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6969800000042

第42章 自然的故事(2)

◆土崩瓦解

【释义】像土的崩溃,瓦的分解一样。形容彻底崩溃,无法收拾。

【出处】汉·班固《秦纪论》。

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的兵马都逼近秦京都咸阳,秦二世为此谴责丞相赵高,赵高恐惧不安,暗中与弟弟赵成,女婿——咸阳令阎乐密谋,决定杀了秦二世。于是,阎乐带了l000多名官兵冲进王宫内室。秦二世知道难逃一命,只得自杀。

然后,赵高将秦二世的侄子、公子子婴立为皇帝。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商议说:“赵高杀了二世,害怕大臣们杀他,才立我为王。他早晚要害我,我们不如先下手!”第二天,赵高让子婴到宗庙去拜祖先,子婴托病不去,赵高亲自来请。子婴乘机刺死赵高。子婴当了46天皇帝,刘邦就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后来项羽又进入咸阳,把子婴杀死。

贾谊与司马迁在评论这段历史时说,子婴如果改正先帝之过,任用忠臣贤士,减轻农民苦难,天下就会归附于他,他也不致被杀身亡。

东汉史学家班固则对子婴失去天下一事,表示了不同的评论,他在《秦纪论》一文中说:

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才,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旦之孤,误哉!

大意是:“秦朝的衰弱是长久而成的,当时天下已像土墙倒塌,房瓦破裂,即使有周公旦那样的才能,也无法施展他的良策,而贾谊与司马迁竟拿秦朝的灭亡来责备登位几天的子婴,是错误的啊!”

◆大相径庭

【释义】径:门外小路。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也作“大有径庭”。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逍遥游》。

接舆是战国时楚国人,他长袍不整,头发蓬乱,腰上斜挎宝剑,干瘦的手常拎一个酒葫芦,高兴时就会手舞足蹈,一饮而尽,狂唱不止。

接舆行踪不定,放浪形骸,狂妄已极。一次,他在路途中见到肩吾(人名),便一把拉住肩吾的袍袖,眯着醉意迷蒙的双眼,神秘地说:“哈,你知道吗?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位神仙,这神仙可厉害啦!她不吃五谷杂粮,只吸清风,喝露水,整天乘龙驾雾,在四海之外遨游。”接舆越说越高兴,满面红光,胡子一翘一翘的,像他亲眼所见一样。“真的,这位神仙还能使宇宙万物一切按规律正常发展,使农田大获丰收……”

肩吾越听越奇,就回来找到他的朋友连叔,说:“这个接舆可真是狂妄,他说的话今人简直不敢相信,就像天上的银河一样,连个边际都没有,与人之常情‘大有径庭’,不知道是不是他的脑子出现了问题。”

◆小鸟依人

【释义】像小鸟那样依偎着人。比喻少女或小孩娇小可爱。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褚遂良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唐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一天,唐太宗故意问他:“你每天都要记载我的言行起居,我可不可以阅读啊?”

褚遂良答道:“自古以来,帝王的言行善恶都要如实地记载下来,但没听说过皇帝自己可以过目的。”

“那如果我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你也照记不误吗?”

褚遂良又答道:“凡是皇上有过的言行,我都得写上。”

唐太宗有一次对司徒长孙无忌说:“我听说君主贤明,大臣们都能刚直不阿,人就怕缺少自知之明。你们常当面与我争论不休,评论我的功过得失,今天我也要评一评你们的长处与短处。”唐太宗先评价了长孙无忌,说他注意避嫌,才思敏捷,但带兵打仗不行;又评价了高士廉,说他遇到危难不变节,平日做官不结党营私,但不敢直谏;最后谈到褚遂良,说:“遂良的学问大有长进,性格也很刚正,对朝廷坚贞不渝,对我很有感情,平日里一副飞鸟依人的模样,不由我不怜爱他呀。”

唐太宗临终前,指着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对太子说:“这两人都是忠臣,只要他们在,你就可以放心了。”

后人把“飞鸟依人”一语演化为成语“小鸟依人”。

◆山雨欲来风满楼

【释义】大雨即将来临时,风声充满了楼阁。后比喻重大事件前到处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和迹象。或指不祥的预兆。

【出处】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是唐代诗人,他任监察御史时来到咸阳。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与长安仅一水之隔的咸阳古城西楼,观赏景致。这时天边飘来一片黑云,一阵凉风从西南方向刮来,越刮越大,越刮越紧,天地之间一片茫然凄凉,景色更加萧瑟肃然。诗人凭栏远眺,面对暮色之中的衰柳枯杨和河塘芦苇,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是水乡泽国的江南呀!回忆自己大半生的沧桑蹉跎,眼见朝廷的腐败,忧情愁绪顿然而升。缓缓地吟出一首诗来: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语言优美凝练,更重要的是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句,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它既是自然现象的真实写照,又是社会重大变故的预言和征兆。后来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飞蛾扑火

