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即修行 且行且珍惜
9312900000003

第3章 朋友是一种和我们并肩平行的“直线”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朋友就是修行路上与你一路同行的人,可以相互扶持、互相依靠,所以,拥有真诚的朋友是人生一大幸事。朋友,和我们就好比是两条平行直线,虽然相互独立,也有距离,可它们却会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永不相离,这就是距离的美,也能直达永远,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够找到对方说说心里话,诉说生活的苦与痛,分享彼此的快乐。

世上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单独生存

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在生活中互相依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单独生存,而朋友,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与人的分工也越来越精细,没有人能独自生存。而在我们的生命中,朋友是总能在我们周围陪伴我们成长的人。他们是我们最珍贵的一部分,虽然不一定一生相随,但在人生的道路上,正是有了朋友的陪伴,才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下面这个故事正说明了人生道路上拥有朋友的重要性:

从前,甲、乙两个饥饿的人,在途中遇到了一位长者。这位长者很想帮助他们,于是给予他们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让他们任选其一。于是,甲要了一篓鱼,乙要了一根鱼竿,之后他们就分道扬镳了。

分开后,甲在原地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实在是饿坏了,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就狼吞虎咽,把鱼吃完了,连汤也让他喝了个精光。由于没有了食物,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而乙则继续忍饥挨饿,提着鱼竿一步步艰难地走向大海,可当他终于看到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非常不幸的,他浑身最后的一点力气也使完了,只能非常不甘地望着大海撒手人寰。

后来,丙、丁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分别得到了长者送予的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像前两个人那样各奔东西,而是商定一起去找寻大海。每当他们饥饿万分时,他俩就煮上一条鱼充饥。就这样,经过遥远的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合作捕鱼为生的日子。过了几年,他们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故事中的甲和乙,由于甲只注重眼前而忽视了未来,乙则刚好相反,二人各干各的,结果两人都无法生存;而丙和丁则相互扶持,从而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他们不同的做法与结局告诉我们:世上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单独生存。在残酷的社会竞争面前,单凭个人之力是很难得到成功的,我们只有通过合作,与朋友或伙伴携手共进,去迎接生活的挑战,才能走出生存绝境。

而怎么找到能与自己携手共进、通力合作的朋友,则要看各自的本领了。世界上没有朋友的人,大概是很少的。即使是曹雪芹笔下孤芳自赏、难以合群的林黛玉,在大观园中,也有自己的知己贾宝玉,她的丫环紫鹃也可以说是她的好朋友。

在这个合作的时代中,几乎所有的成功,都是在某种合作的形式下取得的,因此能否在与人交往中交到能合作的朋友是至关重要的。合作不仅是成功的最佳捷径,也是成功的唯一出路。

甚至连自然界的动物都本能地知道同伴的意义与重要性,例如大雁,我们经常会注意到大雁以V字形飞行,研究发现,成群的大雁以V字形飞行,比一只雁单独飞行能多飞百分之十二的距离。

连大雁都是如此,就更别说依靠群体生活的人类了。人人都要友谊,没有人能独自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我们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也能给别人以帮助。朋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几乎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朋友,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比如,在你情绪低落的时候,是否会希望有个朋友让你振作起来?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否也想有个人帮你走出困境?在你快乐的时候,你是否想有个人和你一起分享?医生可以用药治愈我们身体上的疾病,但却并不能使我们心情愉快。而朋友让你快乐,也能倾听你的烦恼,并给你提出建议。一个真正的朋友能和你同甘共苦。

所以说,朋友是我们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也是我们可以相互依靠、互相扶持的伙伴,没有人可以离开群体独自生存。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只有在平时善待朋友及周围的人,才可以“得人心”,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才会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相反,如果平时不得人心,那么你向人伸出手想要寻求帮助,别人也未必就会出手帮忙。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自然希望自己的员工同心同德,不辞辛苦地为企业做事情,你也会去学习企业文化、管理理念那一套东西,希望借以笼络人心。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句话不但适应于管理,在我们交友、待人接物方面也有启示,只有在平时善待朋友及周围的人,才可以“得人心”,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才会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相反,如果平时不得人心,那么你向人伸出手想要寻求帮助,别人也未必就会出手帮忙。

有一些人,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就开始玩弄权术,视员工为指尖的棋子,以为可以随心教化、随意使用,只管假惺惺作态,因此,一旦事情到了危急关头,就会露出他们自私自利的本来面目。

三国时期,刘备之所以不取荆州,一方面是对时势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他的仁义之心。他就是要让百姓们知道,他刘备不会放弃他们,就算是死,也要和他们死在一起。所谓患难见真情,他是值得信赖的。有人说刘备虚伪,如果刘备果真是此等沽名钓誉的小人,怎么敢冒这么大的风险呢?

