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马上召集众徒弟,为严肃师规,当着众徒弟面准备处置他。师父责令小脚太公说出逃跑的理由。小脚太公回答说:“我学武艺的目的是想教训教训我的老婆,现在自己料想,能敌得过她了,别无他图。师父既然不准我回去,就只好用偷偷逃的办法啰!”“我在阴沟口用刀劈下来时,你如何把头缩回得这样快?”师父说。小脚太公回答:“我闻到了刀风!”师父对小脚太公说:“你既然识得了刀风,那么就已经学到了一点本领,我不难为你,你回家去吧!”
小脚太公回到家里,四邻亲友都来探望他。老婆马上买小菜置酒款待丈夫和亲友。一到傍晚,老婆对丈夫讲:“我要烧饭烹小菜,实在忙不过来,那么你去把前面坟滩地里的一头水牛抱抱来。”小脚太公走出屋,过吊桥一看,心想:奇哉!这头水牛足有八九百斤!怎能抱过吊桥呢?!于是他干脆回到家里。但是抱不动,在老婆面前有碍面子,便借口说:“牛很脏,我不要去抱。”老婆说:“你怕脏,只好我去抱。”老婆去了,而小脚太公悄悄地跟在后面看究竟。只见老婆走到水牛边伸出两手抱住水牛走过吊桥,此情此景令小脚太公目瞪口呆,暗暗钦佩不已。
事情要回转来讲,自从小脚太公出去学武后,他的老婆了解丈夫学武的目的是想教训教训自己,便在家饲养了一头小水牛,天天抱着小水牛过吊桥去放牧,所以她的力气也就一天天变大。不过,老婆也晓得丈夫有了本领,就这样平日里“癞头怕剃头,剃头怕癞头”彼此就互相不摩擦了。
接着,小脚太公想把从少林寺学来的武艺传授给儿子。一天,他睡在凳板上,叫儿子用刀劈他,儿子擎起大刀不敢劈下去,毕竟一刀下去要结果父亲的性命呐!父亲再三催促,儿子总是不肯下手。最后父亲狠狠地对儿子讲:“你学不到武艺,杀性没有,无用坯!”这时,其女儿在旁看得清楚,并无色变。父亲看出女儿有杀性就叫女儿斩,女儿擎起大刀斩下去,说时迟,那时快,其父趁女儿刀未下来时,早已滚到凳板下面去了,等女儿提起刀时,其父又滚到凳板上面了。一连三次,女儿对父亲讲:“爹爹,你真有本领!”她立即跪下对父亲道:“我要学武艺,拜你为师。”父亲极乐意地接受了女儿的要求。
那时,小脚太公的武艺名扬四海。一天,有一个云游和尚抱着嫉妒心情来到马堰河西找小脚太公。和尚一到小脚太公家,进门就叩问:“徐师父在家吗?”小脚太公说:“是我。”和尚连连喊:“很好!很好!我一来拜望拜望,二来请指教指教。”小脚太公一看这和尚一脸络腮胡须,满脸抽搐着横肉,环眼竖眉,杀气腾腾。交谈了片刻,这位和尚看到门口有一只磨得精光的石捣臼,便问小脚太公:“这只石捣臼派什么用?”小脚太公回答说:“我其他功都练好了,只有头顶的功还未练好,所以我经常用它顶在头上练硬功。”这和尚便说:“让我也试试吧。”说罢,他一脚把石捣臼踢到道地中央,走过去用双手擎起石捣臼倒覆在自己头上。这时,小脚太公见和尚头套进捣臼里,眼睛看不到外面,急中生智,立即飞起一脚,猛烈地踢向和尚的膝窝,和尚料不到这一着,“通”一声,六七百斤的石捣臼落地,和尚被压死了。这事后来被传为:和尚是被小脚太公踢死的。
这位和尚被压死之后,小脚太公立即预测到会有许多和尚要来为他报仇。于是小脚太公私下准备好许多既劈开但又不像劈开(毛竹纤维还有些粘连)的毛竹根头放在烧水地方备用。
不出所料,一天,这位被压死和尚的徒弟果真上门来挑衅了。他一找到小脚太公的家,连连问道:“徐师父在家吗?徐师父在家吗?”小脚太公看出来者不善,就说:“师父不在家,请坐!请坐!”并称自己是小脚太公的徒弟,边说边走到灶间去烧水。只见他边烧边“呱、呱”地捏碎毛竹根头。这响声惊呆了来者,想:“他的徒弟有如此大的手力,那么他的师父更为了不起了,怪不得我师父死在他手里。”那人越想心越胆怯,就悻悻地告辞。一边嘴里还说:“等你师父来了,我再来拜访。”
等送走来者回家时,小脚太公发现被来者踏过的地砖已经粉碎了。小脚太公顿时大惊失色,吓出一身冷汗,连连喊:“好大的脚力!好大的脚力!”
