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6969800000040

第40章 文化的故事(13)

◆潘岳貌美

【释义】潘岳:古代美男子。称誉美男子。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潘岳传》。

潘岳,是西晋时出名的美男子。因为他字仁安,古代小说中描写青年男子美貌,往往用“貌若潘安”来形容。潘安指的就是潘岳。

在洛阳时,潘岳常常佩了长剑,乘了车到官道上游玩,那些也在外游玩的官家小姐们一看到他,往往把车都围起来。很多少女为了表达爱慕之心,纷纷往潘岳车上投掷鲜花鲜果。这样,潘岳每次出游,都满载而归。

潘岳可谓情场得意,官场失意,他到22岁时才做了一名小小的司空府属吏,10年后才出任河阳县令。后来他结识了当时著名的大富豪石祟,并一起奉承贾皇后的侄子贾谧,才当了黄门侍郎。但不久西晋爆发八王之乱,潘岳被人诬陷而遭到杀害。

◆醉翁之意不在酒

【释义】做一件事的本意并不在这件事上,而别有它意。

【出处】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是著名的“唐宋八家”之一,死后被谥为“文忠”。

欧阳修为官正直,得罪过一些人,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常与友人到“醉翁亭”游玩宴饮,留有著名的文章《醉翁亭记》。

“醉翁亭”在安徽省滁州县城西南琅琊山麓,由宋朝山僧智仙修建,欧阳修以自己的号“醉翁”命名。《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太守我常同客人来这里饮酒,我喝的酒不多却有醉意,我的年纪又最高,所以自称为“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是这里的山水美景使人陶醉。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鹤立鸡群

【释义】像鹤立在鸡群中。比喻仪表出众,品质、才能高于一般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三国时,魏国的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身材魁梧高大,才华横溢,走到哪儿都引人注目。后来因得罪了司马昭而在41岁时就被杀害了。

嵇康的儿子嵇绍,和他父亲一样很有才学,并且身材魁梧,仪表堂堂。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显得卓然超群。

司马炎灭魏称帝后,嵇绍被征召到京都洛阳做官。有人见了他后,对他父亲的好友王戎说:

“昨天我第一次见到嵇绍,他长得高大极了,雄伟得很。在人群之中,就像一只仙鹤站在鸡群里那样突出。”(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王戎听了,说:

“你还没有见过他父亲嵇康呢,比他更突出!”

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嵇绍担任侍中,侍从皇帝,经常出入宫廷很受信任,而嵇绍也对惠帝忠心耿耿。后来,西晋皇族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嵇绍在跟随惠帝出兵作战时,尽力护卫惠帝,不幸中箭身死,鲜血溅在惠帝的战袍上。惠帝很受感动,不让内侍洗去这件战袍上的血迹,表示他非常赞赏和怀念他的高贵品质。

◆鹤亦败道

【释义】故弄玄虚,自夸诞妄,与众不同,以为仙道。结果是当众出丑。

【出处】此典出自《冷斋夜话》:“渊材迂阔好怪,尝畜两鹤。客至,指以夸曰:‘此仙禽也。凡禽卵生,而此胎生。’语未卒,园丁报曰:‘此鹤夜产一卵,大如梨!’渊材面发赤,诃曰:‘敢谤鹤也!’卒去,鹤辄两展其胫,伏地。渊材讶之,以杖惊使起,忽诞一卵。渊材嗟咨曰:‘鹤亦败道!’”

这段话意思是说:

刘渊材性情迂阔又喜欢怪诞,曾在家中养着两只鹤。每逢客人到来,他便指着鹤夸耀道:“这是只仙鸟呀!凡禽鸟都是卵生,而这只仙鸟却是胎生的。”

话音未落,园丁跑来报告说:“这只鹤夜里下了一个蛋,和梨子一般大!”

刘渊材羞得满脸通红,大声呵斥园丁说:“你竟敢诽谤仙鹤呀!”

