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兴趣学习法
6969300000017

第17章 学生提高理科能力故事推荐(8)

45.植树造林消减噪声

在人口集中,交通、工矿企业发展很快的城镇,噪声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据资料记载,噪声在50分贝以下,对人没有什么影响,当噪声达到70分贝,对人会有明显危害,如果噪声超过90分贝,人就无法持久工作了。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噪声超过70分贝的环境很多,因此,噪声作为一种公害,已引起人类普遍重视,采取了各种减少噪声的措施,而绿化造林就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从科学试验中得知:公园成片林木可降低噪声5—40分贝,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量要多降低5—25分贝;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米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15分贝,比空旷地自然衰减量要多消减4分贝以上;在城市街道上种树,也可消减噪声7—10分贝,实践证明,在城市街道、空旷地以及房屋庭院种上绿树花草,能减轻噪声污染。

从林木防止噪声的效果来看,林带越宽越密越好。科学研究认为,在城市里,最少要有宽6米、高10米的林带,消减噪声效果比较明显,而且要求林带不宜离声源太远,一般在6—15米之间为好。

为了提高绿化消减噪声的常年效果,应尽量选用四季常绿树种,以乔木为主,灌木、花草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消声林带,效果会更佳。

46.熊猫粪便里有“宝贝”

熊猫以硬邦邦的竹子为主食,却不会出现消化不良。日本北里大学田口文章等人猜测,是不是它们的肠道里有一些能高效地分解植物的微生物。

这有必要通过实验来找寻答案。他们从东京上野动物园要来了满满一桶熊猫粪便。分析发现,其中含有一些能高效分解厨房垃圾的细菌。麦麸、豆腐渣等现有处理设备难以分解的食品废弃物,若用这些细菌处理,分解率也能达95%以上。

据日本《朝日新闻》日前报道,田口文章等从熊猫粪便中分离出约270种微生物。按照这些微生物对油、蛋白质、糖的不同分解能力,挑选出40种相对高效的。再从中挑出反应速度快并且在70摄氏度以上也能增殖的5种细菌。

他们将这些细菌放入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普通厨房垃圾处理机,让其增殖。17周后,再向处理机中投入70—100公斤烂菜叶等厨房垃圾。一段时间后,这些垃圾的95%—97%都被分解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剩余的渣滓不到3公斤。对混有麦麸、豆腐渣等的垃圾的分解率也超过95%,而此类垃圾用常用细菌很难分解。

目前日本全国每年产生200万吨麦麸,70万吨豆腐渣。能加工成食品和饲料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物一直是个难题。

47.宇宙射线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有关全球变暖的原因,科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但这些争论可望得到解决。最近有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来自宇宙的射线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它通过改变低层大气中形成云层的方式使地球变暖。

新的观点并不否认被广泛接受的“温室气体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的论点,但不同意“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唯一原因”。因为如果温室气体是引起全球变暖的唯一原因,地球表面和大气的变暖程度就应该相同,而卫星测量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事实是地球表面在过去100年虽然升高了0.6摄氏度,但大气层最下面8公里处的温度变化却很小。

因此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宇宙射线水平的变化可能是解释这一疑难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指出,由于来自外层空间的高能粒子将原子中的电子轰击出来,形成的带电离子可以引起水滴的凝结,从而可增加云层的生长。也就是说,当宇宙射线较少时,意味着产生的云层就少,这样,太阳就可以直接加热地球表面。

对过去20年太阳活动和它的放射性强度的观测数据支持这种新的观点,即太阳活动变得更剧烈时,低空云层的覆盖面就减少。这是因为从太阳射出的低能量带电粒子(即太阳风)可使宇宙射线偏转,随着太阳活动加剧,太阳风也增强,从而使到达地球的宇宙射线较少,因此形成的云层就少。

但一些评论家指出,这种新理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宇宙射线看来并没有影响高空云层的形成,对此,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于方群(音译)做出了解释。于方群认为,在高层空间,如果宇宙射线产生的带电粒子浓度很高,这些带电离子就有可能相互碰撞,从而重新结合成中性粒子。但在低空的带电离子,保持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足以引起新的云层形成。于方群说,新的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地球表面变暖而低空大气层没有变暖。他认为,温室气体和宇宙射线都对全球变暖产生影响。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大气学家布赖恩·廷斯利说,由于云层的覆盖面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新理论也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地球的某些地区比另外一些地区变得更温暖。

48.人造卫星可识别大气人为污染物

依靠精确的新卫星测量仪器和复杂的新计算机模型,美国宇航局的研究小组近日成功绘制出第一幅全球性小悬浮物的天体图。这一天体图可以帮助人们区别人造污染性颗粒与天然悬浮颗粒,从而测定人类活动带来的悬浮颗粒污染究竟有多严重。

这一突破性成果发表在19日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该研究小组表示,他们接下来会更精确地量化人类悬浮颗粒污染对地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美国宇航局有史以来第一次利用成像辐射分光光度计(MODIS),这一设备搭载在Terra号和Aqua号人造卫星上。他们利用这一设备,精确地测量了每天悬浮颗粒所反射回太空的太阳光在太阳光谱0.41—2.2微米范围内的波长。一般地,1微米以下的颗粒会以较短波长(蓝光)集中反射太阳光,而1微米以上的颗粒会以不同波长(蓝光、绿光、红光及远红外光等)大致平均地反射回太阳光,而人造颗粒一般都在1微米以下,天然悬浮颗粒在1微米以上。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们就可以根据MODIS所测得的数据来辨别人造污染性颗粒。

