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黑白盐
835800000022

第22章 罪证 (2)

贾刚把头转向她:“首先看你的态度,再看你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

姚仕珍拍着自己的头,后悔莫及:“都怪我为了多赚几个臭钱,上了那个长颈鹿的当。”

“哪个长颈鹿?”朱正峰大声问。

“是个私盐贩子,个子高,脖子长,经常穿风衣,戴茶色眼镜,大家都叫他长颈鹿。”

贾刚问:“你在他那里进的私盐?”

姚仕珍答:“以前我一直在盐业公司进盐。今年6月份长颈鹿主动找上门来,他说他卖给我盐,每吨比盐业公司便宜200元,而且盐卖完了,才给他付款。我想有这样的好事为啥不干,我就在他那里进了一吨盐。哪知道便宜没好货,还惹来一身祸。”

贾刚又问:“你说的是不是真话。”

“我要是说了半句假话,任你们打,任你们杀。”

朱正峰问:“你最近见过长颈鹿没有?”

“那天晚上把盐给我拉来后,就没有见到过他,货款也没来收。”

贾刚气愤地说:“又是这个作恶多端的长颈鹿干的,一定要抓住他!”

黄昏。太阳疲倦地靠在山巅上,橙黄的余晖洒落下来,给大地涂抹了一层斑斓的色彩。一群浸透落霞的乌鸦,在双岭市公墓上空盘旋着,凄婉地叫着。

任总带着邱浩成和稽查处的同志,来到卫东的墓碑前,他把一束鲜花放在墓前,深深地三鞠躬。大家都默默地把手中的鲜花放在墓前,含着悲痛的泪水依依不舍地离开。

走出墓地,任总沉痛地对邱浩成说:“在这次集中整治中,全省共伤亡15名稽查员,其中,牺牲一名,重伤一名,都发生在双岭市。老邱,我愈来愈感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管理好盐政市场,任务很艰巨。”

“我们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是几省交界的边远山区,历来是私盐泛滥的重灾区。我在思考,即使这次把这一批违法犯罪人员都全部惩治了,今后可能还会出现私盐犯罪,其手段将更加隐蔽,查处难度更大。”邱浩成说。

“因为食盐属特殊商品,私盐会带来丰厚的利润,就会诱发一些人的犯罪欲望。我们盐政稽查人员必须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还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战斗力。”

“有的群众对私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在查缉时不配合。”

“需要宣传教育,增强查缉工作的透明度。”

“这起案件破获后,我要组织全市各支公司深入到村社和农户家里,以案讲法,搞一次声势浩大的宣传教育活动。”

“这个办法很好,你搞出经验后,在全省盐政系统推广。”

邱浩成和李志云来到革兰大厦,敲开了周文革的办公室。李倩在办公室操作电脑,她抬起头突然认出了他俩,站起来迎上去:“请坐。邱处、李科,你们找周董?”

“你是……”邱浩成仔细打量着李倩。

“我是集团办公室负责人李倩。”

“我们想见见周董事长。”邱浩成说。

“如果你们不忙,可以等一会儿。”

“他出差了?”邱浩成注视着里间办公室。

“没有。”李倩思索了片刻,“你们找他有急事?”

“对,我们找他了解一些重要情况。”李志云恳切地说。

李倩放低声音:“现在他正在别墅和朱洪明谈事。千万不能说是我告诉你们的。”

“李小姐,谢谢你,我们不会出卖朋友。”邱浩成笑着说。

邱浩成走出革兰大厦,驾车朝周文革的别墅驶去。他凝视前方,车速很慢,看了一眼坐在副驾位上的李志云:“志云,我有预感,李倩有可能是那个神秘的绿水。”

“有何依据?”

“她是办公室主任,知道革兰集团的许多事,今天又给了我们一些暗示。从这些现象来综合分析,她就像绿水。”

“周文革在安排办公室这些要害部门的人时,应该挑选他信得过的,忠实于他的。”李志云对邱浩成的推测持怀疑态度。

“也许有秘密中的秘密。”

“但愿李倩就是绿水。”

车在别墅前停下。李志云按了可视门铃,传来浑厚的男子声音:“你是谁?”

