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6969800000055

第55章 哲理的故事(2)

◆一误再误

【释义】犯了第一个错误,不吸取教训,就会犯第二个乃至更多的错误。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魏王廷美传》。

赵匡胤陈桥兵变做了皇帝,史称宋太祖,有一天昭宪太后杜氏问他:“儿啊,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吗?”

赵匡胤说:“祖上有德。”

杜太后摇摇头,说:“祖上积德,就能当皇帝,那是骗人的鬼话。祖上有德的人多了,为什么就你当了皇帝,而别人却当不成呢?”

赵匡胤被杜太后问得无话可说,小心地问:“依您的看法呢?”

杜太后说:“后周皇帝年龄太小不能掌政,所以让你钻了空子。你要想保住赵宋江山,你死之后将帝位传给你弟弟,依次传下去,直到最小的弟弟,然后再传给你儿子。这样,继承皇位的年龄都不会太小。”

赵匡胤觉得有道理,在病重的时候,把皇位传给他大弟弟赵光义,就是历史上的宋太宗。二弟弟叫赵廷美,按杜太后的意思和赵匡胤的遗嘱,太宗死后,应由廷美继承皇位。据说廷美的心术不正,当皇帝的心情十分急切。他觉得太宗正年富力强,几年之内不会死,就常耍一些阴谋,暴露出篡权的野心。这种行为,引起了开国宰相赵普的注意。

宋朝时,宰相权力很大。赵普看透了廷美的心思,就利用宰相的职权对廷美进行种种限制,经常调动廷美的职务,以防酿成大祸。廷美为此对赵普怀恨在心。太宗看到了这些情况,他打算提前让廷美即位。一天,他把这种想法对赵普说了,并征求赵普的意见。

赵普说:“当年,太祖已经错了,您怎么能继续错下去呢?(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耶?)以廷美的心性,他不会让太祖的儿子德昭即位,而一定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样一来,必然引起朝廷纷争,赵宋的江山就危险了。历史上,内讧而导致亡国的先例还少吗?”

太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打消了原来的想法,并根据赵普提供的材料,把廷美撤职问罪。

◆一窍不通

【释义】七窍中没有一个窍是通气的。比喻对事物一点不理解,一点也不懂。窍:通气的窟窿。古人把两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嘴称为七窍。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过理》。

殷纣王,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他整日胡作非为,不关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妃妲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昏庸的生活。

纣王的叔父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些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会亡国的。

妲己对比干怀恨在心加之比干又一连几天苦谏不止,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你杀了,取出心,解剖开来看个究竟!”

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

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一钱不值

【释义】值:指货物与价值相当。连一个铜钱也不值。形容毫无价值或价值微不足道。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灌夫,字仲孺,颖阳人,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武将,他驰骋沙场屡建奇功,被汉武帝封为淮阳太守。

长期的军旅生活,使灌夫喜欢结交英雄豪杰、侠义勇士,与他们称兄道弟,举杯狂饮。他愿意亲近地位卑下的人,而对那些朝廷权贵,灌夫一点也看不上眼,绝不趋炎附势。一次他多喝了一点儿酒,竟然把窦太后的兄弟给打了,险些丢了性命。

灌夫后来辞官不做,虽然家里的宾客一天比一天少,可是他鄙视权贵的脾气一点也没改变。这一年的夏天,丞相田蚡娶亲,朝廷的官员和亲朋好友拉着灌夫去凑热闹。酒席上,灌夫举杯向田蚡祝酒,田蚡却傲慢地对他说:“我不能喝满杯!”

灌夫笑脸相劝:“今天是丞相大喜的日子,理应喝个满杯呀!”

田蚡故意让灌夫难堪,继续傲慢地拒绝,灌夫自觉受到侮辱,热血直往头上冲。恰巧,席间临汝侯灌贤和将军程不识两人正在交头接耳地说什么,灌夫便把一肚子的怒气借他俩发泄出来:“我一向都说程不识一钱不值,大家看怎么样?今天都在向丞相贺喜,他却学女人的样子说起悄悄话来,这算什么东西啊!”满屋子的人都知道灌夫是借题发挥。不久灌夫被田蚡杀害了。

◆一朝一夕

【释义】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力命篇》。

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杨朱博学多才,很受人尊重。一次,他到朋友季梁家去,恰巧季梁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季梁的儿子见了杨朱后,哭着说:“杨伯伯,我父亲的病看上去很凶险,你能否帮我请医生来为他诊治一下。”

杨朱探视了季梁,安慰季梁的儿子说:“贤侄别急,依我看,你父亲的病并不严重,只要好好调理,很快会痊愈的。”

但是,季梁的儿子不信,一下子请来三位医生。

第一位医生给季梁诊治了一下,说:“你得病的原因是冷暖没有节制,虚实失调,阴阳不和,平时饥饱不均。只要吃几帖药,即可药到病除。”

季梁摇摇头说:“你只是个普通医生,你走吧!”

