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高效学习法
6969000000015

第15章 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技巧方法(5)

【利用动物法】

(一)

公元1206年,宋将毕再遇与金兵对峙。金兵日增,宋军兵少不能敌,便决定退兵。在与金兵对峙时,毕再遇军营一天到晚鼓声不断,一方面是为了威慑敌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鼓舞士气。如果现在撤退,营中突然断了鼓声,势必被敌人发觉。毕再遇为了欺骗敌人,安全撤军,就采取了“悬羊击鼓”的计谋。他让士兵弄来一些羊和大鼓,把羊倒吊起来,让羊的两只前蹄抵在鼓面上。羊被吊得难受,便使劲挣扎,两只前蹄不停地乱动,鼓就被羊蹄敲响了。是夜,宋军在一片鼓声中悄然撤走。

金兵听到宋营鼓声不绝,便没怀疑,仍在调兵布阵。一连过了几天,金兵都没有发觉。等到金兵发现上当时,宋军早已远去多日了。

“悬羊击鼓”是运用了动物利用法思考的结果。当人们的力量无法解决某一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利用动物来帮忙。动物利用法就是利用动物来解决问题的一种动脑思考方法。动物的种类很多,这里是利用羊来解决问题。可以说任何动物都可以被人们利用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二)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一方法呢?

第一,因为动物比较难以控制和训练,所以只有在人力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使用动物利用法。

明朝的时候,东南沿海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为抗击入侵的倭寇,亲自率兵驻防在福建福清县。这里濒临大海,山峦起伏,山上有许多猴子。士兵们在山上操练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猴子在附近好奇地观望着,还模仿士兵的操练动作玩耍。戚继光发现了这种情况后,就让士兵们从山上捉来数百只猴子,将它们饲养起来进行训练。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之后,这群猴子终于会模仿人们的操作去施放真正的武器,成了一支听令行事的“特别队伍”。

一天,这个地区再次遭到了倭寇的侵略。戚继光趁敌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启用这支“特别队伍”参战。他一面把士兵埋伏在敌营周围,设下包围圈,一面指令驯化的猴群操起火器,一齐扑向敌营,不一会儿,敌营内外到处都布满了活蹦乱跳的猴子。敌军看到这种情况,还以为是一群猴子作戏呢!突然,这支“特别队伍”在攻击的号角吹响时,同时将各自操持的火器施放出来,顷刻间敌营大火四起,烈焰腾空,埋伏在四周的士兵乘机发动进攻,倭寇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全军覆没了。

戚继光的猴子确实很厉害,但如果用人力能够轻易攻入倭寇大营的话,戚继光是不会想到使用它们的。

第二,在利用动物的时候,要考虑周到一些。如果考虑不周密,可能会弄巧成拙,对自己反而不利。

公元759年,唐朝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奉命平定叛军史思明部。两军隔河扎寨。史思明在河的南岸,李光弼在河的北岸。

当时,史思明有一千多匹好战马,他为了显示自己力量的强大,恐吓对方,每天都把这些马赶到河边沙洲上洗澡,并且巧妙地让这些好马循环不断地出现,以示数量之多。

李光弼很想把这些好马弄到手,他先想用马引诱,但异性的马是相互吸引的,这边的母马也很可能被对岸的公马吸引过去。于是他又想出另一个绝妙的办法。他让士兵找来了五百匹正在奶着小马驹的母马,把这些母马赶到河边,而把小马驹关在城里。这些母马因为惦记着小马驹,咴儿咴儿地叫个不停,一心想回城里去,而对岸史思明的公马听到母马的叫声,还以为是在呼唤自己呢,就急不可待地趟过河来和母马亲近。李光弼毫不费力地将史思明的战马赶回到自己的军营中去。

史思明本来想借战马来显示自己力量的强大,以恐吓对方,但由于考虑不周,结果弄巧成拙,连自己的马也被对方引诱了过去。这说明,在利用动物时要慎重,应考虑周全以防自己吃亏。

第三,在思考问题时,我们还可以采用仿生学的原理,模仿动物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发明创造。雷达、飞机、电子警犬、潜水艇等科技产品的发明都是利用动物的结果。再如模仿蜻蜓的样子发明了直升机,模仿袋鼠的跳跃前进,而发明了能在坎坷不平的田野或沙漠地区通过的、没有车轮的“跳跃机”等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进攻比利时,他们使用了液态氯气,致使大批英法联军中毒身亡。

战斗结束后,英法联军发现野生动物都死了,只有野猪活着。化学家费里特带着助手来到野外,在野猪跟前施放氯气,野猪嗅到刺激气味时,立即把鼻子拱进土里,结果没有一只中毒。由此,费里特发现松软的土壤粒可以吸附和过滤毒气。于是,他用既能吸附有毒物质、又能畅通空气的木碳做成颗粒,仿照猪嘴制成了人们今天常用的防毒面具。

再比如摇船的橹也是利用鸭子的脚,运用仿生法发明的。

古代名匠鲁班有天来到河边乘船,见艄公用篙撑船,十分吃力,他就想:怎样才能让船划得又快又省力呢?

