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繁花有褶皱
9181900000018

第18章 点与滴(3)

耳边,又响起了李宗盛的《领悟》。那略带沙哑的低沉、磁性的李氏嗓音,总能轻轻地撩动人的心弦。如少年是无忧无虑的,青年是奋斗拼搏的,那中年无疑是领悟和感怀的年龄段了。走过许多路,经过许多事,领悟渐渐多了。我现在明了:有些心结,一旦结下,终其一生都解不开,因为那是“命”;有些人,只可远远地欣赏,终你一生的努力拼搏,也走不进他的心里,因为那是“缘”;有些事,只可意会却无法付诸行动,因为那是“运”……

走过白色帆亭,又听曲调悠扬。二胡悠悠地拉着,笛子萧索地吹着,如泣似诉,给这有雾的清晨平添了一丝愁郁。湖岸边,三四朵红莲,一朵白莲,静静地、美美地盛放着……

岁月如歌,人生如梦。人的前程,是否也是这般雾蒙蒙、看不清?

小时间

午后,又飘起了毛毛细雨,江南的早春潮湿并阴冷着。立起衣领,打了把小伞,我慢腾腾地走进这风雨中。

时间的流逝,总是悄无声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来去无踪。许多事情犹在眼前,然而时间已过去了许多年了。中年后,猛然惊觉时间的步伐悄悄地加快了。现如今,情趣淡了,身心疲了,精神倦了。平静的时光中,总有淡淡的忧郁在慢慢绽放。羊年早春来临了,该是抖擞精神的时候了。

孝闻街上,一排排苍凉遒劲的老梧桐树在雨后肃然傲立。“吱呀”一声,在稀疏、纵横的树干后面,一扇暗红色的木质窗户悄然打开了。一位老妪在窗帘后木木地向外张望着,仿佛在找寻什么,那张满是皱纹的慈祥的脸,写满了孝闻街百年的风雨沧桑。身后,昏暗的小间,不知尘封的是那段蹉跎岁月,还是一屋的清寂、愁怨,抑或是一院的秋色?无从得知了,只有冷雨依然轻轻地飘着,落在老人的脸颊上……

五块巷,文昌花园,春光乍泄。超市开张了;棋牌茶室、发廊皆宾客盈门。门前店内,霓虹灯闪烁。我眼中看到的却是利欲之光的交织。并排的城市之光书店却关着门,锁着的一屋的书香,再也打不开一个人的心扉了。

望京路上,车来人往。路旁,树木森森,花草盎然。年少时,总是喜欢静静地走在长长的林荫道上,看阳光从斑驳的树枝间洒下,感受风从林中穿梭的轻快感觉;喜欢一个人漫无目的地游走,任两旁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伴我徐行……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只有柳庄河水依然清澈,静静地流淌着;河畔,柳枝随风招展;卖鱼巷陌,茎蔓、柏樟茂盛,老树枝头上又长出了新叶;巷内,新人,故人,依然忙碌着。

有时,也会痴痴地想:这城市,或衰落,或繁华,岁月轮回中,只有记忆痕迹犹在(如鼓楼、孝闻街、长寿街、永丰库……);故人去,新人又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那么时间呢?时间流逝,究竟令我们改变了什么?又留下些什么?

途中

自从今年年初,我父母住进毗临保国寺的洪塘敬老院后,我每周至少去探视他们两次,这成了一种惯例。

从我家驱车前往保国寺,行驶约一刻钟,驶过居陆村后,便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大马路,笔直通畅,然而货车、轿车、行人以及电瓶车、自行车等集聚,虽是近道,我却很少打此经过。我更爱从灵山村取山道驶入,那里虽曲折崎岖,却没有了红绿灯的干扰,可以慢条斯理地随性驾驶。这样,一边驾车,一边观赏山村白墙黛瓦;一边漫思,一边饱览灵山慈水(那边也是北山步道所在地)。我喜欢在高耸参天的香樟树群中穿行,喜欢在空灵纯净的山风中自由自在地深呼吸,更喜欢聆听保国寺的晨钟暮鼓声在松涛间回转,又飘远。那里的阡陌,那里的山水,那里的苍翠,那里的风景,那里的点滴,是我熟悉的,是我记忆中的“往昔”。有时,我会停下车来,在一棵苍劲的古樟下驻足徘徊,拍照、打量、抚摩、仰望、深思;有时,我会在保国寺山门前停下,看看路边的花花草草,看看那里的小小集市(更准确地说是路边摊),看看那里纯朴的山里人家;有时会买上一些时蔬瓜果,有时会带上一些土特产(土鸡蛋、红豆、甘蔗等);有时什么都不做,只是四处走走,使已经看腻了钢筋混凝土森林的眼睛,在这满眼的绿色中慢慢放松,慢慢沉醉。走在这不长不短的几里山路中,于我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惬意,是一种解脱。我明了,那是自然的力量。

有时,我会呆呆地瞎联想。这人生路,是不是也如此?少有便捷,却总充满了崎岖坎坷;很少一直有阳光陪伴,却总会有风雨,颇多磨难。然,重要的是,只要“方向”“目标”清晰,就努力前行吧!只是,在前行的途中,千万别忘记了:这一路上还有风景在等你!人生最美的风景,或许正是在路上!

