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6969900000055

第55章 勤劳的故事(2)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释义】刮目:擦眼晴,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相别不久,大有进步,不能与以前一样看待。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著名将领。此人英勇无比,武艺高超,曾经战败过曹操、曹仁的兵马,颇受吴主孙权和大都督周瑜的器重。

吕蒙是行伍出身,十五六岁时就跟随姐夫奔走沙场、横刀立马了。他的一身好武艺就是从那个时候学来的。但是戎马倥偬,从来不曾认真读过几本书。为此,鲁肃一向瞧不起他,认为吕蒙不过是草莽英雄罢了。

孙权见吕蒙年轻有为,又身居要职,就劝他应该好好读书,增长知识,扩大见闻。吕蒙说:“在军队里事情太多,恐怕没有时间再读书了。”

孙权耐心劝诫说:“我并不是让你去读经书当博士,只是让你大略地了解一些历史知识罢了。况且你年轻聪明,才资过人,应该抓紧时间,赶快阅读《孙子兵法》、《六韬》、《国语》等书,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的。”孙权还引用孔子、汉光武帝刘秀,以及曹操读书的例子来劝导,终于感动了吕蒙。

此后,他专心致志,发奋读书,读书的范围和精辟的见解,连一些老儒生也赶不上。不久,吕蒙当上了偏将军,官职逐渐升高。

后来鲁肃接替周瑜的大都督,统领东吴三军在进驻陆口途中拜访了吕蒙。在与吕蒙议论时局、军事时,鲁肃大为惊讶,因为吕蒙已经见识非凡,自己也有所不及,鲁肃高兴地拍着吕蒙的肩膀说:“过去只听说你除了打仗,别无长处,今日一见,文武双全,才识广博,已非当年吴下阿蒙了。”

吕蒙也笑起来,诙谐地说:“士别三日,即应刮目相待。”

〖大贤杀鬼〗

【释义】表面看来,鬼魅“目磋齿,形貌可恶”,其实色厉内荏,十分虚弱,在正义凛然、浑身是胆的勇士面前,总是要退却的。

【出处】此典出自《搜神记》。

南阳西郊有座亭经常闹鬼。人们都不敢在里面停留休息,否则就会招致祸殃。

本市有位名叫宋大贤的人不相信妖魔鬼怪,这天夜晚,他独自一人住进亭内,坐在那里弹琴。半夜时分,忽然一个恶鬼登梯上来,对大贤说话,怒目切齿,相貌可憎。大贤毫不理会,依然弹琴。恶鬼转身离去,从街市中提来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又对大贤说:“你愿意休息一会吗?”说着将那颗人头扔到大贤面前。大贤一见,笑道:“太好了,我今晚休息缺少枕头,正想找这么个东西呢!”恶鬼无可奈何地走了。

过了很久,鬼又回来,对大贤说:“喂,你敢和我徒手搏斗吗?”大贤说:“好。”话音未落,大贤猛地把鬼拦腰抱住,倒提起来。鬼大声呼号,要求马上死掉,于是大贤随即将它打死。天亮后一看,原来是只老狐狸。

从此以后,这个亭舍再没有闹过鬼了。

〖大腹便便〗

【释义】形容体胖肚大。现多比喻不劳而获的人。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

东汉未年,陈留人边韶。不仅多才多艺、学问好、文章好,而且待人和气,又非常诙谐。

这位边韶,字孝先,以教书为生,每日诲人不倦。若是谁劝他出去做官,他便皱起眉头,一个劲地摇头,一百个不愿意。

由于他育人有方,附近州县几百里的人们都仰慕他的人品和学识,纷纷将子弟送到他这里来学习。他对学生非常和蔼,从不疾言厉色。他们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常常在一起相互交流思想,关系特别融洽。他招收几万名学生,尽心尽力地给他们讲书、批文。人们都说他有孔夫子的风度。

边韶厌恶做官,皇帝曾前后几次颁发诏书,要边韶进京为官。当时朝政由十常侍把持,他们欺上压下,许多正直的大臣都被他们杀掉了,朝堂上下人心惶惶。

看到朝政如此黑暗,边韶不愿被卷入政治漩涡,更不甘心在十常侍把持下的朝廷做官,所以每次他都委婉地推辞了。

如此三番引起了地方官的不满,他派人威胁边韶说,如果再不奉命进京做官,就要将他抓起来押送京城。边韶不愿做官,更不愿坐牢,于是一走了之,躲到朋友家去避灾祸去了。

后来,袁绍杀死了十常恃,大患已除,朝野上下一片欢庆。文武大臣们可以安心为官,朝政也得到治理,百姓们的生活也安定了。

朝廷一有变动,州县也随之而动,陈留太守也更换了新人。新官上任后,果然将边韶的事丢到了一边。至于他几次推辞朝廷要他做官的事也就没有人再提起,他便悄悄回到陈留,重操旧业,以育人为乐。