最后,他们就一同去观看,鹤就展开它的双腿,趴在地上。刘渊材觉得很奇怪,用拐杖去吓它,想叫它站起来,这时鹤忽然又生下一只蛋。

刘渊材长叹一声,说道:“唉,仙鹤也败坏仙道呀!”

◆磨刀霍霍

【释义】“磨刀霍霍”比喻准备活动。

【出处】此典出自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是《木兰诗》中写木兰不肯接受赏赐,甘愿回乡返家,回到家乡以后全家团聚时的几句诗。大意是说:爹娘听说女儿归来了,急急忙忙地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立即梳洗打扮等候聚谈;弟弟听说姐姐就要到家了,霍霍磨刀杀猪宰羊,准备欢宴。

◆薛谭学讴

【释义】“薛谭学讴”比喻学无止境。浅尝辄止,自我满足,半途而废,是不可能在学业上取得突出成就的。

【出处】此典出自《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向秦青学唱歌,还没有完全学会,就自认为已全部掌握了,于是就想辞别秦青回家。秦青并不阻止他。在城外的大路上设宴给他送行,席间秦青跟着节拍唱出了悲泣的歌,歌声震动了树林,连空中飘动的云彩也停住不动了。薛谭于是向老师认错,要求回来继续学习,终身不敢再提回家的事情。

秦青回头对他的朋友说:“从前曹娥到东方的齐国去,途中断了粮,路过雍门,卖唱谋生。走了之后,歌声的余音还在屋梁上回荡,三天都没有消失,左邻右舍还以为她没有离开。她到了一家客店,客店里的人侮辱了她。曹娥因此拉长声音痛哭一场,男女老幼都伤心愁闷,相嘘流泪,三天吃不下饭。曹娥走了,又赶紧把她找回来。曹娥回来后,再拉长嗓音歌一曲,男女老幼高兴得鼓掌跳舞,忘掉了刚才的悲伤。于是大家拿出丰厚财物送她走。雍门的人所以到现在还擅长于唱歌、痛哭,都是因为仿效了曹娥的遗音。”

◆雕虫小技

【释义】雕:雕刻。虫:鸟虫书,古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技巧很差,微不足道。

【出处】唐·李白《与韩荆州书》。

韩朝宗是唐玄宗的荆州刺吏,他非常爱护青年文士,乐于提拔后进的人才,有不少青年经过他的推荐,得到了重用,施展了才华。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们都非常敬慕他。

一天,李白给韩朝宗写了一封信,即《与韩荆州书》。信中除对韩朝宗的为人学问大大地赞颂一番外,就是述说自己的志愿以及写作方面的情形。信的末尾说:“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这是一句谦虚的话,意思是说:“恐怕我所写的文章是微不足道的玩意儿,不合大人的心意和趣味。”

◆霓裳羽衣

【释义】本意是指珍贵的丝绸和羽毛织成的衣服。后成为一种舞蹈和乐曲的代称。形容精美无比使人如入仙境的音乐、舞蹈。

【出处】宋·李搛等《太平广记·卷二十二录·逸史》。

中秋之夜,天上一轮明月往往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开元年间的一个中秋月圆之夜,唐玄宗也在遥望一碧如洗的天空,对着那一轮圆盘忘情地赞叹。方士罗公远便讨好地问道:“陛下是否愿意到月中游览一番?”

