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智慧故事荟萃(下)
6969600000063

第63章 借鉴教益故事(13)

有一年我家养了一口花斑肥猪:这猪肥得站都站不起来。”

“第三个谜语是:世界上什么最柔软。”

“这太简单了——一是羽绒裤子,它软得不能再软了。”

“第四个谜语是:世界上什么最可爱?”

“我的小孙子最可爱。”

“亲家母,谢谢你,你把聪明才智教给了我,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

穷弟弟眼含着伤心的泪水回到家里,他七岁的女儿出来迎接他:他家里只有这唯一的女儿。

“父亲,你为什么伤心流泪啊?”

“我怎么能不伤心、不流泪呢!国王给我出了四个谜语,我一辈子也猜不出来呀。”

“告诉我,都是什么样的谜语。”

“孩子,是这样的:世界上什么最猛最快,什么最肥,什么最柔软,什么最可爱?”

“父亲,你去告诉国王:最猛最快的是风;最肥的是土地,不论植物还是动物都要靠土地供养;最柔软的是手;不管人躺在什么上面,他总是把手垫在头下面;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梦再可爱的了。”

弟兄二人又来到国王面前。国王听完他们各自的答案,就问弟弟:

“你的答案是自己想出来的还是有人教给你的?”

弟弟说:

“国王陛下,我有个7岁的女儿,是她教给我的。”

“既然你女儿这样聪明,给她一根丝线,让她在明天早晨之前给我织一条带花纹的手巾。”

弟弟拿上丝线往家走,心情非常阴郁忧伤。

“我们真不幸,”他对女儿说,“国王让你用这根丝线织一条手巾。”

“父亲,不要忧愁。”7岁的女儿说。

她从扫帚上折下一根小棍交给父亲并对他说:

“去到国王那里,让他找一个工匠用这根小棍造一台织机,以便用它来织手巾。”

弟弟把女儿的话传告给了国王。国王又给了弟弟150只鸡蛋。

“去交给你女儿.”国王说,“让她在明天早晨给我孵出150个小鸡来!”

弟弟回到家里更加忧愁更加悲伤了。

“唉呀,女儿!一件不幸的事刚过去,另一件不幸的事又来了。”

“父亲,别发愁。”女儿说。

她把鸡蛋用锅煎了,准备午饭和晚饭吃,然后又让她父亲到国王那里去:

“你告诉国王,喂养小鸡需要一天生的黄米,要在一天之内把地耕好,不是播种、收割、脱粒后的黄米我们小鸡连吃也不吃一口。”

国王听完便说:

“既然你女儿如此聪明,那就让她明天早晨亲自到我这儿来一趟——但要不步行也不骑马,不光着身也不穿衣服,不带赠品又不能没有礼物。”

“唉,”弟弟心想,真是难猜的谜呀,这回我女儿肯定猜不出,完全没有指望了。”

“父亲,别发愁,”女儿对他说,“你去到猎人那里给我买一只活兔子和一只活乌鸦来。”

第二天早晨,7岁的女儿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掉,披上一张网,手中拿着乌鸦,骑上兔子就向王宫走去。

国王在大门口迎接她,她给国王鞠了个躬。

“陛下,这是给你的礼物。”说着便把乌鸦递给国王。国王伸出一只手刚要接——乌鸦却张开翅膀飞走了。

“很好,”国王说逍,“我要求的你都做到了。那么现在你告诉我:你父亲本来很穷,你们靠什么生活呢?”

“我父亲在河岸上捕鱼,他不用把捕鱼具放进水里:我用衣襟把鱼儿兜回家熬鱼汤喝。”

“算了吧,蠢货,鱼什么时候在干河岸上生活呀?鱼是在河里游的。”

“你聪明——什么时候见过大车生马驹?马驹是公马生的?”

最后国王只好把小马驹判给穷弟弟。

【画竹现身】

清朝的画家李鲤和郑板桥的画技名满江南。有一次,他们一起结伴游镇江。金山寺的大和尚只知道李鲤来了,他哪里知道大名鼎鼎的郑板桥也一块来到了镇江,他只写一份邀请李鲤的金字请贴。

李鲤接到请帖,望望坐在身旁的郑板桥,笑嘻嘻地说:“你光说你名气大,你看我一到镇江,人家就来请我了。怎么样,明天,你就看我一个人去吃素菜?”

郑板桥看李鲤两眼笑成一条缝,一脸得意的样子,脱口说道:“明天我也去。”

李鲤说:“咦!人家请的是我,又没请你,你怎么去呢?”

郑板桥笑笑说:“我比你年轻,明天我装个书童,不就能一起去了吗?”

“嗯,好!这个办法不错!”李鲤一听,高兴得连连点头,“郑板桥给我当书童,多抬高身价呀!”

第二天,李鲤在前,打扮成书童的郑板桥在后,刚乘摆渡船过了江,大和尚已在寺院的门前迎他们了。

大和尚双手合十,陪着李鲤进了方丈室,小和尚陪着扮“书童”的郑板桥。当即,茶啊,点心啊,全送上来了。

李鲤心里想,他找我没得别的事哩,总是想要些字啊画的,便开口说:“当家的,你可准备点纸啊!”

