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高效学习法
6969000000018

第18章 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技巧方法(8)

【妙用文字法】

(一)

早些时候,大音乐家贝多芬非常崇拜拿破仑·波拿巴。1804年春天,他的《第三交响乐》完成后,他亲自在上面写上了“波拿巴”的名字。意思是这部乐曲是以拿破仑为题材,同时也是献给拿破仑的。他还打算通过法国驻维也纳大使把乐谱送给拿破仑本人。

不久,贝多芬听到了拿破仑已经把法兰西共和国改为帝国和自称皇帝的消息,他气得浑身发抖,高声骂道:“凡夫俗子!暴君!”他走到桌前,把乐谱的封面撕得粉碎,然后挥笔改了一个标题:“英雄交响乐……纪念一个伟人的遗迹。”直到现在,全世界人民仍然非常喜爱和熟悉《英雄交响乐》。

像这样一种巧妙地利用文字达到某一目的的动脑方法就叫做文字妙用法。古今中外,善于巧妙运用文字来解决问题的不乏其人。请看下例:

迄今为止我对你所表示的爱情全是假的。如今我觉得对你的恶感与日俱增。我同你见面次数越多,就越是引起我巨大的反感与厌恶;就越是使我感到我不能不下定决心来恨你。你尽可相信,我从未怀有向你表示求爱之情。我们前次谈话给我的印象极差,丝毫也谈不上它使我对你的人品有了很好的了解。

是的小姐,愿你行行好别见我。如果我们结合在一块,那就一定会遭到我父母的怨恨,而且一生难得生活幸福。是的,小姐,我希望你不要无事自扰,费那个冤枉心思给我回信。再见!请相信我永远是你的对头。小姐,我毫无理由成为你至死不渝的爱人。

这封情书,是一个聪明的男子写给他的女友的。因为女友的父亲反对他们相爱,每一封情书都要进行检查,所以这位聪明的男子便利用这种看似“绝交”的信件,来表达他至死不渝的爱情,他女友的父亲怎么也不会想到去隔行读信的。可见,巧妙地运用文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难以直接解决的问题。

(二)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一方法呢?

第一,要加强文字方面的修养,打好文字的基础。没有较好的文字修养和基础,是不可能使用这种方法的。

从前,有个恶棍,偷盗财物,奸污妇女,无恶不作,大家都恨他。有一次,这恶棍闯进平民家里,见有一病妇卧床不起,他就揭开被子,将病妇戴在手腕上的玉镯捋了去。病妇呼救,适逢有一勇夫经过,路见不平,将他扭送见官。县官把他当堂收押,并要病妇的丈夫补写一张状子。

病妇的丈夫和村里人一商量,大家觉得趁这个机会,一定要除掉这个祸害,否则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于是请来了几位书生,共议这张状子,认为其罪状应是“揭被夺镯”。可是后来有位讼师看见这张状纸,认为这样写不能重判这个恶棍。说完,他没有改动一字,却把“揭被夺镯”颠倒成为“夺镯揭被”。这样一改十分巧妙,原来恶棍是一桩罪——夺镯,现在有了两桩罪——既抢劫又奸污病妇,所以后来判了重刑,为村民除了一大害。由此看出讼师文字功底之厚。

第二,要善于用脑,把奇思妙想融于文字之中。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从山东南来稽山阴当地方官时,在蕺山,即现在的浙江绍兴昌安门内的戒珠寺,曾置了一所别墅。

乔迁之喜又值新春即临,王羲之雅兴大发,当晚便大摆宴席,痛饮大酌。酒过三巡,他乘兴捻须提笔,铺开大红纸,即席书写了一副春联:

春风 春雨 春色

新年 新岁 新景

写完后,他叫儿子贴于门外。谁知刚贴出不久,便被人偷偷地揭走了。他没办法只得再写一联:

莺啼北里 燕语南邻

写完之后,他再叫儿子贴出去,不料,又被那位酷爱他手迹的“梁上君子”盗去了。眼看年关已近,门口却仍旧空空无墨。按当时习惯,如果大年初一门上没有新门联,这是很不吉利的。怎么办呢?王羲之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的办法是把对联写好后,叫儿子剪去一半,然后贴出去。上半截的对联是: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天夜晚,那个小偷又来偷对联了。当他正想把对联撕下来的时候,猛然看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几个不祥的字眼,立即把伸出去的手又缩了回来,心里直叹倒霉,站了一会儿,便垂头丧气地溜走了。到了年初一的黎明,幽默的王羲之才亲自将下半截春联贴在原对的下面。于是,新对联便成了: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附近街坊出来一看,无不拍手称妙。王羲之是经过苦思冥想才想出如何巧妙地运用文字对付窃贼时才产生了这幅妙对。可见,只有勤于动脑、善于动脑才能把奇思妙想融于文字之中,才能巧妙地运用这种动脑思考的方法。