唐玄宗很乐意,罗公远便取出身边的拐杖,用力向空中掷去,拐杖到了天上,顿时化成一座银色的大桥。罗公远请唐玄宗踏桥登月。月宫前面宽广的庭院里,几百名身穿雪白丝绸衣服的仙女翩翩起舞,舞姿轻柔,那一支舞曲尤为动人。罗公远告诉说:“这是天上的仙乐,叫霓裳羽衣。”唐玄宗暗暗记下了乐谱。

回到皇宫,唐玄宗召乐师按记下的乐谱、声调作出了《霓裳羽衣》曲。唐玄宗最宠爱的杨贵妃按他月中所见,穿上雪白的衣裙,轻舒广袖,跳起了《霓裳羽衣》舞。仙乐、美女、舞蹈使唐玄宗陶醉不已,以至终日沉缅其中,几乎忘了治理国事。

◆靡靡之音

【释义】靡靡:柔弱,萎靡不振。香艳的或低级趣味的格调。指黄色、低级的音乐。

【出处】南宋·罗泌《路史·后纪十三下》。

春秋末年,晋平公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在都城郊外,建造了一座奢华的宫殿。他在此赏歌观舞,大宴宾客。并请晋国著名的乐师师旷来演奏和品评。师旷双目失明。但常辨音而断凶吉,并对晋王进行劝戒。

有一回,晋平公大宴群臣,酒酣之际,晋平公得意洋洋地说:“做国君最快活。”

这时,师旷正坐在他身边,就搬起面前的琴朝平公掷过去,晋平公赶紧避让,琴碰在墙上摔坏了。

晋平公就问:“大师,你掷谁呀?”

师旷说:“刚才好像有个无耻小人在我身边说话,所以掷他。”

晋平公说:“刚才是我在说话。”

晋平公手下的人要治师旷的罪,平公说:“放了他,我要把他的话作为警戒。”

还有一次,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快70岁了,想学点什么,恐怕已经太晚了吧?”

师旷说:“那你把蜡烛点上吧。”

晋平公生气地说:“做臣子的怎么可以跟他的国君寻开心呢?”

师旷说:“我老瞎子怎敢戏弄君王?我听人说,青少年时好学,就像朝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就像中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就像燃亮的烛光一样。在烛光下行走,跟在黑暗里行走,哪个好呢?晚年学点东西,不是等于增加了夜晚的亮光吗?”晋平公赞叹说:“你说得对极了!”

一天,晋平公设宴款待来拜访的卫灵公。席间,卫灵公让随行的一个名叫涓的乐师为晋公平演奏曲子助兴。晋平公就叫涓乐师坐在师旷身旁演奏。可是,没等音乐奏完,师旷突然用手按住琴,说:“停下来!别演奏了!”

晋平公等人都很惊讶,就问:“为什么?”

师旷说:“这是亡国的乐声,千万不能再演奏了!”

平公问:“你根据什么这样说?”

师旷说:“这首曲子是商朝一位叫延的乐师所作。纣王无道,延就编了许多柔弱、萎靡、颓废的乐曲,供纣王享乐之用。商纣王沉缅于声色犬马,就在这种靡靡之音中亡了国!”

然而,晋平公没有听从师旷的劝阻,仍然热衷于这种靡靡之音不理朝政。不到三年,他就病死了。

◆魑魅魍魉

【释义】魑魅:古代传说山里、湖沼里的鬼怪。魍魉: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指害人的鬼怪。用以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军征讨小国陆浑。路过洛阳郊区时,为了炫耀武力,他竟公然在周朝境内陈兵示威。

周定王非常惊恐害怕,急忙派大臣王孙满,带上许多礼品,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对周定王派来的使臣十分无礼,耀武扬威地向王孙满问道:“你们周朝王宫里珍藏的‘鼎’是个什么样子?大小轻重怎么样?”当时的“鼎”是周王朝最高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就表明他有夺取周王朝政权的野心。

王孙满含蓄地说:“鼎上铸有妖魔鬼怪等图像,这是为了使老百姓都了解妖魔鬼怪的凶恶形象,即使到了山林水泽之处,碰见‘魑魅魍魉’也能识别躲避。要得到王位,不在于有没有鼎,而在于有没有很高的威望。现在周天子地盘虽然已经不大了,但是他的德望还在,所以,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楚庄王听了王孙满的一番议论,考虑到自己实力还不够雄厚,没有达到“问鼎中原”的程度。特别是威望还不足以服人,便带兵离开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