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精准(全集)
7003300000009

第9章 不同的场合讲不同的话

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永远拉长感情。

——福楼拜

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印象”,是一个人的某些特征在他人头脑中留下的迹象。而“第一印象”,是与人初次接触时给对方留下的形象特征,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定势效应有很大的稳定性,一个人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就好像深刻的烙印,很难改变。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交往、和谐人际关系的良好开端。因此在与人的初次交往过程中,要注意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该怎么做呢?主要应该做到:礼貌待人,主动热情;积极求同,缩短距离;了解对方,记住特征。

首先,礼貌待人,主动热情。礼貌待人要求用语礼貌,使用“请”“谢谢您”“对不起”等日常礼貌用语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还要举止得体,坐有坐相,站有站姿,不忸怩作态也不随意放肆。主动热情在交往中表现为喜欢、赞美和关注他人。

其次,积极求同,缩短距离。人际交往中有个重要的原则:相似性原则。双方只要在兴趣、爱好、观点、志向,甚至年龄、籍贯、服饰等方面有相同之处,往往可以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常言道: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异邦遇同乡,他地谈故里。初次交往积极寻求接近的共同点,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最后,了解对方,记住特征。与人初次交往之前,如有可能要尽量了解对方的情况,作为相识和交谈的基础。譬如你了解到对方喜欢养花,那你就可以在谈话时说些有关养花的逸闻趣事,对方一定对你的谈话感兴趣。

使用恰当的称呼

称呼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应酬中,彼此所采用的称谓语。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合乎常规。正确恰当的称呼,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或与对方的亲密程度,也反映了自身的文化素质。

对自己的亲属,一般应按约定俗成的称谓称呼,但有时为了表示亲切,不必拘泥于标准的称谓。但对外人称呼自己的亲属,要用谦称。称自己长辈和年龄大于自己的亲属,可加“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等。称辈份低的或年龄小于自己的亲属,可加“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至于称自己的子女,可称“小儿”“小女”,也有称呼“犬子”等表示自谦。

称呼他人的亲属,要用敬称。一般可在称呼前加“令”字,如“令尊”“令堂”“令郎”“令爱”等。对其长辈,也可加“尊”字,如“尊叔”“尊祖父”等。

朋友、熟人间的称呼,既要亲切友好,又要不失敬意,一般可通称为“你”“您”,或视年龄大小在姓氏前加“老”“小”相称,如“老王”“小李”。

在社交场合,对陌生人的称呼,男子不论婚否,可统称为“先生”。女子则根据婚姻状况而定,对已婚的女子称“夫人”“太太”或“女士”,对未婚的女子称“小姐”。如不明其婚姻状况,以称“小姐”“女士”为宜。对教育界、文艺界新相识的人都可敬称为“老师”。

在非正式场合或向陌生人问讯时,为表示亲近可以亲属的称谓称呼对方,如“叔叔”“阿姨”“老伯伯”“老奶奶”“阿公”“阿婆”等。

合适地自我介绍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寻求理解、帮助和支持。介绍是最常见的与他人认识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方式。

在社交活动中,想要结识某人,而又无人引见,可以向对方做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的内容,可根据实际的需要、所处的场合而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在某些公共场所和一般性社交场合,自己并无与对方深入交往的愿望,做自我介绍只是向对方表明自己身份。这样的情况只需介绍自己的姓名,如“您好,我叫王二”,“我是王二”。有时,也可对自己姓名的写法做些解释,如“我叫陈华,耳东陈,中华的华。”如因公务、工作需要与人交往,自我介绍应包括姓名、单位和职务,无职务可介绍从事的具体工作。如“我叫王二,是李三公司的销售经理。”

