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6969900000024

第24章 求知的故事(10)

〖映月读书〗

【释义】“映月读书”形容勤奋读书、苦苦求知。

【出处】此典出自《南史·孝义传》:“江泌,字士清,……少贫,昼日斫屟为业。夜读书,随月光,光斜则握卷升屋,睡极堕地则更登。”

南朝齐江泌,年少时家境贫寒。白天,他要帮助家搞些手工业来维持生活。晚上,人们休息了,他却抓紧时间来学习。屋子里没灯光,他就把书本拿到屋子外面,利用月光继续学习。月光总要移动的,慢慢地西斜了,江泌就搬梯子来,搁在墙脚下,站在梯子上念书;随着月亮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他白天疲劳过度,晚上精神支持不住,念着念着书,人渐渐地迷糊起来,一下子,人从梯子上摔下来,江泌摔痛了,也摔醒了,神志顿时振作起来。于是,他拾起地上的书本,好像没这回事似的,身上的泥土也不挥掉,又连忙爬上了梯子,继续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浑沌凿窍〗

【释义】“浑沌凿窍”这个成语比喻办事情如果不考虑它们各自的特殊性,而主观地强求一律,那就像替浑沌凿窍一样,好心反而办了坏事。

【出处】此典出自《庄子·应帝王》。

南海神王,名字叫儵;北海神王,名字叫忽;中央神王名叫浑沌。儵与忽交情很好,他们常在浑沌所管理的中央地区会面,受到浑沌的热情款待。

儵与忽非常感激,就商量着要报答浑沌的恩惠:“人人都有口、鼻、耳、目七窍,用以看视,闻听,进食,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凿一番。”于是,儵与忽一齐动手,每天开凿一窍,七天之后,浑沌竟被凿得七窍流血死去了。

〖炳烛之明〗

【释义】比喻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情况。

【出处】此典出自《说苑·建本》:“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今年快七十岁了,想要学习,可能已经太晚了罢!”

师旷说:“您为什么不点燃蜡烛来照明呢?”

晋平公说:“你听说过有当人臣的戏弄国君的呢?”

师旷说:“盲臣哪里敢和国君开玩笑呀!臣听说:少年而好学习,像早晨温和的阳光;壮年而好学习,有如中午的太阳光;老年而好学习,好似点燃了蜡烛照起亮光来。点燃了蜡烛照起亮光,还有谁会在昏暗中摸索着行进呢?”

晋平公说:“好极了!”

〖相诟于途〗

【释义】“相诟于途”,讽刺迂腐浅薄的道学家。

【出处】此典出自《笑林》。

有两个人在路上互相叫骂,甲说:“你欺心!”乙也说:“你欺心!”甲骂道:“你没有天理!”乙也骂道:“你没有天理!?”

有一个道学先生听见了,对他们的门徒们说:“你们听道了,他们二人是在讲学呀!”

门徒们说:“互相叫骂,怎么能称作讲学呢?”

道学先生说:“他们二人说‘心’、说‘理’,不是讲学是什么?”

门徒们说:“既然是讲学,那为何要互相对骂?”

道学先生说:“你看如今的道学先生们,又有谁是互相和睦的?”

〖诲人不倦〗

【释义】“诲人不倦”比喻教导特别耐心。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丘,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家的创始人。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他注重“学”与“思”的结合。他首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论语·述而》中,孔丘论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学”与“教”应采取的态度。他说,应该默默记住(所学的东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就是说学习要专心,不能厌倦和满足;教人时应不嫌疲劳和麻烦。

〖郝隆晒书〗

【释义】“郝隆晒书”指很有学问,好像肚子里装满了书籍。

【出处】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晋代,在民间有一个习俗: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每家都要晒衣物。这对于有钱人家来说,可以说也是一个非常炫耀豪富的好机会;可是对穷人来说,却是一个难堪的日子。因此,有些性情狂放的读书人,没有什么华贵的衣物晾晒,就把一些破旧的东西挑得高高的,让它迎风招展,以标榜自己愤世嫉俗、与众不同。

郝隆(字佐治,汲郡人,曾任征西参军)在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看到别人都在外晒衣服,而他却走出室外,露出肚皮躺在庭院中,大晒其肚皮。别人问他在干什么啊?郝隆回答:“我晒肚子里的书。”