刘备有一句经典的语录:“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在乱世之中,桃园结义之时,曹操、孙权都已经有雄厚的基业,而他资历浅薄,所以他以人为本,以德服人,这也正是刘备的魅力所在。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欲得人心,必用真心。无论“怀柔”也好,“德化”也罢,要自己真的有此心才行,否则还是“法制”为上,选择那种冷峻的管理风格吧。

在秦末的楚汉战争中,有两个人是永远无法忽视的存在,即项羽和刘邦。项羽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是楚国的贵族,是推翻秦王朝的第一等功臣: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刘邦则是个贫民、流氓,是一个酒色之徒,打过的胜仗很少,攻克过的城池也不多。

秦亡之时,项羽握兵四十万,而刘邦仅十万,双方实力悬殊,几乎没有可比性。但是,楚汉相争的结局,却是刘邦得了天下而项羽自刎乌江。为什么实力强大的一方反而会落败?这正应了那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

1.从民心得失看

刘邦得民心,项羽失民心。刘邦引军入咸阳,与民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写了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通‘虏’)”,还军霸上,于是“秦人喜”,深得民心。

而项羽入咸阳则恰恰相反,他屠咸阳,杀子婴,焚宫室,血洗关中,收其宝货妇女而东。令老百姓闻风丧胆,这样的“霸王”,老百姓能爱戴吗?

2.从将心得失看

项羽用人刚愎自专,不知笼络人才;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项羽最强胜之时,天下将才都来投奔他,但他却不能识人也不能重用人才。用了范增,可关键时不听其建议,鸿门宴放走了刘邦,留下了巨大后患。韩信开始时也在项羽旗下,因得不到重用,只做了个小兵,最后反而便宜了刘邦,成了敌人手下的一员大将。

而刘邦不仅知人善用,而且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他的麾下,笼络了一大批将才,如萧何、张良、陈平、韩信等,个个能谋善断,成为刘邦问鼎天下的最大功臣。

当然,除了人心的得失外,楚败汉兴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但人心得失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得人心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是何等重要。

3.从军心得失看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从初起到秦亡之时,项羽正是顺应人心,奋起反秦,才得到广大官兵拥护的,因而他能从八千江东子弟兵,发展到拥有40万兵力的大部队。然而,分了军心,满意者少,不满者众。如刘邦未分到关中,最不满,差点与项羽闹翻。分封后,部队各自为阵,将领以各自的利益为主。人心难以再统一。这也将项羽所拥有的绝对优势,内耗殆尽。

而观刘邦,他善于把一切优势的人才都聚集到自己的麾下。在天下大乱之时,善于争取同盟者。刘邦平定天下后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善于笼络人心,这就是他能把各级优秀将领为其所用的最好例证。也正是由于他手下各级将领的团结一心,三军团结一心,才令楚败汉兴成为历史的必然。

总的来说,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善于争取“人心”,谁能得到“人心”谁就能拥有“天下”。

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朋友没有绝对的情投意合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个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再默契、再情投意合的朋友,他也不可能与你事事都保持意见一致,正如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朋友也有他自己的世界观和看法,但我们可以寻找其中的共同点。真正的相交,应该在相互尊重对方独立性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的个性。不要有意无意地去“同化”对方,或是勉强自己去接受对方的“同化”。

朋友贵在知心,但也不必要求的太过苛刻,非得每个朋友都与你相交莫逆、默契、心心相印不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须知,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人与人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朋友之间更没有永远的与绝对的相互保持一致的义务。别说朋友,即使是夫妻父子之间,要保持永远的与绝对的一致,也是难以做到的。而且各人的处境不同,不可能事事一致。其实你在要求保持一致的时候,已经包含了不尽一致的意思,绝对的一致,是用不着费力保持的。比如有一些自己不喜欢可以不予理睬的人,但是自己的朋友恰恰在此人的手下供职或是有求于人,就不能与你采取同样的置若罔闻的态度。你的朋友也许还要虚与委蛇,你的朋友不敢得罪你心目中极不好的这人,你怎么办?因而与你的朋友断交吗?这是不可能的,世上有许多事,心中有数是可以的,锱铢必较却是不可取的。那种一句话不投机就割席绝交的故事在现在看来是非常令人难以接受的。