近来,尤爱随笔。没有压抑,没有沉郁,笔之所至,兴之所至。浅浅的话语,淡淡的情愫,有的,只是简单的情怀。

春风几度,又绿江南。阳春三月,桃红柳绿。且放下琐碎的事,走入自然,拥抱自然,与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撞个满怀。

田野首先苏醒了。

灵山下,慈江畔,一畦畦的油菜开花了,热烈奔放,香飘几里外。广袤的田野绿了,麦苗青青,小草绿绿,可人极了。蓝天白云下,油菜花田连着那连绵的麦田,好似天然的柔软织锦。锦绣山河,当是如此吧!

曲曲折折的灵山公路,一下子变得狭窄了许多,傍山路停放的汽车队伍绵延了几公里;一群群、一队队背包客、祭祀客,从山上、山脚下、寺院、农家涌来,满满地、悠闲地漫步在这平素幽静的古道上。他们的手里拿着一束束鲜艳的映山红,散发着淡淡的芬芳。清风、花香,还有阳光的味道,伴随着一排排傲立古樟散发的缕缕香气,在空中自然地流淌着。在这清明时节,我想起了从未谋面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想起了早逝的姨父,想起了许多的人和事,清烟一缕,浊酒数杯,天上人间,同此感念!

十时整,敬老院。父母,一如往昔,静静地端坐在房间的一隅,见我来了,拉住我的手问:“春天到了吗?”春天不是早就到了吗?我亲爱的双亲,难道还没有感受到春的降临吗?

远处,青山依旧。

邻居

清晨,被一阵阵狗吠惊醒。环顾四周,天已微微亮。循声寻源,方知,那声音来自隔壁邻居家。

是的,最近半年,我家又换了一个新邻居—一个有点特别的小邻居。说特别,是因这偌大的近80平方米带阁楼的房子里,仅仅住了一个人,并且是一个稚气未脱的未成年人—一个小孩子,没有父母同住。

邻居嘛,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上楼下楼的,见的次数多了,彼此间也就熟悉了。一聊才知道,小孩才13岁,今年刚刚小学毕业,考入江北中学念初一。正因为就读于江北中学,故在此地租房子,来回上学方便些。然而,进进出出的,只有他孤孤单单一个人,白天如此,晚上亦如此。陪伴他的,只有黑白两只小狗。好奇心驱使我一探究竟。一天晚上,我们又在楼梯口“狭路相逢”了——“小朋友,你一个人住啊?不害怕?你的父母呢?”我不免有些担心。

“他们有时来……有时不来……”小男孩支支吾吾半天,才回答了一句,眼角仿佛有泪光闪烁(后来才知道,他的父母一星期或半个月来一次,带点生活必需品)。

“那你一个人怎么办?吃什么?衣服谁洗?……”妻子问了一大堆问题,好奇心满满。

“阿姨,我中午在学校吃饭,早晚在家里我自己烧饭烧菜,我自己会做的,简单一点的那种。衣服么,家里有洗衣机呢……”小男孩怯怯地回复道。我仔细打量着眼前的这个男孩,13岁了,个子却有些瘦小,窄窄的肩膀,有些怯懦的眼神,脸庞白白净净的,一脸的稚气。

“小朋友,你真的不简单!”我俩由衷地感叹。我女儿长他4岁,生活上尚不能自理。同是少年,却截然不同啊!

行文至此,想必你也明了其中的大致原因了吧!一个家境不错的家庭因为夫妻离异,双方都不愿意独自抚养孩子,而把他置于出租房。每每想到这个,我心里总是酸溜溜的,不是滋味。

也正因为孩子孤苦伶仃,看到此种情形,我妻子总不免母爱泛滥,关爱疼惜之情溢于言表。遇见小男孩,总会唠叨上几句:你吃饭了没有?学校里还好吧?煤气灶关了没有?天气冷了,衣服多穿点。有什么事情,敲我们家的门等等。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嘛,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小孩子呢!

由这个小邻居,我突然联想到了前段时间媒体上报道的关于贵州毕节地区四位留守儿童“抱团”自杀的新闻。我深切地感受到,那四条幼小如花般的生命,不是惨死于贫穷,而是死于绝望,死于冷漠,死于亲情的撕裂。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温情,感受不到亲人和社会的关怀,他们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和出路。于是他们选择了最决绝、最悲情的方式—自杀。这是多么残酷啊!

我们这个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升级与发展之中,在转型期,社会经历变革,一定会有阵痛,一定会付出代价。但是这种转型、发展的代价,不应该是两极分化,更不应该是社会矛盾的激化。转型发展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如果经济发展了,青山绿水却不再了;如果经济腾飞了,社会愈加分化割裂;如果科技发达了,而我们却越来越不幸福了,那不如回到“从前”。

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又扯远了……

但愿,我的小邻居能坚强点,面带微笑走好今后生活的每一步!

市图

对了大半天的电脑屏幕,眼睛都干涩了,于是想出去走走。

外面,雨淅淅沥沥。撑把小伞,踱进风雨中。还是那把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