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6969900000044

第44章 性格的故事(4)

〖从容不迫〗

【释义】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出处】春秋·庄周《庄子·秋水》。

庆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战国时的哲学家。

有一天,庄子和当时宋国的另一名哲学家惠子一同在濠水(在今安田凤阳境内)岸边观鱼。

庄子说:“你看这条鱼在水中游得多么从容自在啊!它是多么地快乐!”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它们现在很快乐呢?”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能断定我不知道它们现在很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是喜是忧。但你总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则是肯定无疑的。”

庄子说:“我们从头说起:你刚才问我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这说明你知道我了解鱼的快乐才会问我的。我现在告诉你,我是从自己的感受中体会的。我与你在濠水边同游观鱼,悠闲自在,自得其乐。这鱼其实跟我们一样,悠闲自在,只不过是形式不同而已,它的方式是在水中从容不迫地游戏观望。”

〖劝虎行善〗

【释义】比喻对敌人不能讲慈悲,劝他们行善是徒劳无益的。

【出处】此典出自冯梦龙《古今谭概·微词》。

从前菩萨变化成雀王,用慈悲的心肠救济大众。有只老虎吃野兽,骨头挂在它的牙缝里,困饿得快死了。雀王便飞进虎口中啄那块骨头,每天都这样做,骨头便被啄出来了,老虎也得救了。雀王便飞到树上,对老虎说佛经道:“杀死生命是残暴的行为,罪恶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老虎听了,勃然大怒,说:“你才离开我的嘴,现在就敢多说话!”雀王马上飞走了。

〖匹夫之勇〗

【释义】指没有智谋,仅凭个人力气的鲁莽之人。

【出处】《国语·越语上》。

春秋时期,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受到了百般凌辱,越国遭受到极大的损失。

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誓死复国雪耻。

于是,勾践以身作则,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亲身参加劳动,体恤民情。根据百姓实际制定政令,百姓讨厌的就取消,老百姓认为不够和不妥的地方,就加以修改补充。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增加生产,鼓励繁殖人口。

对有学问有才能的人给予优厚的待遇,同时对他们加强道义方面的教育,对从四面八方前来效力的人才,则在祖庙里隆重地接待他们。

勾践有时坐着船巡行各地,船上装着好饭好菜,遇到出游的年轻人,就请他们来进餐,然后详细问明他们的姓名及各种情况,以备日后录用。

不是自己亲自种出来的粮食,勾践不吃;不是夫人织制的衣服,勾践不穿。

在国内,十年免收租税,百姓富足,都储有3年的粮食。

于是,百姓们都向越王勾践请求道:

“当今越国国内,热爱国君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父母!做子女的都想为父母报仇,当臣子的都一心想替君主报仇。因此一旦跟吴国打起仗来,难道还会有不竭尽全力的人吗?请您下命令和吴国人决一死战吧。”

勾践看到对吴作战的条件已经成熟,便顺势答应了百姓们的请求。他召集大众训示道:

“我听说贤德的君王,不愁兵将人数不多,担心的是他们品行不好,贪功冒进或临阵逃跑;现在吴王夫差拥有数千装备精良的兵将,还嫌他军队的人数不多。作战难道仅在于人数的多少吗?现在我要协助上天消灭吴国。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我不希望你们只凭个人一时的勇气去作战),希望你们能听从号令,统一行动。奋勇杀敌的有赏,临阵脱逃,要严罚!”百姓们父子、夫妻、兄弟之间互相勉励说:

“谁能像我们国君一样对百姓施加这么多恩惠呢?我们能不为他而拼死战斗么!”

公元前473年,越国同吴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勾践带领的军队英勇冲杀,勇往直前,大获全胜。最后吴王夫差自杀身亡,越国消灭了吴国。

〖天衣无缝〗

【释义】说明处理事情没有漏洞,考虑周到全面。

【出处】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

从前,有位才子郭翰,在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在灯下读书,因为太热了,他就走到院子里,躺在竹椅上乘凉。那是一个晴朗的夜晚,长空如碧,明月高悬,星空中飘着几朵白云。郭翰正看得入神,忽见一朵白云飘然而至,停在他的面前。

郭翰吃了一惊,忙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美丽无比的少女,正微笑着站在那里。郭翰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姑娘,赶紧站起来施礼,那位美少女倒是很大方,自然和郭翰聊了起来。

郭翰问道:“请问姑娘从哪里来?”

那位姑娘笑着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在天上呆久了,有点寂寞,听说你是一位才子,就下来找你聊聊。”

郭翰一听,面前这位姑娘原来是位仙女,就觉得更是惊奇,心想,难怪她这么漂亮!就又仔细地打量了她一遍。仙女身上穿的衣服也非常好看,是人间从来没有见过的,而且,奇怪的是衣服上却没有一条缝子。郭翰就问仙女:“你的衣服上怎么没有缝子呢?”

