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
867800000027

第27章 原来,这才是江湖 (8)

因此,构成黑社会的要件,包括其人员的数量、组织化程度、活动方式、牟利的性质与数量等方面。现在重庆的犯罪组织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判别标准。最多只能是有组织的犯罪,它还不能做到与主流社会相对抗。真正的黑社会,像美国的黑社会、西西里岛的黑手党,不是主流社会想打就能打掉的。从重庆打得这么容易这个角度来说,现在所谓的“黑社会”还不能算是黑社会。

您曾经指出,中国古代从“结社”发展为黑社会,是明清以来的事情,这个发展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王学泰:实际上中国早就有结社了,有组织的犯罪也早就有了。我们之所以说在明清之际形成黑社会,是因为当时已经有组织完善和具有一定活动力量的秘密会社出现,后世黑社会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思想意识多源于此,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当时的秘密会社如洪门(天地会)称之为黑社会,因为这些组织最初建立时是包含有严肃的政治目的的,与一般的因牟利而促成的结社还是有区别的。特别是洪门最初结会的目的是“反清复明”,含有反抗民族压迫之意,后来因为参与成员的变化,“反清复明”日渐成为一个口号或招牌,牟利才是日常活动的宗旨,渐渐演化为黑社会。

古代牟利性的结社大多与游民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在经济上是小农经济,社会组织上是行政控制与宗法制度,行政控制相对较弱,但宗法网络比较强。人的血缘关系依靠土地融合在一起,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的亲缘、职缘、地缘关系全部都在他那一小块土地上。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是最活跃因素,太平时代,增长极快。人口增长,土地是个常数,必然有一些人从土地被抛离出来。脱离了那块土地,于是也脱离了相处了多年的亲缘、职缘、地缘等关系,变成了一身无所属的游民。流动起来的游民是古代社会最难控制的人口,很让统治者头疼。

明代初年对人口流动的控制非常紧。明太祖朱元璋本人就是游民出身,但他对游民现象深恶痛绝。从明朝建国一开始,对人实行强控制政策,离开家乡都得要开路条,只有商人才允许在百里之内行动,但也不能走得太远。

限制老百姓流动的政策,对社会稳定起了作用。但是明朝施行分封的制度导致土地兼并。皇亲国戚、宗室勋贵霸占土地,建立庄园,使得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为生存而流亡。明朝刚建立五六十年,就有大批流民流亡四方。明正德年间,流动人口就超过1500万人。这些流动人口中的许多人成为活跃在中小城市的游民。游民在城镇里,弱者则被人践踏,强者则成为犯罪分子,我们仔细读《阿Q正传》就能理解这一点。明代万历年间顾起元的《客座赘语》中写到当时南京破坏治安、非法牟利的分子:

十步之内,必有恶草;百家之中,必有莠民。其人或心志凶暴,或膂力刚强,既不肯勤生力穑,以养身家,又不能槁项黄馘(语出《庄子》,形容人饿得吃不上饭)而老牖下。于是恣其跳踉之性,逞其狙诈之谋,纠党凌人,犯科扞罔,横行市井,狎视官司。如向来有以所结之众为绰号,曰十三太保、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者,又或以所执之器为绰号,曰棒椎、曰劈柴、曰槁子者。赌博酣醟,告讦打抢,闾左言之,六月寒心,城中有之,日暮尘起。即有尹赏之窖,奚度之拍,恬焉而不知畏者众矣。

所谓“不肯勤生力穑,以养身家”的话是城市居民和官员对于流入城市农村人的偏见。这些游民中强者组织起来,不仅平民百姓心战胆寒,就是官吏也怵他三分。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游民的组织化过程中是借鉴了通俗文艺作品的,特别是那些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作品,如《水浒传》一类。不过大中城市是皇权社会的政治军事中心,如果游民闹得不大,也就是癣疥之疾时还能容忍,一旦成为心腹之患,必会全力打压,真正秘密结社很难在大中城市长期存在。因此秘密会社大多生存和活跃于一些新型的小市镇。

那么什么是新型小市镇呢?

