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花间一枝禅
873500000008

第8章 清净自然 (7)

多么神奇的“默照禅”啊!游方僧心中叹道,接着再问:“如何是僧?”

至此,这位“沉默大师”只好闭上眼睛,再也没有别的花招可耍了。

最后,那位游方僧问道:“如何是福?”

呜呼!“沉默大师”在无可奈何之下,不得已举起双手,向对方投降,你饶了我吧!

那位游方僧对这次参访非常满意,他辞别“沉默大师”,又上旅途。

在路上,游方僧遇见了“沉默大师”的两位侍僧。谈起“沉默大师”,游方僧崇敬有加,赞不绝口:“我问他如何是佛,他立即向东看看,又朝西望望,表示众生总是到处求佛,不知佛既不在东方,也不在西方。接着我问他如何是法,他以俯仰作答,表示佛法平等,无有高下。他在答复如何是僧这个问题时,只是闭起眼睛,一言不发,这暗合了这样的名句:闭目云山深处卧,始知其人是高僧。最后,我问他如何是福,他的答复是:伸开助人的双手,以他的法施救度众生。他真是一位大悟的禅师!他的禅道实在太高深了!”

两位侍僧互相看了一眼感到啼笑皆非,无言以对。

很久以前,有一座深山。山上古木参天,奇花遍地,人迹罕至。只有潺潺的溪水和偶尔的鸟鸣,才会打破这份宁静。

在这座深山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位和尚。老和尚是位得道者,面容清瘦,精神矍砾,雪白的须眉下,双目炯炯有神。小和尚虽然也希望能修得正果,却不愿像老和尚那样整天修炼,因此,没有多大的本事。

老和尚经过多年的苦心修炼,有了五种神奇的神通力。老和尚到处寻访仙人,虚心求教,而其他仙人也常常赠给他各种仙果佳酿。老和尚从阎浮罗提来一大篮山上从没见过的瓜果,从北方的邯郸国,他带回了又香又软的大米。老和尚每次带回美味佳肴时,总要唤来小和尚:“年轻人,若是心术不正,总有一日你会丧失神通力的。”

可是小和尚对老和尚的苦口良言充耳不闻,反而以为老和尚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便到处诽谤老和尚,说是老和尚嫉妒他的本事,见不得年轻人比自己强。

流言传到老和尚那里,他只是淡淡一笑,也不做任何辩解,因为他知道他的预言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

果然,没过多久,小和尚在一次表演中,竟然失足跌下来,众人哄堂大笑。他试图再次拔地而起,却怎么也升不上天空了。

小和尚不甘心在众人面前丢人现眼,他一遍遍地施展各种神通,结果都失败了,他所得到的却是众人嘲讽的笑声,原来他的神通力已全部失去了。

一传十,十传百,小和尚失去神通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城。这时,全城百姓都赞扬老和尚品德高尚,本领非凡。同时,纷纷谴责小和尚心胸狭隘,品行低下,最后一致决定把小和尚驱逐出城。

沮丧的小和尚这才懊悔自己不该把老和尚的忠告当成耳旁风,可是一切都已晚了,他只能在众人的斥责声中灰溜溜地离去。

有心禅师穗高望重,博学多闻,担任寂相寺住持,来此向他问道的人非常多。禅师有一位师弟名叫有得,根机迟钝,一目失明,平常都帮师兄做一些幕后工作,从未对客说法。

一天,有一禅僧来寺参访,希望能当面请求开示。有心禅师刚好出门,有得师弟只好硬着头皮以“无言对答”的方法来接见这位禅僧。

两人对面而坐,都不发一言只是用手指比划,不久之后禅僧非常欣喜地向有得礼拜告辞。禅僧路上遇到有心禅师,连夸有得实在是个了不起的禅师,并滔滔地述说着他向有得请益的经过:“首先,我竖一指表示大觉世尊,人天无二:他就竖起两指,表示佛、法二者一体两面,是二而一。之后,我竖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宝和合而缺一不可:他就在我面前握起拳头,表示三者皆由一悟而得。至此,我已技穷只得向他礼拜而出。”

