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唐宋词史演义
7056600000010

第10章 ○八 潘逍遥长忆钱塘景,林君复沉吟孤屿梅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唐代王勃《滕王阁序》)在盛世中奏响的悲歌尤其让人动情。潘阆就属于这样一个不幸之人,空有一身的才气却是落寞终生。明代王世贞《苏长公外传》收录了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的一首诗:“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霜雪肤。走入帐中寻不见,任他风水满江湖。”这是一个诗谜,谜底是贾岛、李白、罗隐、潘阆四位前朝诗人的名字。这个诗谜当时无人能解,后来,黄州歧亭人陈季常猜出来了。第四句“任他风水满江湖”说的是水中波翻浪卷的意思,谜底就是北宋词人潘阆。

潘阆(?-1009),字逍遥。大名(今河北大名)人。早年混迹于京师,靠卖药为生。宋太宗至道元年(995),经宦官王继恩推荐,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后王继恩犯罪下狱,潘阆受到牵连,被迫隐姓埋名,逃匿于中条山中为僧。一天晚上,他对月伤情,题诗钟楼上说:“散拽禅师来蹴踘,乱拖游女上秋千。”被寺僧所怀疑,不得不离开中条山寺。后来真宗释其罪,除滁州(今安徽滁州)参军。晚年遨游大江南北,过着逍遥自在的隐逸生活。

潘阆为人浪漫,性格豪放,不拘一格。虽然当时的士人大都看不起潘阆,但后人对他的评价却很高。如宋代黄裳在《酒泉子》词跋中说:“潘阆,谪仙人也,放怀湖山,随意吟咏,词翰飘洒,非俗子可仰望。”将潘阆与李太白相提并论,可见后人对其敬慕程度之深,只是时人不了解他罢了,就像庄子一样,宁愿卖履曳尾于途中而终不愿为君主所谋。大抵才气非凡的圣人都会心比天高,于平常人所不能容,因而难免会有悲剧产生。

从潘阆取字“逍遥”中,可以探得此人必是极为风趣。事实也正是如此,有逍遥才会有长乐,这是潘阆的处世之道。潘阆与宋初的古文大家柳开有过一件轶事。据宋代释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端拱年间,柳开外任全州知州,途经扬州。刚好潘阆此时也在此地,两人素有交情,故人远来,潘阆自然要迎送一番。两人来到馆驿,却见门窗紧闭,阴气逼人,十分诡秘。随行的驿吏说:“凡住宿者多不自在,无人居住已数十年。”柳开听后并不害怕,反而来了精神,自言自语地说:“我的文章可以惊鬼神,胆气可以讋夷夏,有什么可害怕的?”当下便命仆人打扫一番住了进去。潘阆心里寻思,哪有人不怕鬼神的道理?便假托有事先走一步,留下柳开独宿此处。潘阆出门时悄悄地告诉驿吏说:“柳公是我的老朋友,常常轻言自炫,今天我要作戏吓他一下,你不要惊怪。”当夜,潘阆身披虎皮,披头散发,打扮成青面獠牙的鬼怪模样,手执大棰,翻墙而入,爬上屋顶,伏在大厅屋脊上俯视着院中。此时月色初霁,柳开正曳剑循阶而行。忽然听见头顶上一声呵斥,有如鬼魅,不禁胆颤心惊。抬头看见一个怪物伏于屋脊上,正要仔细辨认,那怪物又是一声呵斥,柳开骇得面无血色,对那物道:“某假道赴任,暂憩此馆,非有意干忤,幸赐恕之。”潘阆于是细数柳开生平的幽隐不法之事,厉声说:“阴府以汝积戾如此,俾吾持符追摄,便须急行。”那柳开惊得魂飞魄散,急忙跪在地上祈求道:“事诚有之,其如官序未达,家事未了,倘垂恩庇,诚有厚报。”言毕再拜,继之又泣。阆徐曰:“识吾否?”柳曰:“尘土下士,不识圣者。”阆曰:“只我便是潘阆也。”柳开顿时从地上一跃而起,紧握手中之剑,呼潘阆快从梁上下来。潘阆深知柳开平素脾气暴躁,急忙趁机逃遁而去。虽然此事在正史中都不见记载,杜撰的成分很高,却是很好地反映了潘阆这个人的性格,有着顽童之心,亦是真性情也。