第二个医生为季梁诊了脉,说:“你的病是由于先天不足,而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要用药来治好你的病,恐怕很难。”

季梁赞许地说:“你是一位良医。”

第三位医生只望了望季梁的气色,说:“你的病是由精神忧郁引起的,所以不用吃药,只要好好修心养性,就会好的。”

季梁十分赞许地说:“你真是一位神医呵!”

原来,季梁的病确实是因精神忧郁而起。他的病经过精神调节,果然没过多久就好了。

◆一筹莫展

【释义】筹:计策,办法。展:施展。形容束手无策,一点办法都没有。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蔡幼学传》。

蔡幼学是温州瑞安人,18岁就考取了礼部会试的状元,成为宋孝宗即位十年以来最年轻的进士。

当时的宰相张说是皇亲,是个不学无术的人。另外的两位宰相虞允文、梁克家毫无主见,朝中的政务全由张说一人独揽,政局非常混乱。

蔡幼学面对这种现象十分气愤,上书孝宗皇帝,直率地批评朝廷的失误。他说张说不明大体,权势太重,近于胡作非为,应该受到惩处。皇帝听了很不高兴,张说更为恼火。因此,蔡幼学被降级使用。

孝宗死后,宁宗即位,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下令朝臣和地方官批评朝政。

蔡幼学再次上书,他说:“陛下要打算当一个贤明、有作为的君主,必须抓住三个方面,一是要孝敬父母;二是要注意选拔品德高尚、才能超群的人担任重要职务;三是要减轻赋税,宽以待民,使老百姓体会到朝廷的仁爱。近些年以来,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制造舆论,意在排挤品德优秀,而又有杰出才能的人。大臣们有心为朝廷效力,又怕招惹是非,身遭不幸;忧国的人有意为朝廷办事,常常担心与皇帝的意见不符;朝廷有学问的人不少,却都不敢坦诚地说出正确的意见,使您一点措施都没有(多士盈廷而一筹不吐)。这样下去不抓紧兴办教育,广泛地选拔人才,怎么能使天下的仁人志士振奋精神呢?”

宁宗看了蔡幼学的奏章,大为赞赏,准备提升蔡幼学的职务,但宰相韩侂胄却极力反对。韩侂胄本人就是不学无术,对有才学的人非常忌恨,把有见识的学者诬蔑为“伪学”,排斥与他政见不同的官员。蔡幼学不得志,只得离开朝廷,到地方上任职。

◆一鼓作气

【释义】原意是:打仗靠的是军士们的勇气。擂响第一次战鼓,军士们精神振奋,勇气最为旺盛。后来比喻抓住时机,一股劲儿把事情办成。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五年》。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大军去攻打鲁国。当时,齐国十分强大,常常欺负弱小的鲁国,鲁国人个个都感到很愤怒。鲁庄公也觉得忍无可忍,就决定亲自率兵抗击,与齐军决一死战。

有个叫曹刿的鲁国人听到消息,就请求去见鲁庄公,要为鲁庄公出谋划策。他的乡亲们劝他说:“国家大事有那些每天吃肉的大官们操心,你何必去插手过问呢?”曹刿说:“那些当大官的人都目光短浅,不会有什么好主意。”

鲁庄公正为自己没有个得力的谋土而发愁,听说曹刿求见,忙把他请了进去。两人交谈了很久,曹刿了解到鲁庄公很关心百姓,很得民心,就很高兴地说:“凭这一点就可以和齐国人打一仗。”

曹刿要求鲁庄公作战时带上自己,鲁庄公也已了解到曹刿是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就很高兴地答应了,并让曹刿和自己同乘一辆车。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鼓攻击。鲁庄公正要命令军队擂鼓反击,曹刿说:“别忙,还不到时机。”齐军第二次擂动战鼓发动进攻时,曹刿仍然劝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见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都有些忍耐不住了,个个磨拳擦掌,士气十分高昂。

齐军见鲁军这边一直没有动静,以为鲁军胆怯,就第三次擂响战鼓,发动攻击。曹刿这时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于是鲁军也擂响了战鼓,士兵们早已鼓了一肚子气,个个像猛虎下山一样,奋勇地扑向敌人。齐军没有料到这一着,结果被攻得措手不及,最终抵挡不住鲁军的攻击,纷纷败退。

鲁庄公一见齐军败退,就要下令追击。曹刿又拦住他说:“别着急!让我观察一下。”说完,他跳下车,仔细地看了看地上齐军留下的车辙印子,又上车爬到车杆上,望了望敌人的队形,说:“主公可以下令追击了!”

