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6969900000019

第19章 求知的故事(5)

一次孔子会见晋国大夫赵简子。到了黄河边上,听说赵简子残暴地杀害了晋国贤德的大夫窦呜犊和舜华二人,孔子叹息道:“多美呀!滚滚黄河之水!我不能渡过黄河,时运不好啊!”他的学生子贡问道:“老师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窦、舜二人是晋国的贤臣,赵简子未得志时,靠了他们而登上政治舞台;等到他得志了,便杀害了他们。禽兽尚且知道回避不义之人,何况我孔丘呢!”于是他未见赵简子。

在卫国,卫灵公要求孔子谈谈行军作战的事,孔子是不主张武力征服的,所以回答说:“我曾经学过礼乐教化的事,军队争讨之事我未曾涉猎过。”卫灵公很不高兴,第二天,孔子与他谈论治国安邦的道理,这位君主竟然无视孔子在座,眼睛盯着门外,孔子觉得不能再对牛弹琴了,便到陈国去了。

在楚国的叶地(古邑名,在今河南叶县南),楚大夫叶公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知怎样回答,孔子听说后,对子路说:“你何不对他说:‘孔子的为人,学习大道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倦怠,为理想奋斗废寝忘食,情绪乐观忘了生活中的烦忧,从来不觉得自己已渐渐地老了。’”

在从叶地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见两位隐士长沮和桀溺,他们对孔子忙忙碌碌,想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进行嘲笑,而孔子却说:“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如此了。”

孔子晚年仍坚持学习,从不间断,他读《易经》达到痴迷的程度,把竹简上的牛皮都磨断了。

〖风吹幡动〗

【释义】“风吹幡动”的这个成语说明,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一心一意,才能不受外界干扰,不为外界所动。

【出处】此典出自《大藏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惠能)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意思是说:

惠能和尚来到广州法性寺,适逢高僧印宗法师在给和尚们讲《涅槃经》。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来吹动了幡。在座的一个和尚悄悄说:“快看,风在动。”另一个反驳说:“不对,是幡在动。”两个人各持己见,争论不下。

惠能在旁静静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以人为鉴〗

【释义】“以人为鉴”的意思是,以他人的得失成败,作为自己的行动规诫。

【出处】此典出自《新唐书·魏征传》:“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魏征(公元580~643年),唐代曲城人,字玄成。少年时代曾出家为道士。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跟随李密投靠了李世民,官至谏议大夫、秘书监,敢于直谏,唐太宗李世民对他非常器重。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得了重病,唐太宗派遣使者慰问并赏赐药品,往来不绝。又派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家,随时向皇上报告魏征的病况,唐太宗又亲自前去探望。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丧,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陵。魏征的妻子裴氏说:“魏征一生节俭朴素,如今用一品官的仪仗为他举行葬礼,这不是死者的心愿。”她婉言谢绝了,而用布篷车载运棺柩去埋葬。唐太宗登上禁苑的西楼,望着灵车痛哭。他亲自起草碑文,并亲笔写在石碑上。

唐太宗经常思念魏征。一次,他临朝时,叹息地说:“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到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曾经决心保存这三面镜子,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出现过失。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一面镜子了。听到魏征去世的消息后,我派人赶到他的家里,得到魏征写的一封书信,刚写了一半草底,能够辨认出来的话有:‘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则国家安定,任用恶人则国家衰落。君主对待公卿大臣,有的喜欢,有的嫌恶。恨谁就只看到他的过错,爱谁就只看到他的长处,这是非常危险的。爱谁、恨谁,爱什么,恨什么;怎样才算爱,怎样才算恨等问题,君主要慎重地正确处理。如果能在爱的同时知道他的短处,在恨的同时知道他的长处,铲除邪恶不动摇,任用贤才不猜疑,国家就可以兴旺发达了。’我仔细思考、回顾,觉得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恐怕会在这个方面出现失误。因此,我请众卿把魏征的临终嘱托写在自己参加朝会时所执的手板上,以防止遗忘了,看到我有什么过失,一定要不客气地进谏。”

〖以羊易牛〗

【释义】以小易大,见牛未见羊。这就是只看到量变,而忘掉质变。

【出处】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舆?’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这段话意思是说:

齐宣王坐在大殿上,看到一个人牵着一头牛从殿下走过。齐宣王便问道:“牵着牛到哪儿去呢?”