【效应轰动法】

(一)

1983年,美国一家厂商决定把一种叫“超级3号胶”的强效粘液打入法国市场。但粘液市场强手如林,怎样才能压倒群雄、打开局面呢?巴黎的奥布尔雅和马瑟广告公司的设计师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们制作了这么一则广告:在一个人的鞋底,点上4滴“超级3号胶”,然后把这个人倒粘在天花板上,保持10秒钟。这一切都有人当场鉴定,丝毫不假。这则电视广告播出后,在法国引起轰动,求购的函件、电报、电话应接不暇。不到6个月,就销出这种胶液50万支。

“超级3号胶”的成功,使其他厂商大为开窍,他们竞相模仿,且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

有家英国的阿拉迪特公司和南非的一家广告公司也为粘液作广告,他们的广告绝招更妙,更吸引人,叫人瞠目结舌!这家广告公司把一辆小汽车的四只轮子涂上胶液,倒粘在广告牌上“示众”。

南非的一家公司更绝,竟让一名替身演员用胶粘在一架飞机的机翼下,在空中飞行40分钟!

在“超级3号胶”的影响下,其他各行各业的宣传也是奇招迭出。

南非最大的兰特炼金厂,为庆祝建厂36周年,特意举办了一次活动,以扩大宣传。他们的经理室内放了一块金砖,旁边树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任何参观者如果靠人力能将这块金砖拿走,就可以将金砖拿回家去,永远属于自己所有。”

消息传出,人们不远千里而来,工厂里人山人海,各种职业的人都有,其中更不乏体魄健壮、力气过人的小伙子。但是他们一个个都望金砖而兴叹,无法将金砖拿起,更不用说将金砖带回家去了。

原来,那块金砖重300公斤,又宽又厚,又光又滑,叫人无法下手。人们虽然拿不走这块金砖,但轰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像这样借助于一定事物的力量来引起人们对某个问题的普遍关注和极大兴趣并形成社会轰动的动脑方法就叫做效应轰动法。这种思考方法在商业性宣传尤其是广告业中经常被运用。

在日本有家面馆,饭菜一律用大容量的碗、盆来盛放,什么东西都讲究大个儿的。譬如够上四五人吃的装在钵里的有名的超大型“山贼面”,卖900日元一碗。但是,这种面条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吃得上,顾客要吃面条需要事先预订,然后必须经过与面馆主人面谈,通过面谈达到吃面条的及格者寥寥无几。

一旦及格,顾客拿起筷子吃面条的同时,将一块秒表按下。顾客在规定时间内连面条带汤喝进肚子后,即刻在鼓掌声中举行表彰仪式,授予一张颇为体面的奖状,然后还在店堂内墙壁上的获胜者一览表内记下顾客的大名。据说迄今为止表上才记下了一百多人的名字。除此之外,别的项目还有不少,如用能装进十来瓶啤酒的大玻璃缸子盛满啤酒,谁若能够一饮而尽,改天将再奉送一缸啤酒。

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城的人都知道有这么家面馆里有这么些新奇事。不少人怀着好奇的心理来面馆登门造访,甚至有些想贪小便宜的人也打起这家有脸面的面馆的主意来了。一时间,这家面馆顾客盈门、络绎不绝,每天都门庭若市,热闹非凡,生意自然红火起来。

这家面馆的老板真是个聪明人,普通的食品只是改用了特大号的容器来装罢了,但却因一个“奇”字造成了轰动效应,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解决了顾客愿不愿光顾的问题。他的这一动脑方法便是效应轰动法。

(二)

那么,使用这一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认真分析问题,选择出最能引起轰动的事或物,然后大力宣传,从“奇”入手。当然亦要注意二者的联系是否必然,合理而适度,不能过分夸大、无中生有,否则只有物极必反。

第二,要事先预测运用这一方法的结果,把好轰动的程度,谨防轰动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有的轰动效应尚需要一个形成过程,未必都有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效果,必须坚持到轰动效应产生时。

