兴旺、老幼平安赐福的好日子。主要节日有:传诏大法会、五月赛马会、丹巴日古、嘎登昂曲、格东节。

跳神法会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每年藏历除夕,要在各大寺庙举重年中最大的法会跳神法会。这天,各寺喇嘛穿上奇装异服,头戴造型怪异的面具,表演种种惊心动魄的跳神节目。跳神,实际上是了种具有一定戏剧性的宗教舞蹈。跳神表演有简单情节,以鼓、铙钹、唢呐、海螺、法号等伴奏,一场一场连续可跳好几小时。

草地藏民节

草地藏民节,是藏族牧民的传统节日,又称为藏历年,每年农历正月初举行,为期一个星期左右。

节日前,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卫生,并按照当地藏族人民的习惯,在太阳快要下山时,将污水、脏物一律往西边倒掉,表示让一切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东西随日落而消失。然后各家酿青棵酒、做油饼、奶饼,准备血肠、肉肠、鲜奶子和手扒肉等节日食品。大年初一,家家户户的女主人必须在天刚朦朦亮起床,带上水桶到河边、井池背水、背口来的水里,要放一些鲜奶子,再用这种水给全家人洗脸洗手。梳洗完毕,大家兴致勃勃地玩“龙灯”,烧柏香,祝愿当年水草丰茂,牲畜肥壮。接着全家聚餐。饭前,每人必须先吃点糍粑面,表示自己是吃糍粑的人,不忘祖宗。节日头三天,村寨里的人一般不外出,大家聚集在一起观看“跳神”。“跳神”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参加者头带面具,身穿法衣,在铙、钹、锣、鼓、海螺的伴奏下,跳一阵,休息一会,又跳一阵,直至跳完。另外男女青年则欢天喜地随着锣鼓、笛子、二胡等乐器的节拍歌舞。三天后,人们扶老携幼,走村串寨,彼此登门祝贺节日。

五月赛马会

五月的高原冬去春来,到处是草绿山青、群芳吐艳的景象。勇猛、豪放的藏族人民在冬日的冰雪和寒风中沉寂了许久之后,终于迎来了在马背上大显身手的机会。一年一度的赛马会开始向人们招手。在德钦的贡卡湖畔,在中甸的舞凤山下……人们搭起帐篷,备上丰盛的野餐,邀约亲朋,尽情玩耍。激动人心的马术、马技、马速比赛是不可或缺的传统节目,精彩的文艺汇演、民歌大赛、民族服饰展演等也是引人注目的“文化大餐”。在赛马会上,你可以尽情体味浓郁的藏族风情,感受康巴汉子无处不在的粗犷骁勇、豪情万丈。

◆藏族礼仪及禁忌

藏族人民具有热情好客,真诚重友谊的情操。献哈达是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无论婚丧节庆、拜会尊长、朝拜佛像、送娶迎亲等,都有献哈达礼仪,以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敬意。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为白色哈达,白色象征纯洁、吉利。献哈达很讲究礼节程序,首先要用双手捧起哈达,对受礼者吟诗颂辞,然后恭敬地将哈达捧送给受礼者。小辈给长辈献哈达,要佛给俗人授哈达,直接挂于脖上,被授人则应恭敬地弯腰低头接受。

敬青稞酒、酥油茶是藏族的一种礼俗。敬酒以满杯为敬,客人双手接过主人的酒,用无名指蘸酒,再用拇指和无名指弹三次,表示敬天、敬地、敬客人,然后一饮而尽,这样主人家会很高兴。敬酥油茶是藏家的日常礼节,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若家中有父母、知辈或客人,首先要献给他们享用。特别是对客人,主人家要用清水将碗洗净,揩干,用火烘干,然后再斟茶并用双手捧献于客人面前,客人则双手谢手再接了饮用。饮用后,主人会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饮为止。路遇长者要让路,与长者同行,让其先行,自己随后;待客坐席,请长者客人坐上方或首席;拜访尊敬的客人必须献哈达等。

在日常生活中,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的叶或石头上放红线、用石压刺枝,以示谢绝客人。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用手指问。吃奶渣时,一般不用筷子。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方就坐,一般情况盘腿而坐为好。不准随便跨越火塘。忌在长辈面前讲粗话。忌在家中讲不吉利的话。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

初次访问藏民家庭和告别时均可用祝福语: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止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回族

◆序

云南省有回族人口55.9万余人。分布广泛,各市县都有回族居住。主要聚居在滇南的个旧、开远、蒙自;滇西的巍山、大理、永平以及滇东的昭通、大关等县(市)。主要聚居在交通沿线的城镇和附近村寨,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回族源于唐宋时期的西北“回纥”、“回鹘”、“大食”诸郡。元世祖忽必烈攻灭大理国后,任命回回人赛典赤为行省长官,以后才大量迁入。由于长期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衣着打扮与当地民族基本一致,如迪庆的回族,酷似藏胞;西双版纳的回族妇女,穿窄袖紧身上衣,下着统裙,犹如傣家女;白族地区的回族着白装;汉族地区的回族着汉装。遇有红白喜事或节日,男子喜戴小白帽,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回民通用汉语,也学阿文,多信奉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期林”。

云南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古尔邦)、圣祭,所有节日都与信奉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回族为什么禁食猪肉

