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谁写的论语
8156400000126

第126章 雍也6.24

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齐国和鲁国,周分封的两个诸侯国。齐国的始封国君是姜尚姜子牙,鲁国始封的国君是周公旦。本来就是一家亲。齐、鲁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鲁文化代表了周文化。

先看看宋代先贤如何理解这句话。

朱熹说:孔子之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余习。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但人亡政息,不能无废坠尔。道,则先王之道也。言二国之政俗有美恶,故其变而之道有难易。程颐说:“夫子之时,齐强鲁弱,孰不以为齐胜鲁也,然鲁犹存周公之法制。齐由桓公之霸,为从简尚功之治,太公之遗法变易尽矣,故一变乃能至鲁。鲁则修举废坠而已,一变则至于先王之道也。”朱熹认为:二国之俗,惟夫子为能变之而不得试。然因其言以考之,则其施为缓急之序,亦略可见矣。

邢昺说:此章言齐、鲁有太公、周公之馀化,太公大贤,周公圣人,今其政教虽衰,若有明君兴之,齐可一变使如于鲁,鲁可一变使如于大道行之时也。

“齐一变,至于鲁”,说明齐国和鲁国同宗同源,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等政策和鲁国差异不大,稍加改变,就和鲁国一样了。

“鲁一变,至于道”,说明在孔子眼里,鲁国传承的文化离天下“大道”很接近。朱熹的解释,孔子知道如何变,但苦于不在其位,无法施其政。

孔子的社会理想和抱负,归根结底就是“至于道”。

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李零的《丧家狗》,解释这句话时,二位都提到了“孔子开历史倒车”,要退回西周,根本行不通的事。不知道二位高人对于今天世界,持何种看法,他们的理想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实现理想的路线图又是如何谋划的?行得通吗?呵呵。

不开历史倒车、勇往直前的我们,近百年来把历史这辆车开的怎么样呢?战争不再光顾我们了吗?再也没有灾难、贫穷、饥饿了吗?打倒旧文化后人的精神面貌、文明水平更上一层楼了吗?与自然争锋我们占了上风了吗?社会丑恶现象都自然消亡了吗?呵呵。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尚怀古,今人尚贬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