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FBI犯罪心理分析课
6986100000019

第19章 撕破伪装:狙杀罪犯的种种谎言(1)

FBI资深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犯罪分子的种种掩饰都是针对他人的心理规律出发的,这也是犯罪分子屡屡得逞的原因之一。由于犯罪分子都具有很高的心理骗术,使得人们对一些骗局防不胜防。FBI除了要提醒人们多加防范,不让不怀好意的人利用人的心理漏洞之外,还提醒人们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建立缜密的思维逻辑,加强自身的心理防御修炼,以让自己在心理战中谋得胜利。

【谎言的“开场白”】

FBI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面对的大多是与案情有关的牵连者。在案子尚未告破前,很难判定哪个人无辜,哪个人有罪。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谁愿意被案子牵涉其中。换言之,每个犯罪嫌疑人都有一个心理替身,帮助自己逃避FBI的审问。而这种心理对FBI而言,正是可以借助的弱势心理。

FBI还发现,“经验丰富”的犯罪嫌疑人经过摸索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说谎套路。他们知道如何说,更容易让FBI信任自己。识破犯罪嫌疑人惯用的说谎伎俩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识别谎言。通常而言,谎言也有适合它的“开场白”。

美国加州西部发生了一起商业绑架勒索案。

阿密特集团主席费德勒的儿子劳伦斯在下班时,去大厦地下停车场取车,途中被人掳走。费德勒晚上接到绑匪电话,要他以最快速度准备2000万美元赎金。要撒谎求不许报警,否则撕票。

第二天一早,费德勒到集团第一件事就是筹集资金。但由于恰逢周末,银行结账期。银行一时之间没有这么多现金,无法周转,需要提前预约才行。这时,费德勒的妻子按捺不住了,偷偷报了警,她认为即使给了赎金,歹徒也难保不会撕票。

一接到报警电话,FBI很快派探长奥布里带领两位探员赶到费德勒的家里,其中一名探员叫罗巴。

奥布里在费德勒家里装上监听设备,等待匪徒再次打来电话,以便通过监听找到匪徒电话的信号位置。果然,求财心切的匪徒打来电话催促快点筹钱,否则就要撕票。由于通话时间太短,奥布里没有查到匪徒电话信号的位置。

费德勒夫妻俩非常担心,害怕儿子遭遇不测,想用赎金换人。

奥布里对费德勒说:“千万不要给赎金!一旦交了钱,恐怕贵公子求生的希望更加渺茫,拿到钱的歹徒恐怕会很快撕票。对方现在拿不到钱,贵公子对他们来说还有用。我们是来帮你的,请相信我们可以救出你的儿子。下次匪徒来电话的时候,你尽量拖延时间。”

所有人都在耐心等待,两个小时过后,电话再次响起。

费德勒慌忙接起电话,匪徒叫他将钱准备好放在某个地点,稍后还有电话指示,费德勒和匪徒周旋了几分钟,似乎觉得声音有点耳熟。警方通过信号对接,录下了匪徒的声音,放了两遍录音,看看有没有线索。这时,FBI探员罗巴发现,费德勒有种惊讶的表情,似乎知道对方的来头。

罗巴对费德勒说:“这声音你在哪里听过吗?是不是有点耳熟?”费德勒慌忙摇头:“没有,没有……没听过。”

罗巴有点疑惑,问话时,支支吾吾的“开场白”回答,往往是撒谎的前奏。因此罗巴怀疑费德勒知道匪徒是谁。

于是罗巴把费德勒叫到一个拐角,对他说:“你这样有所隐瞒会影响我们办案。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越往后拖延贵公子的危险就多一分,不要再浪费时间了,把你知道的一定要告诉我。这样才能尽快救出你儿子。”

此时,费德勒的妻子听见他们的谈话,哭哭啼啼地哀求费德勒:“如果你知道什么线索就提供给警方,赶紧救救儿子吧!”

费德勒见已无法隐瞒,终于说了:“电话里的声音有点像我一个叫伯德温的朋友。我知道他之前欠了不少赌债,亏空了公司所有的钱,近期董事会正要处理他。”

据此,罗巴推测此事与伯德温有所关联,并请求探长奥布里部署行动,让费德勒按照匪徒的指示去做。费德勒按照匪徒所说将赎金放在一个垃圾桶中,之后要他回家等电话。警方躲在隐蔽的地方紧紧盯着垃圾桶,不一会儿,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准备取走赎金,当场被抓获。

警察将少年带到审讯室由罗巴协助审讯,少年似乎很害怕。

罗巴开门见山地问:“是你干的?”

