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6969900000003

第3章 美德的故事(2)

〖大逆不道〗

【释义】原指犯上作乱、破坏封建秩序的言行。现用来形容罪大恶极。

【出处】汉·班固《汉书·高帝纪》。

楚汉相争,相遇于广武城,楚军与汉军摆开阵势,项羽跃马阵前喊话:“小儿刘邦,你我二人相争,天下黎民涂炭吾心不忍,今天你我单独较量,作一了断,谁胜了,天下就是谁的,快来受死!”

刘邦自知不是项羽的对手,就回答说:“你不配向我挑战,你已经是个十恶不赦理该诛杀的罪人。”接着他数说了项羽的十条罪恶:“第一,你违背了我们的约定,我先攻下关中,按约应该为关中王,你却自己称王;第二,你杀死卿大夫,自己称霸;第三,你违抗怀王命令,擅自带兵入关;第四,你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第五,你杀死已投降的秦王子婴;第六,你活埋20万秦国百姓;第七,你封王封地,赶走原主,弄得天下不宁;第八,你占有了彭城,夺取韩国之地,又强占梁国和楚国的大片土地;第九,你阴谋杀害义帝怀王;第十,你作为臣子却杀死君主,为天下所不容,大逆不道。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还有何面目来向我挑战啊!”项羽一听,气得脸色铁青,拉开劲弓就射,刘邦躲避不及,被一箭射中胸口,跌倒在地。汉军将士赶紧抬起刘邦退回广武城中。刘邦以诈死来诱敌,假装被项羽射死,晚间楚军来偷袭汉军,被杀得大败。

〖小巫见大巫〗

【释义】原意是指小巫师见到大巫师,就无法施展他的法术。后用以比喻人的能力、才干相差甚远,无法比较。

【出处】汉·陈琳《答张书》。

张、陈琳为东汉末年人,他们皆是博学多才之士。

后来,张应邀到东吴做了孙权的长史;而陈琳则在魏国效力于曹操。二人虽然各事其主,但一直以来私交甚好,经常以诗文互会,惺惺相惜。

汉朝时,人们非常喜欢写赋体文章,身处河北的陈琳每逢读到张所作的赋,都会大加赞叹,向别人推荐说:“瞧,这篇赋是我的同乡张所作,其文取意精巧、气势恢弘,很值得一读!”

当时,陈琳也有两篇颇为人称道的赋,即《武库赋》和《应机赋》,张读后立即写信给陈琳,对他的两篇赋赞不绝口。陈琳则回信谦逊地说:“你对我实在太过赞誉了,事实上,我所在的河北没有多少好文章,因此我作的赋才容易出名。如今有王朗在这里、你与张在吴地,我与你们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义】指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颜渊》。

一次,孔子的学生仲弓问孔子:“先生,请问怎样立身处事才合乎‘仁’的道德?”

孔子说:“一个人待人接物,都要严肃、认真和谨慎。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论在朝廷做官,还是落职在野,都不要发牢骚。”

仲弓感激地说:“我虽然迟钝,但先生的话我还是要牢记心上。”

〖干将莫邪〗

【释义】指好剑,也比喻贤才美器。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春秋时期,赵国出了个著名的铸剑师叫干将,再加上越地盛产质优的金铁来铸剑,所以当时以赵国剑最好。

干将与欧冶子共同拜师学铸剑。二人曾合作铸过三口铁剑,称为“龙渊”、“泰阿”、“工布”。后来干将在吴国与一个叫莫邪的女子结成夫妇,以为人铸造农具等为生,有时也铸剑。

吴国出产的金铁,质地不及越国,设备也受到限制,所以干将在这里铸的剑,比不上先前与欧冶子合作铸造的,但比当地工匠所铸的剑,也强多了。

公元前514年,阖闾即吴王即位后,要干将为自己铸一两口品质特别优良的剑,为此特地辟出一个铸剑场,调来许多工匠,还征发了300名童男童女,专门为铸剑的炉子装炭鼓风。

干将接连铸了好几把剑,都被阖闾退回来,说是质地比不上他拥有的欧冶子所铸的剑。干将对来人申辩说:“要铸质地好的剑,一定要有质地好的金铁。合适的火候和高超的技术,三者缺一不可,我的技术与师兄欧冶子不相上下,但这里的金铁和火候比不上越国的。”

阖闾这才同意再给三个月的铸剑时间。

但是两个月过去了,炉子中的金铁还是没有熔化。一天,莫邪问干将:“金铁至今没有熔化,是否质地有问题?”