有心禅师一回来,有得就非常气愤地向他报告道:“刚才有一个禅僧非常无礼,他一进门向我瞧了一眼,接着就竖起一指讽刺我只有一只眼睛!我因他是来参访的禅僧对他客气所以我就竖起两指表示他有两只眼睛,非常幸运。谁知道这个人非常无礼竟然举起三只指头,暗示他和我两个人只有三只眼睛,你说气不气人。因此我举起拳头正要好好揍他一顿,他却急忙磕个头跑掉了。”

有心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一切皆禅!有得你会吗?”

有得茫然无对。

我路碧空外,

白云无处闲。

世有无根树,

黄叶风送还。

--唐·疏山匡仁

快乐之道

置之死地而后生,逆境往往更能锻炼人。我们要学会给自己施加一些适当的压力,从而使自己在压力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有一天,释迦牟尼传教时正走在一座风景秀丽的山上,迎面走来一群青年男女。

“尊者,您是否看见一个年轻的女子从您来的路上走过?”

释迦牟尼无言地摇摇头。

他们不清楚释迦牟尼摇头的意思,是表示没有看见呢?还是表示不清楚那女子的模样呢?于是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描述她脸蛋长得如何如何漂亮,有的描述她衣服穿得如何如何鲜艳。

从他们的话中,释迦牟尼得知,原来这群结伴出来玩耍的年轻人,都是一对对夫妻。只有一个小伙子还没有结婚,就带了一个女子一起出游。

谁知这个女子非常贪心,趁大家玩得正在兴头上,就偷了那小伙子的钱和几件心爱的东西,悄悄地溜走了。小伙子发现后,气得嘴唇发紫。大家都很同情他,于是帮他一起四处寻找,发誓一定要抓到那个女贼。

释迦牟尼耐心地听完了他们的叙述,目光炯炯地注视着这群年轻人,语重心长地说道:

“年轻人啊!你们找那个女子,花了这么大力气,可以说是十分认真了。然而你们可知道,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东西,更需要赶快找到不可!年轻人,你们想想看,是去找那个女子重要,还是寻找自己重要呢?”

年轻人张口结舌,陷入了沉思。

释迦牟尼的弟子中有一名修行者对朋友常感到不耐烦,喜欢一个人独处。释迦牟尼看出此人外表看来很顽强,其实内心很脆弱,就想试试他的勇气。

有一次,释迦牟尼吩咐他:“到后面那座有鬼神的山谷中去冥想。”

此人答应后很高兴地走进山去。当他到了目的地,便坐到树下要开始冥想。这时突然觉得一阵恐怖和寂寞袭来,两个时辰之后,实在忍不住了,他后悔自己答应在此冥想。“为什么要选择修行的路?我本生在富裕的家庭,衣食无忧又可随心所欲,每天过得不是很自在快乐吗?家中老少都在等着我,干脆不要修行回去吧。”

当他正打算放弃,收拾回家时,释迦牟尼过来问道:

“平日看来你勇气十足,来到这个山谷,想必没什么好怕的吧?”

此人老实答:“不,事实上我觉得这儿可怕极了。”

谈话间,一只野象走了过来,并躲在树下开始呼呼大睡。

释迦牟尼见了就问:“你知道这只放心睡大觉的象,心中想些什么吗?”

