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6969800000053

第53章 自然的故事(13)

◆蓝田生玉

【释义】蓝田县盛产美玉。比喻名门出才子。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三国时,诸葛亮、诸葛谨兄弟二人各事其主:诸葛谨在吴,诸葛亮在蜀,其实他们还有个兄弟诸葛诞在魏,当时人都说:蜀得龙,吴得凤,魏得狗。诸葛谨的儿子诸葛恪,字元逊,后为吴主孙亮的大将军。他从小就很聪明,很受孙权喜爱。诸葛恪六岁那年,有一次孙权在宫中设宴,诸葛谨自然要参加,孙权让他把诸葛恪也带上。诸葛谨的脸比较长,孙权乘着酒兴想开他一个玩笑,就叫人牵来一头驴,在驴脸上写了“诸葛子瑜”四个字。“子瑜”是诸葛谨的字,大家见了,都捧腹大笑起来。

诸葛谨觉得很难堪,但孙权是国君,他也不敢说什么。这时,诸葛恪走到孙权面前,要求让他在驴脸上再加上两个字。孙权就让人拿来笔墨,诸葛恪在“诸葛子瑜”后面加上“之驴”两个字,这样,驴脸上的字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

当时参加宴会的有满朝的文武大臣,大家见诸葛恪才六岁,就有这样的才能,都十分惊叹,孙权也非常高兴,就把毛驴赏给了诸葛恪。

后来又有一次,诸葛恪到孙权那儿去玩耍,孙权问他:“你说说看,你的父亲和你的叔叔谁更高明一些?”诸葛恪回答说:“当然是我的父亲更高明。”孙权就让他说出道理来,他说:“我的父亲更懂得去侍奉贤明的国君。”

诸葛恪的话表面上是夸父亲,实际上是在夸孙权贤明,所以,孙权听了以后十分高兴,对他更加疼爱。孙权曾经对诸葛谨说:“人们都说蓝田盛产美玉,名门多出贤良,真是一点都不虚呀!”

蓝田在古代以出产美玉而闻名,“蓝田生玉”比喻贤父生贤子。也作“蓝田出玉”。

◆蓬莱仙境

【释义】蓬莱是相传中的仙境,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归墟是渤海之中的一个很大的无底深渊,它离陆地很远。天下所有江河海洋之水都向归墟汇集,可归墟的水并不见增加,水面始终是那么高。人们都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多深。

归墟中有五座神山,它们分别名叫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座山的高下周围各三万里,山顶上平坦之处也有九千里,山与山之间的距离约七万里。山上有黄金、白玉造成的殿台楼阁;飞禽走兽都是纯白的;到处长着珍珠宝石的树,结的果吃了可以长生不死。

这五座神山,都是仙人的住处,他们每天飞来飞去,从这座山飞到那座山,又从那座山飞到这座山,真是自由自在,快乐逍遥。可是有一件事情,却使仙人们颇为不满,就是:五座神山都漂浮在大海里,随波逐流,不能固定,仙人们彼此往来,常常感到不便。于是他们向天帝请求,要求解决这个问题。

天帝也认为这样不妥当:五座神山万一漂走了,叫仙人们都住到哪里去呢!于是命令北海的海神禹强,赶快替五座神山上的诸仙想个妥善的处置办法。

禹强就调遣了十五只巨鳌,到归墟去分管五座神山。每三只巨鳌管一座山:由一只鳌在水下把山顶住,其余两只,在旁守候,准备替换,规定每六万年换一次班。这样,神山才算固定不动了。

后来,大人国有一个人来到这里,他的腿可真长,不几步,就把五座神山都走遍了。他发现这里有鳌,就放下钓竿去钓。这一钓,钓起了六只巨鳌,一下子都被他背着走了。他把巨鳌带着回家去,把硬壳剥下来,作为占卦之用。这样,岱舆员峤两座神山便漂流到北极去,终于沉没在大海里了。害得这两座神山上的许许多多的仙人们,忙着搬家。