少年战战兢兢地回答,眼神中充满了惶恐与不安:“是……是我干的。”

这样的语气,和费德勒回答“没有,没有……没听过”时如出一辙。罗巴推测,这样的“开场白”是撒谎的开始,少年并不是主谋,只是被利用,帮别人拿钱而已。

于是罗巴开始仔细询问,希望在少年口中得知匪徒的线索。少年很紧张,什么话也不说。罗巴安抚道:“别害怕,孩子,我知道这不关你的事,说说看,是什么人让你去拿钱的?”少年双手紧握,还是不说话。

罗巴继续说:“其实,你无须再隐瞒。你支支吾吾的开场白已经出卖了你。即使你现在不说,我们迟早也会将真正的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到那时,恐怕你连转做污点证人的机会都没有了。况且,你不协助我们破案,我们就无法帮你,保护你的人身安全。指不定你背后的大佬正盘算着如何干掉你,杀你灭口呢。”

少年叹了口气,慢慢地放下了戒心,一点一点地说出了匪徒的外貌特征,以及拿到钱之后放在什么地方给他。套出真话后,警方立即行动,通过少年的描述以及配合,将匪徒抓获,解救了费德勒的儿子,匪徒正是伯德温。

那么,罗巴是用什么方法收集到匪徒的信息,步步紧逼,找到线索,以及用什么方法让少年与警方合作的呢?

首先,当罗巴发现费德勒神情异常,并且回答问话时的“开场白”不够流利顺畅时,他开始怀疑费德勒肯定知道什么,至少有什么线索可以提供给警方。于是,罗巴暗示费德勒,撒谎是没有用的,对破案没有任何帮助,还有可能害了他儿子,从而让费德勒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信息。

警方抓住少年的时候,少年因为紧张而不知所措,有所戒备。其回答问题时的“开场白”和费德勒吞吞吐吐的表现如出一辙。罗巴据此推断少年不是主谋,并通过与少年的进一步沟通,告诉他这样做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并加以善意的言辞安慰,让少年知道自己的谎言不堪一击,从而与警方合作。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开场白远不止应用于商业罪案调查中。唯有及时击碎谎言者的“开场白”,才能防患未然,避免被骗。为此,FBI 做出如下总结。

1.开场白半真半假,真假话混着说

在大自然中,所有的动物都有它自己的保护色,以便不那么轻易地被自己的天敌发现。同理,谎言也有自己的“保护色”。而识别这层保护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说谎者的“开场白”下手。谎言的“开场白”不只吞吞吐吐,而且常常半真半假,谎话里掺杂着真话。说谎高手惯用的伎俩之一就是,用真话掩饰谎话,真真假假,说半真半假的话混淆视听,让听者难以分辨,从而达到迷惑人心的目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当今社会里不乏一些追求利益不择手段的医生。那些道德败坏的医生明知自己的病人得的是无药可医的绝症,却添油加醋地将病情讲给病人听,借机推销自己的药物,很可能这些药是你闻所未闻的,但医生却能举出某某病人吃了此药大病痊愈的例子来。治病心切的病人或其家属很难从中分辨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往往为了治病不顾一切,花再多的钱也认了,殊不知自己无形中花了冤枉钱。

2.开场白亮出“私心”,丑话说在前头

FBI发现,那些善于说谎的高手,往往也是善于观察人心、洞察人性的心理学家。至少,他们多少都懂得点心理学。这些犯罪嫌疑人知道如何利用对方的心理。例如,他们往往在“开场白”中便直截了当地亮出自己的“私心”博取信任。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他们假的或很小一部分“私心”。开门见山地说出来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真实的心理或更大的“私心”,有一部分,他们是不会说的。例如,导游带团到商场购物,通常会主动告诉游人,他们每买一件东西,自己都可以拿到回扣,但只有1%而已。这对游客来说,比起那些到处宰人还满口谎话的导游,眼前这名导游已再仁慈不过了,所以根本不会有抵触情绪,照常购物。游人们不知道,这位导游其实每件可以拿到5%的回扣。这位导游正是利用了开场白,率先亮出了自己的小“私心”,换取了游客信任,从而获得更大的“私利”。

3.开场白自我贬低,先抑后扬

很多人觉得,那些整天自吹自擂、口若悬河的人更容易撒谎。实则不然,高明的说谎家反而会与此相反。在开场白中故意自我贬低,目的是先抑后扬,这样可以在最初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方的防范意识,更容易获得对方信任。等到博得信任后,才开始搞“大动作”。

