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作文学习法
6969500000020

第20章 学生提高作文能力故事推荐(10)

93.敕勒川

公元523年,高欢统帅北方军民反抗北魏统治,在一次围攻北魏重镇“玉壁”(今山西稷山县)的战斗中,为了激励士气,高欢让斛律金咏唱敕勒歌,并且不由自主地唱和起来: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雄壮的画面中,倾注了对祖国辽阔草原的热爱之情。

敕勒川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有人认为在山西的马邑川。《内蒙古日报》刊文认为在杭锦旗。电影《牧马人》把敕勒川搬到了甘肃省。这些都是因为太喜爱这支歌,而不惜“违背”史实。

其实,敕勒川在大青山的前面。《敕勒歌》说在“阴山下”。阴山即今大青山地区,敕勒族人曾在此繁衍生息过。又据史料记载,公元525年左右,高欢曾驻军于这一带地区,所以,敕勒川在大青山前的说法是确凿无疑的。

94.孟姜女哭倒长城

长城,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再也熟悉不过的名字,即使对许多外国人来说,它也是非常有名的。或者可以这么说吧,世上不知道中国有个万里长城的人并不多。

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大地上就有了一小段、一小段的“长城”,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就派人将这一段一段的城墙连接起来。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大都对长城进行过维修、翻新、延长,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万里长城”。

秦始皇是个很有才能的统治者,他统一了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然而,秦始皇也是一个残暴的人,在他统治中国时期,他不仅动不动就对人民使用严酷的法律,而且大量征集民工,去修建宫殿、陵墓、长城。

尤其是修建长城,更是劳民伤财。许多人家的男子被抓去修长城后,因为过度辛劳,再加上衣不暖、食不饱、睡不好,就死在了长城下。“长城是用千千万万人的血肉和尸骨筑成的”,这话可一点也不假!

孟姜女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人物,据说,她刚结婚,丈夫就被秦始皇派人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思念丈夫,就带着食品、衣服,走了上千里的路,赶到长城脚下,想看一眼丈夫。然而,她找啊找,找了半天,问了半天,谁也不知她丈夫在哪里。后来,终于有人说:“你的丈夫好像早已累死了,他的尸体也被埋在长城下了。”听到这个噩耗,孟姜女犹如万箭穿心,悲痛欲绝,她不由大哭起来。也许是孟姜女的赤诚和眼泪感到了神仙,长城轰的一声倒塌了,丈夫的尸体出现在她面前。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经常出现在民间故事中,而历史学家则认为,它是人们编撰的。但不管怎样,人们还是喜欢它,因为它很感人,它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对封建残暴君主的指责与控诉。

95.桃李

“桃李满天下”,是人们对辛勤育人,教出的学生遍布各地的老师的赞誉之辞。那么,为什么称学生为“桃李”,而不是其他呢?

据汉朝《韩诗外传》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人。后来丢官只身跑到北方,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子质向简子发牢骚说:“我过去培养了许多人,但是,当我遇到困难时,竟然没有一个人来帮助我,你看,我如今就落得孤身一人的地步。”简子听罢,劝慰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阴下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不但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且还会长出刺来扎人。可见,培养人保荐人也要注意对象,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

因此,后人就用“桃李”来比喻有培养前途的人,如今则用来泛指学生。

96.“正月”的“正”读平声与秦始皇

传统说法认为,农历“正月”的“正”,读成平声如“征”,是为了避秦始皇嬴政之讳,这种说法虽然于古籍有征,但却是不可靠的。

“正”读为“征”,远在嬴政出世之前就已出现。其时,“正”有两种读法,一为平声,一为去声。《诗经》中“正”字押韵三见,都与平声字相押韵,《易·传》“正”字用作押韵十四见,其中有十一见与平声字押韵,这些均可作为“正”可与平声字相押韵的佐证。而《管子》中“正”字押韵十二见,均读去声,这能证明“正”既可读平声,也可读去声。

因此应该说,“正月”之“正”读平声,是先秦语言在后代汉语中的“强式保留”,与秦始皇根本无关。

97.旗亭画壁

“旗亭画壁”是一则关于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故事。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凌,绛州人。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年,便已深通经典之奥。

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为一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为千古名句。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天能见到的只有6首,而仅仅这6首,就足以使王之涣在唐朝大诗人中占有一席之地。

王之涣常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名诗人交游,所作之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唐代薛用弱的《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说明当时人们对王之涣诗的崇拜。

开元年间,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来旗亭小饮,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

