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为自己争取利益不是什么庸俗的事情,怕的是你完全不懂得争取自己应有的利益。打破你的沉默吧,让上司看到你的努力和成绩,为自己争取升职和加薪的机会。相信没有哪个爱才的上司会拒绝你这个中流砥柱的合理要求的。
适时打破沉默,该出口时就出口
在一个家庭中,往往会撒娇的孩子能够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职场中亦是如此,所以,仅会做事远远不够,还应该善于用适当的方式让老板和上司看到你是下了很大的工夫才完成这个任务的。或者说,要学会适当地拒绝和“抱怨”。不要以为处处逞强才是表现自己的最好机会,当你拍着胸脯说“包在我身上”的时候,一颗定时炸弹可能已经悄悄开始在你身边倒计时,一旦你的任务没有完成,就要随时被“牺牲”;就算你完成了任务,老板也不会觉得你有多出色,因为当他一块块往你身上加砖时,并不是不知道砖有多重,只是你当时显得太轻松,所以不要妄想老板会因此给你升职加薪。
“不管什么事,只要交给妮娜,我就放心了。”妮娜进公司三年,这是老板常挂在嘴边的话。
开始时妮娜很高兴,认为这是老板器重自己。但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老板交给她的任务越来越多:“妮娜,这个方案你盯一下”、“妮娜,这个客户恐怕只有你能对付”、“妮娜,那个项目人手不够,你顶一下”等。当老板需要有人为某事“救急”时,他必然会打开房门大叫“妮娜”。
妮娜手里的事情多到了加班加点也做不完的程度,可周围很多同事却闲得两眼发呆--薪水却并不比她少多少。妮娜想,也许再忍忍就会有升职的机会,然而机会一次次刚走到她跟前就拐了弯。后来,妮娜从人事部的一位师兄那里得知,关于她升职的事,中层主管会讨论过好几次,但每次都被老板否决了,说什么“妮娜虽然业务能力不错,但管理能力不足,需要再锻炼锻炼”。“你想想,如果你升职了,他上哪儿找这么任劳任怨的‘万能胶’呢?”师兄提醒她说。
妮娜很气恼,回家跟丈夫抱怨。丈夫居然说:“如果我是你们老板,我也不会升你的职--一个不懂拒绝的人,怎么去管理别人?”
妮娜仔细想想,感觉丈夫的话真的有几分道理。
后来,当老板再给她加工作时,妮娜就鼓足勇气说:“我手里有三个大项目,十个小项目,我担心时间安排不过来。”
老板的脸色变了,好像非常失望,他神情黯然地说:“可是,这个项目只有你去做我才放心。”
“那好吧,我赶一赶。”说完这句话,妮娜恨不得咬掉自己的舌头。看到老板拉下来的脸,一个大胆的念头突然从脑中冒了出来,她说:“不过,要按期、保质完成,我需要几个帮手。”
老板惊讶地看着她,终于笑着说:“我考虑一下。”
妮娜清楚,如果老板给自己派助手,就等于给自己变相升职--他不会轻易答应,但如果他不答应这个条件,也就不好把新任务硬塞给自己。
老板再没提加新任务的事,破天荒地开始关注妮娜的工作压力,叮嘱她有困难就提出来,别累坏了身体……
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在职场中,这样做不是让你无功也表功,而是让你在面对问题需要援助和保障时,及时有效地向老板发出相应的信号。你不需要一本正经地拒绝老板,只需摆出你的难处,最好的拒绝方式是摆出时间或精力上的困难,让他明白--你既不是超人,也不是傻瓜。
此外,30几岁的人是团队的中坚力量,已经为团队立下过汗马功劳,这时,适当地“哭一哭”,提些要求,为自己争取些利益也是应当的。只要方式恰当、要求合理,相信上司是不会拒绝的。
职场打拼,用电影里的行话来说就是我们不能再用“打打杀杀”的方式来做事了。我们在踏踏实实工作的同时,的确也需要将自己的工作成绩以适当的途径向领导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是生活方面的事情也可以提。同情心是人之常情,而领导同时还有权力,同情和权力两者的叠加,便成就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型的人往往会得到付出远多过回报的结局,领导不知道你为此事付出了多少努力、多少汗水,他能看到的也许只是一个尚可的结果。埋头苦干型的人往往“所有困难都自己扛”,而如果是善于沟通的人,就会选择合适的时机把困难和要求汇报一下,如果领导有可以动用的资源,也许会帮你一把,即使没有,领导也能从困难和最后的事情进展结果看到你不懈的努力和不易的付出。
所以,该出口时就出口吧,从现在开始学习勇于说话也不晚,争取自己的利益,让自己更有动力,这是最关键的。
让上司看见你的努力和成绩
对于想有所成就的30几岁的人来说,光会做事还远远不够,得让上司看到你的努力和功劳,知道你做了什么,否则,纵使你筋疲力尽,也很难获得加薪、升迁的机会,更谈不上交好运了。
小叶是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他工作认真,人很聪明,却跟许多人一样,他并不了解如何表功。他在业务部工作了好几年,那段时间,他的薪水优厚,上司与同事都很喜欢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平步青云,原因就在于他不会表功。
后来,小叶参加了一项“练习如何增加能见度技巧”的培训,学习如何改变工作策略,如何让上司看到自己的功劳。两个月后的一天,小叶打电话给培训班的老师,说:“我办公室刚才有一份传真进来,传真上说我花了两个星期争取的一笔业务成交了。但是,要是传真早几分钟来就好了,刚才公司副总经理还在我的办公室里聊天呢,闲谈中还提到了这个客户和这笔生意。要是让他看见传真,一定会知道我有多出色。”
培训班的老师建议小叶趁热打铁,显示自己的功劳,赶紧去副总经理那报喜。小叶起初并不愿意,说写个便条就可以了,但培训班的老师说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小叶听了老师的话,来到副总经理办公室,假装不经意地提起这个巧合,“我们刚谈完,就成交了这笔生意!”结果副总经理非常高兴,建议小叶告诉公司的公关部门,以便让公司同仁知道这笔进账。