仙女笑了笑,说:“我穿的是天衣,天衣不是用针线缝制的,当然没有缝。”

他们在一起愉快地交谈着,不知不觉到了半夜。到鸡叫头遍的时候,仙女说:“我该回去了!”说完,就乘上白云,飘然而去。

〖天真烂漫〗

【释义】天真:心地单纯,不虚伪做作。烂漫:坦率自然。原指不矫饰,不做作,纯真自然。后多用作形容儿童心地单纯,性情直率。

【出处】元·夏文彦《图绘宝鉴·郑思肖》。

画家郑思肖隐居在苏州的一所寺庙里。他原来并不叫“思肖”,只因为南宋灭亡后,他为了表达自己对赵氏江山的怀恋,“肖”是“赵”的偏旁。

郑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挂了一块大匾,匾上是他亲笔写的“本穴世界”四个字。原来,“本”由“大”、“十”两字组成,把其中的“十”字放在“穴”字中间,就成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说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内。

他连自己的朝向也非常注意:无论坐着还是睡觉,总要面对南方。许多人募名前来拜访他,切磋画艺。他见来人说南方话,便热情接待;而听来人说北方话,便拂袖而起。

郑思肖爱画兰花,画的墨兰没有土根,却生动逼真,朋友们都赞叹不已。但有人问他:“先生画墨兰,为什么不画土根呢?”

郑思肖愤然作答道:“土地都给别人抢去了,哪来土根!”这是他对故土的怀恋和对元朝统治者的无声抗议。

郑思肖的画远近闻名,连当地县官也想得到一幅。一次,县官让差役传话,如果他能献出一幅墨兰,就可以免去他的赋税。郑思肖对差人强硬地说:“回禀你们老爷,他头可得,兰不可得!”县官听了,本想对他惩处,但考虑到这样做会引起文人们的反抗情绪,也就不了了之。

他画了一卷墨兰图,高五寸长一丈多,自然仍无土根,并且郑思肖在画上题“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八个字。大家都称赞他的画“天真烂漫,生机勃勃”。

〖斗粟尺布〗

【释义】“斗粟尺布”比喻兄弟不和。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淮南王衡山列传》:“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历望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西汉文帝时,淮南王由于犯法受到囚禁。淮南王是文帝的亲弟弟,文帝为了不徇私情,就命令用囚车把他关起来,派人押送回封地。大臣袁盎劝谏说:“淮南王从小娇生惯养,缺乏严师教育,以致犯法。他性格刚强,如今陛下用这种严厉的方法对他,他可能会死在半路上。陛下刚即位,就落下杀害亲弟弟的名声,天下人又会怎么认为呢?”文帝说:“因为这件事,我也很烦闷,那么就赦免了他吧。”文帝的赦免令下达之后,囚车已经离京城很远了。

淮南王的囚车经过各县,县令遵照命令,不放他出来吃饭睡觉。淮南王在囚车中实在忍不下去了,就对押车人说:“人们都说我勇敢,其实,我哪里勇敢呢?我从小骄横,没有人敢批评我的过失。唉,一个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痛苦!”于是,他绝食而死。

文帝知道后,伤心不已,哭着对袁盎说:“我没有早听你的建议,才导致淮南王的死去。”

袁盎宽慰文帝说:“人已经死了,也无计可施了,望陛下节哀。如今的办法是:严惩对此事负有责任的人以谢天下。”

〖无所适从〗

【释义】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出处】唐·李百药《北齐书·魏兰根传》。

北朝齐国的魏兰根,见识不凡,形貌威猛,机警而有才能。

魏母去世后,要在常山君境内下葬。当地有一个周围长满了柏树的祠堂是汉大丞相董卓的,魏兰根就伐柏为母亲作棺,别人劝阻他这样做不吉利,他说:“董卓活着是奸臣,死了不配与柏木为邻”,仍下令全部伐干净。

有一年,秦陇一带闹饥荒,可官府却丝毫不肯减轻税赋,结果发生农民起义。朝廷命令行台萧宝夤带兵讨伐起义军,夺回被其占据的宛川,当时任歧州刺史的魏兰根也跟随萧宝夤的部队作战。

