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谁写的论语
8156400000021

第21章 为政2.7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着,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的弟子。孟孙父子问完孝,子游也来凑热闹。当然,问题的时间跨度不得而知,《论语》的编撰者把问题归类进行比较而已。这种归类,一方面展现夫子的因材施教,一方面也展现出《论语》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之史学精神,孔子的回答,实际指出了不同问孝者在孝行某方面的缺失,虽然问答没有进行人物简介和背景交代,但问孝者在孝行方面的优缺点一览无余。

子游问孝,孔子指出“养而不敬,养父母和养犬马有区别吗”?这个问题拿到今天,仍不失为热点话题。

孔子对人生不但做终极提问的解答,人活着为了啥?为了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还对人生的世俗提问做解答,人应该如何活着?学,仁、礼、信、孝。

说起儒家文化,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孝,个人觉得少了一下最重要的统领,就是《论语》开篇的“学”。只有把学放归本位,作为统领,才是孔子的思想精髓,动态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的。仁义礼智信孝的时代特征与展现,在不断学习中丰富、取舍、完善。孔子总结人生,也是从“吾十有五志于学”(为政2.4)开始的,继而强调“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5.28),学有所成则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7.1)。

有点扯远了。接着说养和敬。孔子那个时代,除了士以上阶层,估计还没有全民退休养老金政策。所以养老问题都是子女解决,俗话“养儿防老”。子游问孝,肯定不是单刀直入,没有任何铺垫,唐突问老师问题。应该是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像唠家常一样和孔子交流,说自己对父母如何尽孝,按时供养食物,确保老人吃饱穿暖云云。孔老师呢,听了子游自我介绍,再结合上日常对子游的了解掌握、耳闻目睹,提出:“赡养父母,不能等同养马以劳用,养犬狗以护院,呼来喝去,以畜视之。而是要有敬重之心,满怀感恩之情,善待父母。”

《孟子·尽心篇》,孟子曰:”食而不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意思人爱吃猪肉并知道猪肉香,但并不爱猪;人喜爱宝马良犬,但并不尊敬之,而是畜养起来。

孟子要是知道二十一世纪华夏文明的今天,有的人养宠物狗的爱敬交加胜过爱敬父母的话,估计胡子都得气歪了。

父母年迈,归于孩童,腿脚不灵便了,吃饭和孩子一样开始往衣服裤子上沥拉了,脑子也犯开糊涂了,话语也不投机了,不招人待见了。提到孝,子女反哺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人伦,天经地义;如果加一份爱敬,多一份父母曾经对我们的耐心,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