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6969800000002

第2章 成功的故事(1)

◆一不做二不休

【释义】做一件事就不要停下来,不做则已,做了就做到底。

【出处】唐·赵元一《奉天录》。

唐末安史之乱的时候,大将王思礼奉命率军平叛。在一场大战混乱之中,他的马被敌将射死,王思礼摔倒在地。万分危急之际,骑兵张光晟骑马赶来,他跳下马把王思礼扶上自己的坐骑,使他脱过大险。

叛乱平定后,王思礼升了高官,不忘张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张结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举,从而使张的官越做越大。

京师长安发生军队哗变事件。唐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叛军推立太尉朱酢为帝。张光晟依附了朱酢,做了他手下的节度使。

朱酢自称大秦皇帝,领兵进逼奉天,张光晟当了他的副将。不料出师不利,围城一个多月未能攻克,而各处来援救德宗皇帝的军队纷纷赶来。在这种情况下,朱酢、张光晟只能退回长安。

次年,朱酢又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天皇,封张光晟为宰相。这时,唐军将领李晟等已迫近长安。张光晟见朱酢大势已去,便暗中派人与唐军将领李晟取得联系,希望归降朝廷,李晟表示欢迎。

张光晟作为内应,劝朱酢赶快离开长安,并亲自护送他出城。待朱酢逃远后,张光晟又返回长安,率领残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应奏告朝廷,减免他叛变投敌的罪行。

但是,后来德宗皇帝却颁下诏书,处死叛逆张光晟。李晟无法再为张光晟说情,只好执行。

临死前,张光晟悲哀地说:“把我的话传给后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

后人把他的话简化为“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

◆一成一旅

【释义】古时以十里方圆为一成,以500名士兵为一旅。比喻力量虽小却有所建树。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

鲁哀公元年,吴王夫差率兵攻打越国替父报仇,最后越王勾践带领他的5000名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上,越国大臣范蠡建议越王勾践向吴王求和。

勾践便派大臣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夫差打算同意,可吴国大夫伍子胥坚决不肯。他告诫夫差说:“古语说得好,‘建树德行最好是不断培植,去掉毒害最好是消除干净’。”接着,他就给夫差讲了夏朝时候的一个故事。

夏朝的时候,过氏部落首领浇杀了斟灌,杀了夏朝的后相,后相的妻子后缗逃走了。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少康。少康逃到有虞部落里,做了官。酋长还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为妻,把纶邑交给他掌管。纶邑虽然地方不大,只有十里见方,人口也只有500,也就是所谓的一成一旅。但少康到那里以后,广施恩德,安抚下属,积极训练军队,当时机成熟后,就率兵攻打过国、戈国,灭了它们,恢复了夏朝的天下。这就是“少康中兴”的故事。

“如今的吴国不如当时的过国,而越国却超过了少康的纶邑。假如将来上天让越国强大起来,对吴国将是极大的威胁。我们如果不乘胜消灭勾践,将后患无穷啊!”

可是夫差被胜利弄得目空一切,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意见,还是同意了越国的求和要求。伍子胥失望地对大臣们说:“唉!越国用10年生息繁衍,再用10年教育训练,20年后一定会来报仇的。”

正如伍子胥所料,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越国真的强大起来。20年之后,勾践率兵打败了吴国,并且不允许吴王投降,最终,吴王在悔恨中自杀身亡。

◆一败涂地

【释义】涂地:指血肉涂抹满地。比喻失败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汉高祖刘邦,江苏沛县人,年轻时任秦朝泗水亭长之职。朝廷征募建造秦始皇陵墓的工人,他奉命带领着一批民工前往骊山。可是,途中不断有人逃走,刘邦心里想:“再这样下去,恐怕还未到骊山,民工都将逃得干干净净,身为带队和亭长,必将受到罪责,与其如此,还不如现在就将他们都放了,自己也逃吧!”刘邦将想法向众人一讲,众人都非常感动。有些不愿逃走的,便追随刘邦躲进荒山中。

不久,陈胜、吴广起义。刘邦的好友在沛县任小官吏的萧何和曹参建议县令说:“目前局势,何不请刘邦回来帮助呢?”县令即派樊哙前去邀约刘邦,不料当率领百余部众的刘邦到达城下时,县令因见人数众多,恐刘邦倚众造反,下令关闭城门,并打算暗杀萧何、曹参。萧何、曹参获知情况有变,便连夜逃到刘邦营中。刘邦来到城下,写了封鼓动民众造反的信,用箭射入城里,城中百姓立即响应,杀掉县令,大开城门迎接刘邦军队,并共同推举他为首领。刘邦谦让道:“目前天下局势仍是混乱不平,如果你们选错了统率者,将会使起义之事一败涂地。”