在社交活动中,如希望新结识的对象记住自己,做进一步沟通与交往,自我介绍时除姓名、单位、职务外,还可提及与对方某些熟人的关系或与对方相同的兴趣爱好。

若在讲座、报告、庆典、仪式等正规隆重的场合向出席人员介绍自己时,还应加一些适当的谦辞和敬语。

进行自我介绍,要简洁清晰,充满自信,态度要自然、亲切、随和,语速要不快不慢,目光要正视对方。在社交场合或工作联系时,自我介绍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当对方无兴趣、无要求、心情不好,或正在休息、用餐、忙于处理事务时,切忌去打扰,以免尴尬。

为他人介绍

为他人介绍即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的介绍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如何为他人介绍?我们总是能够碰到为他人介绍的机会,可是其中的道理并非每个人都明白。

在一般情况下,为他人介绍都是双向的,即第三者对被介绍的双方都做一番介绍。有些情况下,也可只将被介绍者中的一方向另一方介绍。但前提是后者已知道、了解前者的身份,而前者不了解后者。

为他人做介绍的介绍者,通常是社交活动中的东道主、家庭聚会中的主人、公务交往中的礼仪专职人员、正式活动中地位身份较高者。如熟悉被介绍的双方,又应一方或双方的要求,也可充当介绍人。

为他人作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要慎重自然,不要贸然行事。最好先征求一下双方的意见,以免为原来就相识者或关系不好者做介绍。介绍时,根据实际需要的不同,介绍内容也有所不同,一般只介绍双方的姓名、单位、职务,有时为了推荐一方给另一方,介绍时可以说明被推荐方与自己的关系,或强调其才能、成果,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与信任。介绍具体的人时,要用敬辞,如“张小姐,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一下,这位是王小姐”。同时,应该礼貌地用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去指点。

为他人介绍时,要注意顺序。应先把男子介绍给女子,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把地位低的介绍给地位高的,把未婚的女子介绍给已婚的妇女,把儿童介绍给成人。

作为被介绍者,应当表现出结识对方的热情,目视对方,除女士和年长者外,被介绍时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和会谈桌上只需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

利用社会背景

当众讲话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社会之中,服务于社会活动。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使用语言;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又渗透在语言之中,制约着语言的运用。社会文化背景情境,指社会场合,包括时间、地点、场合、气氛、事件背景、人事关系等。讲话时要善于运用这种社会大环境。

还有一些虽然不属于社会大环境,比如某些地点,但它们一旦附属于某种社会力量所能施加影响的范围时,它就成了社会环境。例如,在国家级的外交谈判中,地点的选择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在谈判双方的领土上轮换举行,或者选择第三国作为谈判地点。为什么这个问题会成为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朋友家里说话,总有一种客人心态,说话也总是显得拘谨一些,可在自己家里接待朋友,就无拘无束了。这种主人心态,就自然形成了一种优势,人们把它叫作“居家优势”。

以上是小地点形成社会大环境,有时地点的改变也可形成不同的小环境,从而有利于解决不同的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讲话。

例如,有些领导者发现问题,往往请下属到自己办公室谈话。办公室是上级办公的地方,下属来到这里,很容易联想到上下级关系,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必须服从”的心态。这样,本来是对等的谈话,因为地点这一特殊社会环境的参与,就有利于一方,使对等的双方,变成主动与被动的两方。主动一方便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势头(当然这只是一种心理差异,绝不是“以势压人”)。以此类推,如果顾客与营业员发生纠纷,经理应巧妙地把顾客诱导进自己势力所能影响的范围——经理办公室。这样既可以避免事态的扩大,也可以使这位顾客与围观者隔绝,避免接受人群中一些不良反映而进一步增强不满情绪。所以,经理室实际上成了一个有利于处理问题的小社会环境。反之,如果为了加强联络,增进信任和友谊,领导人员则应走出“领导效应区”,到职工宿舍、食堂、俱乐部等地区去,便于放开话题,无拘无束。这类非语言因素,有时正像看不见的磁场,有着极其强大的特殊效应。

