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6969800000044

第44章 自然的故事(4)

◆无人之境

【释义】形容没有人居住的旷野之地。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邓艾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尚书郎,智勇双全。数度打败蜀国名将姜维,升任为征西大将军。

魏元帝时,朝廷下诏命令诸军征讨蜀国。姜维败退,回守剑阁。钟会率军进攻姜维,没有攻下。邓艾上奏建议道:“如今贼兵遭受重创,应当乘势进取。如果从阴平小路进兵,经过蜀汉德阳亭,直取剑阁以西百里的涪县,离成都仅有300余里。发奇兵突入蜀国的腹地,那么剑阁的守军必然回师解救涪城。这样,钟会就可以加速进军;如果剑阁的守军不回师救援,那么涪城的守军就寡不敌众。兵法上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如今乘其腹地空虚没有防备,我军挥师进兵,必然会大获全胜。”元帝非常赞成他的建议。

于是,邓艾率军从阴平小路进兵,沿途山路700余里,是一片无人之境。一路山高谷深,极为艰难,又因粮草将尽,全军将士濒临绝境。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住身体,翻滚而下,将士们则依次攀树缘崖,连续前进。邓艾的队伍突然兵临江由,蜀军守兵毫无防备,守将马邀投降。接着,邓艾攻占绵竹,杀死了守将诸葛瞻。魏军势如破行,迅速到达雒城。后主刘禅慌忙让使者拿着皇帝的印玺和自己的亲笔信,交给邓艾并投降。

◆无妄之灾

【释义】指无法预测的意外灾祸。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楚策·易无妄》。

楚考烈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他一直没有儿子,春申君把很多漂亮的有生育能力的女子献给他,但还是不能生子。

赵国人李园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听说楚王不能生育,担心她日久在宫里会失宠,便用诡诈的手段,诱使春申君收纳其妹为妾。后来与春申君有了身孕,兄妹密商以后,李园之妹对春申君说:

“楚王宠信您,超过了他的兄弟,如今您为相二十多年,而楚王又无子,他死后,其兄弟继位,他们各有所亲,您又怎能长久保持荣华富贵呢?而且,您掌权时间很长,在与楚王的兄弟们相处的过程中,得罪他们的地方也很多,那时,恐怕就会大祸临头!还怎能保住相位和您的封地呢?”

这个女人恫吓了春申君一阵子以后,接着说道:

“现在妾已怀有身孕,如能凭着您跟楚王的亲密关系,趁此时您将妾献给楚王,妾托老天的福,将来若生下个男孩,那就是您的儿子,也就是未来的楚王,这样,比起受别人管辖,时刻担心会有不测的祸患,不是要强得多吗?”

春申君认为她说得很有道理,便借机将这位女子献给了楚王,后来果然生下个男孩,被立为太子,李园的妹妹立为皇后,李园也因此受到楚王重用,大权在握。

考烈王患病期间,宫中有个名叫朱英的人,他对宫中秘密事情知道较多。一日,他对春申君说:

“世人有不测之福,又有无妄之祸(又有不测的灾祸),如今您处在不测的世道中,服侍不测的君王,那么,你周围哪能没有不测之人呢?”

春申君问:“什么叫不测之福?”

“您做楚相已二十多年了,虽然名义上是相国,实际上就是楚王。如今楚王病危,太子幼小,楚王一旦归天,您辅佐幼小的君主,就像先时的周公一样。或者,您自己当王,长远拥有楚国,这就是我所说的不测之福。”

“什么叫不测的灾祸?”

“当前,李园虽未执政,但他是王舅;他不但担任领兵的将军,还私下豢养了一批为他舍死效忠的军士。楚王一旦去世,李园必然抢先入宫,假托楚王的遗旨,执掌大权,任意专断,斩杀您来灭口,这就是所说的不测之灾。”

“什么叫不测之人?”

“您现在就抢先任命我为郎中(在宫内充当侍卫的官名),待到楚王去世后,李园如果真的抢先进宫,我就帮您杀掉他,这就是我所说的不测之人。”

春申君摇着头说:“先生,算了罢!别说了。李园是一个懦弱的人,我待他又那么好,他怎能干出那种事来呢?”

朱英见春申君听不进他的劝告,怕将来受到牵连,便逃走了。

17天后,考烈王病死,李园果然抢先进宫,埋伏下杀手,待春申君进宫时,刺杀了他,并割下他的头扔到宫门外。然后命令杀掉了春申君的全家。

李园妹妹生下的那个男孩,后来被立为王,他就是楚幽王。

◆日行千里

【释义】形容速度极快。

【出处】北朝·北齐·魏收《魏书·吐谷浑传》。

涉归是古代鲜卑族一个部落的首领,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吐谷浑,二儿子若洛廆。涉归死后,若洛廆接替了父亲的位置,吐谷浑分到700户牧民。

一天,吐谷浑与若洛廆双方的马群互相斗殴,若洛廆派人去对吐谷浑说:“父亲已给我们分家,你为什么不走远一点!”

