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108个江湖阅历
847100000034

第34章 众人皆醉我独醒——识别江湖中的消费陷阱 (2)

其次,要做好购物规划。由于在网络上购物,不像拿着钞票去买东西,总感觉没花钱一样,所以建议当你每团购一次,就在本子上记录一次价格,规定的时限等。这样每次买的时候你都能对自己本月的花销有一个了解,而且也对自己买的东西有一个了解,再买下一件商品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是否有必要。

江湖阅历88:刷卡,你心疼了吗?

当我们用现金购物时,紧随其后的付款动作抵消了购物的快乐。而在信用卡消费中,实际的现金支付远在物品入囊之后,从而削弱甚至麻痹了金钱减少的痛苦。信用卡是一把双刃剑:它让你我方便购物,提前享受,但如果使用过度,则会让购物行为变为心情恐怖行动。

“卡奴”的问题现在越来越明显了,人们为何会刷卡失控呢?

首先,消费者误把信用额度当成消费实力。信用卡的主要功能,是用来代替你我已拥有的金钱,也就是一种辅助的支付工具。然而许多人却把属于债务范畴的信用额度,误以为是自己的消费实力,当做收入来使用。这么做,就会糊里糊涂地透支自我的经济实力,下场当然大大不妙。

其次,心理账户作祟。专家们发现你我会有两个账户,一个是经济账户,另一个则是心理账户。经济账户就是实际金钱的进出状况。而在心理账户中,你我对每一块钱并非一视同仁,会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会依据不同来源、不同去处,采取不同的态度及做法。

信用卡支出的心理账户,其运作的方式就与现金支出的心理账户有所不同。因而我们往往认为,刷卡的付出,会小于现金的付出。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给予受试者一张餐馆菜单,让其点餐。其中一半的受试者可用信用卡消费,另一半则只能支付现金。结果发现,使用信用卡付账的受试者,他们的食物消费大大超出支付现金的人。可见,人们在花费现金时,要比使用信用卡支付时谨慎得多。

当我们把心仪的物品购买到手时,紧随其后的付款动作往往让人感到心中疼痛,从而抵消了购物的快乐,甚至让人否决掉自己最初的购买意向。在现金消费中,购物与付款两个步骤紧密相连,因而钱款支出的疼痛尤为强烈。而在信用卡消费中,实际的现金支付远在物品入囊之后,从而削弱甚至麻痹了金钱减少的痛苦。

所以,支付金钱的方式越直接,付账的痛苦就越大。信用卡作为最不直接的支付方式,甚至在心理上会产生“不过是个签名游戏”的感觉,当然容易造成过度消费。这也是为何许多商家都希望客户能购买会员卡,因为这么一来,只有第一次掏腰包时会心痛,之后,不过就是数字加减的游戏,当然消费起来就会大手大脚。这也就是为何若要现金请客,很多人都会再三斟酌,但若手上有已付费的会员储值卡,则就一拍胸脯,爽快地说:“兄弟我包了!”

使用信用卡消费,刷卡时痛快潇洒,还款时却心疼万分。然而,若你我再次遇上心仪的物品,却还总是“为了痛快,忘了心痛”,该怎么做,才能跳出这个危机重重的怪圈?

如果你想摆脱这一困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换个心理账户,直接使用现金。这么一来,就会对自己所支付的花费有更真实的感受和估量,消费也就能更加理智。

若是你对信用卡的依赖性很大,那么在潇洒刷卡前,不妨稍停半分钟,在心中默默计算一下,自己即将入手的宝贝,究竟要花你多少钱。同时,也请在头脑中想象一下,你需要为此掏出多少张大钞。那么当你再次入手时,就能对消费有更精准的判断了。

江湖阅历89:吃饭,你中招了吗?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外边和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餐馆会“算错账”;在结账时才发现,餐具也是收费的……每个人都有在外边吃饭的时候,所以看清餐馆的消费陷阱对每个人都有现实意义。

多算几块钱:每次外出就餐,精明的小芸都会在买单时核对一下账单上的消费金额,而且几乎每次都能看出商家多算出1~5元不等的费用。小芸总结出一条经验,现在不少商家会有意无意地在顾客的账单里多算几块钱。几天前,她和男朋友在一家西餐厅吃晚饭,结账时她询问是否可以退还未用的纸巾,服务员明确表示帮她取消这项收费。当小芸提出看一下账单时,服务员马上反应过来“忘记取消纸巾了”。小芸认为,这明显是故意“算错”,否则服务员不可能在她核对账单之前有这么快的反应。

对策:外出就餐时,无论消费金额多少,都应查看账单,消费时做到“心中有数”。

一次性餐具也收费:赵先生一家去一个饭店吃饭,在结账时发现刚才用过的一次性餐具都是收费的。赵先生很生气,他觉得如果是收费,饭店应该告诉顾客,而且应该让顾客自己选择使用收费的还是免费的。虽然也没几个钱,但总觉得心里不舒服……