可见利用合适的社会背景发表讲话,可明显提高说话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有敏锐的思维和具有穿透力的眼光,去洞悉社会大背景,并擅于利用眼前的实物、身处的地点营造有利于自己当众讲话的环境。

利用自然情景

当众讲话时也要注意对何时何地等自然情景的运用。自然情景语境则专指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何时,小言之是指年月,大言之是指时代;何地,小言之是指大庭广众、居家密室,大言之是指城镇、乡村、野外;具体场景则指由一定的时空因素,以及交际情景有机组合而成的言语交际场合。例如,人家办喜事,你便不能谈令人丧气的话题;人家悲痛时,应忌谈逗乐的话题。大庭广众中演讲、报告,应谈与主题有关的话,不可玩世不恭潦草应付;散步聊天,则具有随意性,离题或许更有离题的乐趣。

善于利用自然环境来增强说话效果,有时可以借用季候景物,诱发说听双方的共鸣。如郭沫若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的发言,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结尾的:“春分已经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展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当时郭老卧病难起,做此书面发言。这个发言一经宣读完,会场上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通过实况转播,又在整个科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郭老在这里运用“春天”这一季节环境,画龙点睛,效果显著。

当众讲话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时令、地理环境、自然景物往往因人的主观感受不同而附上不同的情绪色彩。若能结合自然情景来组织话语,往往会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如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工作期间,适逢国家足球甲级联赛在天津举行,天津队参赛前正赶上下雨。李瑞环鼓励队员们说:“下雨了,你们要混水摸‘鱼’,要快传多射,千万别拖泥带水。”这里巧借场上下雨这一自然情境因素,或仿拟,或双关,话语风趣幽默,很好地发挥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利用特定场合

当众讲话必须注意言语行为的特定场合。不同的交际场合,有不同的言语表达,不可将言语表达的基本原则变成僵死的程式。说话要注意场合。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人的一种拙劣表现。人,总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生活、讲话,在不同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讲话效果。

有这样一个反例: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谢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做了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却并未就此打住,却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引发了感触,并做了颇为欠妥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竟,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一位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茬,想把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这时,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做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变得更为尴尬。

在特定场合讲话可利用以下几种技巧和原则,以达到理想的当众讲话的效果。

第一,多角度。某些场合的变化是出人意料的。如果应对不好,会让自己陷于某种困境。这就要求说话者必须善于变换切入角度,灵活地应对和驾驭各种局面和场合。

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第一次出访加拿大,时值加拿大举行反美示威游行。一次,里根总统的演说为反美示威游行的人群打断。只见里根总统面带笑容对陪同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说:“这种事情在美国时有发生,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他们是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双眉紧锁的特鲁多眉开眼笑了。里根高超的说话水平,故作曲解、否解,解脱了主人的窘迫,又体现了一位大国总统的胸襟与气度。

第二,利用歧义。利用特定场合,造成情境歧义。例如,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校方曾召开一次专门会议,无理削减一半经费,遭到了与会人员的反对。校长林文庆不但不予理睬,反而阴阳怪气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付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他刚说完,鲁迅立即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啪”的一声“拍”到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我有钱,我有发言权!”致使林文庆措手不及,狼狈不堪。鲁迅讲的“有钱”和林文庆说的“有钱”是两个概念,二者所包含的语意相差甚远,鲁迅正是巧妙地利用交际环境造成的歧义,给林文庆以当头棒喝,压下了他的气焰,打乱了他的阵脚,实现了当众讲话的特定目的。

第三,正话反说。利用情境的参与,正话反说,摆脱不利的话语交际环境。例如,萧何以谋反罪诛杀韩信后,又召集群臣,设下油锅,要韩信的谋士蒯通当众供认和韩信谋反的罪行。在这种特殊环境的制约下,蒯通无法直陈其词,便用正意反说的方式先数了韩信的“十罪”,接着又列举了韩信的“三愚”:“韩信收燕、赵,破三秦,有精兵四十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一愚也。汉王驾出成皋,韩信在修武,统大将二百余员,雄兵八十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二愚也。韩信九里山前大会战,兵权百万,皆归掌握,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三愚也。韩信负着十罪,又有此三愚,岂不自取其祸!”蒯通明为数说韩信的罪状和愚蠢,实为韩信鸣冤叫屈,致使满朝文武为之动容,赢得了群臣的同情,迫使萧何难以下手烹杀。