此人答:“不知道。”

释迦牟尼说:“这只象是许多只象中的一只。现在它离开群象而能够在此放心大睡,一定是厌烦象群的喧嚣嘈杂。换句话说,连畜生都有离群求清静的欲求。现在你是因为厌烦人群的喧嚣而出家的,怎么会害怕孤独呢?如果要我们在众人之中和不讲道理的人交往,岂不是反而有碍修行吗?正因如此,修行根本不需要同伴。”

此人听了释迦牟尼的话,才明白其所以叫自己来这幽僻山谷冥想的道理。

一天,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我现在拼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了之后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丙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被迫劳动、年老和死亡,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

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丙说:“有了名誉,就有了一切,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有了名誉却很烦恼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

弟子们经常向法演禅师询问参禅的技巧。这天禅师给弟子们讲了一个故事,他希望弟子们能从中悟出参禅的道理。

他说:从前有一个盗贼,他干了一辈子偷盗的行当,眼看自己要老了,不能再做下去了,他便想把偷盗的技艺传给儿子。这偷盗的技巧,说到底就是一个逃生的技巧,于是父亲决定先把逃生的绝招传给儿子。

这天晚上,父亲领着儿子穿堂入室,来到了一个富户人家。父亲十分顺利地打开柜子,叫儿子进去拿些钱物。儿子刚钻进柜内,父亲便把柜门锁上了。儿子在柜内扑腾翻打想要钻出柜子,不料父亲却悄悄溜走了。可他这一翻打却吵醒了这家主人,主人心想可能是盗贼光顾,赶忙让仆人举灯搜查。盗贼的儿子心急如焚,眼看就要搜到柜子边了,他急中生智,学起了耗子啃木头的声音。仆人听到后,拍打了几下柜子便回去睡觉了。盗贼的儿子听到没有了动静,便一脚踹开柜子门,逃了出去。

这样一来,又惊醒了主仆二人,他们发现家中真的被盗,于是追出了门去。盗贼的儿子被追到了后花园,眼看无路可逃了,他忽然看到旁边有口水井,又急中生智,抱起一块石头扔到了井里。追赶的人听到“扑通”一声,以为是盗贼慌不择路掉到了井里。于是他们便在井中搜寻盗贼。盗贼的儿子趁机逃脱回家。

见到父亲,他满脸怨言。可父亲却对他说:“儿子,不要埋怨,告诉我你是怎么逃出来的。”儿子认真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父亲听后非常满意,不禁赞叹道:“儿子,你已经出师了!”

众僧听完故事,不禁长叹一声,他们均有所领悟。

有一天,石头禅师有事出远门,晚上投宿在荒山下的一家旅店。

一觉醒来好像听到房内有什么声音,石头禅师以为是旅店主人起来了,就问:“是不是天快亮了?”

黑暗中一个声音回答:“没有,现在刚半夜。”

禅师心想:此人半夜能在一片漆黑中摸来摸去,一定是得道高僧,至少也得是个罗汉吧?

于是他又问:“你到底是谁呀?”

“是小偷!”没想到对方的回答如此干脆。

石头禅师又说:“噢!原来你是小偷。你先后偷过几次啊?”

小偷回答:“那可数不清。”

石头禅师接着又问:“每偷一次,你能快乐多久?”

小偷说:“那要看偷的东西是否值钱!”

“最快乐时能维持多久?”石头禅师打破砂锅问到底。

小偷深叹一口气说:“几天而已,过后仍不快乐。”

石头禅师嘲笑道:“原来是个鼠贼而己,你为什么不大做一次呢?这样你不就终生快乐了吗?”

小偷一听顿时来了兴趣,反问禅师道:“你也做这个?偷过几次?”

石头禅师回答他说:“只有一次。”

小偷很好奇,走近禅师问:“只有一次,够吗?”

石头禅师一脸自豪地说:“虽然只有一次,但毕生受用不尽。”

小偷情不自禁,靠近禅师轻声问道:“这东西是在哪里偷的?你能教教我吗?”说完就想拜师。

这时禅师突然抓住小偷胸部,大声说道:“这个你懂吗?这里才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如果你将一生都奉献给它,你才会受用不尽。懂吗?”

小偷一脸愕然,似有所悟地说:“懂……懂……又好像不太懂,不过我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真是舒服。”

一个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和尚,人们都称他为智和尚。少年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