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马瑞芳趣话聊斋爱情
9063000000002

第2章

苦行僧蒲松龄

马瑞芳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九迪·蔡他是一位犹太女士,她曾经说,她说现在我们美国的报纸杂志上铺天盖地都是这样的文章,就是教给女人怎么样在男人的跟前保持性的魅力,而三百年前,在那么封建那么闭塞的中国,蒲松龄竟然写了一篇小说《恒娘》,就是写做妻子的怎么样利用自己性的魅力打败竞争对手,把丈夫牢牢地掌握在手心里。17世纪的中国作家竟然写出供20世纪美国妇女做行为参考的小说,这太神奇了。《聊斋志异》它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说,而《聊斋志异》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我们说蒲松龄三苦并存,生活苦,考试考得苦,写书写得苦。

我们先看蒲松龄的生活之苦,蒲松龄做个私塾老师一年挣最多八两,八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在当时一个农村的三四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活二十两。蒲松龄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祭穷神文》,说“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就是你一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的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这是我们说的蒲松龄的生活之苦。

再看科举之苦,蒲松龄一生不得志,但是他这个不得志恰好从他的少年得志开始。蒲松龄在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但是随后他考了十多次,直到72岁才成为贡生。

写书之苦。在那么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还几十年如一日地写书,而这个写书的过程中,又是与坚持自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相矛盾的。

《聊斋志异》是一个作家的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蒲松龄就这样苦了一辈子,就这样在贫困线上挣扎了一辈子,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落魄了一辈子,在写小说的路上奋斗了一辈子。到了康熙54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斋的窗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蒲松龄穷秀才出将入相飞黄腾达这个梦想终于成为泡影,而用中国优秀的文化哺育起来的,又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的《聊斋志异》光芒四射,历史是公正的。

(全文)

我想大家都喜欢看小说,如果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最好的小说是哪一部?毫无疑问白话长篇小说《红楼梦》,如果我再问有那一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和《红楼梦》不同,但是成就可以媲美?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红楼梦》一短一长,一文一白,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聊斋志异》不仅是咱们中国文学的骄傲,它还是世界文学当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它经常让研究中国文学的汉学家感到很惊奇。20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九迪·蔡他是一位犹太女士,她曾经跟我说,她说现在我们美国的报纸杂志上铺天盖地都是这样的文章,就是教给女人怎么样在男人的跟前保持性的魅力,而三百年前,在那么封建那么闭塞的中国,蒲松龄竟然写了一篇小说《恒娘》,就是写做妻子的怎么样利用自己性的魅力打败竞争对手,把丈夫牢牢地掌握在手心里。17世纪的中国作家竟然写出供20世纪美国妇女做行为参考的小说,这太神奇了。

《聊斋志异》它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说,而《聊斋志异》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在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13年,也就是公元1640年,农历四月十六日的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蒲磐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他看到有一个和尚披着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这个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块铜钱大的膏药,蒲磐惊醒了。他听到了婴儿在啼哭,原来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在月亮的照耀下,蒲磐很惊奇的发现,他的新生的三儿子的胸前有一块清痣,而这块痣的大小,位置,和他梦中所见的那个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药完全相符。病和尚入室,这是蒲松龄在四十岁的时候对自己出生的描写。我们中国古代作家很喜欢把自己的出生说的很神秘,李白大诗人他说他是他母亲梦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而蒲松龄是他的父亲梦到病和尚入室而生,而且他还解释,我这一辈子这么不得志这么穷困很可能就是因为我是苦行僧转世,苦行僧转世这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当中杜撰的一个故事,但是我们看蒲松龄的一生他确实是很苦。他生活很贫苦,他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温饱要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去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地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所以我们说蒲松龄三苦并存,生活苦,考试考得苦,写书写得苦,我们现在就看看他这三苦究竟是怎么个苦法。