【释义】飞蛾飞向火焰,指自找灭亡。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

打虎英雄武松,因杀了毒死哥哥武大郎的西门庆与潘金莲,被充军发配至孟州牢城。

武松和两个公差一路奔孟州城而来,天气炎热,便到门前有棵大树的十字坡酒店歇脚喝酒。开店的孙二娘见武松三人包裹沉重,就设计要用蒙汗药蒙倒三人,武松见孙二娘的眼睛老是盯着他的包裹,怀疑她居心不良,就假装说:“听江湖上人讲,‘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去把河填’。”孙二娘自然否认,说是黄牛肉馒头。武松又说馒头馅中有“小便处的毛”,还问孙二娘丈夫不在家,是否太冷落?

孙二娘冷笑着想:“这贼配军却来作死,倒来作弄老娘!正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于是,孙二娘吩咐店小二在酒中放了蒙汗药,把热的酒倒成三碗,分别让武松和两个公差喝。两个公差喝了下去,武松料定酒中有药,假装要肉吃,把孙二娘支开,却把碗中酒倒在墙角。两个公差倒下,武松也假装被蒙倒。两个店小二来抬武松,始终抬不动,孙二娘亲自来抱武松,准备将他肢解后做人肉馅馒头。结果武松趁势把她压在身子底下,惊得孙二娘不停地讨饶。多亏孙二娘的丈夫张青及时回家,问明了情况,武松才放过了孙二娘。

“灯蛾扑火”一词,现在一般用为“飞蛾扑火”。

◆不一而足

【释义】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后指同类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能一一列举。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元朝施济,是江南苏州吴趋坊人,为人和善,常接济一些穷困的人。到他40岁时,妻子严氏给他生了个儿子。施济给儿子取名施还,到儿子三岁时,施济带纹银300两去虎丘山水月观音殿,感谢菩萨赐子给他,并取银还愿。

施济正准备将银子捐给观中修殿之时,忽见幼年同窗好友桂富五站在剑池边望着池水哭泣不已。施济忙问为何哭泣,桂富五说自己向宦官李平章借了300两银子。谁知道经商失败,本利俱无,而李平章家则落井下石,趁机逼债,不仅田房家私尽归李家,连老婆孙氏和两个儿子也被夺了去。施济就把300两银子送给了桂富五,自己事后另外又拿了银子去还愿。

桂富五拿了银子到李府,好说歹说才赎回了妻子和儿子,当桂富五一家来到施家拜谢时,施济问他今后的打算,桂回答说:“身居口食,一无所有,如果仍住在苏州,那只会出丑,只好流浪到外乡打工。”施济就把自家的桑枣园、几间草房以及十亩田地送给了桂富五,让桂家免受流浪之苦。

却说桂富五在施家的桑枣园中住下后,不意在一株银杏树下掘得三罐银子,共有1500两。原来这是施济的父亲当年埋在地下的。桂富五得了这笔财富,就瞒着施家到绍兴县置买了田产,靠收取田租而发迹。当施济突然得病去世之后,桂富五一家则找了个借口离开了桑园,去绍兴过起了财主的生活。

施济去世五六年之后,施家的田产逐渐卖掉,童仆都已逃散,只落得施济之妻严氏和儿子施还母子俩苦度时日。此时,施济当年的好朋友支德正巧弃官回归故里,经常接济施家母子。还将女儿嫁给施还为妻。

后来,支德打听到桂富五在绍兴发了财,就对施还说:“当初,桂富五受你家的恩惠,不一而足,别的不讲,单说还债就是300两银子,如今他发迹了,想必你去找他,一定不会亏待你的。”施还遂同母亲同往绍兴投奔。谁知已经改换名姓的桂富五对施还母子十分冷淡,并否认自己曾经受过施家的恩惠而拒之门外。

后来,桂富五因想花钱买官,上了大当,终于家破人亡。

◆不胫而走

【释义】胫:小腿。走:快跑。本义为没有腿而能跑。后形容事物不待推行,就到处流传。

【出处】汉·孔融《论盛孝章书》。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孔融居魏,而其好友盛孝章则居于东吴。

一日,二人聚会于一处,把酒谈心,纵议时势,孔融见盛孝章面有忧色,便停杯问其缘由。

“唉,说来惭愧!”盛孝章叹息着说,“我现投吴主孙策帐下,可不知为何他一直对我颇有疑虑之心。”

“唉,是这样啊!”孔融知道了缘由后,安慰盛孝章说:“你不必担心,古来贤才择主而事,既如此,我便写一封书信,把你举荐给魏相曹操吧!”