很快,起义失败了,宛川城被攻陷,官军抓获了大批俘虏。萧宝夤从中挑选了10名美女,赏给魏兰根做婢妾。魏兰根很不同意,说:“宛川县地处偏远,地头蛇势力很强,皇室的恩威则比较薄弱,因此老百姓才感到无所适从,结果误入歧途,卷入了叛乱行动。如今朝廷应该汲取经验教训,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百姓饥寒,朝廷应该给他们送衣送粮,关心感化他们,怎么可以把他们发配为奴仆呢?”于是他把这些女子全部遣返回乡。

〖气壮山河〗

【释义】比喻人的豪迈之气好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壮观。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南宋有个大臣叫赵鼎,他才华横溢、文采突出,他是21岁考中进士,宰相吴敏对他的才干十分赏识,调他到开封任职。

1125年冬,金国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宋钦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却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

可是,钦宗非常惧怕金兵。金军要求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钦宗竟答应了。但是,金军继续南下。这年底,抵达开封城下。钦宗不等金军攻破就亲自到金军营中乞求投降。不久,金兵统帅扣留了钦宗,让部下进城掠夺,然后把钦宗和他的父亲徽宗当做俘虏,连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银财宝,一起返回金国。北宋王朝就此灭亡。

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了南宋王朝,史称高宗,即位初期,启用了一批主战派大臣。赵鼎也在其中,后来还当了宰相。在金兵不断的南侵下,高宗被迫撤退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后来,宰相秦桧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他与金国讲和。赵鼎自然反对他。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后来,高宗终于将赵鼎贬到外地去当官。

赵鼎孤苦无助,心情郁闷,郁郁寡欢地在朱崖住了三年,其间生活艰难,这些情况被反应到了秦桧那儿,秦桧便叫地方官注意赵鼎的存活时间。

赵鼎62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临死前,对儿子悲愤地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不可。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说罢,他叫儿子取来一面铭旌(竖在灵枢前标志死者官衔和姓名的长幡),在上面书写了一行字:“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它的意思是:“我身骑箕、尾两座星宿回归上天,我的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豪迈地存在于本朝。”几天后,赵鼎绝食而死。

〖见不逮闻〗

“见不逮闻”意指亲眼见的不及过去听说的好。后人常用这句成语形容一个人徒有虚名。

此典出自《新唐书·文艺上·崔信明传》:“世翼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诸水,引舟去。”

唐代时,有一个名叫崔信明的人,喜欢写诗作文,偶尔也能写出一句两句的好诗,比如他写的“枫落吴江冷”一句,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赞扬。扬州录事参军郑世翼读到这句诗以后,非常赏识崔信明的才华。

有一次,郑世翼坐船在江上游玩,恰巧崔信明也在江中游玩。两船相遇时,崔信明求见,郑世翼一问才知道眼前这位人物就是崔信明,便和他攀谈起来。郑世翼说:“崔君的‘枫落吴江冷’一句写得妙极了,不知还有没有新作?崔信明听到郑世翼夸奖自己,十分高兴,于是立刻拿出一大堆诗稿让郑世翼看,郑世翼翻看几页,见写得平平淡淡,再往下看,简直看不下去,对崔信明说:“今天我所见的比过去听说的差多了。”说完,他把诗稿往江里一扔,命人开船,头也不回地离去了。

〖见巧之狙〗

“见巧之狙”比喻买乖弄巧,往往事与愿违。

此典出自《庄子·徐无鬼》:“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抓,见巧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

这段话意思是说:

吴王乘船在江上游览,下船后登上到处是猴子的山上。成群的猴子看见了吴王,都慌忙地逃到深深的丛林中去了。这时却有一只猴子不但不走,反而像蛇一样灵活,上窜下跳,向吴王表现它的灵活敏捷的身手。吴王用箭射它,它却非常敏捷地将飞快的箭抓到手里。吴王命令随从人员一齐射它,于是猴子立刻被乱箭射死了。

〖见异思迁〗

【释义】迁:改变。意为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或喜爱不专一。

【出处】《国语·齐语》。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豁明大度,通情达理,不计小节,知人善任。管仲曾用箭射伤过他,但他依然任用管仲做宰相。

有一次,他和相国管仲在一起讨论治国之道。“相国,你看我们齐国人多地广、行业繁杂,怎样才能让百姓都安居乐业呢?”桓公问。

“我们国家人口的确不少,”管仲沉吟片刻,接着说,“他们如果都混居一地,那势必会相互影响,还可能引起混乱,对于我们来说,就应该能对他们有个清楚的认识,然后分散管理,这样才会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其实,让他们散居,不仅可以使他们乐业、敬作,还有利于他们后代的成长。如果一个人从小耳濡目染,那长大后就会专心致力于本行业,不至于‘见异物而迁焉’,这对我们国家将来发展是很有利的。”

后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家安定,兵强马壮,呈现出繁荣强盛的局面,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