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是一个注重卫生、讲究卫生并有一定饮食禁忌的宗教,最主要的禁忌源于《古兰经》的规定,即:死动物(包括因打、摔、触、勒、电等原因而自死的动物)、流出的血、猪肉和非诵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以及酒。伊斯兰教之所以禁止信徒吃用这些东西,是出于“重视人的性灵纯洁和身体安全”。动物不宰自死或因疾病,或为衰老,或为中毒;血液乃输送身体需要的各种养分的渠道,往往存在有害物质;猪形态丑陋,不择饮食,性情懒惰。此三类列为不洁,故不可吃。至于禁食“非诵安拉之名屠宰的”动物,是因当时多神教徒宰杀牲畜时,必诵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名字,伊斯兰教为了从思想上消除一切形式的多神崇拜,遂禁止食用诵偶像之名而宰的牲畜,要求信徒宰牲时应诵安拉(真主)的名字,以示区别。至于酒,在伊斯兰教初期仅限制用量,以不醉为限,后因有人酒醉出现贻误正事、影响团结的行为,遂宣布为禁物,不可饮。

伊斯兰教对饮食的禁忌是每个穆斯林必遵的教规。年深日久,代代相遵,教规的内容逐渐变成信仰该教的各民族成员的饮食习惯。对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来说,这又成为该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世界上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个人和民族都禁食猪肉。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塔塔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和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都遵守这一习惯。因而,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个别成员虽然放弃了宗教信仰,但仍然很难改变他们从祖辈上继承下来的这一生活规范。现在伊斯兰教的饮食规范已成为全世界10亿多穆斯林们的共同生活习惯,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穆斯林所用的“清真食品”的特点就在于无猪肉、猪油、自死动物肉以及不含酒精或其它致醉致毒物。

◆回族服饰

由于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帽,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已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回族建筑

回族建房是绝对不看阴阳、风水的: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阴朝阳,喜好平坦,宽敞、干燥,忌低洼潮湿和易遭山洪水流冲刷处。民居大门一般禁忌向西开,民居内部的布局分配体现“以西为贵”,西房通常为老年人居住。

◆回族婚俗

云南回族一般在本民族内部通婚,如欲缔结婚姻的双方中女方为非穆斯林,回族的通常做法是,首先女方要自愿“进教”,通常由阿訇举行一个比较庄重的仪式,其次女方要以“从夫居”的形式生活,这是回族缔结婚姻中“许进不许出”的原则的重要体现。

回族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都选择星期五为婚期,因为这一天在回族的习惯中认为是吉利的日子。回族规定斋月期间不得举行婚礼。

结婚前一天,男方要向女方家送礼,女方要向男方家回礼,这种形式被称为过大礼。男方送给女方家的礼物中,有肉食、果品、装饰品等,其中肉食、果品类是送女方家宴请宾客用的,而装饰品类是送给新娘装扮用的。这些礼物由阿訇带领男方家的人送到女方家。女方的回礼一般是新娘陪嫁的东西,如家俱、衣服、被褥、生活用品等,由新娘的兄弟在收到男方礼物的当天,送到男方家里。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里要贴大红喜字和对联,堂屋墙正中挂着阿拉伯文写的一段(古兰经),两边是阿拉伯文条幅。一大早,男方的内亲们都跪在堂屋里,听阿訇跪着朗诵(古兰经),祈求真主赐福。念完后,婚筵的首席要招待阿訇。

新郎在陪郎、媒人的陪伴下,于饭后坐轿(或骑马、走路)来到新娘家迎亲。当到达新娘家的时候,新娘家的大门却是关闭的。陪郎即上前代表新郎叫门,并说一些祝贺、感谢的话,等女方家大门打开,新郎等人才能进入新娘家。女方家对迎亲的人们非常热情和礼貌,进茶点时让新郎坐上席,要上三道槟榔、三道糖茶款待迎亲者和陪同的客人。茶点过后,又上一道牛肉冷片、一碗凉鸡和一条鱼。鱼上了桌,就意识着迎亲者可以迎走新娘了。这时候,由陪郎和媒人周旋,让新郎起身并向女方父母行礼,使新娘坐进轿子,然后启程上路。新娘的兄长或弟弟要扶着新娘轿子的轿杆,送出一段路程后才返回,也有一直送到男方家的。

新娘到达男方家后,由两位女性老人打开轿帘,拿一小碗红饭喂新娘吃,红饭拌有松仁、瓜子和芝麻,意为早生贵子,多子多孙。新娘吃完,下轿后,由两个姑娘搀扶进门。新娘一手捧赫听(古兰经)选段及圣训选,一手提钱,意为祈求真主赐福,把幸福和钱财带到新郎家。这时候,新郎在新房门口迎接新娘。新娘进入洞房后,将从娘家带来的红纸包裹的喜糖分送给贺喜的人们。接着宴请宾客,一般是吃牛八碗,八人一桌,有时还加几蝶小菜。席间,有专人给宾客加添饭,服待十分周到。

结婚仪式一般于晚上举行,堂屋里红烛高照,坐着双方父母、亲戚和宾客。婚礼由阿訇主持,他先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念《古兰经》中的“喜经”部分,接着抓起桌上的松子、瓜子、红枣之类撒向新郎新娘,并让新郎新娘用衣襟接住。喜果撒过后,阿訇又对新郎新娘进行训导性的讲话,教育新婚夫妇要尊敬父母,要互敬互爱,诚实勤劳,不做违法之事等,同时还讲述一些回族的礼俗、历史和美好的传统。婚礼结束时,在阿訇的主持下,大家一起感谢真主。

婚礼结束,新郎家以茶点、糯米饭招待阿訇和宾客。

第二天,新娘要回门。这天,新娘家要宴请亲朋好友和宾客,新郎新娘要和女方亲友们见面。当晚,新郎新娘要回到男方家。

第三天叫复门,新娘单独回到父母家小住。至此,婚礼即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