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了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的诗,那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抗衡了。”待那位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地笑起来。诸伶因他们大笑而发问,知是王之涣等,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入席。此后,“旗亭画壁”遂成了一个典故。

98.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主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终日只知饮酒作乐,官吏们贪污失职,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到了濒临灭亡的边缘。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威王,所以没有人敢出来劝谏。

淳于髡知道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去劝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咱们国家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3年了,可是它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叫,只是毫无目的地蜷伏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确实也不愿再当一个昏庸的君主了,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对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重振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了齐国。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会有惊人的作为。

99.卧薪尝胆

“卧薪”,就是躺在柴草上;“尝胆”,即经常体验胆汁的苦味。形容刻苦自励,牢记过去的深仇,以比喻发愤图强,立志恢复。

现在人们经常用“卧薪尝胆”这一成语,来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来源是怎样的呢?

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即位。次年,吴王阖闾乘允常新丧,勾践新立,大举兴兵伐越。勾践出兵与他会战,施计攻破吴阵,重创阖闾,使其不久因伤重而亡。

阖闾的儿子夫差继立为吴王后,为报父仇,日夜练兵。勾践闻讯,企图先发制人,再败吴国,遂不听文种等谋臣的劝谏,仓促出师,进攻吴国。夫差统率全国精兵与越军决战。结果越军大败,陷入绝境的勾践被迫向吴王求和。夫差以勾践亲自入吴来服侍自己为条件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样,越王勾践把国事交托给文种和其他大臣,自己带着妻子和另一位大臣范蠡来到吴国。夫差令勾践夫妇住在吴王阖闾墓旁的石屋里养马。勾践给夫差养了3年马,小心谨慎,逆来顺受,他还进入吴王的寝宫亲自服侍正在患病的夫差。夫差十分感动,病好之后,就把勾践夫妇和范蠡释放归国。

勾践回到越国之后,牢记在吴国所受的凌辱苦楚,立志兴越灭吴,报仇雪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他亲自到田间耕作,夫人也亲自织布。他们吃的穿的都很俭朴,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与吴国决一雌雄。为了防止自己产生安逸享乐的思想,勾践把卧室里的床撤去,铺上一些柴草,也就是薪,平时就睡在柴草上;他还让人在自己的卧室里放置着一个苦胆,困倦懈怠的时候,他总要尝尝这个苦胆的滋味,并且责问自己说:“勾践呀勾践,你忘了亡国的滋味没有?”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一句成语,叫做“卧薪尝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对后人一直产生着强烈的激励作用。

100.古代文学家的并称

两司马指汉代词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两人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影响,后人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

班张指东汉班固和张衡。二人都擅长辞赋,班有《两都赋》,张有《二京赋》,都是描写京都的大赋。

竹林七贤 指魏晋间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其作品多用比兴,借古讽今,愤世嫉俗,也掺杂人生无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趣。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故后人称为三曹。三曹的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气魄宏伟,慷慨悲壮,特别是曹操的诗,文字清峻通脱,语言直抒胸臆。

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其弟陆云。《晋书·陆云传》:“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

李杜①指诗人李白、杜甫。韩愈《调张籍》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②指唐诗人李商隐、杜牧。两人同为晚唐的著名诗人。后有人称之谓李杜或小李杜。

韩柳 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很有影响。

诗囚指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元好问《放言》诗:“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意思是说两人耽于作诗苦吟,仿佛为诗所囚。两人又有苦吟诗人之称。

唐宋八大家 指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洵称老苏,轼称大苏,辙称小苏。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在诗、词、文各方面都居重要地位。

三袁明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的并称。他们都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

苏辛指宋词人苏轼、辛弃疾。前人词论,常分词为“婉约”、“豪放”两派,而以苏轼、辛弃疾为豪放词的代表,故常并称。

元曲四大家指元朝杂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他们的杂剧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无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鲜明的特色和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关汉卿,是我国戏曲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曲家。

南洪北孔指清代剧作家洪升、孔尚任。洪生南方浙江钱塘,孔生北方曲阜,故名。代表作分别是《长生殿》和《桃花扇》。

101.千字文

《千字文》编撰于南朝梁武帝时候,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推崇爱慕,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1000个各不相同的字,并叫散骑侍郎(官名)周兴嗣按照四言韵律的形式,把这1000字连缀成为一篇通俗文章,古曰“千字文”,它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对初学者进行启蒙教育。

据说,周兴嗣是在一夜之中,将1000个字编撰成文的,第二天,雄鸡唱晓之时,周兴嗣竟然须发皆白,可见其殚精竭虑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