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我在宋朝的日子
7128600000020

第20章 苗刘兵变(一)

建炎三年,从应天府逃到杭州负责断后的王渊将军在抗金途中,把战船拿来运送自己的财宝,致使数万宋兵及战马失陷敌营,当时老百姓便口口相传“船上的财宝都是王渊在平定陈通时,滥杀人民搜刮而来的”。而行军过程中,康履等宦官也仗着赵构的宠信作威作福,强占民宅。随军的扈从统制苗傅愤恨不平的说:“官家颠沛流离至此,那些人居然还敢如此。”手下张逵也故意激他说:“若能杀死王渊及那群宦官,则大家都可以过好日子,朝廷又怎么会加罪于我们呢?”

其实,王渊本应受到严厉处罚,但因他交结宦官,高宗只免了他枢密使的职位,没有作出其它严厉的处分,激起许多军官及士大夫的不满。苗傅自恃其家族护卫赵构功劳很大,不满王渊的扶摇直上,威州刺史刘正彦虽是王渊提拔的,却也不满王渊征召他的士兵,加上两人都看不惯王渊和宦官的作威作福,便在军中散播不满的情绪。由于军中大多是华北人,也厌恶宦官,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苗傅与幕僚王世修及王钧甫、张逵、马柔吉率领的“赤心军”议定,先杀了王渊,再除去宦官。于是他们告知王渊临安县境有盗贼,希望王渊同意他出动部队。

隔天,苗傅和刘正彦在城北桥下埋伏兵士,等王渊退朝时,将其拖下马,刘正彦将其亲手杀死,随后包围了康履的住处,大肆捕杀宦官,并挂著王渊的首级,率军围住临时“行在”兵临城下,这时高宗赵构也渐渐得到叛乱的消息,守宫门的中军统制吴湛和叛军勾结,引导苗傅的手下进城,高喊“苗傅不负国,只为天下除害。”杭州知州康允之带着百官,请宋高宗到城楼上安定军民,否则无法停止叛乱。

高宗登上城楼,凭栏质问苗傅带兵造反的原因,苗傅见了高宗,仍然山呼下拜,随即厉声指责高宗信任宦官,结交宦官就可获得高位,汪伯彦、黄潜善昏庸误国却尚未流放,王渊遇敌时不能有效抵抗,却因结交康履而得到枢密的高位,自己立功不少,却只在偏远的郡担任团练,并表示已经杀了王渊和在外的宦官,要求高宗杀了康履、蓝圭、曾择三个最嚣张的宦官以谢三军。

高宗心知此刻兵都在他们手里,韩世忠、岳飞、张浚、刘光世、宗泽等人都在外地抵御金兵,一时肯定无法回援,只好回答,若宦官有过错可将他们流放海岛,并随即任命苗傅为承宣使及御营都统制,刘正彦为观察使及御营副都统制,希望政变就此平息。

但是叛军并不是那么好打发的,苗傅高喊:“如果我只想升官,只要贿赂宦官就好了,何必来此?”

高宗询问身边近臣的意见,浙西安抚司主管时希孟说灾祸是由宦官造成的,若不把宦官全杀了就无法平息。高宗念及素日主仆之情,踌躇不言。军器监叶宗谔说:“陛下何必珍惜康履?”高宗只好用竹篮将康履垂吊下城交给叛军。

康履甫一降落,马上遭到叛军腰斩,高宗从城头俯视下去,唯见地面上血红一片,人的肢体分为两段,似乎还在地上移动着,不觉感到一阵恶心。苗、刘等又在城下喊道:“陛下的地位来路不正,以后如果钦宗归来,将何以自处?”

高宗知道他们要狮子大开口了,如此城上对答实在不成体统,便派宰相朱胜非下城和叛军谈判。苗傅、刘正彦请求隆祐太后(即当日张邦昌请来的孟太后)来垂帘听政,与金国议和,高宗只好答应,下诏请隆祐太后垂帘听政。苗、刘二人听说要求如此轻易被答应,竟拒绝下拜,进一步要求高宗退位,册立当初康王与一侍女所生的皇太子赵旉为帝,张逵还引用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要求今日之事应以社稷百姓为重。群臣议论纷纷,有的支持高宗接受退位的条件,有的大力斥责叛军。时值二月,春寒料峭,高宗坐在城楼光秃秃的竹椅上,连坐褥都没有。派人去请太后时,他从椅子上立起来,不再就坐,百官请他上坐,他表示:“我已经不配坐这个座位了”。

