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6969800000060

第60章 哲理的故事(7)

◆出奇制胜

【释义】比喻用出人意料的办法取胜。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田单列传》。

春秋时期,燕齐两国经常发生恶战,燕国大将乐毅英勇善战,短短五年间接连攻下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最后仅剩即墨城未被燕军攻占。

齐国人田单精通兵法,足智多谋。开始的时候他在齐国的临淄当一名小吏,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当乐毅率燕军攻入齐国时,他逃往安平,让家人把车轴两端突出部分锯掉,在轴头包上铁皮。不久,安平又被燕军攻破。齐人争先恐后出城逃亡,路上拥挤不堪,许多车子的轴头都被撞断,于是当了燕军俘虏。惟有田单家的车子,因为经过改装加固,安全地逃到了即墨城。这时,乐毅又将即墨团团围住,即墨大夫战死,守军就推举田单为将军,死守即墨。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惠王当太子的时候,与乐毅曾有过隔阂,彼此成见很深,又受到田单所放的流言影响,便立即派大将骑劫接替乐毅的职务,调乐毅回国。乐毅被无故撤职后,燕军士气低落。田单又派人混进燕军内部,散布流言说:“齐军最怕的是被燕军割下鼻子,如果燕军进攻时,把割去鼻子的齐兵俘虏摆在队前,即墨城一定不攻自破。”

骑劫听了,不知是计,就照着做了。守城的齐兵看见自己的同胞被割去鼻子,非常气愤,他们生怕被燕军俘虏,守城的意志更加坚决。接着,田单又派人散布流言说:“我们最怕燕国人掘我城外的祖坟,糟蹋我们的祖先,我们时刻提心吊胆。”燕国人信以为真,把城外所有的坟墓都挖开,把尸骨堆在一起焚烧。即墨军民目睹燕军的暴行,都决定要跟燕军决一死战。

田单看到齐军斗志昂扬,又使用骄兵之计,使燕军战斗意志更加松懈。

这天夜里,齐军向燕军发动进攻。田单把城里的1000多条老牛集中起来,给它们穿上大红色的衣裳,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又在牛角上捆绑锋利的尖刀,尾巴绑上浇满了油的芦苇,然后点着火,将牛从暗中凿穿的几十个城墙洞口赶出去,并派5000精兵跟在牛群后面,很快牛的尾巴烧着了,发起牛脾气,吼叫着直往前面燕营冲去。燕军不知是计,手足无措,引起混乱。跟随牛群的5000名齐兵,一声不响地冲入燕营,大刀阔斧地勇猛冲杀。齐军又在城上擂起战鼓,喊杀声惊天动地。燕军毫无思想准备,突然遭到这么猛烈的袭击,立刻兵败如山倒。齐兵趁乱杀死燕将骑劫,燕军没有了主帅,成了惊弓之鸟,一路溃败。田单率兵奋力追击,一路收复失地,被燕军占领的70多座城池全部收回。后来,田单又拥立襄王为齐君,恢复了齐国的政权。田单被襄王封为安平君。

◆功亏一篑

【释义】篑,土筐。堆一个土山,只差一筐没有完成。比喻事情只差最后一点又放下。

【出处】春秋·孔丘《尚书·族獒》。

周武王带兵讨伐残暴的商纣王,建立周朝。周武王知人善任,治国有方,使周朝迅速强大起来,百姓拍手称快。

各诸侯国也立即行动了起来,他们从四面八方携带着贵重礼品及自己的土特产品赶来朝贺。就连远离镐京的西戎人,也派来专使,并带来一条身长四尺、大尾长毛的名犬作为贺礼。周武王觉得这条狗十分稀奇,便高高兴兴地收下了。

在朝中担任太保的召公,一直随周武王东征西讨,艰苦创业,所以他非常清楚江山得来不易,也更知道守业的艰难。他觉得,江山初定,百业待兴,有必要时时刻刻提醒周武王,不要骄傲自满,沉醉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于是,召公对周武王说:

“现在天下初定,四海臣服,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国家或者送来奇珍异宝,或者带来土特名产,这当然是天子您的圣德。但以臣之愚见,玩赏之物是不能用贵贱来区分的,重要的是人的品德。德高,物才显得珍贵;无德,物也变得低贱。一个开明的君主,无论何时都不应该沉湎于声色享乐之中。”

周武王知道召公指的是什么,于是他对召公说:

“我不过收下西戎的一条狗,你觉得事情真的那么严重吗?”

召公马上说:

“天子,我只是有些担心,俗话说‘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把人当作玩物加以戏弄,有损于德行;将罕见的物品视为珍宝赏玩不休,会消磨志气。不是本地出产的犬马畜生,不必饲养;对人们衣食住行毫无补益的奇禽异兽,不该收留。”

周武王认为召公说的话有道理,便问召公:

“那些鸟兽之类的东西可以不要,而那些各国不远万里送来的贡品,难道也要退回去吗?”