我们先看他的生活是怎么样苦。蒲松龄在年轻的时候,生活不是很苦,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个弃儒经商的人,家里是小康之家,在父亲的保护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地读书,可以跟朋友搞诗社,但是这个好日子没有过多久,因为他分家了。他为什么分家,因为家庭矛盾,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但是两个嫂子都是泼妇,蒲松龄曾经在他的书里面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他这两个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她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边闹得鸡犬不宁,这样蒲松龄的父亲只好给儿子分家了。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为这两个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地贤慧,沉默寡言躲在一边。这样分家分的结果蒲松龄分到了农场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只好借了门板安上,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二百四十斤粮食蒲松龄有妻子有儿子,只够吃三个月,这样蒲松龄就要自谋生路了,他就开始了长达45年之间的私塾教师生涯。私塾教师就是咱们现在边远乡村的小学教师,而且是私塾,给私人家里面去教书。这个私塾教师的待遇是非常低微的,蒲松龄在《闹馆》里面曾经写到这样一个老师,他叫和为贵,他为了请求你接受我做私塾教师,他向东家许诺,我是你的孩子的老师,但是蒲松龄还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祭穷神文》他就说“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就是你一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的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这是我们说的蒲松龄的生活之苦。我们要是算算具体的帐,做个私塾老师可以拿多少的工资,最多八两,八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在当时一个农村的三四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活二十两,这个帐是咱们《红楼梦》里面刘姥姥算出来的,所以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他去辛辛苦苦教一年书,他挣的钱不够大观园的半顿螃蟹宴,所以蒲松龄很穷。他到了30岁以后因为他父亲去世了,他还要承担他的老母,他穷到什么程度呢,他穷到“家徒四壁妇愁贫”,没法过了。他有一首诗,叫《日中饭》就是写到了快收麦子的时候,家里已经没有粮食吃了,就只好煮了一锅稀饭来看,他那时候有三个儿子了,大儿子一看煮好了稀饭抢先把勺子抢到手里面,就到锅底下找那个最稠的往自己的碗里边放,小儿子不干了,上去跟哥哥抢,他的女儿就很可怜地远远地站在那儿看着自己的父亲。蒲松龄非常心疼,我怎么样养活我这些可怜的孩子啊。蒲松龄还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祭穷神文》他就说“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就是你一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的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这是我们说的蒲松龄的生活之苦。

我们再看蒲松龄的科举考试之苦,蒲松龄一生不得志,但是他这个不得志恰好从他的少年得志开始。蒲松龄在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录取蒲松龄的山东学道施闰章。施闰章是个大诗人,在清初号称诗坛“南施北宋”,“南施”就是安徽人施润章,“北宋”是山东人宋琬,施闰章给山东秀才考试出的第一道考题叫做《蚤起》,如果大家拿笔记下来这个蚤不要记早上的早,要跳蚤的蚤,这是那种传统的写法。这个《蚤起》的题目是从哪儿来的呢?从《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来的,科举考试考八股文,他的要求是你得揣摩圣贤语气,就是你得模仿这个话孔子会怎么说,孟子会怎么说,然后你代圣贤立言,你代替孔子代替孟子来阐述这些大道理。既然题目叫《蚤起》,顾名思义,你就要阐述孟子在《蚤起》里面所讲的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蒲松龄怎么写的呢,他是用文言文写的,我们用白话文把它说出来,蒲松龄说“我曾经观察过那些追逐富贵的人,君子追求金榜题名,小人追求蝇头小利,至于那些本身并没有富贵,但是他经常迫不及待地守在那些富贵人的门前,也大有人在,只有对功名不感兴趣,只有那些深闺的女子,她们才可以悠然自在地睡个懒觉,不去追名逐利”,这样的写非常生动的,这是描写人情世态的一个小品文,这样的写法,不符合八股文的要求,但是蒲松龄遇到了考官是谁呢?他是个大文学家,他是个爱才如命的学道,他非常欣赏蒲松龄写的这个文章,他拿起笔来就写批语,他说蒲松龄的文章“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把人们那种追名逐利的那种丑态通过《蚤起》这两个字写绝了,写活了,接着又写了八个字的评语,叫做“观书如月,运笔如风”,“观书如月”,就是他看前人的作品,看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运笔如风”,就是他写起文章来轻松愉快,写得非常流畅,然后施闰章大笔一挥,蒲松龄山东秀才第一名,蒲松龄县、府、道三试第一,以后名气很大。他自己也是踌躇满志,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追求下一步功名的地步,下一步功名要考举人了。

蒲松龄三试第一后,连续四次举人考试全部落榜,蒲松龄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他还会四次落榜?我们现在反过头来看,施闰章录取蒲松龄根本就是一种误导和误判,因为蒲松龄他并没有按照八股文那种严格的要求来写文章,施闰章因为爱才把他录取为第一名。蒲松龄就以为我这样写,我就能够取得更高的功名了,但是蒲松龄没有想到其他的考官他们是拿着那种刻板的腐朽的毫无文采绳捆索绑的那种八股文,当个敲门砖,取得了功名,他自己就是会写这样的文章,他喜欢的也是这样的文章,你这种才气横溢的文章,他怎么会欣赏呢。所以蒲松龄从考秀才一开始就偏离了跑道了,但是蒲松龄他还是执著地继续追求功名。