要理解新型小市镇,先应对传统市镇有个了解。古代社会虽是小农社会,但这个社会历来就少不了“工、商”,甚至可以说“工、商”是小农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小市镇也是这个小农经济体系中必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农民在这里出售他们多余的农产品,这里是粮食的收购点和手工产品的播散点。传统小城镇交易量少,很少有长途贩运和高档消费品出现,很少有大商人和中介的介入。它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新型小市镇是人口激增、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产物。过剩的劳力从事副业生产,生产了大量副业产品。这些副业生产者要以此换取粮食和原料,于是出现了专为此服务的城镇。这种城镇大多设在人口密度大、劳动力过剩的地区,其产品往往行销全国,甚至远播海外。从事这些经营的多是资金雄厚的商户,要做长途运输。因为新型市镇中的买方多是大商人,售卖者则是为数众多的小农户,于是又有牙行(中介)及牙人的出现。这些新型小市镇“一旦发展到相当程度,每一个市镇本身都变成多功能的,有商业,有手工业,有繁忙的对外交通;有酒楼、茶馆以及各式各样的服务行业,俨然是一个小都会。在规模上也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有潜力便可以扩充到比附近城郡更大的规模”。像这样的市镇在明清时期是吸附从农村流离出人口的大户,这里也聚集了大量的游民。这种小市镇也是皇权专制统治较为薄弱的地方,一些秘密结社在这些地区活动是不奇怪的。据统计,这种小市镇在明代太湖流域就有三百多个,清代初年就有四五百个,清代末年,全国的这类小市镇已经达到三万多个。陈志华先生有一本介绍传统四川小镇福宝场的书开篇却“从哥老会谈起”。这里的“一百个男人里至少有九十个是袍哥”。

这些聚集于小市镇的帮会是怎样运作的呢?

王学泰:明代文献中关于秘密结社犯罪的记载不是很多。这说明:第一,它不发达;第二,它是谋生性质的,还没有受到统治者的特别关注。到清代就不同了。因为清代还有一个民族压迫的问题。最初的秘密组织都是关注政治诉求的,几乎所有的秘密结社都有“反清复明”的口号,但对游民来说,生存和改善生存条件是第一位的。连饭都没的吃,“反清复明”有什么意义?这跟“替天行道”一样,都是招牌,抢东西才是第一位。天地会为什么两百多年一直坚持“反清复明”呢?实际上到了雍正时,反清复明与底层百姓就没多大关系了,关键是清政府老严厉打压天地会,于是它就反清复明了。这个反对派,实际上是被打出来的反对派。

清代的秘密社会发达,与当时的民族压迫密切相关。要组织一个有影响的帮会,吸引很多人参加,要制订出一系列的规则等,必须有一个凝聚民众的政治口号。华北地区有一个与天地会类似的组织,叫“在理会”。他跟天地会又不大一样,他有信仰,标榜“三教合一”,信仰罗教。入会的人,师傅要传给弟子“五字真言”,而且要他们上不告父母,下不传妻子,这五字就是“反清复大明”。后来清朝亡了,这五字毫无秘密可言,于是改成“无太佛弥勒”。南方民众遭清朝屠戮比较严重,容易激起仇恨,行于南方的秘密结社活动倡导反清还可以理解。

而北方民众对这个问题比较淡漠,有人说“在理会”起于山东,山东在明清之际,斗争激烈,杀戮凶残,所以有在理会之组织。可是后来在理会主要在华北、东北一带活动,应该说反清复明跟这里的老百姓没什么关系,但它也用这个口号,大约与这个口号提出的问题凝重巨大,具有震撼性有关。这种用政治口号统摄秘密团体,易于凝聚敢于铤而走险之人。但因为这些秘密组织的主要成员是游民,他们聚在一起的主要目的还是求生,追求享乐生活。大部分帮会主要做的是两件事:一个文差事,一个武差事。文差事是做局诈骗,武差事就是抢,都是弄钱。这些事情跟政治实际没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把它称作黑社会?因为它实际上做了很多危害普通老百姓利益的事情,它们是处在最底层的、带有暴力性的团体。

清中叶以后,在南方、西南边远地区,清统治薄弱,帮会几乎浮出水面,在社会生活中甚至起了主导作用。

民国时期的那些帮会可以算是真正的黑社会吗?

王学泰:货真价实的黑社会,我觉得要到民国以后才形成。形态完备,组织能力也强了,几乎成了二政府。康雍乾时期,满清政府是强势政府,对秘密帮会打压得非常厉害,发现即杀。秘密帮会要展开地下活动非常困难。随着清朝的衰落,政府变成了弱势政府,帮会对社会正面和负面的作用就同时显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