那人回答说:“要把它拉去宰了祭钟。”

齐宣王道:“把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它那种害怕可怜的样子,它毫无罪过,却要被杀死。”

那个人便问道:“难道就废除了祭钟这一风俗了吗?”

齐宣王却说:“这怎么可以废除呢?就用只羊去代替它吧!”

〖半部论语〗

【释义】指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北宋名相赵普原先是后周节度使赵匡胤的手下。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他不适合再当宰相。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清楚得很。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这我就不相信了。”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微臣确实只读过一部《论语》。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使天下太平。”

赵普逝世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仅一部《论语》。

〖失其故步〗

【释义】“失其故步”辛辣地讽刺了那种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模仿别人不成,反而忘记了自己固有的东西。

【出处】此典出自《汉书》:“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这段话意思是说:

从前,有一个人到邯郸去学习步法。他连邯郸人走路的基本样子也没有学到,反而把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记了。结果,他就只好爬着回去了。

〖未尝见驴〗

【释义】这个成语嘲讽了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的人。

【出处】此典出自《牟子》。

晋孝武帝从来没有见过驴子,谢太傅问他道:“陛下猜想驴子的样子大概是什么样子呢?”

晋孝武帝捂着嘴巴笑道:“应当像一只猪吧!”

〖民为邦本〗

【释义】“民为邦本”意思是,人民是立国的根本,要治理好国家,必须依靠人民,而不能违背民众的意愿。

【出处】此典出自《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而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夏朝的国君太康,本来是大禹的孙子,他在继任国君后荒淫无度,不问国事,一天到晚只知打猎寻乐。所以,老百姓都非常怨恨他。有一次,太康到洛水的南面去打猎,连续一百天不回京城。有穷国的君主羿趁机起兵反叛,并鼓动夏国的老百姓,把太康阻止在黄河南岸。于是,羿篡夺取了夏国的政权。

太康有五个弟弟,当羿起兵反叛时,他们用车载着母亲从京城逃了出来。虽然他们都非常怨恨太康,但心想:“我们是夏国的子孙,怎么因羿叛乱就躲得远远的呢?我们一定要恢复夏国。”因此,他们就和母亲一起在洛水之滨住了下来。

后来,太康的五个弟弟一起作了一首歌,赞扬大禹的功劳,谴责太康的荒淫,其中一段歌词是:“英明的祖先告诫我们:人民不可鄙视而只能亲近。国家有了人民,好比大树扎下了稳固的根。一个人统领着万民,就好比用腐朽的绳索驾驶着快马在奔驰,随时要战战兢兢(“皇祖有训,民可近而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太康死后,弟弟中康做了国君。后来,羿也荒淫无道,老百姓纷纷起来反抗。中康和他的弟弟们趁机起兵,恢复了夏国。

〖生吞活剥〗

【释义】比喻生硬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套用别人的模式的一种不良行为。

【出处】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

枣强县县令张怀庆,喜爱沽名钓誉,经常抄来名士的诗文,把它改头换面一番,冒充自己的作品,然后毫无顾忌地将它展示出来给人家看。有些人明知不是他的创作,但为了讨他欢喜,就吹捧他几句,他也沾沾自喜。

有一次,一个名叫李义府的名士写了一首五言绝诗:

“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

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

张怀庆读了认为这首五言绝诗写得甚好,如能经自己的加工,将会锦上添花,干是自作聪明的将其改为七言绝诗:

“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

照鉴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

此诗经张怀庆的一改,把原诗的精炼清新一扫而光,而且变得不伦不类,张怀庆却自以为甚高,拿出自许,闹出不少笑话。后人还借用王昌龄、郭正一的文名,编了两名顺口溜讥笑他,说张怀庆的这种行为是“活剥”“生吞”王、郭诗文的不良行为。