太平洋上有一个还没有被开化的无名岛,岛上住的全是土著人。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岛上居民无论男女老少,四季一律赤着黧黑坚硬的大脚,从未穿过鞋袜。

英国一家制鞋公司的推销员维克和日本一家制鞋公司的推销员小野聪同时来到这个小岛上,想开发这里的鞋类市场。维克拎着一大包各式各样的鞋子挨家挨户去推销,逐个地跟他们讲穿鞋的好处和各类鞋的特点与作用。可是土著人个个表情冷淡,置若罔闻,最友好的表示也无非是笑着对他摇摇头。维克磨破了嘴皮、跑得直不起身来也没卖掉一双,只好心灰意冷地离去了。

而小野聪不同,他每天根据天气情况穿着不同性能的鞋出没在各个居民点,跟土著人打着手势聊天,到他们家串门并跟他们一起干活儿,一句也不提鞋的事。时间一长,土著们终于开始注意他穿的鞋了。土著人发现,小野聪穿的胶鞋底下有齿,雨天走起路来比光脚稳,而且可以直接在浅水里走而裤脚不湿。他们还发现小野聪穿皮鞋在粗石子路上走不磨脚,穿皮靴在荆棘林中走不会被划伤……他们开始好奇地盯着他的鞋议论开来,有的还让小野聪把鞋脱下给他们试试。慢慢地,整个岛上的人都了解了鞋的好处,他们开始接受这个外来的新鲜事物。后来,小野聪在这个对鞋来说还是一片空白的无名岛上开发了很大的鞋业市场。

这里,小野聪仍然是用效应轰动法来动脑的,只不过这个轰动效应形成较慢,但他坚持下来一样获得了成功。

【借鸡打狗法】

(一)

从前,有一个国王自以为已经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了,于是开始迷恋起声色犬马。宫廷之内,美女如云,这且不说,各式各样的狗有几百只,天南地北的鸟有几千只,光是为国王养狗养鸟的就有好几百人。

几位正直的大臣劝国王不要荒废了国事,可国王哪里听得进去。有些大臣三番五次进言劝谏,结果惹怒了国王,他们不是被杀头就是被罢官。国家越来越不像个样子了。

一天,国王最喜欢的一只鹦鹉因病而死,国王知道后大发雷霆,要处死照看这只鸟的人。这时,一位侍臣赶来,只见养鸟人跪叩在地上,吓得不敢抬头。国王的御案上放着鸟笼,鹦鹉的尸体就在里面,国王满脸杀气。侍臣并没有替养鸟人求情,而是想了想走上前又轻又快地捧起鸟笼大哭了起来。

呜呜呜呜……

刚开始,人们都被国王吓坏了,并不在意侍臣的举动,后来侍臣的哭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悲。

呜……呜……

人们的注意力被他吸引过来。这人哭着哭着竟数落起来,就像村里的老妇人哭丧。

“鹦鹉呀鹦鹉,我一哭你不该死呀!虽说万物有生必有灭呀,呜呜呜呜,可你却是应该长命百岁呀……”

“鹦鹉呀鹦鹉,我二哭你不该死呀!虽说你无非是只鸟呀,呜呜呜呜,可我们大王心上却只有你呀……”

“鹦鹉呀鹦鹉,我三哭你不该死呀!虽说大王给你报了仇呀,呜呜呜呜,可大王也背上了杀人的名呀……”

“鹦鹉呀鹦鹉,我四哭你不该死呀!虽说你飞身归天去呀,呜呜呜呜,可一国百姓难跟随呀!呜呜呜呜……”

……

起初,国王还以为他真是在哭鸟,气也不消,脸色也不改,可越听越觉得有道理,这小子说的不都是劝我的话吗?因为一只鸟我落个杀人误国的名声也太难听了。于是,国王的脸色渐渐恢复了正常,他免了养鸟人的罪,并下令把鸟全部放飞,把狗全部出卖。从此,这个国王专心政事,国家也治理得很好了。

这个侍臣不敢正面直言劝谏大王,却想了个法子,借哭鸟悲鸟来达到使大王知晓玩物丧志误国的道理这一目的。像这样一种不能从正面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借助于先解决其他问题来达到间接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方法就叫做借鸡打狗法。像“杀鸡吓猴”、“指桑骂槐”更是运用了这一动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