但萧何、曹参等人极力拥护刘邦,刘邦便不再谦让,最后以沛县为根据地,揭开了推翻暴秦、楚汉争霸的序幕。

◆一鸣惊人

【释义】比喻平时不动声色,却突然做出了惊人之举。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淳于髡是战国时齐国著名学者,他因家里穷,年龄很大了还没成家,只好入赘到女家为婿。再加上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这在当时是很让人瞧不起的。但他机智聪明,博学多才,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即位以后,整天吃喝玩乐,醉生梦死,不问国政。文武群臣,也学着他的样儿,荒功废业,违法乱纪,遭致各诸侯国都来侵犯。在他即位后的几年里,三晋伐齐灵丘,鲁国占领齐阳关,晋侵至齐博陵,卫夺齐薛陵,赵攻占齐甄地,齐国危在旦夕。在国难当头之时,谁要是劝他改邪归正,不是给关押起来,就是遭到责骂,有的甚至杀头。

齐威王有个怪癖,喜欢听笑话,猜谜语。淳于髡滑稽幽默,言语风趣,他打算用谜语来劝告齐威王。

一天,淳于髡来到宫廷求见齐威王。齐威王正在饮酒作乐,厅堂里一群歌伎正伴着靡靡之音,翩翩起舞。齐威王正陶醉其中,见到淳于髡后很不耐烦,连说:“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呢,有事明天再说。”

淳于髡说:“大王,我最近听到一则谜语,特意来讲给您听。”

齐威王一听谜语,高兴地说:“好啊,快讲,快讲。”

淳于髡说:“咱们齐国有只大鸟落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的时间,它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只什么鸟吗?”

淳于髡刚一讲完,齐威王就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原来,齐威王以前荒淫无度,只不过是个假象。当时齐国的政权掌握在卿大夫手中,他自己需要观察、考察一下,哪个是忠,哪个是奸。

齐威王听出淳于髡是用谜语讽喻他,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心整顿朝纲,收复失地,振兴齐国。

第二天,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入宫,严肃地说:“从今天起,我要整顿朝政,有功的,加以奖励;对那些危害国家的,要严加惩罚。奖惩先从县吏开始,你们说一说下面县吏的情况?”

大臣们吞吞吐吐,没人能说出来,齐威王加重了语气又问一遍,有几个大臣说:“阿城县令很好,即墨县令最坏。”

齐威王下令全国72名县令都到都城述职,还在大殿前放了一口大锅,煮得滚开。大臣和县令上朝后,齐威王把所知情况统统摆出来。下令将阿城县令扔到滚开的大锅里煮了。

原来,齐威王早已派心腹将各个官员的情况摸透了。即墨县令为人正直,从不贿赂大臣,因此无人说他好话,而阿城县令荒废县政,巴结上司,行贿受贿,所以许多大臣为他说好话。

接着,齐威王又命令将几个颠倒黑白的大臣也扔到锅里。从此,齐国上上下下,人人震惊恐惧,百官不敢为非作歹,都尽心竭力供职,齐国上下大治。同时,又收回了失地,加强了国防。二十多年诸侯国再不敢小视齐国。

◆九死一生

【释义】命运不济,多次濒临绝境。也用来形容历尽艰险,死里逃生。

【出处】楚·屈原《离骚》。

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一生忧国忧民,牵挂百姓疾苦,即使遭到奸人陷害而被流放时,仍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有一节是这样写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人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茞。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大意是:“我经常深深地叹息,用袖子擦去满眶的眼泪,因为我时刻思念着楚国百姓,他们是那样艰辛、劳累!我只不过是追求美好的德行,却招来辱骂,竟然丢掉官位。流放我、迫害我、侮辱我,因为我身上戴着蕙草,因为我采集了芳草、佳卉!怕什么!只要是我真心喜爱的,即使为它死亡九次,也决不后悔!”成语是由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演变为“九死一生”。

◆人心所向

【释义】众人都有共同的向往。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熊远列传》。

晋朝人熊远很有威望,人们敬重他为官清廉、孝敬父母,而且平易近人,待友诚善。

熊远在年轻时便胸怀大志,立志做国家栋梁。一次,县令召他到县衙门做功曹,但他却辞谢不从。人们看他不愿做官,但又希望这样的好人做官,为了让他能为百姓谋利益,便强行为他穿上官服,戴上官帽,拉着他来到县衙里,他才勉勉强强地做了这个功曹。

熊远在县衙里办事认真,处事公道,深受百姓的爱戴,他的名声越传越远。他到县里仅仅10天,郡里便看上了他,将他提拔到郡里做官。来到郡里,熊远见到太守,头一件事便是对太守说:

“大人,你还是让我回去吧,我能辞退大官不能辞退小官,请让我回到县衙去吧!”