潘阆素负才名,造语寒苦清奇。他曾经往来于苏杭,离开杭州后,钱塘观潮的场面还多次入梦,甚至梦醒后仍使他目眩神迷,胆颤心惊。李白在《横江词》中曾经这样写道:“浙江(即钱塘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被后人传为描写钱塘潮的佳句。在李白诗句的启发诱导下,潘阆写了一组《酒泉子》词,最享盛名,因为都是歌咏杭州湖山胜景,描绘杭州风物之美和出游之乐的,故又名《忆余杭》、《忆西湖》。该组词颇具浪漫色彩,笔调清新,多有佳句,如《酒泉子》之十: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词描写钱塘江潮水雄伟壮丽的景色与弄潮儿英勇善泅的无畏气概,激荡着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感情。据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四记载:“临安(今杭州)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潮来之时,只见天边涛头像一条银线,隐隐有隆隆之声。转眼间,那银线变成一堵高墙,咆哮奔腾,雷霆万钧,排山倒海而来。又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观潮”条记载:“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执十面大彩旗,争先鼓勇,迎潮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西子湖自古以来便是温柔之乡风月之地。潘阆滞游杭州,观了钱塘潮,哪有不游西子湖之理。试看其《酒泉子》第三、四首:

长忆西湖,湖上春来无限景。吴姬个个是神仙。竞泛木兰船。楼台簇簇疑蓬岛。野人只合其中老。别来已是二十年。东望眼将穿。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潘阆一别西湖胜景就是二十年,此时已是须发斑白,一颗苍老的心惟对年轻时游历过的杭州西湖眷念不已。他依据自己的回忆将西湖秀美的景致一一再现出来。前一首恰当地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写那宛若仙子的吴越女子乘坐桂棹兰舟在湖中泛游,远处重山掩映的楼阁如同烟雾朦胧的蓬莱仙岛,人好像在画中游,该是一幅多美的山水画图。韦庄《菩萨蛮》说:“游人只合江南老。”潘阆也说:“野人只和其中老。”野人在这里大约是表明自己不受拘束、淡泊明志之意。看来江南的确是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不然我们的这位逍遥浪子也不会为之望眼欲穿了。

后一首通过回忆的手法来描写西湖风物。词人凭楼远眺,看见那散泊于湖中的舟子渔人,心中不免羡慕一番。有水岂能无舟呢,有舟则湖也有了灵性,二者相得益彰。那掩映于秋色中的岛屿,清朗明秀;悠扬的笛声掠过湖面,惊起那宿在水荡中的白鸟,真有“寒塘渡鹤影”之境。慕景思情,词人在浑然间便察觉到了秋意的悲凉。白居易《偶作寄朗之》诗云:“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潘阆极尽相思的正是他朝思暮想的烟雨江南之景。

杭州孤山也曾经留下过潘阆的足迹,其《酒泉子》之五云: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红楼梦》中宝黛初见时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将黛石同女子闺房之物联系起来。而将山形容为眉黛,可见这山亦是极其秀美的。孤山上有寺庙,唐代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诗赞曰:“蓬莱宫在水中央。”此语将孤山寺喻作蓬莱仙宫,大约里面也住着仙人,仙气缭绕。宋代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诗亦云:“阴沉画轴林间寺。”说孤山如山水之画,而孤山寺点缀其中,活景如画,这是一种美的极致。潘阆在寺内看山说“僧房四面向湖开”,他那一瞥便见到有短棹轻舟在西湖水面上如丝般往来。下片“芰荷香喷连云阁”句,应是写的西湖曲院风荷之景。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芙蓉花香当是香飘十里,屈原《离骚》有句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芰即为菱叶,穿上这样的衣裳,果真是香草美人。寺阁檐下的铎铃在晚风的吹拂下叮当作响,湖上各种美景当是应有尽有了。然而,转笔之间,词人回到了现实之中,顿觉浊气污人,由此而生出一番惆怅。

潘阆的词善于描写山光水色,给人一种情新明快的感受,体现了宋初令词创作在意境、题材上的扩大和演进。宋代杨湜《古今词话》称赞说:“潘逍遥狂放不羁,往往有出尘之语。”他自制的数首《酒泉子》被后人推崇备至,苏轼亲自把它们写在玉堂屏风之上而时时诵读,石介则请人将它绘成图画悬挂在书房墙壁上而时时赏玩。能够得到北宋两位文坛巨擘的赏识,潘阆何其幸哉!