从此以后,小脚太公不爱武艺了,他认识到强中自有强中手,天外还有天,再加上家里出了一件不幸的事。
一天,小脚太公抱着小孙子出去闲逛,看到路旁一块条石,他认为拽回去放在墙门口可当凳坐。这念头一转,他便拽起条石往家走,一放下发现自己用力过猛,竟把左手抱着的小孙子拽死了。这事多么对不起儿媳啊!这几件事对他教训匪浅。所以他就不爱学武了。一天到晚专攻管弦和绘画了。
这块条石现在还摆在马堰河西残存的墙门边。世人估计足有八九百斤呐!不信,请你去看一看,饱饱你的眼福吧!
(1986年,采录于石堰乡马堰村)
诸大官人的故事
诸锐/搜集整理
据说在本乡湖西门村姓诸的上代有一位大官,他为人正直,毫无私心,特别对老百姓更是无微不至地关怀,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可是据传说,这位大官斗大的字不识半个,那么他怎样当上大官的呢?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这位大人(姓诸,名不详,以下简称大人)从小聪明伶俐,但由于家境贫寒,读不起书,只好给地主
放牛。
几年以后,他已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了。一天,他挑着粪去施肥,路上撞见了一位书生。只见这位书生穿着华丽,后面还跟随着一个书童,看样子是去赴京赶考。当时书生走近大人身边时,双手捂住鼻子和口,并连连喊:“臭死我也!臭死我也!”大人看到书生厌恶尿粪的狼狈相,即讲:“你们这些不知理的秀才,尿粪碰都没碰着,就连连叫臭不停,我们种田人把尿粪看成宝呢!你们这一批读书人终日吃的喝的全都靠它浇出来的啊!没有它你们这一批不懂理的读书人喝西北风去!还想去考……”书生听了便嗤笑:“那你为什么不去赶考?!瞧你的模样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写呢!”说完得意扬扬地走了。大人听了想马上发火,拿什么话来反诘他,但一时想不出来,只能忍气吞声地摇着头担着粪去干他的
活了。
晚上,大人睡在床上辗转反侧总不能寐。最后,大人下定决心也去赶考,于是他带上平日里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娶老婆钱上路了。大人一路上受尽了折磨,疲劳不堪。
一天,大人坐在凉亭上休息时,忽然天空乌云翻滚,狂风大作,突然听到一阵清脆的叮当声,大人忙问旁人:“这是什么声音?”旁人脱口即答:“这是‘风吹门铃叮当响’。”大人循声看去,这果然是后面大房子门上的门铃发出来的声音。接着,天下起滂沱大雨,大人又听到另一种声音,便又问旁人:“这是什么声音?”旁人即答:“雨打芭蕉嘀嗒声。”大人又循声看去,果真在不远的地方有高大浓密的芭蕉树。
雨过天晴,大人背着包袱继续赶路,当他赶到考场时,学生们已在交卷了。大人像呆头鹅似的立在那里,不知所措。真巧,这时一位监考官出来看到大人如此尴尬相,便问他:“考好了为何还不走啊?”大人回答:“我还没有考过呢!”监考官说:“你来迟了,下次再来考吧!”大人说:“我在念书,念得津津有味,便忘记了时间,所以来迟了!”监考官说:“那么据你说,你勤奋好学极了,你的学问不浅啰!”大人说:“是的,我一定能考中。”这时又走来一位主考官。主、监两位官员听明后,就对大人讲:“既然这样,就让你试一试吧!我出上联,你答下联,答出了,就算你考中。”真是无巧不成书,天下出奇事。当主考官挖空心思想题材时,一阵猛风吹来,门铃相撞,发出“叮当”的响声。主考官便以此作题,讲:“风吹门铃叮当响。”大人不假思索地讲:“雨打芭蕉嘀嗒声。”主考官认为大人的学问的确不浅,于是就录取了他。
大人当官以后,当发现有权有势的贵族欺侮穷人时,他总挺身而出,秉公执法。这样一来,他的官年年提,岁岁升,终于成为一个大官。而他怎样被录取的故事也就流传下来了。
(1986年,采录于石堰乡湖西门村)
“殿中执法”的由来
徐元德/口述 徐德尧/搜集 王训土/整理
明朝万历年间,在马堰东笆下有一位出任巡按直隶监察御史的叫徐应登。
一天早上,文武百官按官阶早已伺立两旁等候皇上来临祭祖。在皇上出现的一刹那,众官员都慌忙跪下。这时有一位大臣因一时惊慌失措,没撩起袍角,袍角被脚踩住了,打了一个趔趄,这一举动被在旁的徐应登瞧见,认为这位大臣在金銮殿上失礼,冒犯皇上,这是欺君之罪,就立即飞起一脚(徐会武功)踢向这位大臣。