郝隆怎么产生袒腹晒书的念头呢?原来,东汉陈留的一个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才子边韶(字孝先,汉桓帝时期任尚书令),曾说过:“腹便便,五经笥(sì)”。意思是说:“大肚子圆圆啊,是容纳五经的好盛器。”郝隆得到了启发,袒露肚皮,号称晒书,从而炫耀自己满腹经纶,是个才子。

〖食古不化〗

【释义】“食古不化”比喻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亦作不能融会贯通。

【出处】此典出自《西轩客谈》:“前辈说作诗文记事虽多,亦恐不化,余意亦然。谓如人之善饮食者,肴蔌脯醢,酒茗果物,虽是食尽,须得其化,则清者为脂膏,人只见肥美而已;若是不化,少闲吐出,物物俱在,为父亦然。”

《玉几山房画外绿》: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有一本叫《西轩客谈》的书,里面阐述读书和写文章的问题时,用了一个很好的譬喻,说;“前辈们说,一般人作诗作文,所记的事情虽然很多,但未必都能理解。……譬如喜欢饮食的人,鲜肉呀咸肉呀蔬菜呀,美酒呀名菜呀水果呀,虽然能大吃大喝,但也要能够消化才行,把有营养的物质吸收进去,人才能变得脂润健美。如果是吃了却不能消化,没过多久就全都吐了出来,肉蔬菜果物呀,仍是原样不变,就相当于没吃过这些东西。写文章,也和饮食的这种情况一样。”

食古,意即读古书;不化,即是不消化,也就是不理解。食古不化,是说虽然多读古书,但不能理解和使用。这是个很好的譬喻,读书一定要能“化”(理解),“化”了之后才能变为自己的东西,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使用;否则,将读过的东西原封不动的搬出来,自己既不会运用,别人也不会弄懂你的意思。正如后来有一本讲绘画的书《玉几山房画外绿》所说:作画贵能自成风格,如果一定要照着古人的作品来画而“食古不化”,结果便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食笋煮箦〗

【释义】“食笋煮箦”用以讽刺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调查清楚便鲁莽从事,及至碰了钉子反而责怪他人的人。

【出处】此典出自魏《笑林》。

汉地有一个人到吴地去。吴地的人就用竹笋来招待他。他不认识竹笋,就问道:“这是什么东西?”吴地人回答说:“这是竹子。”他觉得味道不错,回家后便拿着床上的竹席去煮,却怎么也煮不烂。于是对他妻子说:“吴地人真狡诈啊,竟然这么欺骗我。”

〖倚马之才〗

【释义】“倚马之才”用以称颂文思敏捷。

【出处】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宏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东晋废帝(司马奕)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大将军桓温上书,请求亲自率兵北征鲜卑。袁宏为桓温记室参军,随军出征,因为过失被免去官职。行军途中需要一种紧急的文书,桓温便叫袁宏倚在马前起草文稿。袁宏不停地在写,一会儿工夫就写满了七张纸,文章斐然可观。

〖倚马可待〗

【释义】靠在马身上起草文告,立等可取。比喻才思敏捷,很快能写出好文章。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一天,东晋豫州刺史谢尚穿着便服,和几个宾客一起到江上泛舟。船顺江而下,忽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吟诗声,那诗文辞优美,音调铿锵,谢尚一时兴起便叫侍从把吟诗人请来。

原来吟诗人名叫袁宏,是附近一艘货船上的佣工。他刚才吟诵的是自己作的一首诗。谢尚不禁称赞了他几句。

不久,袁宏被谢尚召到州府当参军。后来,极有权势的大司马桓温听说他文才极好,要他去主管府中的文书起草工作。袁宏很称职,他的声名也与日俱增。

桓温是个有野心的人,随着他的权势越来越大,野心也日渐暴露出来。袁宏看不惯贪欲极强的人,观点的不一致,无形中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一次,袁宏写了篇《东征赋》,赋中赞扬了东晋许多名士,却只字不提桓温的父亲桓彝。其实,桓彝是东晋的忠臣,袁宏在赋中不写他,是出于对桓温的不满。有人劝他写进去,他不答应。

桓温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他很希望袁宏把父亲的事迹写进赋里去,以便为自己的家族扬名。有一次他找到一个机会,向袁宏提起了这件事:“听说先生写了一篇《东征赋》,其中称赞了许多先贤,但为什么不提到家父呢?”