当夜,孔融挥笔疾书,派人将信送给魏相曹操,劝他任用盛孝章。孔融在信中说: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必须广泛招揽贤才,珠玉没有胫也会来到人们手里,是因为人们喜爱它的缘故。而贤才是有胫的,如果尊重他们,他们更会来了!

◆不翼而飞

【释义】不张翅膀而能飞动。比喻事物突然失踪或传播迅速。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

战国时期秦国担任河东太守的王稽政绩不坏,颇有口碑。昭王认为他很有才干,于是命他率秦军30万攻打赵国。

王稽指挥骁勇的秦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赵国都城邯郸,不料赵军顽强地殊死抵抗,一连猛攻17个月,邯郸竟然岿然不动,守军还愈战愈勇。

王稽一味亲自督阵猛攻,秦军伤亡惨重,士气日益低落,甚至私下口吐怨言。时值严冬,北风飘着残雪,秦军大部分还没有冬装,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王稽命人在帐内燃起炭火,他身披重裘,一边饮酒,一边苦思破敌良策。可是他思来想去,仍然一筹莫展,只愁得连声叹息。

夜里,部将庄西巡营。听到士兵们在私下议论道:

“王稽也太糊涂了,咱们打了胜仗,他不犒赏,城攻不下来却要受处罚,这样下去咱们不如把他杀了,也许还有条活路呢。”

庄西听了士兵的议论大吃一惊,匆匆忙忙地来到中军帐,对王稽说:“我军久攻邯郸不克,以将军分析,是什么原因?”

王稽不假思索地说:“邯郸城池坚固,守军顽强,我们当然不能很快取胜。”

庄西说:“事情并不尽然,赵军顽强是一方面,但我军士气不振,怎能战胜敌军呢?”

王稽有些不高兴地问:“以你之见,应该怎么办?”

庄西说:“将军应犒赏三军,只要我军英勇攻城,不愁邯郸不破。”

王稽说:“我是统军大将,只知道忠于秦王,当兵的就应该打仗,我管不了那么多,你就不必费心了。”

庄西说:“将军的看法也不完全正确,就是儿子对父亲的要求,有的能够做到,有的也做不到呀。假如父亲要求儿子将妻、妾卖掉,儿子虽心中不愿意,但仍能满足父亲的要求;可是,父亲如果要儿子不许想念妻、妾,您说,儿子能办到吗?将军深受秦王信任,据我看,感情不会超过父子……。”

王稽冷冷地打断庄西的话,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庄西说:“兵士虽然卑微,但毕竟也是人呀,是人就有感情,他们对您很不满。您瞒上欺下太久了,你应该知道,如接连三个人都说虎来了,人们便会信以为真。如果十个人合力压一个木锥,木锥一定会弯曲。又如众人都坚持一个说法,要求你改变作风,那么这个说法不用长翅膀也会飞得很远(毋翼而飞)。将士一旦齐心,力量还是很大的,还是犒赏一下他们,结果会好些,请将军三思。”

王稽并没有认真考虑庄西的话,更没有认识到局面的严峻而依然我行我素。秦军士气低落,怨气激化成怒气,终于发生了叛乱,王稽无力约束,秦兵溃不成军,昭王盛怒之下命人斩了王稽。

“毋翼而飞”后来演变为“不翼而飞”。

◆乌合之众

【释义】像乌鸦那样暂时聚合。比喻临时拼凑的队伍,无组织无纪律。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弇列传》。

耿弇自幼好学,又善于骑射,且对出兵布阵之事很有研究。

耿弇二十一岁那年,王莽建立的王朝刚败亡,各地将领纷纷起兵,天下混乱不堪。耿弇也告辞父亲耿况,跟随一股部队出去征战。一天,在行军路上忽然遇上王郎,王郎诈称汉成帝儿子子舆,起兵邯郸。这时耿弇的部下孙仓、卫包急忙与耿弇计议。孙仓说:

“刘子舆是汉成帝的儿子,人家可是汉家正统呀,咱们应该归从他才有出路呀,失掉这个机会以后要后悔的,我们何必再到处乱跑呢?”

卫包也劝耿弇说:“干脆咱们跟刘子舆走算了,将来也有个归宿!”

耿弇听他俩说出这话,顿时火冒三丈,厉声斥责道:“他刘子舆是何人?是个下贱的贼!早晚是个降虏。我到长安去领来渔阳、上谷兵马,进出太原、代郡,反复几十日,回来再收拾这些乌合之众,不过像摧毁朽烂的木头一样,你俩不知好歹,将来遭到灭族之祸,悔之不及!”

孙仓、卫包不听耿弇的话,投降了王郎。耿弇直接去投奔刘秀,刘秀非常赏识他,并重用耿弇,耿弇为刘秀平定天下、当上皇帝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