吐谷浑对那人说:“马是畜生,马斗而怨人,这是什么道理。既然他这样说了,我就迁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若洛廆后悔把哥哥撵走,就派大臣去把他追回来。

吐谷浑对追来的大臣说:“你如果能够把我的马群赶回去,我就跟你回去。”

那大臣的手下人把吐谷浑的马群拼命往回赶,赶了几百步,群马忽然长嘶短鸣,掉头向西狂奔。吐谷浑于是再也不肯回去,率领牧民继续向西方走去,到了青海的草原地带,自成一个部落。

吐谷浑部落的这次大迁移正值西晋末年。后来,这个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并且逐渐被汉人同化,到了唐代,他的后代被封为青海王。吐谷浑当年曾经得到几匹波斯种马,他把它们放入青海湖畔,繁殖出一种又高又大的青白色的马,这种马能够“日行千里”,人们非常喜欢它。

◆日暮途穷

【释义】天黑下来了,路也到尽头了。比喻无计可施,到了末路。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楚平王是春秋时楚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昏庸无道,滥杀无辜,太子、太子师傅伍奢及长子伍尚先后被杀。

伍奢的次子伍子胥逃到吴国后,帮助阖闾刺杀了吴王僚,使阖闾取得了王位;接着又帮助吴王阖闾训练军队,治理国家,使吴国日益强盛起来。

为了替父兄报仇,伍子胥就率领吴军攻打楚国。吴军一连打了五次胜仗,最后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楚昭王带了部分大臣和将士逃到了随国(今湖南随县)。可是楚平王已死,伍子胥的仇也无法报了。在吴王的同意之下,伍子胥找到了平王的坟墓,挖开了坟,打开了棺材,举起铜鞭,连续在平王的尸体上鞭打了300下,直打得平王骨折肉烂,还割下了平王的头,才算解了心头之恨。

伍子胥的好朋友申包胥听说这件事,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了一封信。信里责备伍子胥说,你也曾是平王的臣子,虽说为了报父兄之仇,可现在连死人也不肯放过,这样做未免太过分了。

伍子胥对送信人说:“请你替我向申君致意,并转告他:我好比是走远路的人,遇到日暮途穷的时候,心里焦急,无可奈何,有做出违背常理的事来,请申君能理解我,不要责怪我。”

◆比肩接踵

【释义】比:相连。踵:脚跟。形容人口众多。

【出处】战国·佚名《晏子春秋》。

晏子是齐国的相国,他极有才能,口才极佳,但貌不惊人,身材矮小。有一次,晏子出访楚国。楚王仗着楚国国势强大,对齐国使臣很不礼貌,一见晏子,竟然傲慢地问道:“你们齐国难道没有人了,怎么派你这个矮子来呢?”

晏子答道:“我们齐国的人民,比肩接踵而行,张袂成荫,挥汗如雨,怎说没人!不过我们齐国的规矩是:体面能干的使臣,出访大国去拜见才高德重的君王,而像我这样的矮人就只好派到这里来见您了!”

楚王本想奚落他,不料反被晏子嘲笑了一番,自讨没趣。

◆水落石出

【释义】通过调查研究,搞清事实真相。

【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

苏轼是北宋时著名的大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生性豪放,学识渊博,极富文采。在被贬谪黄州时,曾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两篇传世之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暮秋的一天晚上,月光如镜。苏轼和他的两个朋友沐浴着和煦的秋风,兴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使他们诗兴大发,和朋友相聚,畅叙友情,更使他们忘记了一切烦恼。他们和歌吟诗,畅所欲言,欢乐之至,无以形容。

苏轼突然想到了酒。他急忙赶回家中,询问妻子家中是否有酒。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说这就是供给他临时需用的。苏轼大喜过望,连连称谢,拿了酒,赶回朋友中间,来到赤壁下的长江岸边,登上小舟,泛舟游玩。

这时,只听见东流的江水发出潺潺的声响,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显得特别清脆,岸边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巍然屹立,悬在山峰间的月亮越来越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头都露了出来。由于兴致极浓,使苏轼在一夜之间便写出了传世名作《后赤壁赋》。

◆犬牙相错

【释义】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原指交界线曲折,后比喻情况复杂或双方力量对比互有长短。

【出处】汉·班固《汉书·中山靖王传》。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其儿子分封土地,加封爵位,以此来巩固汉朝天下。

汉景帝时,许多刘姓的诸侯因势力一天比一天强大,有的甚至已具备了可与皇权抗衡的军事实力,国家隐藏着的分裂危险渐渐地显露了出来。

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意见,下诏减少诸侯的封地。

这一做法触怒了诸侯的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联合楚王等7个诸侯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叛军后来虽然被消灭了,但却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汉景帝对这次叛乱没有足够的认识,他在立刘彻为太子的同时,又分封其他十三个儿子为王,同时分给他们大片土地。

汉武帝即位后,各诸侯国更加藐视中央,有见识的大臣为了将祸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便上书汉武帝,建议他采用当年晁错的办法,削弱诸侯的实力。

汉武帝也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对日益显露的危险有所警觉,准备断然采取措施。

此时,各诸侯国也在密切地注视着中央的动态。当他们探听到中央准备颁布削弱他们势力的诏书时,立即上书进行辩驳,他们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说:

“我们是至亲骨肉,父王给我们土地,为的是使中央与地方像犬牙交错一样互相援助,以便使汉室江山坚如磐石(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磐石宗也),皇帝不可听信外人的话,而疏远自己的骨肉呀!”

汉武帝没有被诸侯们所蒙蔽,因为“吴楚七国之乱”和自己即位后诸侯的所作所为已使他清醒地认识到,要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就必须削弱诸侯的势力。汉武帝在削弱国内诸侯势力的同时,加强了自己的统治。

◆车水马龙

【释义】指车马往来繁华热闹的场景。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

东汉有个名将马援,他的小女儿名为马氏,由于父母早亡,马氏年纪很小时便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四邻都很称赞她。

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宠爱。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登位,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人。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炟。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镶边。一些殡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非常普通的衣料,从此对马氏更尊敬了。

马氏知书达理,时常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的意见。但她从不干预朝政,此后也不主动去谈论朝廷的事。

明帝死后,刘炟即位,这就是汉章帝。马氏被尊为皇太后。不久,汉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

第二年夏天,出现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大臣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

马太后还是坚持己见,并且还为这件事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老路呢?”

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是荣华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为的是以身作则,给外亲们做个样子,好让他们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修、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服绿色,领和袖雪白;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