太守哪里肯放他硬是让他留在郡里。在郡里他又为国家和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后来,熊远成了司马睿的主簿。当时晋朝执政的是愍帝司马邺。有一年新年,朝廷要举行盛大庆祝活动,为了使庆祝更有气氛,朝廷安排要歌舞奏乐。

熊远认为这样做有些太过分,与当时国家的危难局面非常不相称。因为连年的战争与灾害,使国库空虚,现在朝廷的开支都处于维持现状,再拿出钱来大肆铺张,这钱从哪里出?惟一的办法就是到百姓那里去搜刮,这无疑又要给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使他们更加苦不堪言。

于是,熊远决心上书劝谏晋愍帝。他连夜起草奏章,第二天早朝便急急忙忙地呈了上去。在上书中,熊远写道:

“上古时候,尧帝死后四海之内都停止演奏音乐。《礼记》一书说,遇到凶年丧事要减少饭食,撤去奏乐。现在晋怀帝刚刚死去不久,贼人当道,人神共忿。天子应与百姓同忧,人心所归向的只是道德与仁义(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我劝天子应该提倡忠孝之仪,宣扬仁义之统,不要搞那些声色犬马的玩艺。这与社稷安危、与百姓安危都没有什么好处。臣下所言如有一定的道理,就请圣上不要再搞那些不必要的东西了。”

司马睿对熊远的这些建议非常赞同,也苦口婆心地去规劝晋愍帝,并对他晓以利害,让他以社稷为重,以百姓的生活为重。在熊远的奏章与司马睿的劝说下,晋愍帝最后还是听从了。

后来,熊远看到国内农田不整,到处一片荒芜,这使得粮食产量极低,百姓们无心种粮,几乎到了无法糊口的地步,至于向国家交税就更无从谈起了。

于是熊远建议皇帝,在这一年的立春那天,率领三公九卿,满朝文武百官到田里躬耕,用这种办法鼓励百姓种田。到了立春这一天,只见田野上龙旗飘扬,身着各色官服的百官在晋愍帝的率领下,拉犁的拉犁,点种的点种,一片繁忙景象。百姓们看到皇帝亲自率领百官种田,也都争先恐后地来到田间,这一年果然获得了大丰收。

◆十二金人

【释义】人们用“十二金人”纪咏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件。有时也用来比喻建功立业。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鐻。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抆,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经过南征北战,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之后,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混乱局面,统一了天下,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这就是强盛一时的秦王朝。为了加强统治,他把天下分成三十六个郡,郡里设置郡守掌管一郡政事、郡尉辅佐郡守并主军事、监御史监视郡守,不把老百姓称为“民”了,而称为“黔首”。举国上下饮酒同庆。把天下所有的兵器都收到咸阳。这些兵器被熔化后铸为乐器及十二尊铜人,每个铜人重约千石,摆放在宫廷中。

◆万众一心

【释义】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隽传》。

黄巢在东汉末年领导了黄巾大起义,引起朝廷恐慌,灵帝派朱隽率军镇压,大军在宛城与韩忠的起义军相遇,朱隽在探察清楚韩忠在宛城的东北守备较弱,就派一分队第二天大张旗鼓地攻其西南,然而自己却率主力突袭东北,终于攻占了外城。

朱隽不顾韩忠的谈判要求,加紧围攻内城,可一连几天都遭到了起义军的顽强抵抗。攻城屡屡受挫,朱隽又登上外城城墙向内城眺望,接着,下命令叫部队后撤几里。撤退后不久,城内守军纷纷冲出城外,试图突围,朱隽的兵马乘机从侧翼杀过来。韩忠不备,想再退回内城已来不及,起义军只得四散而逃,伤亡很大。

事后,朱隽的部下问他用的什么计谋,他得意地说:“我从高处看得很清楚,内城十分坚固,城内尽是守兵。他们想谈判谈不成,想突围又出不去,他们只有万众一心跟我军拼命。一万个人齐了心尚且势不可挡,何况他们有十万人马呢!倒不如先缓一缓,暂且松动一下包围圈,让他们产生突围的念头,然后乘乱杀上去,那么他们的士气也就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