“这个,小僧早已备好。”说着就把李鲤引到客厅。门一开,只见桌上文房四宝:笔啊,墨啊,砚台啊,宣纸啊,摆得整整齐齐的。

李鲤再看看郑板桥,心里说,你想吃素食呢?今天就拿你开个玩笑,叫你给我掌墨。便说:“书童掌墨。”什么叫“掌墨”呢?从前,书法考究,要把字写得龙飞凤舞,总要书童用手托着砚台,跟着写字人的笔锋走,字写到哪儿,砚台就跟送到哪儿。郑板桥一听要他掌墨,心里来气啦,他想:我装一个书童嘛,不过是闹着玩玩的,你当真把我当书童使?他想不干,又不便开口,只好忍住不吱声,便托起了砚台。

李鲤笑眯眯地把笔在砚台上蘸蘸,摆开架势,刚要下笔,只见砚台从郑板桥手中一滑,掉在宣纸的正中间。“咕溜溜”地直往纸角上滚……

李鲤一见,好端瑞的一张桌面大的宣纸,从下端向上角染了墨黑墨黑的一道杠子。再加上砚台在上面颠啊颠的,这条墨杠儿,断断续续,真是“顶天立地”。李鲤的脸气得像个紫茄子。他把笔一摔,对着郑极桥气呼呼地说:“你写吧!”

“我写,”郑板桥看看急得满脸通红的李鲤,又着看宣纸,笑笑说:“我不写,我画。”

“你画?我看你画!”李鲤心里说,“这张宣纸染上了墨,倒看你怎么画?”

这时,郑板桥毫不客气地拿起笔来,蘸了些墨,就在宣纸上涂了起来。大和尚急坏了,因为这张宣纸,是派人从安徽宣城定做来的大开张,如今让这小书童泼了一下子墨,怎么办?主人不画,书童充能手?他想上前阻挡,但看看李鲤并不吱声,自己也不好发火。

这个“书童”着实有两下子呢!只见他三上二下,在断断续续的墨线上勾勾、划划、点点、戳戳。哎!“大黑杠子”竟变成了一丛墨竹,清秀挺拔,像真的一样亭亭玉立在眼前。大和尚不由得脱口说道:“妙哉!妙哉!好一幅竹!”只见“书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玉章,在下款盖了一下,再望望鲜红的方印是“郑板桥”两个字,大和尚呆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站在面前的竟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于是连忙双手合十,接二连三地直打招呼:“贫僧不知先生来到,望先生不要在意。”说着忙喊小和尚“泡茶”,一想不对,又加了一句“泡好茶!”

这时,郑板桥笑嘻嘻地望着李鲤直眨眼睛,意思是,怎么样,你看大和尚请我了。李鲤这才醒悟过来。原来,郑板桥是有意把砚台弄翻,他心里对郑板桥一百二十个敬佩!

随即,大和尚又请李鲤题字。传说,这幅画解放初期还保存在镇江金山寺呢。

【真假名画】

从前,有位喜欢收藏名画的人家里收藏了一幅名画,就是《正午牡丹图》,此人善交朋友,在朋友面前,经常拿出此画让大家欣赏。

一天傍晚,一位路过的大官叫下人拿了名帖来找,说想借《正午牡丹图》一看,饱饱眼福,明日一早一定归还。

这位收藏家不好拒绝,只得将画交来人带去。那大官倒也守信用,第二天,就如期将画归还了。过了几天,又有几位朋友又相聚在这位收藏家的家里,于是,他又将将《正午牡丹图》拿出来给大家看。收藏家将画小心翼翼地将画展开,只见阳光中,几株怒放的牡丹花下,一只可爱的小猫,睁着圆溜溜的双眼,非常逼真。

其中,有一位朋友曾多次看到过这幅画,在别人正赞叹这幅画的时候,他却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又仔细看了看,大声说:“这是幅假画!”

这位收藏家不禁一惊,问:“以往每次看这画,你总赞不绝口,说是稀世之宝。今日为何说是假的呢?”

好友没有回答,反问道:“这画可曾借出过?”

收藏家刚说了那位大官借画的事,好友立刻说:“真画让他换掉了!”

原来这大官那天请到了一位有名画师,就借去《正午牡丹图》连夜复制。

画师知他不怀好意,但又不便说破,就在画的时候,故意留下一个细小而又容易发现的破绽,那就是小猫的眼睛,因为在正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小猫的眼睛应该是眯着的,而这幅假画上的小猫的眼睛却睁得圆溜溜的。以便画的主人马上可以认出。

可是,这位收藏家当时大意,没注意到。

后来,这位好友听人说那官员有《正午牡丹图》,更加肯定了换画一事。

假画被识破,收藏家当即派人去讨回了真画。

【审石头抓真犯】

北宋年间,有一个卖油条的年轻人,名叫王小二。他非常勤劳,他卖完了油条,便坐在一块石头上清点他今天卖油条的钱,他数着数着便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他的钱不见了,他立刻就知道一定是被别人偷走了,他心急如焚起来。

正巧包公从这里路过,他问明情况,看着王小二油乎乎的双手,沉思了一会儿,便命令把小二坐过的石头抬回去审问。过路的人觉得好笑,都跟着去看热闹。包公见围观的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便以扰乱公堂为由,罚每人3个铜钱,并让他们把钱投到水盆里。

包公亲自监督,人们一个挨一个地把钱扔到水盆里。忽然,一个人刚把钱扔进盆里,包公大喊道:“把他抓起来。”人们都愣住了。不明白包公为什么要抓他。原来,卖油条的小二的铜钱上沾着油,小偷把钱扔到水盆里,水盆里立刻浮起了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