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6969800000005

第5章 成功的故事(4)

◆木人石心

【释义】比喻意志坚定,不受外物诱惑。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夏统传》。

夏统是晋朝一位多才多艺的隐士,才学渊博,能言善辩,名扬四方。许多人都想请他做官,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一次他到京城洛阳,太尉贾充想利用他的才学和名望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于是就劝他到自己身边来任职,不想也被他婉言谢绝了。贾充不甘心,他调来整齐的军队,装饰上华丽的车马,吹着响亮的号角,从夏统面前走过。贾充对夏统说:“如果你同意到我身边来做官,就可以指挥这些军队,乘坐这样华美的车子,那该多么让人羡慕啊!”

夏统对眼前豪华显赫的场面就像没有看见似的,一点也不动心。

贾充仍不死心,又招来一班仙姿绰约的美女,在夏统面前轻歌曼舞,而夏统却木然而立,毫不动摇。贾充看到夏统仍然无动于衷,不理解地说:“天下竟有这样木头似的怪人,石头做的心肠!”

◆水滴石穿

【释义】水不停往下滴,时间长了可以将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

张乖崖是宋朝崇阳县的县令,当时,社会风气不正,有的士兵蔑视将领,有的小官无视上级,有令不行。张县令上任后,决心下狠心治一下那些为非作歹的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不过,承认是从府库中偷的。

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敢把我杀了吗?”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无理,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判完以后,张乖崖二话不说,就把小吏杀死了,从此以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东山再起

【释义】失败后重新恢复力量再来。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安传》。

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曾隐居在浙江会稽的东山,常与大书法家王羲之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画,朝廷几次召他作官,都被拒绝了。

北宋著名改革家、大文豪王安石的名字就是他父亲希望他能够成为像谢安一样有用的人物,才为他起的。

谢安40几岁才出来做官,曾官至宰相,他气度宽宏,性格冷静,即使在危及性命的紧要关头,他仍然能与平时一样,泰然处之。有两件事最好地表现了他的这一性格。

有一天,他与隐士孙绰结伴到海上游玩,忽然风起浪涌,小船随着大浪上下沉浮颠簸。船上的人惟恐船翻人亡,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只有谢安稳如泰山,依然饮酒赋诗。船夫以为他喜欢风浪,便继续向深海划去。这时谢安不紧不慢地说:

“还往前行,我们能安然返回吗?”

船夫听了,立即掉头,同船的人非常佩服谢安的沉着镇静。

简文帝病故,权臣桓温企图篡晋自立,他在新亭的军帐设酒宴款待王坦之和谢安,其实这是个“鸿门宴”,桓温在帐外埋伏下刀斧手,要在席间杀死王坦之和谢安。

王坦之见手执利刃的刀斧手就要杀出,不禁惊慌失措,但谢安则处变不惊,他对王坦之说:

“晋室江山的存亡,就在我们这次会见啊!”

王坦之被吓得冷汗湿衣。谢安却谈笑风生,饮酒依然,并有意用话开导桓温,最后竟劝止了桓温的叛乱。

谢安在担当要职之前,长期隐居在东山。开始时,他被任命为司徒府著书郎,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每天与王羲之等人登山临水,饮酒作诗。后来,扬州刺史庾冰听说他才能非凡,决心请他出山,命令郡县的官员进行威逼,他却一概置之不理。

有人感叹说:

“谢安不出山,让天下人怎么办啊(安石不出,如苍生何)。”谢安之所以隐居,主要考虑到怕影响在外做大官的弟弟的前途,当他弟弟遭到免职后,他才出山,最后官至宰相。

◆仙鹤坐车

【释义】“仙鹤坐车”比喻玩物丧志,丧失进取心。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卫康叔世家》:“懿公即位,好鹤,淫乐奢侈。九年,翟伐卫,卫懿公欲发兵,兵或畔。大臣言曰:‘君好鹤,鹤可令击翟。’于是遂入,杀懿公。”