第四,言此意彼。利用情境的微妙关系,言此意彼,使双方心领神会,从而实现交际目的。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到华盛顿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美国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并给予物质援助。丘吉尔受到热情接待,被安排住进白宫。一天早晨,丘吉尔正躺在浴盆里抽着他最爱抽的特大号雪茄。突然,美国总统罗斯福推门进来,丘吉尔大腹便便,肚子露出水面,这两个世界大国的领导人在此刻会面,确实非常尴尬。而丘吉尔扔掉烟头,利用这种特殊的情境以幽默的口吻说:“总统先生,我这个英国首相在您面前可真没有一点隐瞒。”说完,两人哈哈大笑。丘吉尔正是用言此意彼的手法,既解除了当时的窘态,又借此向罗斯福袒露联合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诚意,增进了会谈时双方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促进了这次谈判的成功。

适当场合提出适度批评

不注意场合随意批评人的领导者,不仅会伤了部下的面子和自尊心,也会坏了自己的形象和威信。

穿衣要看天气,批评也要看场合。

批评下属一定要注意场合,而且不能像泼妇骂街。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看到上司斥责部属,不愿看到自己的同事被责骂。当然,有的人会幸灾乐祸,但大部分的人会站在被责骂者一边。

有的人喜欢在众人面前斥责下属,并不是因为出于气愤,而是想经由这种方式向上级、客户或其他部属表明这不是他的错,而是某个下属办事不力造成的。事实上,这种做法也是幼稚的。

一是,你既然身为一个部门的领导,就得对这个部门的所有事务负起责任。如果你一味强调自己不知情,只会使你在掩饰的同时,暴露出你的另一面缺失,那就是你管理不力,或你所主持制定的管理规则不健全。更重要的是,你的这种推卸责任的行为,会让其他部属看了心寒,他们会觉得你是一个自私、狭隘、没有气量的上司。

二是,如果一出了问题,你就把责任往下属身上推,拿下属做挡箭牌,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下属从此就有可能对任何工作都不再热心。而且,他还会在心里想着:“好啊,这次你拿我当替死鬼,那我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更要命的是,如果你的部属是一个脾气暴躁的急性子,他也许当场就和你针锋相对,大吵起来。

这时,他也许会把你一些见不得人的黑幕抖搂出来,然后扬长而去。当着那么多旁观者,谁的处境最尴尬?最终还不是你丢了自己的面子。

因此,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即使你确定是下属犯的错误,也应该把他喊到办公室,在没有第三者的情况下进行批评。

酒桌上的语言不可小视

“酒文化”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

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在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时,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探索酒桌上的“奥妙”,有助于你交际求人的成功。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而忽略了众人。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使之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大多数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在座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酒席。

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多就是不实在。“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与人交际,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敬酒里面的学问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他们的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敬酒时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在席上的某位客人时,对他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酒席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量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而使大家低估你的实力。

通常在喜庆佳节的时候,宾朋好友聚会,以酒祝兴,并以健康有益的祝酒辞来表达良好的祝愿。碰杯时,先与主宾碰杯,之后,虽不必一一碰击,也要举杯示意。

酒桌上还有些禁忌要注意:

(1)忌酒后失言,祸从口出。

(2)忌酒后失态,有失大雅。

(3)忌酒后近色,招惹闲言。

言谈必须注意下面这些问题:不要长篇大论地谈论工作,这会使在场的人感到紧张和压抑;不要说教,给别人一点空间,多听一点他人的意见,不要损害了酒席上应有的气氛;切忌谈论某人的缺点和弱点,使别人下不了台。