“盐政稽查处的,找周董事长。”

门被自动开启。朱洪明站在楼梯口,横着脸:“周董在楼上,要找他就上楼来。”

邱浩成和李志云上到二楼,周文革仰靠在软皮沙发里,叼着烟:“老邱,我的别墅里没有工业盐和食用盐,你们兴冲冲地来,只能是大失所望。”

“老周,为啥我们每次见面都说盐,今天要换个话题。”邱浩成看着客厅墙上周文革手书的一首诗,毛笔字虽然没有书法味,但裱得精致,还装着镜框。他默咏了一遍:梅花安定广陵兼,膏火来源总是盐。

书院学堂原不别,挹兹注彼究何嫌。

周文革站起来:“我的书法虽然不及你,但是我用的这首诗的内涵很深沉,有许多人看了不解其中味。”

邱浩成知道周文革在卖弄他的盐文化,也暗示出他的潜意识,必须击中他的要害:“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的《再续扬州竹枝词劫余稿》,描述的是当时两淮盐商们贩卖私盐发了财,为了装潢门面,大办书院,以示自己的儒雅之气。”

“哈哈,邱兄,你真不愧为双岭市的盐政一把手,如此精通盐文化。像你这样的行家里手,不仅在我市是独一无二,就是在全中国也是屈指可数。”周文革显得有些做作。

“我还了解古代许多靠私盐发财的封建官僚,他们的资本积累就是盐利。《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当时两淮巡盐御史,使曹家成为倾国财主,但是好景不长,终成红楼一梦。”邱浩成表情遗憾。

周文革知道邱浩成在含沙射影地讥讽他,也不示弱:“曹家虽然由兴到衰,毕竟风光九州,皇帝几次南巡,下榻其家。地方的达官贵人也对曹寅点头哈腰,言听计从。为什么?因为曹家有钱!”

“曹家金银满仓,荣华富贵,金钱铺成金光大道直通朝廷,不义之财,必遭报应。”

周文革心里很不是滋味,又不便发火,他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中国的盐文化博大精深,以后有时间我们再专题讨论。如果你没有其他事,我就要下逐客令了。”

“难得来一趟你这豪华别墅,也算我开阔了眼界,多一分钟,多长一分见识。”邱浩成挖苦道。

“老邱,我们俩订个规矩,从今以后我俩见面,都不兜圈子,有话直说。”周文革已经深深领教了邱浩成打嘴仗的功夫,他甘拜下风。

“哈哈,好哇,我也有这个愿望。有件事我们就开门见山。”他示意李志云,“李科长,你讲。”

李志云表情严肃:“革兰化工厂采购员冯文仁和李生华,在采购工业盐时,有违反盐政管理的行为,我们要找他俩了解有关情况。”

周文革故作吃惊:“有这种事?朱洪明副总,你管理的化工厂有这两个人吗?”

朱洪明漫不经心地回答:“有这两个人。”

“你立即通知他俩回来,积极配合盐政部门把事情查清楚!”周文革命令道。

朱洪明吸了口烟,慢慢地喷出:“周董,你忘了。今年初我就辞退了他俩,文件还是你签的。”

周文革拍了拍头:“我把这件事真的搞忘记了。冯文仁和李生华早就不在化工厂了,现在他俩的行为与革兰集团毫无关系。对不起二位。”

“据我们了解冯文仁和李生华是前几天才离开革兰的。”邱浩成紧紧追问。

“道听途说没用,有文字依据吗?”周文革指着朱洪明,“你去化工厂把辞退文件找来,给老邱过目。”

“文件不看了。目前市场上造假的东西很多,有时真假难辨。其实瞒天过海的手法也不是新鲜伎俩。”邱浩成审视着朱洪明。

“哈哈。中国正在走向法制,什么事都要讲证据。主观臆断,人云亦云,是愚蠢的做法。

”周文革冷笑着。

“毁灭证据,嫁祸于人,必将自取灭亡。”邱浩成示意李志云,“我们走。”

“我们会找到证据。”李志云气愤地说。

走出别墅,邱浩成对李志云说:“周文革和朱洪明这场双簧演得漏洞百出,朱洪明是个愚笨的表演者。你通知朱正峰,我建议对朱洪明采取侦查措施。”

“对,在他身上开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