卫懿公是卫惠公朔的儿子。他在位期间怠误国政,只知道玩乐,他有个特别的嗜好,就是豢养仙鹤。他把养仙鹤的人都封为大官,那些原来的大官有的反而失去了职位;为了养仙鹤,他向老百姓强索粮食,老百姓饿死冻死,他却无动于衷。公子燬(卫宣公的孙子)眼看这种局面,预料卫国终将灭亡,就投奔齐桓公,住在齐国。卫国人一直都没有忘记急子的委屈,痛恨着卫惠公,谁料到昏君的儿子又是个昏君,于是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贤德的公子燬身上。后来连公子燬也逃跑了,卫国人就更埋怨卫懿公了。有一天,卫懿公载着几车仙鹤出去玩。他的仙鹤也依照地位的高低分出了三六九等,甚至连大夫也得将棚车让给仙鹤坐。那些坐在棚车上的仙鹤叫“鹤将军”,卫懿公出游的时候,就有不少“鹤将军”前呼后拥地“保驾”,他觉得自己在鹤群中威风八面,而那些仙鹤也就像一队文武百官。这一天,他正玩得兴致勃勃,忽然有人来报告,说:“北狄攻进来了!”这真是太扫兴了,他一面赶着回宫,一面派人去守城,谁知老百姓全都是争先恐后地逃难,士兵们也不拿兵器,不穿铠甲,不去应战。卫懿公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打北狄呢?”他们说:“打北狄也用不着我们,您还是叫将军去吧!”卫懿公说:“哪个将军?”他们冷笑一声,不屑地说:“当然是鹤将军喽!”这时卫懿公才明白他已失去了民心,懊恼地敲着脑袋,不断地向老百姓道歉,并把仙鹤全放了。可是那些娇生惯养的鹤却赶也赶不走,反而还伸长脖子,拍打着翅膀,频频向卫懿公献殷勤。卫懿公又羞又恼。这些仙鹤,越是在大家跟前炫耀它们美丽的红冠和鲜艳的羽毛,越叫他无地自容,他掐死了一只仙鹤,狠心地把它扔了,表明自己真心悔过的决心,这才勉强召集了一队人马。

卫懿公看见国人惨遭杀戮,他仿佛变了个人似的,奋不顾身地杀敌,可是人数实在太少了,根本抵挡不住如狼似虎的北狄。士兵们请卫懿公先化装潜逃,他坚决拒绝,他说:“我已经愧对国人了,在这紧要关头,如果再贪生怕死,那不是罪上加罪吗?我无论如何要跟狄人拼到底!”结果,卫国全军覆没,卫懿公也被北狄杀了。敌人进了城,来不及逃跑的老百姓几乎都被杀掉了,卫国的府库及民间值钱的东西全被掠夺殆尽。这些来自草原上的北狄,平常只会牧马放羊,不懂得耕种,袭击卫国也只是想抢掠财物,并没有占领地盘的意图。他们为了下次抢劫时方便,竟把卫国的城墙拆毁了。当卫国的使臣到达齐国报信时,北狄早就满载而归了。

◆出一头地

【释义】“出一头地”的意思是高人一等。

【出处】此典出自《宋史·苏轼传》:“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北宋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又都属于“唐宋古文八大家”。所以,苏轼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苏轼十岁时,父亲到四方讲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向他讲述古今成败的道理。苏轼听后,就能讲出其中的主要道理。苏轼长大后,通晓经史,每天写出数千字的文章。宋仁宗嘉祐二年,二十一岁的苏轼考取进士。当时,科举考试中作弊之风非常严重,主考官欧阳修有志改正弊端,审卷十分严格。当他看到苏轼的论文《刑赏忠厚论》时,非常赞赏,想把苏轼列为第一名,但是又怀疑这篇文章是苏轼请别人代写的,因此只把他列为第二名。

后来,苏轼把自己的文章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后,认为苏轼才华盖世,就对梅圣俞(即梅尧臣,北宋诗人)说:“我应当让此人(指苏轼)高出自己一头。”听到苏轼这些话的人,都不断地议论纷纷,心里不服。可是时间一长,他们都心悦诚服了。

◆出人头地

【释义】形容高人一等,在别人之上。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苏轼传》。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聪慧绝伦,文章写得极好,二十岁时便进京考状元。

当时,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前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大为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考卷上考生的名字是封住的,欧阳修以为这文章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只取为第二名进士。

