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服力
871600000004

第4章 说服力的基石 (1)

一、思维灵活

思维能力就像是一架装备精良的仪器,它控制着你的语言逻辑。

——肯尼迪

前提第一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欧西德有这样一场对话:

苏格拉底:你说,你生平所做的事没有“错”的。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吗?

欧西德:能,当然能。

苏格拉底:虚伪是“对”,还是“错”?

欧西德:错。

苏格拉底:偷盗呢?

欧西德:错。

苏格拉底:侮辱他人呢?

欧西德:错。

苏格拉底:气敌人而侮辱敌人,是“对”还是“错”?

欧西德:对。

苏格拉底:假如有一位将军见其军队士气颓丧,不能作战,他便欺骗士兵说:“救兵将到,勇往直前吧!”因而大获全胜。这是“对”还是“错”?

欧西德:对。

苏格拉底:小孩生病,不肯吃药。母亲骗他说:“药味道很甜”。孩子吃了,性命得救,这是“对”还是“错”?

欧西德:对。

苏格拉底:你的朋友因患精神病,拿出事先准备的刀自杀,你把他的刀偷走了。这是“对”还是“错”?

欧西德:对。

苏格拉底:你说“错”只可对敌,不可对友,为何现在又可对友了呢?

欧西德:我……回答不了了。

欧西德为什么不能自圆其说了呢?因为任何一个判断和见解的成立,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之下;前提一改变,结论就会变得似是而非,莫衷一是了。人们日常说话,不大注意明确前提,这就使双方的交谈有碍、无效,甚至会发生严重的误解和无谓的争吵。因而,不论是说者,还是听者,在交谈中都要注意明确前提,把握潜在的语义和逻辑。

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那么,思维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很难想象,一个思维迟钝而又混乱的人,能够口若悬河又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弗吉尼亚中学是一所培养过两位总统的著名中学,该校一位教师在同一位萍水相逢的外地人的短暂谈话中,多次自我介绍说自己在弗吉尼亚中学工作,以期引起对方的注意。由于对方根本不知道“弗吉尼亚中学”在当地多么热门,所以也不能领会这句话所包含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因此,你要想让别人清晰地了解你,就必须让你所阐明的事情有清楚的前因后果,即让它们具有历史性和逻辑性。要做到这一点,你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避免表达含糊或有歧义。例如有两个乔治老师,都要找学生汤姆,学生杰克通知汤姆:“乔治老师请你9点去他的办公室。”这句话就存在歧义,没有明确列出是哪个乔治老师。

其次,说话内容要有足够的信息量。如果约翰问杰克:“那天我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很像你,是不是你?”对于这样没头没脑的话,杰克是难以回答的。因此,约翰必须在问话中具备具体的时间、地点等,他应问:“上星期五,我在加萨林街看见一个人很像你,是不是你?”

最后,语言要有顺序。在说服顾客购买你的东西的时候,你要首先明确自己的身份,然后一一列出自己欲出售的物品的优点,及该顾客应该购买它的理由。如果你说话颠三倒四、词不达意,顾客会认为你肯定是在胡乱地应付他。

因此,前提非常重要,它可以决定你判断的正误。例如,大象是动物,动物有腿,因此,大象有腿;韦利·美斯是个和斯坦·茂斯尔一样强的棒球手,斯坦·茂斯尔是个比大多数人都要强的棒球手。所以,韦利·美斯应是这些选手中最出色的。斯坦·茂斯尔应是这些选手中最出色的,尤其是在国内比赛更是如此。韦利·美斯是个比大多数人都要强的棒球手。

当B等于Y时,A等于Z;当A不等于Z时,E要么等于Y,要么等于Z,所以,当B等于Y时,E既不等于Y也不等于Z;当A等于Z时,Y或者Z等于E;当B不等于Y时,E既不等于Y也不等于Z……

在沟通、说服及演讲中,你怎样才能发挥得天衣无缝呢?那就是把握好你的前提,让自己保持在主动的位置上,如果,你遗失了自己谈话的前提,即使你高谈阔论、论据有力,也有可能是为别人做嫁衣,像欧西德一样最后把自己给装进了套子里。

找准方向

有这样一幅画面:你们是一支即将远赴安第斯山科考探险的队伍。当你们正准备离开营地的时候,忽然听到一声巨响——雪崩了!领队转过身对你和你的同伴们说:“你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什么,可我已经做这一行许多年了。我领导的团队是上次雪崩中惟一幸存的一支登山队。现在我们就要做同样的事情了……”

设想一下,当这位领队说这一番话的时候,你会做何反应呢?一定会超乎寻常地认真。为什么?因为他正在做一件他的听众特别需要的事情。

讲话者应该总是在捕捉听众的意愿,听众也总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你感觉到台下的每个人都在思考你的问题,那么就说明你的讲话已经做到了这点。“为什么我会关心这个演说?”在每位听众心里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成功的演讲者应该总是在寻找这样的卖点去影响听众的思想,“我能够满足听众的哪些需求呢?”

