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FBI犯罪心理分析课
6986100000022

第22章 撕破伪装:狙杀罪犯的种种谎言(4)

【刁钻的盘问让说谎者无言以对】

灵活的盘问能够有效打乱说谎者的阵脚,特别是一些刁钻至极的问题,往往如同无形的匕首,能够迅速地击溃说谎者的心理防线。FBI在培养特工时,特别注重盘问技巧的培养。要做一个好的FBI,应该学会提出好的问题,特别要善于提刁钻的问题。

在某件严重伤人案的审理过程中,几封据称是原告女儿写给被告的信引起了疑问。原告的女儿坚决否认自己写过这些信。而被告的辩护律师把盘问焦点锁定在这些信件上,并请求著名的字迹鉴定专家做证。在法庭上字迹鉴定专家宣誓证明曾仔细研究过这几封信,并比对过笔迹,证明这些信件确是原告女儿所写。被告的辩护律师见此,便想再提供一些信件作为证据,精明的检察官对字迹鉴定专家询问了若干问题。

检察官问:“专家先生,据我所知,您只拿到一份这位女士的真正笔迹,而您就以这唯一的物证下结论,不是吗?”

字迹鉴定专家回答:“是的,检察官先生。我只看到过这份笔迹,不过这封信很长,给了我充分的机会去比对。”

检察官问:“但是如果有更多的信件让您做比对,是不是意味着结果会更准确一些呢?”

字迹鉴定专家回答:“噢,那是当然!我手里的样本越多,我的结论就越有价值。”

于是检察官从纸堆里抽出一封信,遮住签名部分,交给字迹鉴定专家:“那么您能否看看这封信,告诉我们它是不是出于一人的笔迹?”

字迹鉴定专家仔细地检查了几分钟:“是的,检察官先生,我敢说这是同一种笔迹。”

检察官不置可否地问道:“那么,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笔,不是会写出不同的字迹吗?”

字迹鉴定专家回答:“噢,是的,先生,它多少会有所差异。”

检察官从他的资料夹中抽出第二封信,同样遮住签名部分,交给字迹鉴定专家:“麻烦您看看这封信,然后和其他信件比较一下。”

字迹鉴定专家仔细查看了该信件之后,回答:“是的,这是同一种笔迹的变形。”

检察官问:“您愿意告诉我们说,这是出于同一人之手吗?”

字迹鉴定专家答道:“是的。”

检察官从他的资料夹中抽出第三封信,同样遮住签名部分,交给字迹鉴定专家:“很抱歉这样打扰您,麻烦您再看看这份样本是不是这位女士的笔迹?”

字迹鉴定专家很仔细地检查它,离开证人席,走向窗户,然后有些不自信地回答:“是的,先生,你知道我不敢说这就是事实,这只是我的意见而已。”

检察官很和蔼地说:“我当然了解。但是,就您的专业而言,您是否诚实地认为,这3封信都是同一种笔迹?”

字迹鉴定专家点点头回答:“我敢说是的,这是我诚实的意见。”

检察官说:“那么,先生,您是否可以掀开第一封信上我刚才遮住的签名部分,告诉我们的陪审团上面的签名?”

字迹鉴定专家打开信看看,很得意地念:“伊拉·罗姆(原告女儿的名字)。”

检察官说:“麻烦您打开第二封信,将名字念出来。”

字迹鉴定专家打开信看看,慢慢念道:“威利·荷迪克(原告的名字)。”

检察官说:“现在请您将第三封信作者的名字念出来。”

字迹鉴定专家打开信看看,有些犹豫,很难为情地念道:“弗瑞兰·埃迪森(被告的名字)。”

检察官通过巧妙的盘问,证实字迹鉴定专家的证词不可信。自此被告的辩护律师便绝口不提这几封作为证据的信件了。

刁钻巧妙的盘问能够最快地戳破谎言。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结合起来。FBI认为,杰出的盘问者需要出众的天赋、逻辑思考的习惯、清晰的常识判断、无穷的耐心和自制力、透视人心的直觉能力、从表情判断他人个性的能力、察觉他人动机的能力、强而准确的行动力、和主题有关的丰富知识以及一丝不苟的细心,还有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通过盘问发现对方证词弱点的本能。特别是在取证的过程中,高明的盘问技巧能够帮助FBI从各种杂乱无章的讯息中找出最可信的证词。

在1920年著名犯罪学家沃·里斯特教授就在其课堂上安排了一场试验。一个高年级的学生和一个低年级的学生发生了争吵,高年级的学生突然取出手枪要射击对方,低年级的学生奋力抢夺手枪。突然,枪走火了,所幸的是没有人中枪。几分钟后,沃·里斯特告诉受惊的学生们,他们有义务向警方提供证词。结果沃·里斯特发现,学生的证词平均发生80%的错误,最好的一位有26%的重点细节发生错误。沃·里斯特导演的试验告诉我们,即便是目击证人,其证词的可靠性也有待于检验。

FBI认为,证言的真实程度往往受其道德品质、正义精神、所处环境、情况来源、辨识能力、文化程度、年龄大小以及与被证人有无利害关系等多种因素左右。即使是最诚实、最善良、最有正义感的证人,他的证言也可能与事实不吻合,因为人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来感受一定的事实,并将其保留在记忆中,然后才能回忆和反映出来。而证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敏感性、观察力、感受力、辨别力、记忆力等生理和心理特性,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其证言的可靠性。因此,在侦讯过程中,FBI要有敏锐的质疑能力,甚至要进行多番盘问来验证证词的可靠性。