蒲松龄做了多长时间秀才,半个多世纪,秀才是科举考试当中最低的功名。但是秀才最辛苦,秀才是年年考试,根据朝廷的制度,一个省的学道他的任期是三年,学道一到,先把秀才组织来考试,这叫做什么呢?叫岁试,秀才岁试要分成几等,考到第一等就成为廪生,廪生是个什么事呢?廪生你是个秀才,但是朝廷每个月给你一定的钱,补助你的生活,但是你考到了一等是不是就是个廪生呢?也不是,因为廪生它是有名额限制的,你要了考了一等,要等空了名额,你才可以补廪,所以蒲松龄考中秀才之后,在一等考了很多次。但是他等了27年,才成为廪生,朝廷才给他那点补助。而岁试以后第二年,要考科考,科考就是给举人考试做准备了,把秀才的考试分成六等,考前两等可以参加举人考试,考后两等就得降级了,就是叫降成青衣,蒲松龄总是去参加考试,总是考得很好,然后他就去参加乡试,举人考试,三年一次,蒲松龄考了多少次?十次左右,有的专家说十几次。这样一来,蒲松龄就是有三十年的时间年年考,在他48岁的时候,参加考试,他自己觉得他那个文章写得非常好,写得也很快,拿到考题唰唰就写下来了。但是一写完回头一看坏了坏了,为什么呢?越幅了,这是一个科举的名词,什么叫越幅了,就是违反了书写的规则,因为科举考试它对文字那种形式它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它要一页只能写十二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你得写完第一页写第二页,写完第二页写第三页,蒲松龄因为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的一翻把第二页翻过去了,写到第三页上了,这就隔了一幅这就叫越幅,我们现在看太可笑了,文章写得好,就越幅,就隔了一页,这就要取消资格。蒲松龄自己的一首词他就写到,他是个什么感受呢,他说“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吓得呆了。所以蒲松龄在这条路上拼搏到50岁之后,他的妻子就来劝他了,他妻子说算了,别考了,如果你命中注定有功名,你现在连宰相都做上了,你何必一定得去考呢?咱们在村里住着,这不也挺好吗!你何必一定得像县官一样去听那个打着板子找老百姓催税的声音呢,蒲松龄觉得他妻子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有些专家考证,就在他妻子劝了他之后,他还参加过考试,他还是失败了。因为科举制度是蒲松龄这样的穷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惟一的出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他就要不遗余力地考下去。

蒲松龄19岁当了秀才,到了72岁他成了贡生。贡生是什么概念呢?贡生就是举人的副榜,蒲松龄是因为做秀才做的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这个贡生,做了贡生以后有什么待遇呢,你理论上可以当官了,所以蒲松龄就得到了一个虚衔,叫做儒学训导。儒学训导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时封建社会它是分好几级的学校,国家一级的国子监,省里面府学,县里面叫县学,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一个中学副校长了,但是蒲松龄儒学训导前边还加了两个字,叫做候补,就是你虽然有这个资格,但是你还得看山东省除了淄川县以外,其他的县有没有空出这么一个名额来,空出来才可以去。对于72岁的蒲松龄来说,没有任何的价值了,这个贡生只是给他带来一点安慰,只是给他带来一点很实际的利益。这个利益是什么呢?朝廷要给贡生四两银子,而这个县官他偏偏既不去给蒲松龄树匾,树旗,这就是蒲松龄在科举考试当中所受的痛苦。我们现在看觉得他是非常可笑,非常可悲,非常可怜,但是在当时他只能求这么一条出路。

蒲松龄为什么总是考不上呢?这就和他的一直在很艰苦地写《聊斋志异》有关系,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淄川这个地方,离着齐国的故都临淄数十里,这个地方有很多非常优美的民间传说,蒲松龄从小就听到很多的传说,而蒲松龄5岁的时候,改朝换代,满清入关,在扬州屠城,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也产生了很多的稀奇事,这些都影响到《聊斋志异》,《聊斋志异》都写了这些东西。所以蒲松龄大概他分家以后,大概他开始做这个私塾教师就在开始写《聊斋志异》了,他的一个很好的朋友也是个秀才,叫张笃庆。张笃庆发现蒲松龄以为写《聊斋志异》影响到他考举人,张笃庆就写了一首诗劝他的朋友,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叫“聊斋且莫竞谈空”,别写小说了,专心去考试吧,但是蒲松龄不听,还是写,不管哪个朋友听到什么奇闻异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写到自己的作品里头。

关于《聊斋志异》大家可能听到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他的家乡旁边在柳泉那儿摆了一个茶摊,请过路的人讲故事,讲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这个说法是《三借庐笔谈》这本书里说的,但是鲁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对,不会是这样一回事,我们现在琢磨一下,蒲松龄穷到那种程度,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样有闲空跑到那个地方优哉游哉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不可能,但是蒲松龄不管请到什么人,一些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但是他还有一个取材的途径,他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我们现在看的这个《聊斋志异》,大概有一百篇的小说,他就是改写的前人的作品,前人的作品有的时候记得就非常简单了。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这么三个小故事,叫做《纸月》《取月》《留月》,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呢,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然后没有月亮时候照照,第三个人呢,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都是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但是蒲松龄拿来写了,《劳山道士》,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故事了。一个王生到劳山向道士学道,但是不能够吃苦,也不愿意砍柴,总是想学点好的技巧,最后学了一个穿墙术,回家表演自己的妻子看一头撞在墙上撞了个大包。

