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高效学习法
6969000000026

第26章 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技巧方法(16)

【一分为二法】

(一)

有一次,在野外练习卧倒动作,战士顾兰康因接受能力差,掌握不住要领。郭兴福就一遍一遍地给他讲要领,做示范,翻来覆去地教了好几遍,可是顾兰康还是没有学会。有的战士在一旁不耐烦了,向郭兴福建议:“对顾兰康应该批评!”

郭兴福说:“不对,每个革命军人都希望把工作做好,而不愿意做错。你们看,顾兰康虽然没有学会,但他练兵的热情却很高,他没有学会多着急呀!”

在讲解时,郭兴福出乎大家意料地说:“今天应该表扬顾兰康。你们看,他虽然没有学会动作,却累得满头大汗,别人休息了他不休息,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顾兰康本来在等着挨批评,当他听到郭兴福这么一表扬,马上从队里向前跨出一步,激动地说:“连长,我保证练好这个动作,等我练好了你再表扬!”接着,他又去练习卧倒动作,经过苦练,终于练好了。

郭兴福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就是要求人们看问题,既要看正面,又要看反面;既要看优点,又要看缺点;既要看成绩,又要看差距。一分为二是人们思考问题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法则。

就是对待自己,也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这样才能克服缺点,不断前进,否则就会摔跤。比如有个战士,他对这方面的体会很深,他说:“入伍第一年,我感到部队里一切都很新鲜,自己心满意足。因此我工作积极认真,很快掌握了专业技术,并正式参加战勤值班,年终被评为优秀战士。”

他接着说:“但是,当时由于我对自己缺乏一分为二的观点,有了进步受到表扬后就自满起来了。认为保持优秀战士没啥难处,自己基础好,在学校里就是三好学生,入伍第一年就评上了优秀战士,今后也不会有问题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仅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而且对自己的要求也放松了。当工作质量下降,同志们给我提出批评的时候,我不但不承认自己的缺点,反而认为是同志们吹毛求疵,找我的麻烦。这样,缺点便一天天多起来了,到年终总评时,‘优秀’就被评掉了。

“经过总评,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于是我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自己受一次批评,就鼓一次劲;受一次表扬,就找一次缺点;别人受一次表扬,自己就找一次差距;别人受一次批评,自己就接受一次教训。虚心向先进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在年终时我又被评上了优秀战士。‘吃一堑,长一智’。经过一次波折,使我认识到——对自己必须一分为二,只有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二)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一分为二地思考问题呢?

第一,要加强自己的世界观的改造,要去掉头脑中的自私与傲慢。因为自私会妨害人们的视线,傲慢看不到与别人的差距,不会也不愿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第二,一分为二不是抽象的,要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地加以应用,并形成一种认识事物的习惯,这样才能获得成功,否则很容易犯错误,或者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有个国王的果园里种满了樱桃树。到了夏天,各种鸟都飞来了。馋嘴的麻雀吃了几颗樱桃,国王见了很生气,就下令让卫士日夜守护,不准鸟落在树上。有个忠实的大臣向国王进言:“鸟是果树的医生,没有了鸟,这些树将来会死掉的。”国王不信,继续让卫士们看护果树。卫士们赶跑了所有的鸟,只有蝴蝶和蛾子在树上飞来飞去。结果,樱桃树上爬满了虫子,树枝被咬出了小洞,风一吹就折断了……当国王想把鸟再放进果园时,果树都已经枯死了。

【比较取优法】

(一)

传说,尼泊尔王国的国王苏里曼年老时,有一个圣者来见他,送给他一罐活命水,并说:“陛下,你若喝了这罐活命水,就能长生不老。”

老国王很聪明,也很小心,想听听各种人的意见。于是,他下令将经过王宫的头三个人带来见他。不一会儿,一个著名的军人、一个富商和一个农民来到他面前。国王便问他们三人同样的问题:“请你告诉我,我喝了这活命水会幸福吗?”

军人答道:“会的,您可以活一千年,征服整个大地,难道这不是无比的幸福吗?”接着富商也回答说:“会的,您要活一千年,每年都增加财富,看到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加这不是很幸福吗?”轮到农民说时,他担心地对国王说:“他们只对您说了为什么会幸福的道理,但没有告诉您不会幸福的道理。试想,您若喝了活命水,获得了永生,而您的妻子、儿女以及朋友们都一个个在您面前死去,您会幸福吗?”最终,国王信服了农民的话,没有喝那罐活命水。

面对一罐活命水,苏里曼国王没有马上决定喝还是不喝,而是先听取了军人、富商和农民的不同意见,既想到了喝下去的好处,又想到了不利的一面,然后做出了选择。他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叫做比较取优法。比较取优法就是遇事善于把正面与反面进行对比,好的和差的进行对比的一种考虑问题的方法。