在盘问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对方的异常表现,还要注意揭露对方陈述中的逻辑矛盾。不能等待对方陈述出现错误,而应该主动出击,围绕着诸如何时、何地、何职、何人、何因、何事、何果、何种行为方式、有何特别细节以及证据来源可靠性等问题展开连番不断的询问。面对这种狂轰滥炸式的盘问,笨拙的人在做伪证时常会以不同的方式露出马脚:特别的声音变化,茫然的眼神,紧张扭动的身躯,尤其是一些与其身份不符的语言的使用。

通过连番盘问之后,有些说谎者往往会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还事实本来面目。而巧妙又有力的发问可以直接影响侦讯的气氛,使对方压力大增,使你更主动地把握争议点,这将有利于更进一步了解事实真相。

当然,盘问不能乱问,每个问题都需要经过理性思考,这样才能保证收集到有效的信息和证词。对不同的证人要使用不同的询问方法,根据不同证人的性格、职业、习惯、爱好、修养、意识偏好、政治主张、年龄、出生地等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询问策略。

【说谎时,表现出异常的语言行为】

一名年轻女子临时被公司要求加班,加班结束后,她走出公司没多远就遭到了一名男子的非礼。男子企图非礼她,可是由于女子大声呼救引来了路人,所以他没有得手。女子报警后,FBI从女子和当时的目击者口中得知,这名男子穿着西装,个子很高,身材偏瘦。由于男子从后方抱住了女子,女子没能看见他的脸,但女子告诉警方一个重要信息,该名男子的身上有一种男士古龙水的香味,她似乎在哪里闻到过,但一时想不起来了。根据女子提供的线索,FBI推测男子与女子相识,而当天女子临时加班到很晚,这名男子既然知道她下班的时间,那么应该是与她同公司的人。

第二天,FBI来到女子所在的公司,首先对与女子同一天加班的5名男子进行了调查,先排除了两名个子比较矮的,又排除了一名身材比较胖的,剩下的两名从离开公司的时间上来看,都与女子遇到非礼的时间有很大出入。但是FBI注意到,其中一名男子经过身边时,他隐约闻到他的身上有古龙水的香味,于是试探道:“你喜欢用古龙水?”男子点头承认。FBI又对男子提了几个问题,每一个提问都表示他非常怀疑该男子,该男子显得有些不耐烦,于是故作轻佻地说:“开什么玩笑,我怎么可能对那种既没身材又没长相的女人有兴趣呢?”

FBI在调查时并不曾说出受害人的身份,只提到昨夜附近有一名年轻的女子受到了非礼,希望附近的单位配合调查,男子又是如何得知受害人身份的呢?很明显,他就是非礼女子的人。

在FBI的咄咄逼问下,他终于承认非礼女子的人确实是他。那天他故意留下与女子一同加班,并比她提前一小段时间离开,之后一直躲在一个角落里。等女子走出公司大楼后,他便尾随其后,然后实施非礼。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FBI想要得到一些人们在说谎时最直接的语言证据。根据大量的研究分析,FBI认为最有价值的、能直接证明对方在说谎的语言证据,就是一些异常的语言行为表现。然而,实际上这些语言证据因为比较直接和明显,对极为精明的说谎高手而言,通常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出掩饰。但是,在大量的侦讯过程中,FBI发现这样的说谎高手只占极少数,大多数的罪犯都没有想到这些语言上的异常表现正在泄露他们的秘密。

根据一些研究,FBI发现很大一部分说谎的人,在说谎时总是会不自觉地扯开嗓门,慢条斯理地讲话。尽管他们讲话的速度并不是很快,似乎有条不紊,但他们总免不了出现一些口误。为了尽量帮助自己整理谎言的条理性,弥补谎话的漏洞,他们通常会利用一些语言上的小技巧,比如重复句子帮助自己回忆之前说过的话,或者改变话题以混淆倾听者的耳目。有些人在说谎时还会反复地说“嗯、啊、哼、哈”之类的词。在说谎的时候,人们还经常会在谈话中卖关子,以减少露馅的可能性。

说话的速度也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说谎的线索,通常是以不同于这个人平常说话的方式出现的。一般来说,着急的、说话快的人在说谎时,由于着急的程度会加剧,往往会放慢说话的速度。然而,那些通常不着急的人在说谎时,一般会说得比平时更快一些。

经过大量的研究分析,FBI认为在说谎时有一些语言上的异常行为具有共性。似乎所有的说谎者都选择这样做,以降低谎言被揭破的风险。对此,FBI做出如下总结。

1.与自己无关

说谎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很少提及自己的事情,似乎想尽力地将自己从事件发生的过程描述中剔除,而他们基本上不提自己或别人的姓名。有心理学家特别指出这一点,人们在说谎时会自然地感到不舒服,他们会本能地把自己从他们所说的谎言中剔除。事实上,很多犯罪嫌疑人在还没有被指控之前,描述虚假的案件发生经过的时候,也会在话语中淡化自己的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可以感受到说谎者的这一特点。如果你向某人提问时,他总是反复地省略“我”,他就有被怀疑的理由了。当你问朋友,昨晚为什么不来参加约定好的聚会,他或许会抱怨说:“唉,汽车抛锚了,因此不得不等着把它修好,等车子修好之后,却发现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他会用“汽车抛锚”代替“我的车坏了”。撒谎者往往较少使用第一人称,比如我、我们等代词,而较多地使用第三人称,如他、他们等。这可能是撒谎者让自己和谎话保持距离的下意识手段。

撒谎者也很少在谎言中使用事主的姓名。在叙述中不直呼其名,而使用代词,如“他”“那个人”等,在语言上拉开距离,通常是厌恶、试图隐瞒的表现。比如莱温斯基丑闻事件发生之后,浪漫多情的比尔·克林顿在向全国讲话的时候,几乎没有使用“莫妮卡”这个名字,而是这样说:“我跟那个女人没有发生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