于是鲁庄公下令追击,鲁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

得胜后,鲁庄公问曹刿:“敌人进攻我们,为什么前两次我们要按兵不动,而要等到他们发动第三次进攻时,你才让我下令反击呢?”

曹刿说:“打仗全凭士气,齐军擂第一次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正旺;到第二次擂鼓,士气就减了一半;到第三次擂鼓时,他们的士气已经衰落了。而这时我们才擂头遍战鼓,将士们士气高涨,当然就会打赢他们。”

鲁庄公又问齐军败退时为什么不能立即追击,曹刿说:“齐国是大国,兵力强大,我怕他们会有埋伏。我观察了他们的车辙纷乱,队形不整,才知道他们是真的败退,可以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了,暗暗佩服,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一箭双雕

【释义】一支箭射中了两只雕,比喻做一件事情有两种收获。

【出处】唐·李延寿《北史·长孙晟传》。

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后长孙氏执掌六官,她知书达理,宽厚仁爱,从不给自己的家人和亲戚谋求私利。因此举国上下都很敬重她。

一次,唐太宗打算任命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为宰相,征询她的意见,她说:“我哥哥心性太耿直,当宰相要有容人的度量,而他对看不惯的坏人坏事绝不肯宽容,当宰相的素质不够。另外他又是你的亲戚,影响也不好。天下贤人不少,何必一定让他做宰相呢?”

唐太宗采纳了皇后的意见。事情传出去以后,长孙无忌认为妹妹的看法正确,大臣们也纷纷地称赞皇后的贤德。不少人认为,皇后一定出身于一个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事实上,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却是一员名扬天下的勇将。

长孙晟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将军。以骁勇善战、箭术超群而闻名,连少数民族首领都知道,他箭无虚发。

有一年,西北少数民族突厥的首领摄图派人到北周求婚,武帝宇文邕决定把公主嫁给他,为了路途安全,特派长孙晟率骑兵护送。

长孙晟护送公主到达突厥,摄图听说北周的神箭将军亲自护驾前来,分外高兴,接待得特别隆重,并亲自出面相陪。

摄图又听说长孙晟臂力惊人,箭法尤其超凡绝伦,便热情邀请他一同狩猎。长孙晟听说打猎也乐意奉陪。

第二天,由摄图陪同,各骑一匹骏马来到野外。当时虽是早秋,塞外已经宛然一派深秋景象,天高云淡,水静潭清。

这时空中传来几声雕鸣,摄图抬头一看,两只大雕正在空中为争夺一块肉而激烈搏斗。摄图认为机会难得,便递给长孙晟两支箭,请他射雕。长孙晟催动战马,弯弓搭箭,选好角度疾射出去。两只大雕被一箭洞穿而落下来,众人见了惊佩不已。

◆一鳞半爪

【释义】龙在云中,东露一片鳞,西露半只爪,若隐若现不能看见全身,比喻只知事物的一部分,也常比喻事物零星的片断。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白居易是唐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在东都任职时常以酒自娱,一次与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在香山精舍吟酒作诗。就坐以后,白居易建议道:“今日难得幸会,若不赋诗饮酒,岂不有失雅兴?”见众人一致赞成,又说:“那我们就以《金陵怀古》为题目作诗,如何?”

众人纷纷提笔静思。刘禹锡是位饱经风霜的政治家,因参加了当时的改革而屡遭迫害。因此,此时他的脑海里一下子涌上了西晋伐吴,孙皓投降以及东晋、后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相继灭亡的情景,一种悲凉之情油然而生。他端起了一杯酒,一饮而尽,然后提笔在纸上一阵挥舞,一首题为《西塞山怀古》的诗很快跃然纸上: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获秋。

这首诗怀古叹今,意味深长,白居易读罢,脱口赞道:“真乃绝妙好诗,我本欲一块下海探骊龙,你先得到了龙珠,余下的一鳞半爪还有什么用呢?”

元稹和韦楚客也都附和着说:“我们不必再献丑了,精华都被你捞去了,再写什么出来也没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