《刑赏忠厚论》其实是苏轼写的。苏轼在荐试中显示了他卓越的才学,以后又在殿试中得中。苏轼对主考官欧阳修非常佩服,以后又送了几篇自己的文章请欧阳修指点。

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作,心里内疚得很,觉得委屈了苏轼,再看到苏轼所作的其他篇章,篇篇才华横溢,更是赞叹不已。于是写信给当时德高望重的梅尧臣说:“苏轼文学才华犹甚于我,他高出了我一头啊!”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以为欧阳修是太谦虚了,后来他们看了苏轼的文章后才信服。

苏轼后来所作的文章果然超过了欧阳修等名家名作,一时名声大振。

◆出手得卢

【释义】“出手得卢”比喻一举得胜。

【出处】此典出自《南齐书·张瑰传》:“太祖(萧道成)密遣殿中将军卞白龙令瑰取遐。诸张世有豪气,瑰宅中常有父时旧部曲数百。遐召瑰,瑰伪受旨,与叔恕领兵十八人入郡,与防郡队主强弩将军郭罗云进中斋取遐,遐逾窗而走,瑰部曲顾宪子手斩之,郡内莫敢动者。献捷,太祖以告领军张冲,冲曰:‘瑰以百口一掷,出手得卢矣。’”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人叫张瑰,字祖逸。他的父亲张永在宋朝廷任光禄大夫。有一次,张永战败,有人要处罚他。幸亏萧道成(南齐高帝)大力帮助,才幸免于难。所以,张永的儿子张瑰大力帮助一直非常感激萧道成。

宋顺帝(刘准)升明元年(公元479年),有一个叫刘秉的人图谋不轨,他的弟弟刘遐任吴郡的长官,也有背地里做准备,以帮助刘秉。并且聚众三千人,打造了大批的攻战器具。

萧道成秘密派遣殿中将军卞白龙给张瑰下命令,要他抓住刘遐。张氏家族世代有英豪之气,张瑰的家中常有数百名以前父亲的老部下。刘遐以长官的身份召见张瑰,张瑰故意接受刘遐的指令,趁机与叔叔张恕领兵进入郡府,与郡中主管强弓的将军郭罗云一起进入中室,追捕刘遐。刘遐跳窗而逃,张瑰的部将顾宪子杀了刘遐,郡内没有人反抗。捷报传来,萧道成把这个喜讯告诉了领军张冲,张冲说:“张瑰用家兵一冲,就像赌博中掷出胜子一样,一出手就能得胜。”

◆出将入相

【释义】“出将入相”的意思是,出则可为将,人则可为相。人们常用这个典故指称文武兼备的人才。

【出处】此典出自《旧唐书·李德裕传》:“德裕以器业自负,特达不群。好著书为文,奖善嫉恶,虽位极台辅,而读书不辍。有刘三复者,长于章奏,尤奇待之。自德裕始镇浙西,迄于淮甸,皆参佐宾筵。军政之余,与之吟咏终日。在长安私第,别构起草院,院有精思亭,每朝廷用兵,诏令制置,而独处亭中,凝然握管,左右侍者无能预焉。东都于伊阙南置平泉别墅,清流翠筱树石幽奇。初未未时,讲学其中。及从官藩服,出将入相,三十年不复重游,而题寄歌诗皆铭之于石。”

李德裕,唐代赵郡人,字文饶,才华出众,历任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诸朝。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由淮南节度使升任宰相。执政六年,晋升为太尉,封卫国公。后来遭到异党打击,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唐宣宗(李忱)大中三年,死在贬谪的地方,时年六十三岁。

李德裕自恃才能和业绩突出,我行我素,清高自傲,不同一般人来往。喜欢著书写文章,褒奖善良,嫉恶如仇,虽身居宰辅高位,仍然坚持读书。有一个叫刘三复的人擅长写奏章,李德裕待他非同一般。自从李德裕镇守浙西时起直到在淮西任职,刘三复都是他的座上宾,参与议事。处理好军政公务之后,经常与刘三复一起吟诗咏文,终日不停。

李德裕在长安私宅建起了一个起草院,院内设有精思亭,每当朝廷用兵、皇帝诏令筹划安排的时候,李德裕就单独住在精思亭里,凝神构想,手握笔管,禁止侍从打扰他。东都洛阳市南的伊阙之地,设有平泉别墅,那里清流翠筱,奇树怪石,异常幽静。当初,李德裕未当官时,在此地讲学。等到去离京畿较远的地区当官,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三十年间都没有来过这个地方。而他题写的歌诗之类都铭刻在石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