我们要看蒲松龄他的感情经历是个什么样。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慧,贤慧到什么程度呢?蒲松龄外出打工给人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他妻子在家里面上养老,下育小,住在荒凉的农场老屋里面,夜里头荒凉到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连夜都不睡觉在那儿纺线,但是有一点好吃的给蒲松龄留着,留的时间长了坏了,这么好的一个妻子,但是这个妻子是个柴米油盐的妻子,糟糠之妻。所以有些研究的专家他就发现一个线索,他说蒲松龄有第二夫人,什么根据呢?蒲松龄文集里面有一篇《陈淑卿小像题辞》这篇文章就是写的文章的作者和陈淑卿自由恋爱,父母不同意,最后两个人私奔了,然后是一个悲剧,但是很快就有专家又考证出来了,陈淑卿是蒲松龄从南方归来在淄川丰泉乡王家坐馆给一个叫王敏入的人代写的文章,这样一来蒲松龄的所谓第二夫人不复存在了。大家就要问了,那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多这么优美的爱情故事?台湾的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推测过,我也推测过,我是这样推测的,蒲松龄白天教完了学生,晚上自己坐在那个荒凉的书斋里,外面是月色朦胧,树叶在那儿哗啦哗啦响,远处传来狐狸的叫声,那个时候狐狸很多,这个时候蒲松龄就很容易产生幻想了,他就想像有一个书生就和他一样,是一个很穷困得很不得志的,但是又很有才华,情感很丰富的书生,他就坐在一个荒屋里面,这个时候有一个美女推门而入,这个美女来,你在这儿读书吗?我和你一块读书,我和你一块写诗,填词,我跟你下围棋,我安慰你这个贫困当中寂寞当中的书生,你需要功名吗?我帮助你金榜题名。你家里老婆不是不生孩子吗?我给你生个传宗接代的孩子,而且这个女的不需要父母之命,不需要媒妁之言,不要妻子的名分,也不要这个书生的金钱,甚至我还倒过来给你钱。在那个社会男女结合那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这个什么都不要的,对男人无条件奉献的女人有吗?不可能有,他只能是脑子里想出来的,只能是作者想像,她是从天上下来的,她是从海底出来的,她是从深山洞府过来的,她甚至是阴曹地府出来的,她可能是小鸟变的,她可能是鲜花变的,甚至可以,书生不是在那儿看书吗?从书架上搬下一本书摆在这儿《汉书》,翻开第八卷夹着一个小美人在里边,锦帛剪的,背后写了四个小字,“天上织女”突然这个纱剪的小美人,就折腰而起,飘然而下,然后就来给书生当妻子,长得是花容月貌,善解人意,跟书生自我介绍,我叫颜如玉,《汉书》出来的颜如玉,这真是“书中自有颜如玉”。

咱们西方的理论家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聊斋志异》里面这些花妖狐魅变成的美女就是穷秀才蒲松龄的白日梦,他做这种梦,就是表达那种一厢情愿的男性的幻想,就是穷秀才的幻想。法国有一位著名的大作家雨果,就是我们看过的《悲惨世界》的作者,他曾经说过,“想像是伟大的潜水者”。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要靠他的想像,他虽然那样贫困,那样不得志,他也写了和自己生平有关的一些东西,但是他特别善于想像,《聊斋志异》是一个作家的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就这样苦了一辈子,就这样在贫困线上挣扎了一辈子,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落魄了一辈子,在写小说的路上奋斗了一辈子。到了康熙54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斋的窗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蒲松龄穷秀才出将入相飞黄腾达这个梦想终于成为泡影,而用中国优秀的文化哺育起来的,又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的《聊斋志异》光芒四射,历史是公正的。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

马瑞芳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上)

内容简介: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看聊斋女性,大体不错。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我们把女性放到爱情背景和社会背景上,看看聊斋女性美到什么地方?真到什么地方?善到什么地方?先看在爱情生活中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聊斋美女很多,每出来一个,不是“容色娟好”,就是“风致嫣然”,如果给聊斋选美,选哪个?应该是狐女阿绣。因为她是个真诚的、执着的美的追求者,是个外貌美和心灵美的获得者。

2、看完最美的,再看一个最丑的:乔女。古代小说的爱情女主角经常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乔女却丑得出奇,“跛一脚,壑一鼻,面如锅底。”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耐烦,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死了妻子,挑续弦很苛刻,见了乔女却“大悦”,派人说媒,要娶她,但没等到下文发展,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这时,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抚养孤儿成人。封建淑女乔女和孟生并无名份,所以她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用终生的辛劳拥抱理想云雾,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感,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乔女是个外貌丑而心灵美的形象。