如果你要求你的朋友对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观点的看法与做法都与你保持一致,这也是很不现实的。也许你的某个朋友与你关于某件事的观点不一致,但是还有别的大量的人大量的事大量的观点呢,也许在广阔得多的领域你们有着合作至少是交流的可能,完全没有必要采取一种极端的态度。否则只会把自己的圈子搞得愈来愈小。再说,那种要求别人是朋友就得永远忠于自己,只能从一而终的做法,也太过霸道了。

而且,如果你的朋友都是忠于你的人,那这算是朋友还是簇拥呢?你的朋友都是永远同意你、赞成你、歌颂你、紧跟你的人,你在他们中间听到的只有赞同,那你什么时候能听到逆耳的忠言,能听到不愉快的真实,能得知自己的失误与外界对自己的不良反映,能得到全面的与客观的信息反馈呢?那不是等于自己把自己给封闭起来了吗?

如果我们保持着这种观点去交朋友,这么苛刻地要求朋友,那还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吗?

如果我们的朋友需要掩藏自己的个性,戴着面具虚伪地活着,整天阿谀奉承或者唯唯诺诺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自己极不愿意的事情,那么除了身心疲惫,我们还能给自己的朋友带来什么呢?

还有,谁又能保证自己的一切选择都是最正确而且是千年不变的呢?如果你对某人某事某理论某学派的态度与处置并非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你的观点本身就留下了可争议之处,如果你原本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逝去、形势的变化而需要调整,你也像众人一样有需要与时俱进之处,那么那些与你在此人此事此观点上不甚一致的朋友,不正好可以成为你最合适的帮手吗?

友情的价值恰恰就在于互不伤害各自的独创性。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双方掩饰自己而保持一团和气,这样的友情也是无法长久的。真正的朋友是“和而不同”的,双方都能保持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越发相互信赖,相互尊敬,建立真正的友情。

而友情的基础应该是两个好朋友在平时都不歪曲自己,能够照自己确信的方式生活,走自己向往的道路,并且在前进的道路上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才是真正的友情。

所以说,朋友之间即使关系再亲密,也不要指望他能与你永远保持一致,绝对的情投意合是没有的。

我们改变不了他人,可以选择改变自己

也许,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上,我们确实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我们既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也无法改变他人,但是,值得庆幸的一点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们自己,来使我们未来的生活更加合乎人的天性,变得更加美好。

很多时候,我们在与朋友相交的时候,总是希望朋友能接受我们的观点,认同我们的理念,但效果总是令人沮丧,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都不相同,即使是关系再亲密的朋友也会有所分歧。这种时候,我们也许不可避免地陷入痛苦之中,其实,反过来想,我们改变不了他人,但可以选择改变自己。

威廉·詹姆斯说:“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一个人可以借着改变自己的心态来改变一生。”无论对谁而言,自己都可独成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主人。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世界作出选择和决定,然后这些选择和决定会影响到所有其他世界的存在。所以,当我们自己感到沮丧、不满、无望时,实际上是对自己的选择、决定作出的反应,解决的方法也只有自己去改变这一切,因为我们世界的主人,只有我们自己。

下面是一个典型案例:

有一天,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纽约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乘地铁去另一个地方。当时,正值下班高峰期,人流如同以往一样沿着台阶蜂拥而下直奔站台。

突然,罗伯特·西奥迪尼看到在台阶中间躺着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他闭着眼睛,并且一动不动。可是他身边的人们却都像没看到这个男子一样,匆匆从他身边走过,个别急着乘坐地铁回家的人甚至从他身上跨过。这让罗伯特·西奥迪尼感到非常震惊。于是,他停了下来,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然而,就在他停下来的时候,他身边一些人也陆续跟着停了下来。

