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古尊宿语录
9114300000040

第40章

佛眼禪師語錄序

佛眼老師自得法東山。三坐道場。二十餘年行祖令於淮甸。四方衲子雲奔輻湊。不到龍岫謂之空回。而師端居方丈。惟以傳道為任。的的示人。晨夕無倦。昇堂入室。當陽直指。全用大機。普說小參。方便開諭。巧除禪病。要使學者頓悟本心。大地山河.森羅萬象。曾非外物。十方諸佛.歷代祖師。祇是當人。心外無法。心亦無心。一道靈光。隨處出現。自然無法可取。無法可捨。不見一法為無為有。為逆為順。不見一法為內為外。為去為來。能所兩亡。千差獨露。從前惡覺情見。妄想塵勞。當體化為微妙三昧。塵塵剎剎。情與無情。皆是自己真實本體之所建立。若到這裏穩密田地。便可縱橫變化。任運施為。於不二法中現作無量差別境界。使人於千頭百面處見得根本。毫髮不移。便廼不為萬境回換。獨出獨入。透脫自由。如是神通。錄中具載。言言皆正令。句句盡圓宗。雖然鏤板示人。切忌喚作言句。若人開卷。洞見指歸。當知佛眼禪師至今不曾遷化。宣和七年八月上休日。遂寧馮檝謹敘。

宋故和州褒山佛眼禪師塔銘

宣教郎前管句西京嵩山崇福宮李彌遜述

江淮之南。有大禪師。號曰佛眼。道行聞于朝。勑居和州之褒山。踰年以疾辭歸。隱蔣山之東堂。遠近奔湊。執弟子禮以求法者。不知幾何人。名山大剎。馳使延請者。方來而未已也。 宣和二年。冬至之前一日。飯食訖。整衣趺坐。合掌加額。怡然而逝。其徒哀慕。如亡津梁。如失舟檝。莫知攸濟。嗣法兄佛果大師克勤狀師之行。且謂彌遜曰。師之於公。聞風而悅。一言而契。今其逝。公實見之。知師莫若公。是宜為銘。乃序而銘云。

師姓李氏。名清遠。蜀之臨卬人。捨家十四受具。甞依毗尼。師究其說。因讀法華經。至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持以問講師。莫能對。乃曰。義學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捐舊習。南遊江淮間。徧歷禪席。聞舒州太平演道者。為世第一流宗師。徑造其室。恭事勤請。既久益堅。演深奇之。謂可以弘持法忍。壁立不少假。冀其深造。 師七年未甞妄發一語。一日有所契。洞徹超詣。機辯峻捷。莫當其鋒。自是釋子爭歸之。而師益靜默自晦。不自為得。隱居四面山大中庵。屬天下新崇寧萬壽寺方擇人以處。舒守王公渙之迎師住持。師輙引去。會龍門虗席。遂補處焉。居十有二年。遷住褒禪。師三領名剎。所至莫不興起。其在龍門。道望尤振。四方學者皆曰。吾必師龍門。由是雲集至。居無所容。 師不起于座。而化湫隘為巨剎。壯者効筋力。智者授軌度。富者施貲財。初不靳也。師嚴正靜重。澹泊寡言。笑動有矩。則至出語。和懌中節。人服膺之。其為教。則簡易深密。絕蹊徑。離文字。不滯於空無汗漫之說。不以見聞言語辯博為事。使人洞真源。履實際。非大有所契證。不妄許可。 平居以道自任。不從事於務。甞曰。長老但端居方丈傳道而已。與士大夫游。不為勢利屈。苟道合則欣然造之。不爾雖過門或不得見。公卿大人高之。樞密鄧公洵武聞其風。奏錫紫衣.師名。司諫陳公瓘見所傳法語。歎曰。諸佛心宗。眾生性海。遠公涵泳深矣。皆未識師也。況其親炙者乎。與佛果.佛鑑同門莫逆。道價相尚。世稱東山二勤一遠云。甞宗百門義。著圓融禮文。又摭楞嚴.法華。著普門禮字。並行于世。其參學得法者。無慮數十人。士珪.善悟為之首。而宿松無著道人李法慧頗臻其奧。 師壽五十有四。僧臘四十。將逝。謂其徒曰。諸方老宿。必留偈辭世。世可辭耶。且將安往。逮終無一言。初在龍門作靈光臺。以會塟苾蒭之火化者。且自為志曰。余他日亦藏于此。後門人函骨以歸龍門。龍門之人悲且喜。奉之如生。以宣和三年正月壬寅塔成。銘曰。

大智唯心  無南北祖  一離其源  遂開牖戶  守玄尚同  執解隨趣  岐行派流  既倒莫遡  洪融混合  演得其醇  師則嗣之  道益以尊  如收全潮  眾波莫分  如舉大地  萬有以陳  用晦而明  厥問四馳  覺迷解繆  遠邇是依  用捨孰測  動言有規  嚴以治己  夷以示機  端居叢林  唯道是則  化行事修  不識靜默  大興龍門  蠱壞以飾  洞明真源  深履實際  圓融普門  並照兼利  最後說法  不立一偈  嗚呼師乎  孰識其歸  淵澄月現  舟行岸移  於一舉手  示大慈悲  元珠在前  罔象莫窺  後學誰師  靈光之碑

福州鼓山白雲峯湧泉禪院住持嗣法士珪重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