此时我正在内室给隆祐太后请平安脉。隆祐太后望着我认真的小圆脸,笑道:“妮子不必如此一板一眼,老身活了这么大岁数,要是真有什么三灾九病的,也没有什么可怨了。”

我闻言道:“太后为何说这样的话,您历经三朝,显见的比别人有福气的多。”

隆祐太后豁达一笑:“所谓有福气也不过是能忍,忍着忍着,旁人都去了,反倒是我出头了。”

我听了这话,心下颇生同情。听过爹爹提及隆祐太后,当年她本是宋哲宗的皇后,温婉贤淑,心地善良。初始,帝后感情和睦,皇后还生下了两个女儿。可后宫素来是新人辈出的地方,哲宗有了新人,自然就渐渐厌恶起旧人,到了最后,听信新欢挑唆,竟然把皇后废了。

当时这件事在朝堂上引起极大的震动,大臣们纷纷劝阻皇帝,有人甚至上书言辞激烈,指责皇帝是昏君。事情平息后,皇帝的声誉也遭到了极大的损坏,再加上新旧两党倾轧,体弱的皇帝便早早驾鹤西去。

废后孟氏被赶出宫,在一所道观里带发修行,后来道观失火,竟连立足之地也没了,只好暂时栖息在亲戚家的一间小屋子内。直到徽、钦二帝被俘,赵构南逃,这才被张邦昌想起,重新尊为太后。

宫人前来报告情况,隆祐太后从椅子上站起,脸上笑容褪去,恨声道:“城外叛军竟然如此放肆?”

宫人道:“太后,事已如此,还请太后速去主持大局!”

隆祐太后冷笑道:“我自然要去,我要好好看看那帮小毛孩子有多大本事!”她回首向我说:“妮子,你不是贪生怕死的人,你也来吧,来看看那帮叛军可恶的嘴脸!”

她和我登了楼,不见叛军,对赵构说希望直接出城安抚叛军,百官皆认为此举危险,担心叛军挟持太后,朱胜非力排众议,说叛军必不敢如此,反而可借此看出他们的企图。于是太后乘轿,我步行相陪出城,苗傅、刘正彦下拜说:“百姓无辜,生灵涂炭,希望太后出来稳定局面。”

太后说道:“徽宗皇帝任用奸臣,随意更改祖宗法度,又妄图与金联合灭辽国,才造成了今日的局面,当今皇帝神武英明,只是被奸臣汪伯彦、黄潜善所贻误,现在两人也都被放逐了,你们难道不知道吗?”

苗傅强硬的说:“我们已经讨论好了,决定不可更改。”

太后说:“既然如此,那我和当今皇上一同执政。”苗傅却坚持要废掉高宗,册立幼子赵敷,太后表示就算是承平之时,以一妇人和幼子也难以执政,更何况当时正值与金国的战争,苗傅等则软硬兼施,先是说如果太后不从,他们要当场杀死太后和我,后来又威胁三军可能生变,并要求在场的宰相朱胜非表达意见,朱胜非无法回答,正好高宗派颜岐前来,奏太后说:“皇上已经同意了叛军的条件,请太后下诏。”

太后仍不愿意,苗傅等则更加仓狂,胁迫太后赶紧决定,言语之间更加不客气。

朱胜非回到城楼上告知高宗,高宗知道事已无法挽回,只好同意禅让君位,朱胜非在一旁哭泣,说自己身为宰相应下楼大骂叛军,以死谢罪。高宗屏退左右后说道:“且看事情如何发展,如果失败再死也不迟”。于是命令朱胜非向苗傅宣布让位的条件,一是要像对禅位的宋徽宗一样对待让位的高宗,供奉需丰厚;二是让位之后事情要听太后及即位的幼君处置;三是下诏完毕后就和部队回到营区;四是约束军士,不可抢掠纵火、骚扰百姓。

苗傅答应,高宗随即下诏逊位,令兵部侍郎李邴起草诏书,表示“自即位以来,强敌欺凌都是因为自己而来,不忍生灵涂炭,我宣布退位,希望敌国能休兵和好。”并派朱胜非下城宣读诏书,宣诏完毕,叛军即退去,喧闹于市集并大叫“天下太平了!”杭州知州恐怕叛军乘势屠杀百姓,出城慰抚百姓。

当天高宗就前往显忠寺,我望着他冰着一张脸,神情麻木的进入轿子,撤去了皇帝享有的所有仪仗、圣器,身边的侍从也少了一大批,不觉替他心酸。待要上前跟随,李荣却上前口传旨意,要我好好服侍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