对策:这种事情很常见,这就需要我们多留意一下,比如问问服务员,这套餐具是收费的吗?有免费的餐具吗?提前做好沟通会免去很多麻烦,也不至于花冤枉钱。

悄然收小费:根据有关法规规定,商家应提前将收费情况向顾客明示,餐饮行业应在餐馆显眼处悬挂或口头向顾客说明茶位费、服务费等收费项目。最近,阿光和朋友在一家西餐厅吃饭,结账时他发现,账单上有一项“15%服务费”的收费。服务员向他解释,收取服务费是西餐厅通行的做法。数额不大,阿光就付账了事,但阿光认为,行业内约定俗成的收费项目也应该向客人说明,“提前告知客人,多数人也不会计较这些,但如果不事先说明,我觉得应该有权利拒付。”

对策:目前大小餐馆在茶位、纸巾、小食、服务费等项目上的收费不尽相同,有些行规被当做了理所当然,而极少商家会主动说明,消费者若要做到明白消费,只能事先主动询问。如果一些收费项目过于“不可理喻”,无论金额大小,都可以向消协投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监督商家规范收费。

两套菜单:现在有很多餐厅规定,如果消费者要进入包间就餐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包间费。也有一些“聪明”的餐馆,取消了包间费,却在菜单上“做手脚”,包间和外面大厅实行a、b两种菜单,包间的菜单标价高于大厅。

对策:提高警惕,当你们在包间点餐的时候,有机会可以到大厅拿一套菜单,对比一下,看看其中有没有什么猫腻。

发票用完了:老郭在新街口一家酒店招待朋友吃晚餐,结账时,他向服务员提出索要发票的要求,服务员当即表示“发票刚刚用完,今天是周末,税务局不上班,没买到发票”。老郭说,自己来这家酒店消费多次了,都遇到这类的情况,因此,这次消费他不依不饶坚持索要发票。服务员与收银台沟通后,才拿出发票,并在老郭的一再坚持下,提供了足额发票。

对策:索取发票是一个好习惯,要在消费中保持这个习惯。

江湖阅历90:广告,看疗效了吗?

广告,是我们最常见的营销模式,无论是电视上,还是平面媒体上,都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广告。而且,近些年又出现了一种新兴的广告——电视购物。这些让不少消费者心生反感的广告中,各种夸张不实的承诺保障比比皆是,然而经历了各种营销手段洗礼的消费者在逐渐趋向理性的同时,为什么仍会一次次地栽在这些看似“滑稽”、“脑残”的广告推销中呢?

其实仔细观察这些广告中坑客蒙人的花招,其中竟也遵循着一些营销学的基本原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众心理。社会认同原理认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时。

电视购物广告中常见的广告场景即是利用了消费者的此种心理,各种由“演员”扮演的使用者在节目中夸夸其谈,将产品的功效说得天花乱坠,加之一旁主持人“三寸不烂之舌”的卖命忽悠,“成千上万的客户使用了本产品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奇效,你还在等什么?”诸如此类的广告话语不绝于耳。

为了进一步忽悠消费者,一个又一个假冒的专家纷纷“现身说法”:某广告中,以糖尿病医学专家身份出镜的A,竟是另一个收藏品广告中的钱币专家B,而在保健器械广告中,他却变成了“中国男性健康研究中心主任C……诸如此类,层出不穷。这些所谓的专家们冠冕堂皇地出入一个又一个节目,演技之高明看得电视机前的消费者们目瞪口呆。

他们在上面极具煽情的忽悠,将那些产品夸得只有天上有,而且超级便宜划算、不买就会后悔一辈子。很多人就是冲着这些忽悠上当的,满心高兴地给那些忽悠公司汇去了钱,然后等着收货。你还别说,那些忽悠公司还真发货,不是光骗钱不发货的诈骗公司,只不过那个货的质量是打了折扣的。

为了逃避监管,不少电视购物公司颇费心思。

虚假法人。很多电视购物公司在工商部门备案的法人代表都不是真正的老板,这主要是为了以后事发时能逃避法律责任。当年的上海健妮实业公司事发后,法人代表王志被判了无期,锒铛入狱,而真正的老板早就到国外逍遥去了。

虚假地址。很多电视购物公司连注册的地址都是假的,比如销售“美无痕复原素”的北京莎迪斯科贸公司,其在工商部门备案的地址是宣武区鸭子桥西路甲39号,而事实上,这个地址根本就不存在。

异地发票。很多电视购物公司在不同的地方都注册有公司,比如说给北京的消费者送货时,出具的票据或送货单是上海公司的;给山西消费者的送货单是北京公司的。这样消费者在投诉时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连环套。一般来说电视购物公司从来不自己生产产品,如果决定要做某类产品,就随便找个厂家委托生产,而委托发布广告的可能就是另一家公司了。比如被曝光的“足下抽脂贴”,生产厂家是天津的,而真正策划、销售的却是北京的一家公司。这样在整个链条中就出现了三方:销售者、生产者、广告发布者。如果行政部门要真正查处,一般不大容易。这也是法律的漏洞所在。

所以,在这里提醒消费者,不要被电视广告迷惑。看广告,更要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