这一脚被皇上瞅见,立刻对徐应登说:“徐爱卿,竟在殿中执法?”徐应登马上向皇上启奏,曰:“臣启万岁!他当着皇上,不撩袍角就跪,险些儿跌倒了,这在金銮殿上还成何体统,这分明是欺君之罪啊!我出于维护天威,没考虑到其他。”等徐应登一奏完,站在一旁惊慌失措的这位大臣知道自己失了礼数,慌忙跪下向皇上奏曰:“臣启万岁!臣因一时慌张有失礼统,伏乞皇上恕罪……”
这时,坐在皇上身边绣墩上的同县阁老看到这位被踢的大臣慌忙向皇上认罪,就来一个顺水推舟,连忙对徐应登说:“你还不快快向皇上谢恩,万岁封你为‘殿中执法’呢!”这时徐应登一面脑子里在想,在金銮殿上当着皇上的面不应如此冒失;一面看同县阁老在催促他,他还是犹豫不决,两眼向四周一扫,在朝的孙、徐两姓官员都在挤眉弄眼地向他暗示(意思要他快快向皇上谢恩)。这时徐应登心领神会,扑通一声双膝跪下,向皇上谢了恩。
这块金光灿烂的“殿中执法”大匾现在堂堂正正地高悬在马堰小学正门上,随时供游人观赏。
批语:这个“殿中执法”的头衔并不是皇上因为徐应登功高如山而赐予的,也不像宋朝的八贤王或包拯那样是先皇御赐的。只因封建时期皇帝是圣口,一出口就不易更改,因而同县阁老与孙、徐两姓的官员借当时皇上脱口而出之机会,弄假成真的。
(1986年,采录于石堰乡马堰村)
四太公打钦差大臣
徐德尧/口述 张水洲/整理
从前,横河马堰村有一户姓徐的人家,生了四个儿子。因为家教好和勤奋读书,成年以后,大儿子在省城做了大官,小儿子眼下精通:上知天时,下晓地理,会说善算,写得一手好字,也能吟诗作文。
由于辈分大,第四个儿子到了五十岁,论资排辈,便做了马堰村徐姓的族长太公。所以,族里人无论是比他年长的,还是年少的,都称他为“四太公”。四太公非常聪明能干,把族里的大大小小事情都处理得稳稳当当,深受众人的敬佩和爱戴。
当时,正遇横河乡里筑堤分烛溪湖一事,湖北面东西两边的人们产生了纠纷:东边的人说东湖小,西湖大;西边的人说西湖小,东湖大。双方都要求重新筑堤,平分烛溪湖,使湖水让乡里人均用。
由于烛溪湖三面环山,大大小小的溪流,都注入烛溪湖,许多原来的山岙已被湖水淹没,湖中也有几个小岛屿,而湖底地形高低不一。那时候,还没有准确的测量仪器,若要平分烛溪湖,使湖水让东西两边的人平均享用,谈何容易呢?原先是按目测的大致样子,来筑堤分湖的。因此分湖后,人们就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但是没有人能化解这个矛盾。
为此,他们各自写了诉状,告到县衙。余姚县官看了他们的诉状,叹息道:真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为了断案,他来到了烛溪湖查察,面对绵绵的山和茫茫的水,县官自觉断不了案,就把这案子上交到绍兴府里。府台老爷看了案情,觉得也难断案,就把案子搁了下来。就这样,请求平分烛溪湖的案子拖延了多年,未能得到判决。
一年春天,皇上派钦差李大臣来浙东巡视。绍兴府台老爷乘机递交了平分烛溪湖的卷宗,并陪钦差大臣到姚北的烛溪湖,来现场判案。四太公被马堰村民推荐为调解分湖纠纷的代表,与钦差大臣和府台老爷等十余人同行。
他们来到航渡桥,登上狮子山。钦差大臣看了烛溪湖说:“西湖大,东湖小。”后来,他们来到湖塘下,登上伍梅山,钦差大臣看了烛溪湖说:“东湖大,西湖小。”
这时,四太公大声说:“钦差大臣怎能这样判呢?要吃苏醒巴掌了!”话音刚落,他扬起右手,在钦差大臣的脸上左右开弓,狠狠地打了两个巴掌。然后,独自一人向山下跑去。
钦差大臣和府台老爷一行七八个人都被四太公的突然举动吓得惊呆了。过了一会儿,他们才回过神来。府台老爷命令差役:“快去抓人!”这时,四太公早已一溜烟地跑下山了。差役哪里追得上呢?
四太公回到家中,对家人说:“我扇了钦差大臣两个巴掌,他们会来抓的,我得逃到大哥那里去避避风头。”于是他收拾好行李,背起包袱,立即出门向西北海边走去。四太公来到杭州湾海边,租了一艘船,顺着涨潮,由水路向省城而去。四太公一路顺风顺水,傍晚时分,就到了钱塘江。上岸后,他就直奔大哥府邸。
再说差役来到马堰村,闯入四太公家,搜查无人,只好回去复命。后来,钦差大臣和府台老爷一行人来到马堰村,敲锣召村人到祠堂集中。钦差大臣对众人说:“你们的族长太公哪里去了?”
“跟随钦差大臣去烛溪湖了。”人群里有人说。
府台老爷说:“他打了钦差大臣,已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