这时,一个老汉划着小船赶来一群鸭。鲁班仔细观察了鸭子的划水动作,很受启发。回家后,他砍了根木棍,上端削得像鸭子腿,下端削得像鸭子的蹼。把它放在船上一试,果然划船又快又省力。后来,这摇船的工具推广后就叫“橹”了。

【将错就错法】

(一)

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青年人叫扎依,又懒又穷,就凭自己是村里惟一识几个字的人坑蒙拐骗。

有年秋天,他去跟一个女财主借50两银子,女财主对他不放心,他拍着胸脯保证说:“放心吧,我不会骗你,到了二月,我连本带利还给你。”女财主便信了他的话,借给他50两银子。

二月很快就到了,女财主登门跟他要账。扎依却摇着脑袋说:“不是说好二月还吗?现在还不到二月呀?”女财主急着说:“怎么不是二月,今天已二月五日了。”扎依指着天狡黠地说:“唉,你真糊涂,我说的是天上有‘二月’的时候还你嘛。”

女财主差点给气疯了,要等天上出现两个月亮不是让太阳从西边出来吗?这分明是在赖账。于是,女财主便去法官那里告了扎依一状。法官了解案情后,并不立即办案,而是让女财主回家等消息。

二月十五日,女财主得到了法官的通知,要她和扎依进城打官司。法官把法庭安排在湖边。晚上,月亮升起来了,又圆又大,女财主满天寻找,也不见另一个,懊恼极了。

扎依吃完晚饭来了,见法官已在等候,便走过去搭话。法官漫不经心地指着湖面:“呀!那儿好像有个什么东西?”扎依瞧了瞧脱口而出:“没什么,是月亮。”法官马上指着天上的月亮说:“那是什么?”“那是天空中的月亮呀。”

法官此时正色说:“现在是几个月亮?”

扎依这才发觉自己落进了法官的圈套,但为时已晚,后悔不及。只听法官说:“这是你亲口说的。现在‘二月’到了,快还钱吧!”扎依张口结舌,乖乖地连本带利还清了债务。

这个故事中,扎依耍赖,主要赖在他偷换了概念,违反了人们日常对话交流时遵守概念的同一性,他把月份牌上的“二月”胡搅成了天上出现的“二月”,想以此赖账。聪明的法官将错就错,也把扎依说的“二月”胡搅成“天上一个月亮,湖里一个月亮”,并制服了扎依。其实,此“二月”也非扎依的彼“二月”。

法官用的动脑方法是一种将错就错法。所谓将错就错法,它是一种故意利用错的事物来对付它的自身,以求反败为胜、化被动力主动的动脑思考方法。

(二)

那么,使用这种思考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必须准确分析对方错在哪儿?是怎样利用的?存在哪些漏洞或不足?只有找到对方是怎样故意制造错误和利用时的漏洞,才能对症下药,找到一个有利于自己又能克制对方的“错”。

从前,有一个穷人为了生计而远走他乡,在一座位于阿拉伯湾的大城市里,他参加了采珠队。由于他不怕艰险,敢下深海,采到了许多大珍珠,发了一笔财。他把全部收入都换成金币装在一个小包里,贴身携带。有一天,他决定返回家乡,盖一所大房子,成家立业,平安地度过后半生。在返回家乡的途中,有天晚上,他在路边人家的一间空房子里借宿过夜。睡下之后他摸着腰间装着金币的小钱袋,心里一阵兴奋,忍不住坐了起来,借着灯光一个一个地数了起来。听到金币清脆的撞击声,他脑子里显映着幸福生活的远景。就在他陶醉之时,他没想到门缝里透出了一双贪婪的眼睛。原来这是房子的主人——一个有几个孩子的寡妇——在窥视,她看着那些闪光的金币,决心设法弄到手。

第二天,采珠人又要赶路,他刚迈出门,就被寡妇扯住衣服说:“孩子的父亲,你不能走,你把家里的钱全拿走了,抛下我和孩子可怎么办啊?”

