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谁写的论语
8156400000262

第262章 宪问14.23

14.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何谓“上达和下达”,如今汉语少有如此表述,有“下达”文件、通知的说法,却也不与此处孔子所言同意义。

有人说:“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污下。”不说谁说的,大家也一看便知,“天理,人欲”,你懂的。

邢昺说:此章言君子小人所晓达不同也。本为上,谓德义也。末为下,谓财利也。言君子达于德义,小人达于财利。

南怀瑾:这两句话,大家都知道,经常引用,已变成成语了。自古以来,对于上达与下达的解释各有各的观点。综合一般的观点来解释,所谓“上达”,以现在思想的习惯而言,就是比较形而上的、升华的。所谓“下达”,就是比较现实的、卑下的。深入一点说,君子与小人,在春秋战国时代,尤其在孔子言论中,经常提出来作为一个对比的名称。因为真正研究学问,真正搞思想是少数人的事。有许多人尽管在读书,但并不一定在研究学问,而只是在求知识;尽管有人在搞思想,但并不一定在研究思想本身,不是研究哲学的问题。研究思想怎么来的,牵涉到形而上哲学的问题。形而上可以说是上达;形而下、现实的、浅近的就是下达。“达”就是通达,这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过去的习惯,问人读书的情形,不问他读了什么书,有没有文凭学位,只问读通达了没。再说,“上达”,也可以解释为有高明的远见。“下达”,便是比较浅近,只重于现实的低视。

李泽厚的【译】:孔子说,“君子大处成功,小人小事成功。【注】《康注》:君子尊鬼神,由清明而进至于穷理尽性以合天。小人用体魄,由昏浊而日污,下至于纵欲作孽而速戾。《集释》[皇疏]:上达者,达于仁义也。下达,曾达于财利。[焦氏笔乘]问:上达下达。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二物也。君子见性,故不得有,但见其道,而不见其器。小人执相,故不得无,但见其器,而不见其道。[论语稽]:人天生而为君子者,亦天生而为小人者,譬之一路,行而上为君子,行而下为小人。【记】注疏解说甚多,大都以为所谓“上下”者,即义、利也。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同。“达”亦可译作“成功”,即“君子大成功,小人小成功”,君子成功大事,小人成功小事。

李零说:“君子上达”是达于天命,“小人下达”是达于眼前利益。

我在想:如果这是一句语文释义考试题,标准答案如何制定呢?或者说如何“指定”呢?面对这道题,我如何作答呢?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达者,通达也。君子于“上”通达,小人于“下”通达。上、下乃是句义要害,“上、下”指示字也,中间一横,表示标准;一竖,表示方向;一点(顿)表位置。“一横、一竖、一顿”中,“一横”是要义,标准之上是君子“达”的空间和范围,标准之下是小人“达”的空间和范围。标准一致才好区分君子与小人,如果如邢昺所言君子的标准是德义,小人的标准是财利,如何比较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并非与财利无关。朱熹也是君子与小人两套标准,君子“循天理”,小人“殉人欲”,其实君子也有“七情六欲”,只不过“发乎情,止乎礼”。南怀瑾讲的“上达”乃高明的远见,“下达”是只重于现实的低视。这里南怀瑾提出的标准是一个~视力,视力好的是君子,视力差的是小人。李泽厚的标准也是一个~体积,“上”是“大”,“下”是“小”,“君子大处成功,小人小事成功”。李零是两套标准,君子的“上”是“天命”,小人的“下”是“眼前利益”。换了我呢,主张一个标准,“一横”是什么呢?“一横”为“仁”,比较好,“仁”上为君子,“仁”下为小人。君子在“仁”之上,通达;小人在“仁”之下,通达。“仁的”及格线、标准线是什么呢?参看《论语》中的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