阿绣梦寐以求追求美;乔女面貌虽丑却心灵美。聊斋人物同枝不同叶,同叶不同花。女性的美,可见一斑。

(全文)

大家好,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看聊斋女性,大体不错。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我们把女性放到爱情背景和社会背景上,看看聊斋女性美到什么地方?真到什么地方?善到什么地方?先看在爱情生活中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阿绣。聊斋美女很多,每出来一个,不是“容色娟好”,就是“风致嫣然”,如果给聊斋选美,选哪个?应该是狐女阿绣。因为她是个真诚的、执着的美的追求者,是个外貌美和心灵美的获得者。

娥皇、女英共侍大舜,千百年左右着小说家,蒲松龄也津津乐道。莲香和李女,小谢和秋容,故事很美,又都散发着二美一夫的酸腐气息。《阿绣》似乎也写二美一夫,却创造出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特别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杂货铺少女阿绣,念念不忘。因为阿绣“姣丽无双”,姣美艳丽,无人可以比。但是他向阿绣家求婚时,却得到个消息,阿绣已经订给广宁人了。刘子固沮丧的同时,“徘徊痴念”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不是想鸠占鹊巢,而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他告诉小主人,这个跟你来往的少女不是阿绣,她的脸色过白,面颊稍瘦,笑起来没有小酒涡,不如杂货铺的阿绣美,这个阿绣不是鬼就是狐。刘子固是个银样蜡枪头,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大惧”。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她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她让刘子固仔细看看,她到底像不像阿绣?狐女落落大方述衷肠,刘子固却吓得毛发俱竖,一声不敢吭。狐女说“我且去,待花烛后,再与君家美人较优劣也。”狐女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即使不特别加害,少女阿绣也清白难保,甚至性命难保,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温情脉脉地告诉她:爱你的人马上就来了,你跟他回家吧。狐女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再世为人,为狐,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美”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与其说狐女最初追求刘子固是爱刘子固,不如说狐女在追求阿绣的美,借刘子固误认,给自己的美做证明。狐女阿绣不是爱情的多余人,而是爱情的缔造者;不是家庭的“第三者”,而是家庭的保护神。狐女以德报怨,替刘子固找到真阿绣,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占有,爱一个人就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这是狐女的哲学,高尚的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形态美同时,获得内心美。修炼形体美的同时,获得道德美。

看完最美的,再看一个最丑的:乔女。

2乔女。古代小说的爱情女主角经常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乔女却丑得出奇,“跛一脚,壑一鼻,面如锅底。”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耐烦,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死了妻子,挑续弦很苛刻,见了乔女却“大悦”,派人说媒,要娶她,孟生当然不可能看上乔女的外貌,显然看上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她说:“饥冻如此,从官人得温饱,夫宁不愿?然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孟生听了,对乔女越发欣赏,让媒人带了很多钱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母亲亲自动员,乔女还是不同意。乔家要把小女儿嫁给孟生,但孟生认定了要残废丑陋的大女儿,不要年轻漂亮的小女儿。乔女是恪守封建道德的淑女,她虽然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感激“孟生能知我”,对孟生“固已心许”,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也就是说,早就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到孟生坟上临哭尽哀。无赖又想谋夺孟生的田产,孟生的好朋友林生在乔女劝说下,打算到官府帮助孤儿维权,无赖扬言要用刀对付他,林生吓得不敢出面,孟生的产业眼看就要落到无赖的手里,这时,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县官理所当然要问:你是孟生什么人?乔女回答:“您管理一个县,凭的是个理,如果说的话没道理,就是至戚也有罪;如果说的有道理,就是路人的话也可以听。”县官很恼火,把乔女轰了出来,乔女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抚养孤儿成人,请老师,积累数百石粮食,和名门联姻。一个寡妇到没有任何亲戚关系的男子坟上致哀,再像亲生母亲一样抚养这个男子的遗孤,俨然是孟生遗孀,在行动上背叛了“不事二夫”。所以,封建淑女乔女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用终生的辛劳拥抱理想云雾,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感,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蒲松龄感叹“知己之感,许之以身,此烈男子之所为也,彼女子何知,而奇伟如是?”乔女是个外貌丑而心灵美的形象。