人们听说边韶又回到了家乡,便纷纷来宴请他,为他接风洗尘。

边韶身材肥胖,不仅浑身是肉,而且肚子特别大,于是,他每天挺着大肚子,出东家进西家四处赴宴,所到之处都是笑声一片。

这一天,终于轮到了赵家宴请他,好酒好菜,边韶不禁多喝了几杯,这一多喝可不要紧,他回到家睡了整整一夜,酒劲也没过去。

第二天,他倦意犹存,刚为学生们讲了几句《论语》,便支撑不住想打瞌睡。大白天,他回到房中和衣而卧。

众弟子见边韶双手抚着大肚皮,仰面大睡,很舒畅地打着酣声,大肚皮随着酣声时起时伏,觉得十分可乐,有个调皮的学生编了几句顺口溜来嘲笑边韶,他们唱道:

“边孝先,腹便便。

懒读书,但欲眠。”

边韶听了弟子们的顺口溜,也顺口开了个玩笑,他吟道:

“边为姓,孝为先,

腹便便,五经笥。

但欲眠,思经事,

寝与周公通梦。

静与孔子同意,

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意思是说:“我的肚子是大了点,不过里边装的尽是经书。我是爱睡觉,可是我在梦中会见周公。即使有片刻安静的时候,我也念记孔子的教诲哩!你们嘲笑先生,这规矩见于哪家的经典呢?”

他以幽默的口气批评弟子们,他们更加尊重边韶。

〖不忘沟壑〗

【释义】“不忘沟壑”形容时刻不忘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出处】此典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战国时期,孟子的学生陈代建议孟子去拜见诸侯,他对孟子说:“您不去拜见诸侯,只是从小处维护自己清高的气节吧?如果您去拜见诸侯,从大处看,就可以推行王道仁政了,也可以称霸诸侯。况且《志》书上说过这样的话:‘弯曲时只有一尺长,伸展开来就有八尺长了。’我觉得您可以那样去做。”

孟子回答道:“从前齐景公打猎,用饰有羽毛的旗帜召唤猎苑的管理员,小吏认为齐景公的行为不合乎礼数,就没有理睬他,齐景公准备杀他。可见有志气的人为了坚持节操不怕抛尸山沟,勇敢的人为了维护正义不怕掉脑袋。孔子称赞管理员什么呢?就在于称赞他对不是自己应该接受的召唤,坚决不接受的态度。如果诸侯没有邀请我,而我坚持前去,又是怎样的行为呢?你说弯曲时只有尺把长,伸展开来就有八尺长,那是从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单从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弯曲时有八尺长,伸展开来仅仅尺把长,而又是有利的,难道也可以去做吗?”

〖不遗余力〗

【释义】遗:留;余力:没有使完的力量。指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虞卿列传》。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击败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乘机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

赵王连忙召来大将楼昌和上卿虞卿商量对策,说:“长平一战,我们吃了败仗,我想带领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看怎样?”

“这样做没用,还是派亲信使臣去讲和为好。”楼昌说。

虞卿不同意楼昌的主张,问赵王说:“大王,这次秦国究竟是想消灭我们赵国军队呢,还是打一打就回去?”

赵王说:“秦国这次出动了全部军事力量,不遗余力地来攻打我们,当然是打算消灭我们军队的。”

“那么,我们应该带着贵重的礼物到楚国、魏国去。他们贪图财物,一定会接待我们。这样,秦国以为我们有了联盟,就会恐慌,再跟他讲和才能成功。”

可是赵王不听虞卿的劝告,还是派了使者去秦国求和。

虞卿听说此事,就对赵王说:“这次求和肯定不会成功,因为秦王和相国范雎一定要把赵国求和的事情宣扬开来,让各国都知道。楚国和魏国以为赵、秦讲和了,就不会再来援助赵国。秦国看到无人来救赵,就一定会趁机猛攻我们。