很快,这个男子身边聚集了一小圈人,人们好像突然都变得有同情心了。有人去给他买了食物,有人匆匆给他买来了水,还有一个人通知了地铁巡逻员,这个巡逻员打电话叫来了救护车。几分钟后,这个男子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一边吃着食物,一边等待着救护车的到来。

原来,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只会说西班牙语,且身无分文,已经饿着肚子在大街上流浪了好几天,最后因为饥饿而昏倒在地铁站的台阶上。

奇怪的是,起初人们对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后来又表现出极具人情味的关心。罗伯特·西奥迪尼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熙熙攘攘、匆匆茫茫的人流中,人们往往陷入完全自我状态,在忽视无关信息的同时,也忽视了周围需要帮助的人。而后来人们对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的态度有了如此大的改变,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个人的关注,使情况发生了变化,路人也因此注意到了这个需要帮助的男子。

从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的故事,可以看出来,我们虽然无法改变他人的看法和行动,但却可以选择改变自己来影响他人。不仅是对陌生人如此,对朋友也是同理。

就如同英国有一位安葬于西敏寺的主教的墓志铭写的那样:

“少年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曾多,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可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之时,终于顿悟: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以后,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

在这段话中,他只告诉了我们一件事:改变自己。不错,自己先改变了,身边的一些人就可能会跟着改变。也许,我们确实无力改变这个世界,无法改变朋友的看法和行为,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改变自己,进而影响到他们,从而使我们未来的生活更加合乎人的天性,变得更加美好。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淡如水”是朋友之间关系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源自于互相宽怀的理解,互相不苛求,不强迫。并非要朝夕相处,如胶似漆才是朋友,那种“甘若醴”成天混在一起的交情有时恰恰又是最为脆弱的。纯粹的友情是自由的,它可以是今天萍水相逢,彼此尊重的欢聚,明天就平淡的分手,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不会因为相隔千里而使感情淡漠,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日久弥深。

许多人以为,朋友就是要亲密无间,称兄道弟,甚至要成为“死党”。其实,我们身边多数的朋友只是普通朋友,真正可称为“死党”的朋友并不多。

我们一辈子都不断在结交新的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如果因为自己处理不当而失去友情,则是人生的一种损失,有句话说得好: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因此好朋友还是要“保持距离”。

这话听起来是有些矛盾,好朋友才应该常聚首,保持距离不就疏远了吗?

而真正的朋友,相互尊重,却不相互吹捧;往来频繁,但不过分亲昵;往来不多,也心心相印。也就是说:交友应注重真挚的感情,心灵的默契和呼应,而不是表面上的亲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那些没有真感情,不讲道义的假朋友,表面上亲亲热热,勾肩搭背,但是只要一旦贫贱、富贵发生变化,或相互之间有了利害冲突,就立刻翻脸不认人,甚至在朋友有难时不仅不拉上一把,反而落井下石。

近代知名学者王国维博闻强记、智力过人,在甲骨文研究上卓有成绩,与罗振玉结为知交,后来又成了儿女亲家。当时,王家较穷,所以罗经常在经济上接济王,但目的却是利用王国维来赚取更多的金钱。罗利用他家境富裕的优势大量收进甲骨,由王来考释,但发表文章的署名都是用罗的名字。最后,由于经济上有勒逼,使王国维这样不可多得的才子在壮年便投湖自尽。

而同一时期的另一著名人物鲁迅虽然和王国维都是弃医从文,有差不多的经历,但由于他交友的审慎,结果却完全不同。

鲁迅早年师从于资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学者章太炎,后来与教育学家蔡元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些学者、作家如许寿堂等都与鲁迅是至交好友。此外,鲁迅以师长、也以朋友身份结交了许多左联革命青年,特别是共产党人朋友如瞿秋白、冯雪峰等,对鲁迅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瞿秋白是鲁迅众多的好友之一,他们在文化战线上经常合作,还一起翻译介绍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前苏联文学作品。瞿秋白编了《鲁迅杂感选集》,在序言中给鲁迅以很高的评价。在最危险的关头,鲁迅让瞿秋白避在自己家中。瞿秋白牺牲后,鲁迅怀着悲痛的心情,在病中把朋友的遗言编成《海上述林》出版。鲁迅在前言引用的对联中所说的“知己”,即指包括瞿秋白在内的共产党人,他以有这样的“知己”为人生最大的满足。