“我不认识你,我也不是你的丈夫!”采珠人很生气。但女人死抓住他的衣服不放,声音越来越大。

一些过路人都围过来观看,见他俩扯不清的样子,都建议两人到法官那里去。

见到法官后,妇人申诉说他丈夫想拿走家里的金币远走他乡,把孩子和她抛之不顾。采珠人当然一概否认,并请求法官把女人的孩子叫来作证。可没有想到孩子们一见他就拥过来喊他爸爸,并抱着他的腿叫他不要拿走金币和抛弃他们,采珠人非常吃惊,真是哭笑不得。法官由此断定,他就是这个女子的丈夫。如果女人撒谎,孩子们还能撒谎吗?于是他把金币判给了那女人,并对采珠人说:“如果你愿意留下,就和她一块好好过日子,否则你就走。”

女人拿着金币走了。采珠人不仅失去了数年辛劳的结晶,原先早已想好的庞大计划和后半生的安逸生活全部泡汤了,而且眼下就面临着生计没有着落,他绝望地在路上徘徊。

两天之后,他遇见了一位老人。老人问他沮丧失神的原因,采珠人就一股脑儿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老人。老人听后说:“没关系,我有一个办法可以把你的钱要回来。你去找法官,并对他说,你决定走,并想把两个大孩子也带走,可是孩子的母亲不答应,因此请他判决。”

采珠人来见法官,把老人的话重复了一遍。法官派人传来了那个女人,并判决两个大孩子让爸爸带走。女人自然坚决反对,可法官的判决只能执行,于是女人慌了手脚,因为她不能说出这个男人不是孩子的爸爸。

采珠人一手牵着一个孩子离开了法官,两个孩子拼命想挣脱都无济于事。女人眼巴巴地看着孩子被带走,急忙想应付的办法:法官的判决是不能收回的,看来只能拿出钱来才能救回孩子。她赶忙追上采珠人,对他说:“亲爱的,把孩子还给我,你带孩子不但对你无用,反而得费心去照料他们,又要安排他们的生活,这会给你增加负担呢。”

“没有关系,谁让我是孩子的爸爸呢?再说我如果实在照料不了他们,过些日子我就把他们送给别人。”采珠人说。

“别……别……千万别那样,我把这些金币全部还给你,请你把孩子还给我吧。”

最后,采珠人拿回了金币,那女人也把两个孩子领了回去。采珠人之所以能如愿以偿,主要是那个老人会奇思妙想,他抓住了那个寡妇制造的假夫妻、假父子关系的“错”,然后就利用这个“错”来对付那女人,以错对错,果然制服了那女人。

第二,使用这一方法时必须注意巧妙性。在对方得意之时给对方一击,而这一击是对方无法料到的,这样对对方的打击是致命的。

有一天,一个割草娃在路边草丛里拾到一个青布钱袋,内装82枚铜钱,便拿回家去交给母亲。母亲教育他:“别人的东西不能要。丢钱的人现在该有多着急啊!我们要替他想想,得赶快送还给那丢钱的人。”

割草娃在路边等了半天,见一个人东瞅西瞧地走过来。割草娃问来人找啥,那人答道:“钱袋掉了。”割草娃举起钱袋说:“这是你的钱袋吧?我在这儿等你大半天了。”那人一见钱袋,忙接过一看,一数钱,82枚一个不少,连一声谢都没有说,转身就走了。

原来那丢钱的人叫二赖子,是个赌棍,那天赢了82个铜钱,回家时不小心把钱袋丢了。二赖子拿着钱袋走了不远,心想:这割草娃真憨,拾到钱都不要!我不如再讹他几个钱花花。于是他走回去,找到割草娃说:“我这钱袋里装的是100个铜钱,现在怎么只剩下82个了?”割草娃说:“我拾到的就是82个!”两个人争吵着来到城里评理。

他们走到大街上,正好碰到州官来游玩,就争着上前,跪下申说理由。州官早听说二赖子品行不端,问明了双方情况,心中已明白了八九分。州官派人去问割草娃的母亲,两人说的前后经过一样,就断定割草娃是个老实人,决定处罚二赖子。可这二赖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编得头头是道呢。因为证据不充分,州官一时没想出好法子。

这时,有一个聪明人走过这里,给州官出了一个主意,轻轻巧巧地处罚了二赖子,使二赖子哭笑不得,后悔万分。

聪明人对州官说:“这案子好办得很,人家拾的是82个钱,二赖子掉的是100个钱,这说明钱袋不是他的。”州官一听有道理,就说:“对,对,这钱袋暂给割草娃,去另等失主,等不来失主,本官断给割草娃自用。二赖子另去寻找钱袋,不准胡赖。”二赖子一听,忙说:“这青布钱袋明明是我的呀!”那聪明人拍了拍自己的青布钱袋说:“我这里也有个青布钱袋。青布钱袋多着呢!”二赖子干张着嘴没啥好说,只得垂头丧气地走了。他不敢承认自己是诬告人家的,因为诬告是犯法的。

这聪明人使用的也是将错就错法。使用得十分巧妙,叫二赖子无话可说,这反戈一击,力量是十分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