但是,还有一些状况并不完全遵守这一原理,自然界也会产生1微米以下的悬浮颗粒,而人类也会通过农业劳作和滥伐森林等产生1微米以上的颗粒。因此,科学家还结合其他相关数据,比如通过卫星获得的土地使用和火灾情况的数据、事先输入到计算机中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数据。Terra号和Aqua号所搭载的这些新型悬浮颗粒测量设备,与近20年来的卫星设备相比有了非常可观的改进。

另外Terra号卫星上还搭载着多角度成像辐射分光光度计MISR,可以从9个不同方向观察颗粒所反射和分散的光线情况,多角度的MISR和多波长的MODIS可以相互补充。另外,美国宇航局还准备在以后发射的卫星上搭载雷达装置,使用雷达将光束送回地球,进一步分析悬浮颗粒团的纵横结构。

49.雾的危害

雾是地面气温下降,饱和水汽在尘埃、微粒、细菌等凝结核上凝结的小水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秋冬季由于地表辐射逆温作用,雾天出现频繁。说到雾,人们就会想起它对交通出行的危害。是的,大雾天造成的交通事故很多,而且也很惨重。据某地统计,一年因雾影响产生的交通事故多达40%。但是,雾对人类的危害绝不仅于此。

首先,雾有较强的吸附性,雾滴在低空飘移时,在不断与污染物碰撞,能使污染物积聚,让雾的有害成分大增。据测定,雾滴中酸、胺、酚、重金属微粒、尘埃、病菌含量比通常大气高出几十倍。

第二,雾滴中含有的二氧化硫、硫化氢等物对金属腐蚀性很大,使外露金属物件寿命缩短,据统计,全球每年让酸雾锈蚀的钢铁有上千万吨。

第三,雾对农作业危害也很大,在农作物、水果、蔬菜生长过程中粘附上有害雾滴,不仅会使果实蔬菜长上斑点,而且能促进霉菌的生长。有文章介绍,某些农作物在扬花或生长期,遇上持续的雾天,可造成1—3成的减产。

第四,由于大气污染,形成雾的凝结核性质的变化,雾对人体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在呼吸了污染雾后,使鼻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癌发病率明显增多。

为减轻雾对人类的危害,除加强交通管制,增强安全意识,根本地是控制大气污染,减少自由大气中有害凝结核的数量,还雾本来面目――洁净。

50.一分为二的南极臭氧洞

南极臭氧洞已经不可思议地缩减到原来的1/3大小,并且在近日一分为二。迄今为止仅有的解释是,空前的大规模气候变化将同温层变暖,于是抑制了能对臭氧层产生破坏的大气中化学物质的反应,同时还能引入一部分新的臭氧。新增加的臭氧可以帮助阻挡有害的紫外线辐射,这对于企鹅和居住在南半球南部的人来讲无疑都是喜讯。但是目前看起来,这种强烈的臭氧洞缩小并没有延续的趋势。

臭氧洞的形成是由一些污染物引起的,例如过去常用于电冰箱和空调的含氯化合物等。在过去的6年当中,臭氧洞的面积一直稳定在大约2400万平方公里左右。然而,在过去的两周里,臭氧洞的面积下降到1500万平方公里,是从1988年以来的最小数值。9月29日,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大气物理学家Paul Newman提供的数据,臭氧洞面积下降到仅仅200万平方公里。在今年9月,臭氧洞开始拉长,并且向南极方向移动。上周,它开始分裂,形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南极海岸朝向非洲的地方,另一部分靠近南美。

人造卫星上的臭氧监测仪,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署管理使用的,它从1979年就被开始用来观察臭氧洞。但是过去臭氧监测仪一直都没有观察到类似今年发生的这种变化。

气象学家将臭氧洞的奇怪表现归因为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气流仅限于较低大气层,其能穿过同温层,进而改变臭氧的分布模式,在南半球,现在的环流尤其明显。研究人员认为,这能使同温层变暖,就会降低化学物质对臭氧层的破坏,通过抑制能促进化学物质反应的冰云粒子的形成,气流能通过携带富含臭氧的空气来修复部分空洞。

目前大家都在试图找出这其中的原因。但是,新增加的臭氧只能临时性的缓解问题。只有靠大气层中的那些可以破坏臭氧层的污染物的缓慢自净,以及持续减少排放这些化学物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51.尼安德特人消失之谜

1856年,人们发现了尼安德特人的化石,从此,尼安德特人的命运就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问题。尼安德特人是人类的“近亲”,生活在大约12万到3万年前,那时正是地球上的冰河时期。他们居住在欧洲及西亚,性格温和,但脑容量比现代人少,所以普遍认为他们比现代人的智力低。之所以说他们是人类的“近亲”,是因为后来他们并没有进化成人类,而是在大约3万多年前灭绝了。

有人称,尼安德特人就是原始人类研究中的恐龙,而且像恐龙一样,突然之间就消失了。

研究发现,尼安德特人销声匿迹的时候,正是现代智人刚进入欧洲的时候,他们一起共同生活了1000年左右。因此,有学者认为,是现代智人的入侵,占据了他们大量的生活空间,而且抢夺了他们的食物,从而使他们渐渐灭绝。

随着研究的深入,又有学者认为,尼安德特人灭绝之前,冰川世纪突然来临,当地天气突然变冷。尼安德特人为了躲避寒冷的天气,分别逃向气候相对较暖的各个山谷中,各个群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而近亲交配机会的增多,使得他们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根本不能与新来的现代智人相比,于是他们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渐渐走向了灭亡。

再后来,又有新的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不能适应摄食环境的改变。在3万年前的冰川世纪中,气候渐渐变得越来越冷,植物也越来战少,大批食草动物迁向气候温暖的南方,尼安德特人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差,经常有人饿死。为了活命,他们甚至吃自己的同类!尼安德特人就这样消失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

尼安德特人消失的真相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们还在继续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