袁宏一反常态,回答说:“尊公为国捐躯,英名远扬,怎么能不写进去呢?我早已有所考虑,只是没有请教过您,不敢贸然写进去。”

桓温听了非常高兴,半信半疑地问:“原来如此,那先生准备怎样写呢?”

袁宏当场对桓彝的一生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桓温听了,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在一次北征途中,袁宏又触怒了桓温,结果被免去官职,但仍随行出征。

桓温这次北征,是去前线讨伐。队伍抵达前线后,为了鼓舞士气,要发布一篇文告。桓温考虑到进攻在即,文告必须马上张布出来,而别人难以胜任,便把袁宏叫来。

袁宏来到后,桓温向他说明了文告要点,并要他当场写出来。袁宏要来纸笔,靠在马身上,手不停笔地写起来,不长时间就将一篇长达七页的文告完成了。桓温取来一看,写得慷慨激昂,相当得体,左右看了也一致称赞。桓温不得不佩服袁宏的文才,当即宣布袁宏官复原职。

〖捉刀代笔〗

【释义】“捉刀代笔”指替人代写文章。

【出处】此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东汉末年,曹操挟持汉献帝,把持朝政。有一次,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但他觉得自己相貌丑陋,不能够在匈奴使者面前显示威武,就让崔季珪代替他去接见匈奴使者。这个崔季珪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三国志·魏志》说他“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有四尺,甚有威重。”

到了接见这一天,崔季珪穿戴起曹操的衣帽,而曹操自己却握刀站在崔季珪的旁边。接见以后,曹操派人去问这个使者:“您觉得魏王(曹操)这个人怎么样啊?”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的威望很高,不过在座位旁边握刀的人,才是英雄啊!”曹操听了以后,就派人杀掉了那个使者。

〖晋国苦奢〗

【释义】比喻居于领导地位的人,一言一行都会对群众产生影响,关系到世运人心,必须谨言慎行。

【出处】此典出自《尹文子·卷上》:“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

无几时,人绵大布之衣,脱粟之饭。”

这段话意思是说:从前,晋国流行讲排场、摆阔气的风气,晋文公便决定以身作则,用俭朴节约的作风去纠正它,他不穿华丽高贵的丝织品,不吃美味佳肴。

果然没过多久,人们都穿起了粗布衣服,吃起糙米饭来。

〖桑中生李〗

【释义】“桑中生李”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制造迷信也好,盲从附和也好,都是没有知识的表现。

【出处】此典出自《搜神记》。

在南顿这个地方,有一个叫张助的农民。他在种庄稼的时候,发现了一棵李子的核,把它带回家去。回头一看,一株空心桑树中有泥土,他便把李子的核种在空心桑树里,并把剩下的一点水浇在上面。

后来有人发现空心桑树中长出了李树,就把这个消息传开了。有一个患了眼病的人在树荫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先生如果能“治”好我的眼睛,我要用一只小猪来谢你。”说完以后,他就感觉眼睛的痛楚稍微减轻了一点,后来便慢慢好了。这消息一传出,就好像一只狗偶然望空中叫了一声,其他的狗便跟着叫了起来一样,到处传说着:“有一个瞎子因为得到李树的保佑而重见光明。”这一来,远远近近的人都轰动起来,到那树下祭神的人络绎不绝,坐车骑马的往往成千上百,摆在那里的酒肉等祭品也堆积如山。

隔了一年多,张助出远门回来了。看到大家祭树的情况,非常诧异地说:“这树有什么神通?它只不过是我种下的一棵李核而已。”于是就把李树砍掉了。

〖殷鉴不远〗

【释义】“殷鉴不远”意思是指前人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

【出处】此典出自《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叫夏。相传是夏后氏部落领袖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夏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夏朝共传了十三代、十六王,最后一个君王叫桀,又称夏桀。夏桀是一个荒淫暴虐的君王,最后被汤灭掉了。

汤灭夏桀后,建立了商朝。这个朝代共传了十七代、三十一个王,最后一个君王叫纣,又称商纣。商纣王也是一个荒淫暴虐的君王,执政期间,政治腐败,周族首领伯昌曾经规劝纣王,说:殷商的教训不用向远处去找,就在夏桀那一代。也就是告诉纣王:夏代的灭亡,应当作为殷商的鉴戒。但是,昏庸的纣王不仅没有听从劝告,还囚禁了伯昌。最后商朝终于毁在纣王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