附注: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收录潘阆词10首。

***

所谓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首先是“士”,然后才是“隐”而不仕。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真正隐逸的人并不多。东晋的陶渊明算得上一个。在以后的几百年间,宋朝又出了一个林和靖。唐代虽然有众多隐逸之人,但大都是奔着终南捷径而来,时宦时隐,根本没有陶潜、林逋两人纯粹,他们才是真隐士自风liu。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学,恬淡好古,不慕荣华富贵。曾在江淮一带漫游,后隐居西湖孤山(又名孤屿)。虽然二十来年足迹不到城市,却是声闻天下,引得许多士大夫前往西湖拜访他。转运使陈尧佐以其名上闻朝廷,真宗诏“赐粟帛,长吏岁时劳问”。他终身未娶,种梅养鹤为伴,人称“西湖处士”。他死后,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林逋是宋初著名的隐逸诗人,其诗以表现隐居生活和闲适心情为主,自写胸臆,风格清淡高远。他在诗中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他又极爱梅花,写了许多歌咏西湖梅花的诗歌,曾经广为传诵,以至后人提到咏梅的好诗总是忘不了他。梅尧臣曾经为他的诗集作序,说读他的诗“令人忘百事”,“时人贵重甚于宝玉”。欧阳修还说过自林逋去世以后,“湖山寂寥,未有继者”(《归田录》卷二),这些都可以见出对他的仰慕。最能概括林逋生平和影响的是南宋吴锡畴《林和靖墓》诗:“遗稿曾无封禅文,鹤归何处认孤坟。清风千载梅花共,说著梅花定说君。”“清风”二字最能概括林逋的生平,也最能代表后世对他的评价。

钱塘自古繁华,林逋即生于此地。他素来喜爱卧龙先生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话,并引以为诫。林逋后来隐居于西子湖畔的孤山之上,梅妻鹤子,做着他的高士。松风明月之下潇潇抚琴,他奏的是平沙落雁;西湖孤山之间姣姣度曲,他歌的是高山流水。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他穿着那素淡的羽衣,在明月清辉中留下一抹孤影,仿佛成了仙人。

林逋选择山林是因为他看不惯那世事浊人。据《宋史》记载,澶州一战,真宗亲历,宋军大胜,契丹乞盟,真宗许之,而后与其订立澶渊之盟,正是这盟约让大宋国威风扫地。真宗为了挽回颜面,便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造出“天书降临之事”。此事的经过是:皇城司奏言,守卒徐荣见左承天门南鸱尾上,有黄帛着地,约长二丈,为此奏闻。真宗听后也说,去年冬月庚寅日夜半,室中忽然有异,见一神人星冠绛衣,语于真宗,谓将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说完即刻不见。后来寻找天书,发现承天门处果然有缄物如书卷,外用青缕缠住,封处隐隐有字。书有黄字三幅,即《语类》、《洪范》和《道德经》。真宗见到天书,遂决议作封禅事。朝廷炮制出天书事件,是为了显示真宗乃是真命天子,封禅实在是为了稳定民心,声压四海。封禅之事引来那些文人大献谄媚之言,只要一纸一书便可得到官职。满腹诗书的林逋,一眼就看出真宗及朝臣的用意,不过是混人耳目,骗骗那些市井之徒罢了。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便投向了孤山,做了隐士,正应了屈原那句“举世皆浊惟我独清,众人皆醉惟我独醒”。

林逋在当时颇有声名,大文人梅尧臣和欧阳修都为其至交。梅尧臣说他“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淡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后人称其诗秀雅俊逸,有唐人诗风。清代大才子纪昀尤其欣赏他的一句“鹤闲临水立,蜂懒于花疏”,说它是景中有人,景中有画。当时,林逋的才气不胫而走,真宗诏赐粟帛,长吏岁时劳问;仁宗在他死后赐谥号曰“和靖先生”。如此殊荣,多少文人墨客终生向慕而不可得,林逋却做出了隐士的潇洒。

林逋极其爱梅,并以梅自喻,更写出了咏梅的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在孤山上遍植梅花,使自己置身于花香鸟语之中。此举得到了后人的赞许,元代的余谦在孤山上复植梅花数百株,明朝的张鼎和张岱也在此补种过梅花,清朝的林则徐来杭州时则栽梅百数,并题联说:“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此事世世代代相沿不殆,由此孤山亦不再孤独。