看望病人更要会说话

亲友患病住院治疗,人们免不了要上医院去探视。然而,人们探视病人时的言语是否得当,将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产生颇大影响。尤其是一些患者因为病魔缠身而产生抑郁、焦虑、怀疑、恐惧、被动、依赖及自怜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和心理波动时,倘若探视者的言语运用得好,将会使病人精神振作,进而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恢复健康。因此,它是抚慰患者心灵的一剂“良药”。若是探视者言语失当,将会对患者构成颇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那么,人们在探视患病的亲友时,该如何说呢?

探视者对患病的亲友的安慰,是很能给人以信心的。这时候,安慰性的语言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生动、有力,它易于勾起患者与自己情感的共鸣,进而稳定患者的思想情绪,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

人们对患者适时的鼓励,是对其心理上的支持,对调动患者战胜病魔的意志和勇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某些患者对自己疾病的治疗丧失信心时,你若适时地给予真诚和符合客观事实的鼓励,也许就能在患者身上产生“起死回生”的作用。有一个年轻的建筑工人在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伤,处于昏迷状态。患者在医院里苏醒后,觉得下肢不听使唤,遂怀疑自己将终身残废,萌生了轻生念头。患者的一个友人发现这一思想苗头后及时鼓励说:“你年轻力壮,生理机能强,新陈代谢旺盛,只要你积极配合治疗,日后加强锻炼,肯定不会残废,这是医生说的,请你相信我!”短短几句鼓励话,就使患者抛却了轻生念头,增强了治疗信心。

传达不幸消息有讲究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灾难、不幸,有时会无情地降临到人们的头上。这种不幸带给亲人们的打击像晴天霹雳、地陷天塌一般,令人惊惧、痛苦,难以承受。特别是年迈的老人,身患疾病的亲人,在这突如其来的致命打击面前,很可能生出意外,出现“祸不单行”的情形。正因为如此,我们把不幸消息通知给别人时,就应格外讲究方式方法,尽可能地减轻或缓解对他们的刺激,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那些性格刚强的人,如果他的亲属遇到不幸需要通知时,就可以直接说明,一般情况下他们是能顶得住的。这种直言方式适宜于有一定精神准备的情形,比如,对于亲友久病不愈,之后去世的噩耗,对于战场上的牺牲等。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不宜采用这种方式。

如果是飞来横祸,而被通知者又心地狭窄,或神经脆弱,或年迈多病,如果直言相告,就可能出问题,这时最好使用委婉方式传达不幸消息。要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词,可以用同义替代词汇,比如“他走了”等,把不幸消息传递过去,让对方意会。

当估计到不幸消息可能对被通知者造成致命打击的时候,就不宜一次通知对方,可以采取渐次渗透的方法,一次比一次多地把坏消息透露过去,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使之逐渐增强承受力,当最后把实情说出时,对方就不会感到突然了。

通知他人坏消息是一件难办的事情,一定要认真去做,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和语言,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递名片是不开口的说话艺术

名片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当前已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名片的递送、接受、存放也要讲究社交礼仪。

初次与人见面,打过招呼后互道姓名,然后就是相互递交名片。交换名片的顺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当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的顺序,或是由近及远,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对方有厚此薄彼之感。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并大方地说:“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名片的递送应在自我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视同传单随便散发。

接受名片时,右手去接对方的名片,左手拿自己的名片夹。同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过名片时应说“谢谢”,随后有一个微笑阅读名片的过程,阅读时可将对方的姓名职衔念出声来,并抬头看看对方的脸,使对方产生一种受重视的满足感。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时,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起来。对方名片上的姓名如有不容易读的字,应客气地问清楚。对于递交名片的方法,下面也加以说明以供参考。要求:拿名片下端,使对方易于接;位置至对方胸前;只是单方面接对方名片时,要把左手和右手同时伸出。

