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智能学习法
6968800000008

第8章 学生提高学习智能理论指导(7)

由此,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多元化的观点,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人除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基本智能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能,它们是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能,但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的差异,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智能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且也会以不同方法来统合或糅合这八种智能。每种智能有其独特的发展顺序,而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中开始生长与成熟,如音乐智能是最早被发展的。

大部分人只能在一二种智能上表现出优越的智能。例如爱因斯坦是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才,而他在肢体运动与人际交往方面却未有同样的表现。在加德纳看来,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智能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也并非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核心,以此作为衡量智能高低的标准。因此,智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改的思考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对于改革传统的学校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

加德纳关于智能本质和智能结构的新理论对传统的智能理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智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数理智能或以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智能,而是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智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三是,智能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能力。

加德纳关于智能问题的三个突破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益启示:

第一,把智能定位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支点,我们的课程改革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我们的学校再也不能仅凭标准测试的分数或几门书面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而是应当重点培养并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

第二,把智能放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依据。我们的智能观和智能培养观应该是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置身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新世纪,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一定要改革,同时,我们的教育改革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拿来主义,盲目照搬照抄。

第三,把智能结构看作是多维的和开放的,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视角。我们的课程改革应该促进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我们不能只围绕着某种智能设置课程,不能把多种“非学术”智能领域当作可有可无的“副科”,而应当使我们的课程保证学生多元智能都得到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方针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课程上。

第四,把每一个个体的智能结构看作是差异性和个体化的,为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我们的教育应当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发现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树立自信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开放的课程文化,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儿童之间存在差异,只有多方面的合作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教师应当树立积极向上的儿童观,即每个学生都是多种相对独立智能错综复杂的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特点亦即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类型和方法。

因此,我们的课堂里再也不应当有“笨学生”的存在,只有各具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聚集。我们看待学生时应该时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再也不应存在一个学生有多聪明的问题,而只存在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使之更加聪明的问题,我们的教师应该树立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如此,则教育幸甚,民族幸甚。

多元智能理论的借鉴意义

社会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一旦社会有某种需要,就比十几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发展。正是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竞争的需要,催生了多元智能理论的问世。

多元智能理论被译介到国内后,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突出贡献在于强调智能多元性,突出智能差异性,提出智能文化性,揭示智能的发展性。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最优化教学方式正日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在各级各类学校引起广泛的关注。但目前在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口号喊得响,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的研究实验,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各有重点,其分别应把握以下内容:

学前和小学阶段,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应着重开展如何展示学生的天赋,为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发展创造条件的实验。这既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可以保证小学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初中教育阶段,借鉴多元智能的理论,重点是解决学生如何有效学习的问题。初中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出口”,如何降低辍学率,是目前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首要原因,是学生的“厌学”问题。学习多元智能理论,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效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创造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学习环境。

高中阶段,侧重于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等问题的研究。以上都是我们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对深化理解程序性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表明:过去的应试教育着重选拔人、淘汰人,是社会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与此相反,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思路,超越了传统的学科教学观,促使教学走出狭隘的传授知识的单一目的,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开发和培养学生多种智能潜力上,将“乐玩”与“乐学”、“学会”与“会学”辩证统一起来。

动员学生主动参与,展示才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因材施教,扬强补弱的目的,这与我国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坚信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善于学习,就能开辟一条个性化的教学之路,推动新课改逐步深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成功的、有效的具有多元智能的学习者。

8.提高学生智能学习的技巧

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从根本上革除我国传统教育中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养成的弊端,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彰显学生个性,使拥有不同天赋和强项的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领域中备受瞩目的核心命题。

多元智能理论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哈佛大学资深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一种风靡全球的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全新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评价学生的多元视角,引领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教育思维和教学策略,并对现有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深刻的挑战与反思。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可被区分为七项: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1)语言文字智能

是指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把文法、音韵学、语义学、语言实用学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等是几种特别需要语言智能的职业。对语言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喜欢玩文字游戏。

在学校里,他们对语文历史之类的课程比较感到兴趣,在谈话时常引用他处读来的信息,喜欢阅读、讨论及写作。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用语言及文字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阅读材料、录音带、写作工具、对话、讨论、辩论及故事等。

(2)数学逻辑智能

是指有效的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陈述和主张,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

数学家、税务、会计、统计学家、科学家、电脑软体研发人员等是特别需要逻辑数学智能的几种职业。对逻辑数学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在学校特别喜欢数学或科学类的课程;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

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喜欢在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中寻找逻辑缺陷,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靠推理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可探索和思考的事物、科学资料、操作、参观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植物园等科学方面的社教机构。

(3)视觉空间智能

是指准确的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的在脑中呈现出来,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向导、猎人、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画家等是特别需要空间智能的几种职业。

空间智能强的人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喜欢玩拼图、走迷宫之类的视觉游戏;喜欢想像、设计及随手涂鸦,喜欢看书中的插图,学几何比学代数容易。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艺术、积木、录影带、幻灯片、想像游戏、视觉游戏、图画书、参观美展、画廊等艺术方面的社教机构。

(4)身体运动智能

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的生产或改造事物。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演员、舞蹈家、运动员、雕塑家、机械师等是特别需要空间智能的几种职业。这一类的人很难常时间坐着不动;他们喜欢动手建造东西,如缝纫、编织、雕刻,或木工或是跑跑跳跳、触摸环境中的物品。

他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他的肢体语言,喜欢惊险的娱乐活动并且定期从事体育活动。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透过身体感觉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演戏、动手操作、建造成品、体育和肢体游戏、触觉经验等。

(5)音乐旋律智能

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作曲家、演奏(唱)家、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是特别需要音乐智能的几种职业。

他们通常有很好的歌喉,能轻易辨别出音调准不准,对节奏很敏感,常常一面工作,一面哼唱音乐,会弹奏乐器,一首新歌只要听过几次,就可以很准确的把它唱出来。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透过节奏旋律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乐器、音乐录音带、CD、唱游时间、听音乐会、弹奏乐器等。

(6)人际关系智能

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这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强的人通常比较喜欢参与团体性质的运动或游戏,如篮球、桥牌;而较不喜欢个人性质的运动及游戏,如跑步、玩电动玩具。当他们遭遇问题时,他们比较愿意找别人帮忙;喜欢教别人如何做某件事。

他们在人群中感觉很舒服自在,通常是团体中的领导者,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政治、心理辅导、公关、推销及行政等需要组织、联系、协调、领导、聚会等的工作。这一类的儿童靠他人的回馈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小组作业、朋友、群体游戏、社交聚会、社团活动、社区参与等。

(7)自我认知智能

是指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了解,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

自我认知智能强的人通常能够坚持写日记或睡前反省的习惯:常试图由各种的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经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喜欢独处,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心理辅导、神职等。这一类的儿童通常以深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他们秘密的处所、独处的时间及自我选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