果然不出虞卿所料,赵国求和不但没有成功,都城邯郸又被秦军围困。最后,赵王只得亲自去秦国,并割让城池给了秦国,遭到天下人的耻笑。

〖中流砥柱〗

【释义】像砥柱山一样屹立于黄河急流之中。砥柱:黄河中流像柱子一样的山。比喻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起巨大支撑作用的力量或英雄人物。

【出处】战国·佚名《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在河南西部三门峡东边的黄河里有座砥柱山,据《水经注》上记载,上古时代,因这座山堵塞了黄河的河道,河水不能畅通,夏禹治水时,便凿宽山两侧的河道,使河水分流而过,这座山就橡一根高大的石柱,矗立在黄河的急流中。于是人们把这座山叫做砥柱山。

黄河的水,在三门峡一带,是最急最险的,三门峡那儿的河底横着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因而形成了三股急流,俗称北边一股为“人门”,中间的一股为“神门”,南面的一股为“鬼门”,而以“鬼门”最险。三门峡这个名称,就是这样产生的。从前,船只经过三门峡的时候,触礁遇难的事故,履见不鲜,从三门峡汹涌东下的黄河急流,以万马奔腾之势,直对着砥柱山冲去,而这根高大的“石柱”,却迎着险恶的水势,巍然屹立,毫不动摇。故后人把“中流砥柱”比作强大的依靠。

〖为鸦伸冤〗

【释义】“为鸦伸冤”比喻那些能够体察民间疾苦、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为百姓申冤昭雪的人的战斗精神。

【出处】此典出自《北梦琐言》:“唐温璋为京兆尹,勇于杀戮,京邑惮之。一日,闻挽铃声,俾看架下,不见有人。凡三度挽掣,乃见鸦一只。君曰:‘是必有人探其雏而诉冤也。’命吏随鸦所在捕之。其鸦盘旋,引吏至城外树间,果有人探其雏,尚憩树下。吏乃执之送府。以禽鸟诉冤,事异于常,乃毙捕雏者而报之。”

这段话意思是说:

唐代温璋做京兆尹的时候,执法一丝不苟,毫不留情地处死那些作恶多端的罪犯,所以,京城的不法之徒都非常害怕他。

一天,忽然听到悬铃的响声,温璋立即派人查看,在铃架下四处张望,也不见有人。这样一共听到三次铃响,才发现是只乌鸦。京兆尹温璋说:“这一定是有人掏走了小乌鸦,它是来申诉冤枉的。”说完,便命令差役跟随乌鸦到乌鸦巢所在的地方拘捕掏小乌鸦的人。那只乌鸦引领差役来到城外的一片树林子里,果然有人掏了小乌鸦,还在树下休息呢,差役便将他捉拿回官府。温璋认为禽鸟诉冤的事不同寻常,就下令打死那个掏小乌鸦的人,为乌鸦伸了冤,报了仇。

〖开天辟地〗

【释义】表示开始有人类历史,也用来表示前所未有,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出处】徐整《三五历记》。

人们生活在天地之间,但没有人知道天地是怎么形成的,但从上古却流传下一个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神话。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是一片混沌。它无边无沿,没有上下左右,也不分东南西北,样子好像一个浑圆的鸡蛋。这浑圆的东西当中,孕育着一个人类的祖先——盘古。

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在这浑圆的东西中孕育成熟了。他发现眼前漆黑一团,非常生气,就用自己制造的斧子劈开了这混混沌沌的圆东西。随着一声巨响,混沌世界一分为二,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广阔的大地。从此,宇宙间就有了天地之分。

盘古出世后,头顶蓝天,脚踏大地,挺立在天地之间。以后,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这样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高得不能再高,地厚得不能再厚,盘古自己也变成了九万里长的顶天立地的巨人,像一根柱子一样撑着天和地,使它们不再变成过去的混沌状态。

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因为天地是他开辟出来的,所以他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天地也跟着发生不同的变化。他高兴的时候,天空晴朗;他发怒的时候,天空阴沉;他哭泣的时候,天空下雨,落到地上汇成江河湖海;他叹气的时候,大地上刮起狂风;他眨眨眼睛,天空出现闪电;他发出鼾声,空中响起隆隆的雷鸣声。

但无数年后,盘古还是死了,躺倒在地上。他的头部隆起,成为东岳泰山;他的脚朝天,成为西岳华山;他的肚子高挺,成为中岳嵩山;他的两个肩胛,一个成为南岳衡山,另一个成为北岳恒山。至于他的头发和汗毛,全变成了树木和花草。

后来,才有了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即天皇、地皇和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