接过别人的名片切不可随意摆弄或扔在桌子上,也不要随便地塞在口袋里或丢在包里。应放在西服左胸的内袋或名片夹里,以示尊重。

接待客人要讲究

有客人来访,如果是事先约定的,应做好迎客的各种准备。如个人仪表、居室卫生、茶具烟具以及水果点心等。如果客人不告而至,也应尽快整理一下房间,并对客人表示歉意。

待客人坐下后,应为其敬茶、递烟或端上其他食品。上茶时,一般应用双手,一手执杯柄,一手托杯底。用手指捏住杯口边缘向客人敬茶,既不卫生,也不礼貌。

与客人交谈时,如果家人不便参与,则应尽量回避,如无条件回避,就不要随便插话。交谈时,应专心致志,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者频频看表,更不可将客人撇在一边,只顾自己看电视或做家务。客人来访时,若恰逢你有急事要办,如果时间不长,则不妨向客人说明情况,让客人稍等片刻,并委托家中其他人作陪,或拿出一些报刊杂志给客人浏览。如无暇接待或要外出,可向客人致歉,另约时间。

有时客人带来礼物相赠,主人应做出反应,如表示谢意,或谢绝馈赠,也可相应地回赠些礼物。

客人要走时,主人应等客人起身后再相送。对于年长的客人、稀客等,主人应送至大门口,然后握手道别,目送客人离去。如果送至电梯口,则要等客人进入电梯,在电梯关门后再离开。

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学者在他的《读书录》中讲了许多接待宾朋的道理。有一点特别值得重视。他说:“虚心接人,则于人无忤;自满者反是。”这是把虚心看作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

做客拜访要讲究

做客拜访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际形式,也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有效方法。

做客拜访要选择一个对方方便的时间。一般可在假日的下午或平时晚饭后,要避免在吃饭和休息的时间登门造访。拜访前,应尽可能事先告知,约定一个时间,以免扑空或打乱对方的日程安排。约定时间后,不能轻易失约或迟到。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前去,一定要设法通知对方,并表示歉意。

拜访时,应先轻轻敲门或按门铃,当有人应声允许进入或出来迎接时方可入内。敲门不宜太重或太急,一般轻敲两三下即可。切不可不打招呼擅自闯入,即使门开着,也要敲门或以其他方式告知主人有客来访。

进门后,拜访者随身带来的外套、雨具等物品应搁放到主人指定的地方,不可任意乱放。对室内的人,无论认识与否,都应主动打招呼。如果你带孩子或其他人来,要介绍给主人,并教孩子如何称呼。主人端上茶来,应从座位上欠身,双手捧接,并表示感谢。吸烟者应在主人敬烟或征得主人同意后,方可吸烟。和主人交谈时,应注意掌握时间。有要事必须要与主人商量或请教时,应尽快表明来意,不要东拉西扯,浪费时间。

离开时要主动告别,如果主人出门相送,拜访人应请主人留步并道谢,热情说声“再见”。

对待身体有缺陷的人要公平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正常人相比,残疾人在学习、求职、工作、生活等方面上会遇到更多、更大的困难,甚至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限制了他们活动的天地、职业的选择、工作的开展和学习的进行。因此,他们比正常人更需要别人关心、帮助、支持和鼓励。只有经常得到别人的关心、帮助、支持和鼓励,他们才能看到人生的价值,感受社会的温暖。在公共场所要处处礼让残疾人,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方便和帮助,但提供帮助应先征得他们的同意,等他愿意接受你的帮助并告诉你怎么做时再去做。

在社交场合,当被介绍给残疾人时应主动上前致意,做好握手的准备。对双目失明的人,可以先问一下:“我们握握手好吗?”然后把手伸给他(她)。相互交流时,应直接与残疾者交谈,眼光正对着他们,不要面对别人用第三人称称呼他们。如果对方坐在轮椅上,应尽量保持视线与他等高,并用正常的声调说话,不要拍他的头或肩膀,更不要靠在他的轮椅上,因为椅子已被视为他身体的一部分。绝不要对残疾人使用侮辱性的称呼,更不应该将残疾人作为逗乐、欺侮的对象。嘲笑别人的生理缺陷,是一种不文明的可耻行为。

面试的言语有讲究

只有恰当、准确、诚恳地用语言表达出你的思想、才智、修养,才能最终让主考人确信你是本职位的合适人选。“说”是表现自我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说话才能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呢?