“是啊,先师当年最后一次铸剑时,也碰到这个问题,后来,先师偕同先师母跳入炉火之中,才熔化金铁,铸出了好剑!”

“这样不是要烧死了吗?”

“铸不出好剑,越国的大王也要处死他们的。”

莫邪说:“既然先师母能做到,那我也能做到!”

干将想了想,说:“也许可以不必把身子全投入炉火之中,我以为如果把头发和指甲投入,也可能使金铁熔化。”

莫邪毫不犹豫地剪下头发和指甲,吩咐300名童男童女加紧鼓风装炭,然后把头发指甲投入,生铁果然熔化了!用此铸了两口较佳的名剑,一口称“干将”是雄剑,上面布满了龟甲纹;另一口称“莫邪”为雌,上面饰满水纹,干将莫邪也因此名传千古。

〖飞短流长〗

【释义】散布谣言,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

从前,在一个官宦人家,有一个叫范十一娘的美貌姑娘。有一次,她带了婢女去逛庙会,正游玩时,忽然感觉到有人注视着她。她回头一看,见一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漂亮女子正对她微笑。那女子问:“姐姐莫非是范十一娘吗?”

范十一娘说:“是的。你是谁?”

那女子上前拉着范十一娘的手说:“我叫封三娘,就住在附近,早就听到过你的名字,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十一娘又问道:“你怎么一个人来逛庙会,连个陪伴的人也没有?”

三娘说:“我父母早已去世,家中只有一个老奶妈相伴。今天她要看家,所以我只有自己来了。”

分手时,两人依依不舍,十一娘邀请她到自己家去。三娘推辞道:“姐姐家是朱门富户,我家贫寒,我到你家去,恐你家人会嫌弃。”

十一娘忙说:“不会的,父母爱我如掌上明珠,我喜欢的人,他们也会喜欢的。”

三娘想了想说:“那好吧,我回去和奶妈说一声,过几天我就到你家去看你。”

十一娘回到家里,日夜思念封三娘,等了好几天,也不见她来。重阳节那天,十一娘强打起精神到园中散步。丫环在园墙边放了一张躺椅,让她躺在上面观赏园中景致。十一娘刚在椅子坐下,抬头发现有人攀着墙头往这边看,仔细一看,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封三娘,不由得大喜,急忙让丫环把她接进园中。

十一娘责怪道:“你怎么不讲信用?我想你都想病了。”

三娘流着泪说:“我也想你呀!只因我俩家境贫富悬殊,恐人家知道我俩交往,造谣生事,飞短流长,不堪忍受,才迟迟不敢来的呀!”

〖马不入厩〗

【释义】“马不入厩”形容官吏廉洁从政。

【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张奂传》:“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今甘肃安西县)人。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出任安定属国都尉。他刚到任的时候,南匈奴派兵七千多人侵扰闹事。张奂兵少,就联合东羌人,打败了南匈奴的军队,南匈奴七千多人全部投降,边界一带平安无事了。

羌族首领很感激张奂的恩德,就献给他二十匹马。羌人先零部落的酋长又送给他八枚金银制成的耳环。张奂表面上收下了这些礼物,背地里却把主簿叫到羌人面前,说:“即使马像羊那样小,也不要牵入我的马厩;即使金子像谷粒那样小,也不要装进我的怀里。”他命令主簿把金子和马匹全部还给了羌人。羌人非常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安定属国的八任都尉都贪图钱财,羌人对这些贪官污吏十分憎恶。张奂则以身作则,为政清廉,他的威望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社会习俗和风气。

〖不三不四〗

【释义】“不三不四”表示不正派,不像样子。

【出处】此典出自《水浒》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耍洒家?那厮却是倒来捋虎须!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厮看洒家手脚。”