由于此五座神山中有一座叫蓬莱,后来就产生了“蓬莱仙境”这一成语。

◆觥筹交错

【释义】觥:盛酒的器具。筹:行酒令时使用的码子。形容众人聚饮场面喧杂和热闹的情景。

【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的。滁州琅琊山上有“酿泉”,泉旁有亭。欧阳修常与宾客在此亭中饮酒,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因此把它叫做“醉翁亭”。

《醉翁亭记》描写宾客们游宴的欢乐情景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觥筹交错”和“杯盘狼藉”的意思相仿。

◆摧枯拉朽

【释义】摧:摧毁;枯:干萎的草干;朽:朽烂的树木。比喻敌人大势已尽,像枯朽的树木,很容易摧毁。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甘卓传》。

公元318年,琅玡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支持和拥护下,建立东晋王朝。王敦也因此而升任大将军、荆州牧。后来,由于晋元帝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王敦便暗地里图谋起兵反叛朝廷。

王敦在武昌起兵出发前,劝说安南将军、梁州刺史甘卓一起举兵东下,甘卓答应了。但到出发那天,王敦已登上战船,甘卓却没有到,只是派了一名参军来到武昌,劝说王敦不要反叛朝廷。王敦听了非常吃惊,说:“甘将军没有明白我上次和他谈的意思。我只是去消除皇上周围的坏人,没有他意。如果事情成功,我一定高封甘将军,请你转告甘将军。”

参军回禀甘卓后,甘卓仍然拿不定主意。这时也有谋士向他献计,不妨答应王敦一起举兵,待他东下后再讨伐他。但甘卓怕将来说不清楚,还是不同意。

当时,湘州刺史司马承坚决反对王敦反叛朝廷。他得知王敦举兵东下,便派主簿邓骞前往襄阳,希望甘卓忠于朝廷,讨伐王敦。甘卓的参军李梁劝甘卓伺机而动,不要草率行事。如果王敦取胜,他必将重用甘卓;如果王敦不胜,朝廷必将重用甘卓,让他起兵平定叛乱。这样,无论哪一方取胜甘卓都不会吃亏,因此不能轻易举兵出战。

邓骞反驳李梁说,甘卓这样做是脚踩两只船,必然会招来祸患。其实,王敦的兵马不过万余,守卫武昌的不足五千,甘卓的军队超过王敦一倍,如果进军武昌,一定能取得胜利。最后他对甘卓说:“甘将军如果发兵攻打武昌,就好像摧毁干枯的草和朽烂的树木那样容易,不必有什么顾虑。”(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

尽管如此,甘卓仍然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王敦挥军东下,见甘卓不来响应,又派参军乐道融去襄阳,再次劝说甘卓起兵。乐道融是反对王敦叛乱的,所以他劝甘卓起兵讨伐王敦。甘卓这才下了决心,写檄文声讨王敦罪状,同时调兵遣将讨伐王敦。

王敦得知甘卓率军前来讨伐,非常害怕,又派甘卓的侄儿、参军甘卯请求甘卓回师襄阳。而都尉秦康劝说甘卓忠于朝廷,一举消灭王敦。但是甘卓优柔寡断,不听秦康劝告,竟然回师襄阳。后来,襄阳太守周虑等人与王敦勾结,将甘卓暗害。甘卓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王敦,结果因为动摇不定,反而被王敦暗算。

◆模棱两可

【释义】棱:物体的角。模棱:可左可右之意。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不明确表态。

【出处】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苏味道传》。

唐初有个叫苏味道的读书人,文采有点小名气,人们把他与当时的另一位文士李峤并称“苏李”。这苏味道,据说从小相当聪明,二十岁就考上了进士,做官做到吏部侍郎;武则天执政的时候,还担任过宰相。可是这人办事缺乏决断,往往这样也好,那样也行,从来不肯表示明确的态度。他以为这样方可不得罪人、不出错误;即使错了,也可以不负责任,以便永远保住个人的名誉地位。《新唐书·苏味道传》曾记录了他的一句话,这句话典型地道出了苏味道圆滑的处世哲学。他说:“处理事情不要明白说出自己的意见,否则,出了错就要后悔不及,能够‘摸棱持两端’为最好。”(决事不欲明白,悔误则有悔,摸棱持两端可也)