不管是哪一种开场白,在FBI面前都没有生存的空间,因为有经验的FBI会将那些掺杂了谎言的开场白一击即中,不给犯罪嫌疑人撒谎的机会。

【缜密的逻辑思维,是识别谎言的重要武器】

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警官史蒂芬曾表示:“犯罪分子都是非常狡猾的,即使他们知道警方怀疑自己,仍然会让自己镇定下来,因为他们总能编造出很多让人信服的理由,来掩盖自己的犯罪行迹,其目的就是减轻自己的罪行,逃脱法律的制裁。”其实,没有哪一个人会一生中完全不说一句谎话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每个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说谎。当你用“谎言”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时,别人或许也在用“谎言”传递给你虚假的信息,让你做出错误的判断,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虽然人们的心理变化是难以琢磨的,但是FBI却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对此,FBI在心理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嫌疑人的谎言心理进行各种研究,目的就是识破嫌疑人的谎言,掌握其犯罪动机。而这一研究也被FBI警员运用在了工作中。很显然,FBI警员们不单单只是针对谎言,他们明白谎言背后往往是嫌疑人真实的心理状态,所以,通过谎言他们常常能察觉到嫌疑人的心理规律。

1997年夏天,FBI警员接到俄勒冈警部的信息,在俄勒冈附近的一个城镇里,发生了一起少女被害的案件,被害人是一名叫托维亚的17岁少女。

案发当晚是周末,托维亚来到溜冰场消磨时光,但因为是新手,所以她溜冰的技术很差。当她一个人摇摇晃晃地拉着扶手向前走时,一不小心身子失去平衡,眼看就要倒下的时候,一名年轻的男子飞快地溜过来,扶住了她的身体,让她免受了摔倒的痛楚。

而这名给予托维亚帮助的男子不仅溜冰的技术非常好,而且长相俊美,风度翩翩,更让托维亚钦佩的是,他乐于帮助他人:他看到托维亚总是扶着溜冰场边上的栏杆,所以自告奋勇地教托维亚溜冰;他主动为托维亚做了示范,并为她讲解尽快学会溜冰的步骤。很快,托维亚就和这名年轻的男子成了朋友,她很放心地把手交给男子,并与之热情地攀谈起来。在年轻男子的言传身教之下,托维亚很快就学会了溜冰,即能够不扶扶手就简单地溜一小段了。

这时,托维亚已经把年轻男子列入懂得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热心人的行列了。因此,在溜冰结束后,当年轻男子提出护送托维亚回家时,她没有表示拒绝,而是欣然接受了男子的好意。于是,两人一路聊天行走,不知不觉之间,托维亚就跟着男子来到了郊外的森林边。但此时,托维亚还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向自己靠近。就在她谈论起自己的溜冰技术提高,让自己非常开心时,年轻男子左右观望,见四下无人,地点隐蔽,突然露出了狰狞的面孔。年轻男子不顾托维亚的反抗,将其暴力奸杀。

从整个案例中不难看出,不仅只是FBI对犯罪分子的心理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善于说谎的人同样对人们的普遍心理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从案例中年轻男子的做法上来看,他不仅懂得运用少女托维亚的心理变化规律,而且善于利用这一规律制造谎言,并以此来伪装自己的犯罪目的。其实,案例中的罪犯之所以能够欺骗少女,一方面是因为年少的女孩通常比较单纯,对人心的险恶不甚了解,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犯罪者能够觉察到少女的心理规律。而正是因为他能抓住这一规律,所以才能留给对方一个好人的印象,使得对方对其警惕心理有所降低,这才使他有了可乘之机。

FBI指出,在这一案件中涉及的心理规律,被心理学家们称为“第一印象效应”。也就是指,凶犯给受害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导致了托维亚对凶犯产生了错误的思维定式,而凶犯懂得利用这一心理规律,让受害人对自己产生信任,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人们都会凭借第一印象去判断这个人的好坏。其实,很多高明的说谎者正是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规律,编造谎言,骗取他人信任的。

对此,FBI心理研究部还曾做过一个实验:FBI警员将试验者分成两组,两组成员都观看同一张照片,然后再将其分开。FBI警员告诉第一组人:“你们刚才看到的照片,是一位屡教不改的凶犯。”紧接着,他们又告诉第二组人:“你们刚才看到的照片,是一位著名的作家。”然后,再要求两组人按照照片上的人的特征,去分析其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