〖白面书生〗

【释义】“白面书生”的意思是少年文士,含有年轻见识少的意思。

【出处】此典出自南朝《宋书·沈庆之传》:”丹阳尹徐湛之,尚书江湛并在坐,上使湛之等难庆之。庆之曰:‘……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南朝宋朝时候,吴郡武康地方有一个叫沈庆之的人,很小的时候就胸怀大志,而且也十分强壮,当东晋末年,孙恩作乱,乱兵攻武康这时,沈庆之才十多岁,他跟随族人一起反抗、进行自卫,得胜。从此,沈庆之便以勇敢善战闻名。四十岁时,投在征虏将军赵伦之的儿子伯符(竟陵太守)部下任职。况陵地方常有蛮夷侵扰,由于沈庆之的勇敢善战,最后使竟陵得到安宁,伯符也因而升了将军。在连年征战的生活中,沈庆之积累了不少作战经验,因为他屡建战功,被荐给孝武帝刘裕,从那以后担任了京城防卫的重职。

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年号)十九年,沈庆之又因讨伐蛮夷有功,升为建武将军,负责防守边疆。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要向北方扩展,派王玄谟等人督师北伐,沈庆之向文帝劝谏,详细陈述了以前几位北伐将军失败的教训,文帝被缠不过,便叫左右两个文官和他辩论,庆之说:“治理国事,就像治理家事一样;论耕田应该问实际操作的长工,讲织布便要问织布的婢女。现在陛下想攻打人家的国家,却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白面书生去商量,这件事能成功吗?”可是文帝最终也没有接纳他的意见,后来果然遭到失败。

〖目不识丁〗

【释义】比喻才疏学浅,没有见识,愚蠢无知。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张弘靖传》。

唐宪宗年间,张弘靖在朝廷中做官。他为人圆滑无比,吹牛拍马是他的长项,深得上司器重。没过多久,竟被朝廷任命为幽州节度使,代替了前任节度使刘总。

幽州的百姓认为来了一个好官,急着要一睹张弘靖的尊容。

但是张弘靖不了解幽州,根本不懂这里的风俗民情,再加上他出身富贵,来到幽州时,他的车驾在三军之中十分显眼,使百姓吏卒们看了十分惊骇。

刚一上任,张弘靖便想有所作为,但从哪里着手呢?

他想到,幽州地处边远之地,要想开化这里的百姓,首先要改革民俗,但这谈何容易。

张弘靖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首先就是在幽州造反叛乱的,他以为只要能将安禄山的问题解决一下,民风就能好起来。于是,张弘靖派人掘开安禄山的坟墓,毁掉安禄山的棺柩,当地百姓看到张弘靖的所作所为大为失望,人们都说:

“我们都以为来了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官,不想却来了一个掘墓开棺的官呀!”

不仅张弘靖让人失望,他手下还有两个十分可恶的官吏,他们一个叫韦雍,另一个叫张宗厚。

这两个人整天无所事事,经常聚合一伙人到酒店去喝酒,而且每次都要喝到大半夜,直喝得酩酊大醉方才罢休。每次喝完,他们都让士兵点起灯笼,燃亮火把将他们送回府去。这时,街头巷尾,灯光通亮,他们大声吆喝、吵吵闹闹,使得全城都不得安宁,百姓们很厌恨他们。

韦雍和张宗厚平时对幽州原来的军吏们也十分苛刻,稍不如意,便骂人家是“反虏”,说人家曾是安禄山一伙。那些人稍一辩解,他们便挥起鞭子就打,再不然就将人关进大牢里,所以军士们对韦雍和张宗厚怀恨在心。

有一天,韦雍又喝醉了酒,便对军吏们大发狂言:

“现在天下太平,国家无战事,你们这些军吏虽能拉开两石重的强弓,但那有什么用处呢?还不如认识一个‘丁’字呢?”

士兵们心中义愤填膺,对韦雍恨得咬牙切齿。

这些事还不算,前任幽州节度使刘总离任后,他回到朝廷不久,便派人为幽州的士兵们送来100万贯钱,以犒赏跟随他多年的士兵。但是张弘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从中扣下20万贯充作军府杂用开销,只将80万贯钱分给了那些士兵。

这件事不久后就被全幽州人知道了,兵土们真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再也不愿受韦雍、张宗厚的欺压,更不愿听从张弘靖的指挥,借机反叛。

幽州的士兵愤怒地把韦雍、张宗厚杀了,又把张弘靖拘禁了起来。后来,朝廷派重兵平息了这场叛乱。张弘靖受到牵连,被贬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