说好第一句话。据不完全统计,有70%的应试者参加面试时,不主动说第一句话,沉默地等待主考人发问,或虽然主动说话但不得体。只有30%的人能有礼貌、得体地说好第一句话。一般来说,第一句话可以是问候、请示或自我介绍,如“您好,我是王二,来参加面试”等,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不能弄巧成拙。创造良好的开端,可以给主考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积极参与。大多数主考人都喜欢积极参与、开朗的人。因此,应试者不能消极被动地坐在那里等着回答问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交谈,适时调控面谈的进程,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当然,交谈要掌握分寸,不能喧宾夺主。讲话在精而不在多,说话过多就难免失之轻率。说话要力求把握要点,说一些无关的事于己不利。

采用呼应式交谈。面试既不同于当众演讲,又不同于自言自语,而是相互之间的呼应。成功的对话是一个相互应答的过程,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对方上一句话的继续,并给对方提供发言的余地。

弄清提问的内容。面试中,主考人提出的问题过大,以致不知从何答起,或对问题的意思不明白,是常有的事。这时不能想当然地去理解,答非所问。如果对方问的问题过大,你最好婉转一点表示自己不太明白对方要求哪一方面的答案。

重视最后的道别。这是给人好印象的要点之一。虽然最后的动作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表现都很好,但不可讳言的是,最后的道别的确会使对方留下的印象不同。

恰当处理说错话的状况。应试者在面试时由于紧张,容易脱口而说出错话。这时,不应该懊悔万分,心慌意乱,这样只能越发紧张,接下去的表现更糟糕。最好的办法是保持镇静。若说错的话无关紧要,可以若无其事,继续专心应答。因为主考人不会因一点小错误而放过合适的人才,且主考人也会理解你因为心情紧张而说错。若说错的话比较重要,应该在合适的时间更正并道歉。

语言表达方式。在语言沟通方面,说话的内容往往没有说话的方式重要。主考人对应试者的印象与评价,来自“他讲了什么话”的方面较少,而对应试者怎样讲这些话印象较深。因此,在面试过程中,回答问题的内容固然重要,而说话的方式更不容忽视。

应试者在介绍情况、回答问题时,既不能冗长烦琐,又不要混乱晦涩,烦琐混乱会使对方感觉你思路不清,长篇大论也会使人心生不快,都会产生不良效果。应该尽量做到:一是把自己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二是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合乎逻辑;三是语言简练,没有废话;四是语速适中,不急不缓,平时说话快的要尽量把语速减慢;五是声音大小适中,太小显得信心不足,太大会使主考人员感到很不自在,说话的声音只要让主考人员听清就行了。

说敬语有讲究

敬语是一个人身份修养的标志。在社交场合,敬语使用错误,会非常难堪。例如,请别人替你服务时,要加上“请”或“某先生”。尤其是在交谈中,称呼对方的父母,应该说“伯父”“伯母”,直接说“你爸爸”“你妈妈”当然也可以,但缺乏高雅的气质。一个有教养的人,不应该忽略这些。

同样一句话,会因讲法不同,而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例如,前面有人挡住你的去路,如果你说:“让开!让开!我要过去!”或许换来的只是不屑一顾的白眼。如果你能使用敬语,客气地说:“先生,对不起,麻烦您让一下路好吗?”对方一定会马上让开,面带笑容地让你过去。再举个例子,在很挤的公共汽车上,你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若你很自然优雅地向对方道歉,说声:“对不起!”对方再痛,也只是苦笑说:“没关系!”事实上,只要你养成习惯,对别人时常存有尊重的意念,那么,很多矛盾就可以化解,很多事情就可以顺利地解决。