棱,就是棱角,也写作“稜”。例如一根方柱,有四条棱。用手抚模任何一条棱,可以同时摸到两个面,而并不肯定摸哪一面,所以叫做“持两端”。

苏味道这一套“摸棱持两端”的态度,自以为很聪明,其实,就在那时的封建社会里,也不被人们赞赏,而反被人们讥笑。人们叫他“苏摸棱”,也叫“摸棱手”或“摸棱子”。但他后来仍不免出了岔子,被人告发,贬官到四川眉州,最后就死在四川。

“摸棱待两端可也”这句话,后人加以演变而为成语“模棱两可”,它形容不置可否、不作决断、不表示明确的态度。

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客》诗有句道:“客来苦劝摸床棱”。“摸床棱”也就是“摸棱”的意思。

◆蝇营狗苟

【释义】像苍蝇那样追逐脏东西,像狗一样摇尾乞怜,苟且偷安。形容没有廉耻的人物的卑劣行为。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小雅》、唐·韩愈《送穷文》。

《诗经》里有一首题为《青蝇》的诗,共三节,每节都以“营营青蝇……”起句。第一节的四句原文是:“营营青蝇,止于樊。恺悌君子,无信谗言。”大意是说:

绿头苍蝇真正讨厌,把它赶出篱笆外面。

和善明理的正派人,决不听信挑拨离间。

营营,形容往来频繁之状;青蝇,即绿头苍蝇,是蝇类中最惹人厌恶的;樊,义同藩,即篱笆;恺悌,兄弟般和睦的意思。这首诗,是用来讽刺昏君和谗臣的,诗人把搬弄是非、颠倒黑白的小人,比作青蝇。从前,人们形容贪贿舞弊、争逐微利的卑劣人物,称之谓“蝇营”,说他们好比往来营营的青蝇一般,讨厌之至。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他的《送穷文》中说:“蝇营狗苟,驱去复还。”他在“蝇营”二字之后,添了“狗苟”二字,从此这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狗,是苟且、贪婪、善于偷偷摸摸的畜牲,用来和讨厌的青蝇并列,是很恰当的。而且“蝇营”二字同音,“狗苟”二字也同音,这句成语,在字面上组合得相当巧妙。

◆暮云春树

【释义】傍晚的云,春天的树,指能勾起回忆的景物。比喻思念远方的知己。

【出处】唐·杜甫《春日怀李白》。

李白和杜甫同是我国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白以讴歌祖国山水,想象丰富而闻名;杜甫则以一腔爱国热情诉诸诗中,忧国忧民之情诵之笔端,后人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公元744年夏,二人在洛阳会面。当时杜甫33岁,比李白小ll岁,但是,年龄的差距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好朋友。杜甫一见李白,就被这位“天上谪仙人”的风采吸引住了,希望与李白一起去求仙访道。李白见杜甫谦虚纯朴,诗也写得很好,因此一见如故,与他结成了好友。

不久,李白到梁园(令河南省开封市)结婚。过后,杜甫也特意到那里去贺喜。李白非常高兴,请杜甫进城喝酒。

第二年,杜甫和李白在齐州度过了夏天。六月底,李白告别杜甫,前往鲁郡(令山东省究州市)。第二年秋天,杜甫也前往那里。他俩又一起访问友人,饮酒作诗。白天携手出游,醉后同床共被,形影不离,情同手足。

暮秋时节,杜甫决定西去长安,谋求一个官职。李白一直把他送到城东门前。两人在一家小酒店默默地喝了几杯酒,终于依依不舍地分手了。此后,这两位诗坛巨匠再也没会过面。

杜甫到长安后,未能谋到官职,失意兼寂寞,使他更怀念李白。于是,他写了一首五言律诗抒思念之情。诗的后四句是这样的: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杜甫住在渭水之滨的长安,他把自己比作那里春天的树。李白当时在江东漫游,杜甫把他比作那里傍晚的浮云。慨叹什么时候两人才会再一面饮酒,一面重新细细谈论文学方面的事呀!这是杜甫所渴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