枣庄市山亭区桑村乡张宝庄曾三次立碑。

第一块石碑,立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碑文写道:“民无水火不能生活,水之所关大矣哉!此地缺水,耕田而食不能凿井而饮,一村苦之。公议按亩输钱摊工,就素积水旧坑广而深之,不数月工遂告成。”

工虽告成,水却不多。因此,“公议立规”的第一条,便是“如有私饮牲畜者,罚白银10两入官济贫。”

第二块碑立于1947年。碑文记录了重修东坑的历史:“吾村历来缺水,民众生命皆赖此坑滋养……遂公举徐学坤等为发起人,集资聚工,修理完成,特此勒石,以为后人记。”

一个靠雨季积水蓄水的小小东坑,立下了两块石碑,记下了张宝庄人缺水的艰辛和盼水的急切心情。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投资在张宝庄的土地上打井,无奈地下无水,后来修渠引水,又没成功。

1989年4月,由区里拨款3万元,乡里给1万元,村里拿1万元,一个“借地打井”的引水方案又开始实施了!这项工程是在1.5公里外的土地上打井,然后将水通过地下管道送到地平面比水井高45米的张宝庄。同时,还重修了容水7600立方米的东坑。水送来了,满满荡荡,清澈秀明。盼水治水的张宝庄人,要求村委会再立一块碑,记下共产党的恩情。

事情反映到乡党委,又汇报到区委,区委书记赵政民却不同意。他说,解决山区人民吃水困难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山亭区1985年以来,虽然已经解决了300多个村庄近12万人的吃水问题,但目前还有2万多人吃水困难。他强调,要用多为人民办好事的实际行动,把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丰碑,树立在人民心中!

第二年春播开始后,张宝庄人享受到了有水吃、有水浇地的欢乐。饮水思源,张宝庄人实在难以放下立碑道情的心愿。4月26日,72岁的老农徐广甲在水池边拦住了村主任徐存增,郑重地说:“封建社会立碑,国民党时期立碑,记的都是治水,却没让咱吃上水。只有共产党真正给咱送来了幸福水。这碑,一定得立!”

张宝庄的党支部会议召开了,村委会召开了,一个代表全村人民意愿的决议形成了。一个月后,张宝庄的第三块石碑,在清澈碧绿的水池连立了起来。碑上写着:“清清泉水爬山坡,酷似蜜浆润心窝。帝王老蒋不为众,是党送水给俺喝。”一池三碑,通过比较,人民对共产党的爱戴之情跃然碑上。张宝庄的人们正是运用了对比取优法来动脑,把饮水思源之情表现得恰到好处。

(二)

那么,怎样使用这种动脑方法呢?

(1)要善于选择可供比较的事物,必要时可以听听别人的意见,防止因自身视野的狭窄而不能全面把握事情的是非、好坏、功过等。

(2)在使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必须在同一个标准下进行比较。如果不是用同一个标准,就没有可比性,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金秋十月的一天,上海冠生园食品联合总公司的一位经理同《新民晚报》、《新闻报》两位记者来到扬州糖果二厂。没等坐定,他们便捧出质量最差的“扬州糖果二厂牛皮糖”,责问厂领导:“你们吃吃看,这种牛皮糖杂质如此之多,人吃了不闹病才怪呢!太坑人了!”

厂长杜大顺立即抓起这些“牛皮糖”,看了看,一眼便认出这是假冒货,上面既没有“绿叶牌”的商标,也没有出厂日期,便心平气和地对来人说:“同志,别着急,请你们尝尝我们正在生产的标有‘绿叶牌’的牛皮糖。”大家尝完以后,个个翘起大拇指连连称赞,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说:“咱们专程找到贵厂,是来向你们反映情况,弄清这种劣质牛皮糖到底是不是贵厂生产的?谁知两相一对照,便真相大白了,原来上海有一批假冒伪劣牛皮糖在作怪。”

接着,杜厂长笑着对三位客人说:“你们的到来对我厂确保产品质量大有好处,你们经销单位和记者对伪劣牛皮糖充斥市场非常气愤,同样也给我厂敲了警钟。”随之,这位经理与该厂签订了120吨牛皮糖的销售合同。上海的两位记者返回上海后,不但没有写批评该厂的稿件,还发表了该厂《讲究质量、讲究信誉》的稿件。

扬州糖果二厂的做法所以能说服人,就在于在同一标准下进行真伪两种牛皮糖的对比,不识货,货比货嘛。这样,事情自然有了优劣之分,水落石出,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