3、两个出污泥而不染的妓女形象:鸦头和细侯。

蒲松龄写了狐妓,鸦头和细侯,把她们和封建社会台阁重臣相比。

鸦头是个误入风尘的少女,因为她不肯接客一再受到老鸨毒打,她认识了诚实的书生王文之后,认识这个人可以托以终身,马上就机智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在王文眼里,鸦头美若天仙,又对王文脉脉含情。王文拿着借来的钱求见鸦头。鸨母嫌少,鸦头突然一反常态,表示她愿意接待王文,她伶牙俐齿地劝鸨母:您整天嫌我不做摇钱树,现在我乐意做了,我第一次接待客人,以后的日子长着呢,不要因为王文给钱少,就放走财神。鸨母信以为真。鸦头获得了跟王文见面的机会,马上就不失时机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她问王文,你倾囊博此一夜之欢,明天怎么办?男子汉王文只知道流泪,想不出什么办法。弱女子鸦头果断决策,告诉王文:你不要伤心,落在非人的风尘生活里,很不合我的心愿,早就想找个忠诚可靠、像您这样的人共度今生。咱们跑吧。鸦头和王文逃出虎口,王文担心家徒四壁,如何过日子?鸦头说:做小买卖也可以过日子,把驴子卖掉做本钱,开个小酒店,鸦头作披肩,刺绣小荷囊,过起自食其力、淡薄自给的清贫生活。后来鸨母知道了鸦头的下落,派另一个妓女妮子抓她回去,妮子骂鸦头跟人私奔,鸦头理直气壮地说:“从一者何罪?”鸦头终于被抓回妓院,关到幽室十几年,生下的儿子被丢掉,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天天饥火烧心,她仍然坚决不接客。最后被儿子救出,和王文团圆。鸦头出身低贱却为人清高,蒲松龄认为鸦头像魏征一样美好。魏征是唐太宗的宰相,因为直言敢谏让唐太宗觉得美好。蒲松龄别出心裁把微贱的妓女鸦头跟封建社会台阁重臣相比,鸦头是妓女,向往正常的婚姻,有位大家闺秀却天马行空,未婚生子,不可思议。

这就是《侠女》的故事。贫穷的顾生跟母亲一起生活,邻家搬来一对母女,非常贫穷,穷到什么程度?靠女儿做针线维持生活,而且连尺子都没有。顾生发现,少女十分美丽,却举止生硬,凛然不可侵犯,所谓“艳若桃李而冷如冰霜”。少女来顾家借刀尺,顾生母亲就打起如意算盘,跟儿子商量,这家母女无依无靠,何不两家合一家,你代养其母?顾生母亲登门跟女家母亲吹风,母亲想同意,女儿却不肯。顾生母亲很奇怪,难道这个姑娘嫌我们穷?但是少女对顾生母亲非常好,顾生母亲生病时,她像亲生女儿一样细心照顾她。顾生也尽心照顾这对母女。奇怪的是,这个不肯嫁给顾生的少女竟然主动跟顾生幽会,而她在男女关系上决不随便,有个少年对她图谋不轨时,她望空手抛匕首,少年身首异处,变成白狐。一个文弱少女有如此高的武艺,更让顾生惊讶不己。后来少女居然替顾生怀孕,还生了个儿子!顾生母亲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说:“异哉此女,聘之不可,而顾私于我儿!”一个未婚少女,不接受明媒正娶,却心甘情愿地跟穷小子私通并养儿子,太奇怪了。小说结束,少女提着仇人头来跟顾生告别,说,她是大司马之女,父亲被陷害而死,她为报父仇隐身民间。看到顾生家贫无力娶妻,她决定给顾家生个传宗接代的儿子,以报答顾生的养母之德。这样一来,少女的身世和她不可思议的行为之谜,都解开了。如果说为父报仇,算不了多神奇,唐传奇甚至六朝小说早就有,那么,在侠女身上表现的婚姻观,在那个讲贞节、讲究婚姻是“终身大事”的社会中,就再出格不过了。侠女不肯接受顾生的求婚,却跟顾生幽会,替他生儿子,而且对顾生说“提汲焉,枕席焉,非妇伊何也?业夫妇矣,何必复言嫁娶乎?”侠女说自己给顾生料理家务,同床共枕并生育后代,已经是实际的夫妇,何必再要求表面夫妇形式?像这样只要求婚姻实质,不讲表面礼法和名份,不能不算是极其解放的思想。在其他古代小说里几乎找不到。

4、窦女和云翠仙:

窦氏,恶霸南三复外出时遇到下雨,到一户农家避雨,这个村的人都知道南他是个恶霸,姓窦的农民小心翼翼地给他倒茶,招待他吃饭,南三复看到窦家有个端妙无比的漂亮少女,有事没有事总往窦家跑,有一天趁着窦老头不在家时拉住窦氏动手动脚,窦氏坚决拒绝,说:“我虽然穷,我是要正正经经嫁人的,你凭什么仗势欺人?”南三复立即花言巧语,说:你如果跟我相好,我肯定不娶别人。窦氏让南三复发誓,南三复就“指矢天日,以坚永约”,天真幼稚的窦氏因为南三复花言巧语骗失身后,恳切地要求南三复快来迎娶,她只有一个最低微的要求:“南要我矣”,大概做妾也情愿。可是蛇蝎心肠的南三复已经玩腻了窦女,打算同富室的女儿结婚人财两得。没有多久,窦氏生下一个儿子,窦氏的父亲拷打她,她把南三复的诺言告诉父亲,窦老头去问南三复,南三复坚决不承认有这么回事,无耻嘴脸残酷地暴露无遗。窦女只好用儿子打动南三复,她抱着孩子找到南三复的门上,南三复连大门都不让进,窦氏哀求:“你就是不管我,难道也不管你的亲生儿子吗?”残无人性的南三复仍然告诉把门的:“戒勿内”,窦氏在南家门前哭了半夜,凄惨地抱着儿子冻死在南家的门口。窦氏是封建时代千百万被凌辱的女性之一。她死了,贫穷的窦家告连通官府的南三复,南以千金行贿得免,看来,窦女要冤沉海底了。可是,鬼魂出现了,窦氏的鬼魂两次报仇,第一次失败,第二次胜利了。第一次,窦女祟南三复新娶的富家女自缢,自己李代桃僵入南家,陈尸于床,窦翁用南三复开棺盗窃窦氏尸体告状,明明窦女的尸体光天化日之下摆在南家,官府却再受贿,帮南三复蒙混过关。金钱第二次起作用,在这场以金钱和地位论输赢的较量中,窦翁和窦氏鬼魂皆败下阵来。窦女鬼魂的鬼魂学聪明了,她第二次冒充南三复又要娶的曹进士女进入南家,把姚孝廉之女的尸体放到南三复的床上,姚家“坐发冢见尸,论死”。同样是把女人的尸体摆到南三复床上,为什么官府前后处理不一样?原来,第二次的女尸是举人家的女儿!南三复被判罪,并非因为所谓“发冢见尸”,而是因为他居然敢像对待贫家女一样对待孝廉的女儿,让她“四体裸然”!窦氏只有变成鬼,才能清醒地看透南三复,冷静地面对负心人,才能变柔弱为刚强,变幼稚为成熟,变茕茕无助为法力无边。窦氏这位苦难少女复仇成功,一个在灾难中成熟,在失败中获得经验,被损害的刚强少女形象矗立起来。

云翠仙:贫穷懒惰无赖的梁有才登泰山时,看到跪香的人里有个“年十七八而美”的少女,就去假做膝困无力状,用手捏女郎的足。芙蓉花一样的少女云翠仙岂能看上梁有才这样的浑身熏熏汗臭的肮脏角色他?马上“膝行而远之。”梁有才脸皮却厚得很,碰了钉子,穷追不舍,“膝行而近之”,又在少女的脚上捏了一把。云翠仙干脆出门不想再接触这样的坏人,没想到梁有才贴上了云翠仙的母亲,雇上轿子抬着她,几句甜言蜜语,就让云翠仙母亲对他产生了好感,轻率地以女相许。云翠仙明白无误地表示不肯嫁给梁有才:“渠寡福,又荡无行”,一无是处。但云母显然不讲“父母之命”的郑重严肃,只讲父母之命的主观随意,轻率地把女儿许配给匪类。云翠仙对自己的命运做了无效反抗后,不得不“迫母命,漫相随。”梁有才骗娶云翠仙后,狐狸尾巴立即露了出来。整天赌钱喝酒,偷云翠仙的首饰卖,他的狐朋狗友见到云翠仙后,给他出主意,让他把云翠仙卖了。梁有才很想把妻子卖进妓院又不能明讲,就在家中叫唤“贫不可度”,拍桌子,打板凳,扔碗筷,骂婢女。翠仙对梁有才的丑态产生怀疑:知他必有所图,故意“沽酒与饮”,引梁有才开口,看他打什么主意。她开头用卖丫鬟相探,结果得到梁有才这样回答:“其直几何!”说明梁并非不想卖丫鬟,只是丫鬟值不了几个钱。那么更值钱的是谁?自然是云翠仙本人。云翠仙打消最后一丝幻想,彻底清醒,要让豺鼠子如实招供,他用你何不把我卖了的话试探,正中梁有才下怀,但他很狡猾,担心云翠仙不是真心,就故作惊叹“何得至此!”云翠仙从这口是心非的话悟出了梁的真心,便郑重其事地坚持要卖自己,梁有才果然上钩,说“容再计之。”也就是说,可以讨论如何卖掉妻子,以及到底可以赚多少钱的问题了。云翠仙沽酒对饮,用话套话,请君入瓮。奉昏聩母命嫁匪人的姑娘,终于踩住了豺鼠子的尾巴。实际上,云翠仙对如何挣脱不幸婚姻的牢笼早就运筹帷幄。第一,她有母亲所赠黄金二铤,却严密收藏,不让梁有才发现。她要观察梁有才无妻财可用时,能不能像个真正的男子汉承担养家义务?梁有才果然只知道饮酒赌博,进而发展到偷云翠仙的首饰,云翠仙“严守箱奁,如防寇”,何其心细!第二,云翠仙从不回娘家,不让梁有才知道岳家之富足。像梁有才那样的无耻,一旦知道岳父家有钱,必然会像藤萝缠树一样依附于岳母,榨取岳家财富,云翠仙要让梁有才早日露出庐山真面目。在不公平命运面前,不颓废,不认命,忍辱负重,审时度势,对付荡而无行者,老谋深算,引而不发,一位深闺少女,实在难得。梁有才是个市井无赖,狡猾之至又愚不可及,他把“中贵人”请回家,卖妻为娼的图谋为妻子得知,云翠仙对他的惩罚也开始了。她略施小技,骗梁有才跟她回家,她说母家过去担心“婿家贫”,现在翠仙与贫婿义绝,可以归省了。极力让梁认为是她自己不耐清贫而离去,是她自己乐意的,云翠仙说服梁有才同归娘家一段,显示了翠仙孔明舌战群儒一样的口才。说服一个卖妻者同妻子一起拜岳家,是多棘手的话题,她居然迎刃而解!利令智昏的梁有才果然又上当了,随云翠仙归宁。翠仙痛骂梁有才是“豺鼠子”。梁有才在华严楼阁的岳家受妻子斥骂,为众人锐簪刺身,然后,云家的琼楼玉阁全部消失,梁有才被吊在削壁之上,面向万丈深渊……一直以民间普通弱女出现的云翠仙,原来是女仙。无数的女性因为所嫁匪人而永远处于痛苦之中,蒲松龄让受害弱女的不幸,在仙女幻想中得到了补偿。