召公看到周武王已听进了自己的话,便说:

“贡品自然可以收下,但那也为数太多,臣以为不如这样办,天子将一部分贡品分赠给同姓的诸侯,以表示您作为君主的诚信。”

说到这里,召公以目光征询周武王的意见,接下去又说:

“对国君来说,最重要的是手下要有一批得力助手,国家如果没有贤人治理,迟早都会垮掉。有作为的君主应该是群臣的表率,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看它是否合乎情理,尤其不可忽视细小的行为。我们都知道,大德是小德积蓄而成,这如同筑起百尺高的土山,土要一筐一筐地推上去,哪怕仅仅差一筐土,也还是没有达到百尺的高度(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岂不是太可惜了吗?天子,您是周朝的开国圣明君主,不能犯功亏一篑的错误,否则可是追悔不及呀!”

周武王听了召公的这番话,从心中感激召公对他的一片赤诚,感激他为国家社稷操劳的一片苦心。

周武王立即接受了召公的意见,将各国送来的奇禽异兽都放归大自然;将那众多的珠宝特产分赠给诸侯们。

诸侯们深感天子的厚恩,都竭尽全力地辅佐他治理天下,当时的周朝非常强盛,人心思归,百姓安乐,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功败垂成

【释义】就是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调集90万大军南下,准备攻打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谢玄带八万精兵去迎敌,结果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秦军。

当时,谢玄是晋军先锋,他带领部队乘胜追击,接着又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许多失地,使东晋的军事形势转危为安。谢玄心中十分高兴,正计划着怎样去收复所有的失地,巩固已收复的土地,建立不朽功业。但朝廷里有人妒忌他的功劳,说服了皇帝,借口出征的时间太久,让他按兵不动,就地驻守。

谢玄眼看着即将到手的功业无法成就,悲愤之情可想而知。不久就病死了,死时才46岁。

《晋书》的作者在写到谢玄的遭遇时,深有感触地说:“他的寿命太短促了,在事业即将取得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

“功败垂成”又作“败于垂成”,或“功堕垂成”。

◆发聋振聩

【释义】聩:天生耳聋。声音大得使耳聋者都能听见。比喻用惊人的语言唤醒麻木不仁的人。

【出处】现代·赵尔巽等《清史稿列传七·黄爵滋》。

清朝末年,英国的军舰时常侵犯沿海城市,无恶不作。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当时担任鸿胪寺卿的黄爵滋,目睹这些情况,忧心如焚,就上奏朝廷,提出要警惕外国侵略者险恶用心的主张,他说:“外国不可尽以恩抚,而沿海无备可危。”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他所上的《禁烟议疏》,首次提出要在我国提倡禁止鸦片烟。在奏疏中,他列举大量史料说:“自鸦片流入我大清帝国,道光三年以前,每年有数百万两白银外流。道光三年之后越来越多,仅广东一地,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每年外流的白银达1800万两;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每年外流的白银为2000余万两;道光十四年至今已经达到3000万两之多。而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海口合起来每年也有几千万两。以中国有用之财,去填海外无穷之壑,年复一年,何处是底呢?长此下去,渐成病国之忧。为了严禁鸦片,应当不惜动用死刑,以达到发聋振聩的目的。”

道光皇帝认为黄爵滋的意见和建议很对,接受了他的主张。

◆发踪指示

【释义】指猎人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追踪。比喻幕后操纵。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他从刘邦封为沛公以后就协助刘邦,处处与刘邦一致,成为刘邦的左膀右臂,萧何高瞻远瞩,在一次占领秦都咸阳时,看到秦保存的文献档案的重要性而保存下来,事实证明了萧何这一行为给刘邦带来了转机。又因举荐韩信,而得到刘邦更加的信任。

刘邦引兵东出,平定三秦,又与项羽争天下时,萧何均留守关中。萧何不仅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为刘邦军队源源不断地供给军粮和新兵,确保了刘邦在一再军事失利之后仍能东山再起,并最终打败了项羽。

刘邦认为在打天下时萧何应居首功并准备奖赏于他,这引起了一些文官武将的反对,说萧何功劳不能与他们相比,一个是在前线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一个只不过在后方,能有多大功劳,实在相差太远。

刘邦听后,问手下的大臣们:“你们都打过猎吧?”

群臣回答:“当然打过猎呀!”