鲁智深通过智真长老的介绍从五台山寺来到大相国寺。大相国寺智清长老安排鲁智深去守本寺的一个大菜园。起初鲁智深不愿干这个差事,经寺内人员的哄骗说服,他才答应下来。

菜园附近住着二三十个赌博不成才的破落户小混混,平常总在园内偷盗蔬菜糊口,现在听说来了个管菜园的鲁智深,便设法要制服他,以便今后能够自由出入菜园。这些小混混商量决定,引诱鲁智深到粪窖边,然后大家一齐动手,把他掀入粪窖去,耍耍他。计策商定后,那二三十个小混混便拿些果盒、酒礼来到菜园,嬉皮笑脸地对鲁智深说:“闻知和尚新来住持,我们邻舍街坊都来作庆。”鲁智深不知是计,便来到粪窖边。智深道:“你们既是邻舍街坊,都来廨宇里坐坐。”众小混混的头领张三、李四拜倒在地,不肯起来,只等着鲁智深去扶他们,他们便依计行事。智深见了,心里早疑忌道:“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难道是耍弄我不成?那厮却是倒来捋虎须!我走向前去,让他们看看我功夫。”智深走向前去,张三、李四便动起手来。智深不等他们靠近他,右脚早起,一下就把李四踢下粪窖去;张三正要逃走,智深又起左脚,把张三也踢入粪窖。后面的二三十个小混混看到这种情形,吓得目瞪口呆。

〖不为五斗米折腰〗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比喻很小的待遇。折腰:弯腰行礼。比喻不能为了一点俸禄就屈身于人。形容为人清高,有骨气。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

陶渊明,名潜,是我国晋代非常有名的田园诗人。他祖上曾当过官,但到了他那一代,家境已不富裕了。

陶渊明从小就喜欢读书,不想求官。每天读书做诗,觉得非常快乐。后来,他越来越穷,常常是饭都吃不饱。他的亲戚朋友劝他去谋个官职,也好养活家里的人,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开始,他在刘裕手下做参军。公元405年秋,又到彭泽县去当县令。

县令是个小官,俸禄不高,但陶渊明觉得只要能养活家人,也就很满意了。加上他认为在一个小县城里当县令,官场应酬较少,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个督邮到彭泽县来视察。督邮是郡太守的属吏,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那个督邮粗俗傲慢,仗着自己的权势,总是瞧不起下面的人,这种人是陶渊明最厌恶的。督邮到了县里,就派人去叫陶渊明到他的住处去见他。陶渊明身穿便装,正要准备走,县吏看见了,赶忙把他拦住,提醒他说:“督邮来了,您应该换上官服,束好腰带,很隆重地拜见才好,怎么能随随便便地穿着便装去呢,他会因您有失体统而对您不利?”

陶渊明平时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装腔作势、盛气凌人的官吏,一听县吏说还要穿上官服行拜见礼,更是觉得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一口气,对县吏说:“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的俸禄,去向那种不学无术、装腔作势的小人行礼呢!”

说完,他也不去见督邮,扔下官印,离开了只当了80多天县令的彭泽,辞职回乡了。

〖不可多得〗

【释义】形容非常稀少难得。

【出处】汉·孔融《荐祢衡表》。

祢衡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恃才放旷,善于雄辩,很受孔融的赏识,特地向汉献帝上表推荐祢衡,称赞祢衡是“不可多得”之才。汉献帝就派祢衡去曹操手下当差。曹操恼他曾经出言冒犯自己,就当大宴宾朋之际让祢衡当众击鼓助兴,以此来侮辱以泄私愤。可祢衡竟来个“击鼓骂曹”,反而把曹操大加羞辱。曹操想杀他,又怕影响不好,就把祢衡派去招降刘表,想以此借刀杀人,没想到刘表反盛待祢衡,并让他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做书记。

黄祖的长子黄射也是个官吏。一次,黄射欢宴宾客,有人在宴会上献给他一只鹦鹉。黄射非常喜爱,当场请祢衡作一篇关于鹦鹉的赋。祢衡略一思忖,便举笔疾书,不一会儿把赋写毕。这就是他的代表作《鹦鹉赋》。

尽管祢衡博学多才,雄辩惊人,但他狂妄自傲的表现没有丝毫收敛。一天,黄祖在船上宴客,他出言不逊。黄祖数说了他几句,他竟当众大骂黄祖。黄祖在盛怒之下,命人将他拉上岸去处死。过了一会儿,黄祖觉得自己这样做太过火,急忙上岸去救,但已经迟了一步,当时祢衡才25岁。

〖不可救药〗

【释义】药:治疗。表示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治。用来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大雅·板》。

西周王朝到了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括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弄得民不聊生,纷纷揭竿而起。周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危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

“老天正在逞威肆虐,

不要这样盲目快乐。

老夫一片诚意将你劝,

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

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

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

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

真是病重得不可救药。”

这首诗劝说周厉王和那些权臣千万别把忧患当作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入膏肓一样无法治愈了。

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公元前842年发生“国人暴动”,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