在公共场合说话有讲究

公共场合沟通是在特殊场合中思考问题、交换意见或者达成双方协议的交流,双方地位平等。这些不但要注意谈话的技巧、艺术,交谈的礼仪更为重要。当然不同职业、身份的人其谈吐的方式不尽相同,然而从礼仪上来说,要尽可能避免粗俗,尽量做到讲文明、讲礼貌。通过交谈充分展示出自己优秀的风范。

第一,交谈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诚恳。和别人交谈时必须谦虚、诚恳,并认真听对方讲话,不能轻易打断对方,并尽可能注视对方。假如需要插话,必须先说:“对不起,打断一下,请您把刚才说的内容再重复一次行吗?我还没听懂。”万万不能在对方讲话时心不在焉,精神不振,或做别的事情。例如,有些人一边听对方讲话一边修指甲,这会让对方觉得不受重视;也有些人在对方讲话的时候喜欢闭上眼睛,似听没听,说他没听吧,他可能会突然地打断讲话并提出问题,让讲话的人形成心理压力,措手不及;还有些人别人讲话时,他与身边的人小声议论,或者说悄悄话,这些都是对讲话人的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表现。

第二,谈话要讲究艺术。谈话也要讲究艺术,尽量使言语清晰顺畅,问题的中心突出、语言简明、逻辑性强,从而引起对方的重视。然而有些人不太重视这方面的修养,想说的话心里也不清楚,边说边想,甚至是语无伦次,颠三倒四,让人听了也不能理解。不知道“言不乱发,发必当理”的道理。假如别人听不懂,当然也就无法回答你的问题。因此,在谈话之前必须将要谈的内容想明白。然而无论如何,和别人交谈都必须尊重对方,听别人把话讲完,一定不能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使对方心里感到紧张,便更不知如何说了。

第三,谈话最忌炫耀自己。有些人特意在交际场合炫耀自己。就是不停地说话,而且不让别人有讲话的机会。讲话中总是显耀自己学识渊博,并且自吹自擂、信口雌黄、高谈阔论、旁若无人,为了抬高自己而在言语中时时表现出贬低别人的意思。如果别人不认同他的某些观点或说法,则用尖酸刻薄的话反唇相讥,不给别人留任何情面。其实这种人是比较无知的,而且也不会受欢迎。培根说过:“喜欢炫耀的人是明智之人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羡慕的,谄佞之人所奉承的,并且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语言的奴隶。”像这种交谈一般是不欢而散。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此例并不鲜见。

第四,谈话时,避免冷落旁人。多人共同交谈时,要注意顾及每个人,不冷落任何人,这是一种礼貌。

总而言之,诚恳是交谈的前提,通过亲切、朴实的话语,文雅的举止,从而做到人和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建立和平的交际关系,对于成功必然是有利的。

和异性沟通有讲究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在沟通中不能带有“性别歧视”,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男女有别”,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和处事方式毕竟有很大的差别。充分地了解这一点,对于增加我们沟通的成功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与异性沟通的关键原则只有两条:一是采取肯定和亲切的态度,不要轻易向异性说“不”,因为这样较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二是要显得自信,不要一接触异性就紧张,不能坦然相处。当然,异性沟通时的相互尊重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将会带来不必要的误解。比如,待人热情大方、诚实质朴,本是一种美德,但如果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对任何人都表现出亲热,心直口快,喜欢攀谈,就很可能引起对方的误会,甚至产生某种错误的联想;而男人在单身宿舍里的宣言及女性深闺里的私语,在这种沟通场合都不应轻易“示人”,这不仅是尊重对方,更是自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