听众最感兴趣的话题通常有四类:性、健康、财富和他们自己,尤其是最后一项。人人都拥有愿意相信对方的心理,但同时也有不敢相信对方的相反心理,人就在这两种心理间徘徊。谨慎又顽固的人依据过去的经验,不愿相信的心理较占上风,因而影响了他的行动。虽然如此,并非这种人就完全没有相信他人的心理,而且可以说他们想让对方相信的心理更强。

针对他们这种无意识的期待,应该为他们找出“如此作,会对已对人都有利”的理由。也就是说以他们所能了解的大道理,来触发他们相信他人的心理,因而将眼光转向。

推销宝石或毛皮等高贵物品的推销高手,对犹豫不决不知要购买与否的家庭主妇,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对她说:“如果你能更漂亮些的话,你丈夫一定会很高兴。”东西固然很贵,可是这句话却会使她觉得买这件物品并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了使她先生高兴。在这种大道理之下,她的心理就会转向愿意相信对方这边来。

如果能再加上一句:“这种东西将来还可以高价出售,所以等于是家庭财产。”以家庭这个大名义迷惑主妇的心,到这时候她们几乎都会购买了。当然,这种手法并不一定是推销员的专利。

就以克伦威尔有名的“收刀”这件事为例吧!

英国统治者克伦威尔认为如果农民和骑士不予以区分的话,以下犯上的风气将永远无法消失,战乱也将无法平定,那么统治者阶层就无法确立其地位了。所以为了使农与兵分离便有了收刀行动。

可是当时农民不受统治的话,很可能会引发一场大战。于是他说:“我将把没收下来的所有武器熔化,制成建立耶稣像用的钢铁,你们将获得上帝保佑。而且你们若都能专心于耕作,国土将更安全,人民也将更快乐。”

猜疑心强、行动慎重的农民,本来是反对这次行动的,可是听到是“为了全体人民”这种大道理,也就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心境上也趋向于愿意相信对方这边,最后终于屈服于克伦威尔的说服之下了。

所以,无论是演讲、说服、还是沟通,取得胜利的秘诀都是统一的,具有针对性,让对方感觉到你所论及的问题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没有哪个傻瓜不愿意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麦凯琴女士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就能充分地说明这个问题:

她讲话的主题是新型社团的发展问题,以及一个社团怎样才能发展、繁荣以及为所有的成员谋利益。她选了一个令听众感兴趣的话题,人们因为这个话题对她格外感兴趣。

可是,她却从一开始就离题万里、不知所云,而且自己丝毫没有察觉。在一共45分钟的演讲中,她总共用了75次“你们知道”。但即便如此,因为她的主题迎合了听众的需要,关乎他们的利益,所以还是得到了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讲话主题必须满足听众需要的重要性。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即使你的演讲本身不够精彩,结果可能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如果你的话题无关痛痒,即使再精彩的论述,其结果也多半会事倍功半。

事实上,有很多演讲的失败就是因为演讲没有针对听众的利益需求,演讲者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听众的想法,这样你的演讲就不能抓住听众的心,也就肯定了你的演讲是失败的。

敏锐出击

在人际交往中,你经常会需要应急,它是人的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战胜困难、解脱窘迫最突出的表现。有时候,你的巧妙的语言不仅会化解尴尬,而且还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次,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应邀出席一次宴会,恰巧和一位漂亮的女士坐在一起。这位漂亮的女士以戏谑的口吻问道:“达尔文先生,听说您断言,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我也是属于您的断言之列吗?”

达尔文望了她一眼,彬彬有礼地回答道:“那当然喽!不过您不是由普通的猴子变来的,而是由长得非常迷人的猴子变来的。”

面对这位女士的提问,要是达尔文进行科学论证,肯定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而且她不但没有兴趣听,而且听了也不会满意的。这时,达尔文的一句睿智而幽默的话“由长得非常迷人的猴子变化而来的”成了令人喜欢的挡箭牌。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说呢?你说出的答案可能会令人感到很尴尬,你会长久地沉陷于这种失败的感觉中,甚至怨恨自己的无能。久而久之你就会把你的信心丧失殆尽。

也许,你在日常的交往中失败也就算了,但是在能够改变你前途的时候,比如竞选、面试等,你怎样来应对比较尖锐的提问呢,这里还涉及一个客观评价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的成败就决定于你的言辞表达上。

试想一下,如果面对下面这样的情况你能否像肯尼迪那样应对自如吗?

在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过程中,肯尼迪的年轻和孩子般的外表成了一个不利条件,众议院发言人萨姆·雷伯恩就是攻击肯尼迪乳臭未干的几个民主党领导人之一,肯尼迪哈哈一笑,把问题抛到一边,说:“萨姆·雷伯恩可能认为我年轻,不过对一位已经78岁的人来说,他眼中的大部分人都年轻。”

可是,这个问题始终纠缠着肯尼迪。哈里·杜鲁门在一次全国性演讲中向肯尼迪挑战说:“我们需要的是一位极其成熟的人。”

而肯尼迪用机智、灵敏的语言回敬了杜鲁门的挑战。他说:“如果年龄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标准的话,那么美国将放弃对44岁以下所有人的信任。这种排斥可能阻止杰弗逊起草独立宣言、华盛顿指挥独立战争中的美国军队、麦迪逊成为起草宪法的先驱、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