对于职场中人来说,一旦有机会,不妨尝试用一种间接、自然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功劳。这样你就会发觉,不露痕迹地让人注意到你的才干及成就,比敲锣打鼓地自夸效果更好。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徒问神父:“我可以在祈祷时抽烟吗?”他的请求遭到了神父的严厉斥责。而另一位教徒又去问神父:“我可以在吸烟时祈祷吗?”后一个教徒的请求却得到了允许,悠闲地抽起了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样一个问题,其表达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不同。
30几岁的人要明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改变命运,不但要努力付出,还要追问收获和结果;不但要有工作能力,还要有表功的能力,要学会为自己邀功请赏,让领导看到你的成绩,看到你的优势。这样,才有更多的出头机会。
不再随声附和,讲出你的精彩见解
20几岁的人刚入职不久,在公司里资历、辈分最低,于是你明白要低调行事。赶上部门会议,你通常会坐在离领导最远的角落,低头研究面前的材料,只做倾听状。好不容易盼到会议尾声,领导冒出一句:“新来的同事,说说你的看法吧!”你顿时惊慌失措,支支吾吾半天,终于组织好语言:“我、我没什么要说的。”然后把头埋得更低。
而经历了数年的磨炼,你是保留着以前的习惯,对他人唯唯诺诺,还是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小玲是一家合资公司的物流部经理,她为这家公司已服务了8个年头。与同时进入公司的其他男同事相比,小玲发现自己晋升的速度太慢了。这让小玲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并怀疑公司在用人方面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
经过分析发现,“谋杀”她职业生涯的“元凶”并不是性别歧视,而是小玲本人的表达方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玲是如何表达的:
在开会过程中:
小玲:我想说几句。
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一齐转向小玲,等待着她继续说下去。
小玲:哦,其实也没什么。
小玲的这种表现在不知不觉中给别人传达着这样的信号:她不够自信,欠缺一些担任领导的天赋和勇气。正是她的这种表达见解的方式,使她的上级和同事都认为她只是一个愉快的合作者,而从未认真考虑过她还能胜任更高的职位。
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不容易,特别是当别人都注意你,目光都一齐看着你的时候,你就要面对新一轮的焦虑。此时应该做的是继续说下去,而不是怯懦止步。
适当的表达应该是这样的:“对不起,我……我想说几句。如果我们更多地考虑外地市场的需求不是会更好一些吗?”
而最好的表达是:“对不起,我想说几句。如果我们更多地考虑外地市场的需求不是会更好一些吗?”紧接着说:“我想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这样,小玲既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又使自己不至于被焦虑和紧张所包围,为接下来的继续表达做了良好的情绪准备。一旦讨论的气氛活跃起来,焦虑和紧张感就会进一步降低。这样在下面的讨论中她将更自信、准确、轻松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你必须首先学会醒目地亮出自己,敢于表现自己,为自己创造机会。对此,小敏有着深切的体会:
在一次培训课间安排了一位专家做讲演。做讲演的人总希望有人配合自己,于是他问:“在座的有多少人喜欢经济学?”可没有一个人响应。小敏知道,当中很多人包括自己都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到这儿来的目的就是“充电”。可由于怕被提问,大家都选择了沉默。专家苦笑一下,说:“我先暂停一下,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我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大学里经常有讲座,每次都是请华尔街或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讲。每次开讲前,我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周围的同学总是拿出一张硬纸,中间对折一下,让它可以立着,然后用颜色很鲜艳的笔大大地用粗体写上自己的名字,再放在桌前。于是,讲演者需要听讲者回答问题时,他就可以直接看着名字叫人。我对此不解,便问旁边的同学。他笑着告诉我,讲演的人都是一流的人物,和他们交流就意味着机会。当你的回答令他满意或吃惊时,很有可能就暗示着他会给你提供比别人多的机会。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事实也正是如此,我的确看到我周围的几个同学,因为出色的见解,最终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供职……”
专家讲完故事之后,小敏看到不少人都举起了手。
确实,在人才辈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机会一般不会主动找到你。只有你自己敢于表达自己,让别人认识你,吸引对方的注意,才有可能寻找到机会。
说到底,这是一种观念: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选择?而且,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的成功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