清代彭孙遹《金粟词话》说:“林处士梅妻鹤子,可称千古高风矣。乃其惜别词,如《长相思》一阕,何等风致,闲情一赋,讵必玉瑕珠玑耶?”林逋作词清新,用语澄静高逸,堪称风致。《长相思》是林逋仅存下来的三首词中最有名的一篇,流传甚广: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逋虽然终身未娶,并不意味着他没有经历过男女情爱,这首词体验之真切、构思之新颖,确实是有感而发的。据说林逋年轻时曾与一位女子两情相悦。那女子生得美若西施,到了及笄之年,来女子家提亲的人络绎不绝。林逋与此女子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莺歌燕舞的西湖之滨相识。才子佳人,一见倾心,西子湖畔留下了两人徜徉的身影;夕阳晚照,好风如水,一对倩影惹得游人伫足观看。然而事情终究不遂人愿,因为林逋家境贫寒,女子的父母将女儿嫁与一个商贾富户,林逋当然是黯然神伤,凄伤不已,他惟有离开这个伤心之地。此词描述的就是这两情相悦的男女双方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和别后的刻骨相思。上片写行人坐船离去,一程又一程,两岸青山在迎接着离人,它们哪里知道这对情人内心的离别之情呢?下片写分别时刻终于到来,两人再也忍不住咽下无数的泪水。古时风俗,男女定情,常以香罗丝带结成菱形的回文连成同心结,象征定情。词中叠句的节奏、比兴手法的运用、构思的巧妙,都汲取了民歌的风韵,在格调上与中唐文人词相近,而与《花间》词的香软词风异趣。

相传宋仁宗天圣年间的一个冬天,梅尧臣来孤山访问林逋,两个人在山中燃起凋落的枯叶煮酒论词,浅斟低酌。林逋曾填写了一首《点绛唇》,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称此词“为咏草之美者”:

金谷年年,乱生*谁为主。馀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江淹《别赋》有句云:“送客金谷。”《金谷诗序》记载西晋的石崇在金谷涧为征西将军王诩饯行,金谷遂成典故,即送别之地。乱生*,空有一种荒芜破败之感。唐代杜牧《金谷园》诗云:“流水无情草自春。”与此词的意蕴极其相似。春草一片葱郁,却看见了落花,花总是和雨连在一起的,一蓑烟雨,满眼凄迷。不知什么时候在这淅沥的雨声中,奏响了伤情的离歌?

林逋素来喜欢梅花,曾经写了一首咏梅词《霜天晓角》:

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

梦绝。金兽爇。晓寒兰烬灭。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

这是一首抒情词,侧重于写词人对梅花的赏爱。上片开头两句用“冰清霜洁”形容梅花的品格。后三句写笛声,通过“玉龙三弄”写人对梅花的赏爱和赞美。良宵淡月之时,夜浓梅开之际,站在一片素白的梅花丛中,林逋吹起了他的长笛。“玉龙三弄”即《梅花三弄》,又称为《梅花引》、《梅花曲》或《玉妃引》,此曲乃是由晋代名士恒伊所制,歌咏梅花的高洁。林逋吹的笛声悠扬婉转,连那挂在树梢上的明月都为之动容。下片写词人对梅花的情感。一夜梦好,金兽香炉中所燃的兰香沁人心脾。晨起之时卷起珠帘,不觉昨夜竟然飘洒过雪花,满覆阶前,与枝头的梅花相映生辉,呈现出一片冰清玉洁的世界。

说到咏梅,不得不提到林逋的那首千古名诗《山园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近代王国维评价这首诗“得梅之神韵”,北宋王士朋说它“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而南宋辛弃疾则奉劝文人墨客休要草草赋梅,如同唐代李白看到崔颢的《黄鹤楼》诗而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一样。

宋被元灭时,一个叫杨琏真伽的番僧盗掘了宋代帝后的陵墓,同时也将受到真宗、仁宗看重的林逋墓掘开,但里面只有砚一方、笔一支。林逋没有带走一丝俗世的繁华,他就是这样的真正的高士。《红楼梦》十二支曲之一的《枉凝眉》咏叹钗黛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我们可以将它稍作修改来评价林逋: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君寂寞林。

附注: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收录林逋词3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