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封三娘:封三娘是个美丽的贫家少女,她跟富家少女范十一娘做了朋友之后,就为朋友的终生幸福操劳操劳起来。封三娘慧眼识人,一见贫士孟安仁就知道他是“翰苑才”,是块当官的料,马上去了解孟安仁的情况,告诉范十一娘:孟安仁虽然穷,但将来肯定会出人头地,让范十一娘当机立断,许以终身。范十一娘自己还在犹豫时,封三娘竟然拿着十一娘送给她的金钗,用十一娘的名义送给孟安仁。为了好朋友的爱情幸福,二八红颜的封三娘竟然夜闯孟宅,去为女友做媒。孟安仁半夜时分看到美女入室,又惊又嘉地拥抱封三娘,封三娘马上大大方方地说:“妾非毛遂,乃曹丘生”,我是来给朋友做介绍人的。光明磊落、坦荡无私。在封三娘的帮助下,范十一娘克服了“闺训”和内心矛盾,抛弃了以财富、门第论嫁娶的传统观念,勇敢地拒绝父母为自己接受豪绅家求婚,公开宣布“非孟生,死不嫁”,直到以死殉情。又是封三娘以异药救活了以死反抗父母乱点鸳鸯谱的范十一娘,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封三娘这个美丽少女,但并不是传统爱情故事的女主角,而是为朋友终生幸福奔波劳碌、殚精竭虑的奇特女性,这个奇特的人物,给人强烈而难忘的印象,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封建宗法制社会中,妇女本来处于最低层,受到夫权压制,但世界是复杂的,偏偏出现了泼妇。其实妇女的极度泼悍正是其极度虚弱的异端表现。蒲松龄写过好几篇关于泼妇的小说。最有代表性的是《马介甫》:狐仙马介甫认识了杨万石,到他家拜访,看到一个老头穿着棉花露在外边的破衣服在门口捉虱子,马介甫以为是佣人,让老头通报。老头走了后,有人告诉他,这老头就是杨万石的亲爹。一会儿,杨氏兄弟穿得整整齐齐地迎出来了,马介甫要求拜见老人,杨家兄弟推辞说病了,接着,杨家兄弟说请马介甫吃饭,饭却迟迟不来。反复催促才有饭送出来,粗糙得难以下咽。原来,虐待老人,不让招待客人的都是杨万石的妻子尹氏!尹氏把公爹当成奴隶,自己不给老人穿好衣服,马介甫送杨老头好衣服,她竟然在公爹身上一条一条撕开,还动手扇公爹的耳光,揪公爹的胡子。最后逼得公爹出家做了道士。杨万石的妾给尹氏整治得连话都不敢跟杨万石说。当尹氏发现妾怀孕,立即动手打得“崩注堕胎”;对弟弟、弟媳、侄儿,尹氏更无人性,害得弟死,弟妇再嫁,侄儿几乎丧命。尹氏主要虐待对象是她的丈夫。因妾怀孕,尹氏命杨万石“跪受巾帼”,跪着戴上女人的首饰,杨万石怕老婆怕得登峰造极,怕老婆给戴上的女饰脱落,直挺挺地立着,气也不敢喘!尹氏这个泼妇真是写绝了。

阿绣梦寐以求追求美;鸦头誓死护卫爱情;侠女要独立,只要婚姻这实质而不要名分。聊斋人物同枝不同叶,同叶不同花。女性的美,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