刘邦接着说:“打猎时,追杀野兽和兔子的,是猎狗,但发号施令的却是猎人。你们这些人,都只能追杀野兽和兔子,所以只能称是‘有功的猎狗’。萧何却与你们不一样,他能发出指示,指挥狗,因此他是‘有功的人’。”经过刘邦的解释,大臣们也就无话可说了。

列侯受封完毕后,还要排定位次,不少人说:“平阳侯曹参身上受了70多处伤,攻城略池,功劳最大,他理所当然排第一。”

此时,关内侯鄂千秋却站出来发表了不同意见:“大家刚才的议论是不对的,曹参将军虽然屡建军功,但都是一时一事。汉楚相争,长达五年之久,我们曾多次打过败仗,丢掉了全部军队。多亏萧何丞相多次从关中发送新兵补充,而且往往是在我们最需军队的时候到达,才使汉军转危为安,绝处逢生,这是留传万世的大功劳。曹参只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的攻城略池,才有的功劳,他的只是一时一事之功,而萧丞相之功才是万世立功。”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释义】毫厘都是长度单位。形容稍微相差一点,就会导致极大的错误。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记》。

西汉有一个人名叫赵充国,祖籍上邦。有一年汉宣帝命令他领兵去征伐西北地区的叛贼。

到了那儿,察看了一下军情,发现叛军的力量虽大,但军心不齐,他就决定采取招抚的办法。经过不懈努力,果然有1万多叛军前来投诚。赵充国便打算撤回骑兵,只留一小部分军队留驻原地开垦土地,等待叛军全部归顺。

可是还未等到他把情况上报汉宣帝,汉宣帝却命令他再次出兵讨伐叛贼。经过再三考虑,赵充国决定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打算去做招抚叛军的工作。

赵充国的儿子赵卯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派人劝他父亲执行汉宣帝的命令,免得因违抗皇帝命令而遭杀身之祸。这使得赵充国想起了种种往事。

赵充国曾向皇帝建议让酒泉太守辛武贤去驻守西北边境,但皇帝却派了不懂军事的义渠安国带兵,结果被匈奴人杀得大败。

有一年,金城、关中粮食大丰收,赵充国向皇帝建议收购300万石谷子存起,那么边境上的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见到军队的粮食充裕,他们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但是后来耿中丞只向皇帝申请买100万石,皇帝又只批40万石,义渠安国又轻易地耗费了几万石,只因为做错了这两件事,才发生了这样大的叛乱。

赵充国想到这些,深深地叹了口气说:“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啊!现在战事未停,危机四伏,我一定要用生命来坚持我的正确主张,替皇帝扭转这个局面。我想,英明的皇帝是可以对他讲真心话的。”

接着赵充国冒着违抗皇帝的危险把自己的正确主张奏报了汉宣帝,汉宣帝觉得赵充国说得很对,允许赵充国那样做。后来,赵充国果然平定了叛乱。

◆对症下药

【释义】原意是根据病症来用药,比喻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处理。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东汉有一个名医叫华佗。有一天有两个病人一同到他家请求他治病。这两个病人一个是府吏倪寻,另一个是商人李延共。

华佗热情地走过去,问有什么病?两人都指着自己,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俩都感到头痛身热。”

华佗一言不发,分别给他们切脉后,说:“倪寻先生应当服药通畅肠胃,延共先生应当服药使身体发汗。”

两人感到奇怪,提醒说:“医生,我们两人病情相同,服用的药怎么能不一样?”

华佗笑道:“倪寻身体外部无病,病因是内部伤食,延共内部无病,病因是外部受了风寒。你们两个虽然病情相同,但病因不同,因此药方也应该不同,这叫对症下药。”

两人还将信将疑,他们拿着药回家服用,第二天果然就没事了。

◆巧夺天工

【释义】比喻技艺高超巧妙。

【出处】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

东汉末年,上蔡县令甄逸生了一个小女儿,长得国色天香,倾城倾国。一天,有个相面先生来到甄家,说是能未卜先知,算出一生凶吉。甄夫人信以为真,请他逐一为自己和女儿看相算命。

相面先生见到漂亮的甄姑娘后,大吃一惊,说她的相貌贵不可言,将来必定是一位贵夫人。甄夫人万分高兴,从此留心给甄姑娘找一个有权势的夫家。

当时,出身于四世三公大官僚家庭的袁绍,担任冀州牧,他第二个儿子袁熙还未成亲。于是甄家托人去说亲。袁熙听说甄姑娘貌美如花,而且是官宦人家出身,请求父亲派人去提亲。这样,甄姑娘便嫁给了袁熙。

后来,袁绍在与各地方势力的混战中取胜,握有四州之地,他三个儿子也各领一州。但好景不长,公元200年,他在官渡被曹操打败,不久病死;甄姑娘的丈夫袁熙不久也被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