著名学者郭沫若曾指出:“王国维之所以戛然止步,甚至遭到牺牲,主要的也就是朋友害了他。而鲁迅之所以始终前进,一直在时代的前头,却是得到了朋友的帮助。”可以说,鲁迅的一生,在他身边,既有严谨的学者,也有资产阶级革命家;既有文学青年,也有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土。鲁迅的成长,除了主观上的原因,也得益于他的这些良师益友。的确,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友谊是经得起任何考验的。与品质高洁的人交朋友,结下的真挚友谊也是事业的推进剂。

所以说,好朋友的界定并非是看是否走得很近,很多时候,离你最近的人未必是你的朋友,较你很远的人也不一定就与你关系疏远,朋友相交还是重在交心。

和朋友要常联系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句佳话,但并不是说和朋友相处就是不管不顾了,那样的话只会失去你原本所拥有的友谊。毕竟,人是感情的动物,而维系一段感情是需要用心的。如果你因为“忙碌”而减少了和朋友之间的沟通交往,那么,很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即使关系再好的朋友也一样。所以,不要让你的通讯录落上尘土,和朋友要常联系。

朋友是我们生命中除去最亲密的家人外,人际网络上最温暖、最贴心、最有人情味的结点。一路走来,我们会或多或少地交到些朋友。有句话说:朋友贵在交心。所以人们往往认为既然是好朋友,彼此间已相当熟悉,也很随意,没必要像其他人际关系那样苦心经营,用不着经常联系。

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周星驰有句精典台词——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这句话用在朋友交往上面,就好似在说:不常联系怎么知道朋友关系还在不在呢?事实上,不经常保持联系只会让好朋友间关系渐行渐远、关系淡化、终至于无,使最初的好友变成最终的陌路人。其实,朋友关系要维系并不困难,只需要有事没事经常保持联系,便可以使友谊之花长开。

下面是从反面说明朋友间要经常保持联系重要性的故事:

刘怡和马芸是大学同学,而且又是一个宿舍的舍友,由于两人性情相投,关系很好,每天都是形影不离的。同学们常常笑称她俩是“砣不离秤,秤不离砣”。

毕业之后,由于马芸去了广州,刘怡留在了北京,分隔两地使她们之间的联系也渐渐少了,只是偶尔会通个电话问候一声。但后来,由于工作越来越忙,有时候好几个月都不会电话联系。

再后来,刘怡结婚了当妈妈了,俩人的联系几乎中断了。虽然有时候,刘怡在翻相册时偶尔能够想起马芸,但对她的印象已经开始模糊了。

有一次,一位从广州回来的同学给刘怡带回了马芸的消息和新的联系方式,并转达了马芸希望和她多多联系的愿望。可是,刘怡忙于照顾孩子和工作,总是记不起来这件事情,而同学带给她的马芸的联系方式后来也不知所踪。

就这样,这对好朋友之间彻底中断了联系。

像她们这样因为天各一方不通消息而使感情逐渐淡去的好朋友,在我们身边也能经常遇见,甚至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在为她们遗憾之余,也要从中吸取教训,经常和自己的好朋友保持联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与朋友经常见面

如果是与你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朋友,那么最好的联系方式是经常见面。不妨在下班后、节假日相约出来小聚一把,喝喝酒、吃吃饭或聊聊天。不但可以给心灵带来难得的愉悦,还能加深彼此的感情。

2.时常给朋友打电话或网聊

如果朋友生活在另一个城市,或者即使与你同在一个城市但彼此很忙,那么打电话或上网聊天就是最方便的联系方式。

在打电话的时候,不要以为朋友看不见你就不会注意到你的心不在焉,因为哪怕只有声音的细微变化,都能被他(她)听出来的。所以,在打电话的过程中最好不要有吸烟、喝茶、吃零食等行为,就算只是懒散的姿势,也会被对方发觉。平时,进行电话交流时,自然不必太过拘束,但接电话的第一声要充分重视,因为这会让对方直接感受到你现在的心情好坏。

3.给朋友发短信

可以时常用短信对朋友进行问候,尤其是某些当面或电话里不便说出的话可以使用。如果是在与朋友发生矛盾、产生误会之后,一个短信,就可以让好友之间的误会消于无形,使大家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

4.寄明信片和问候卡

现在人们已经懒于写信了,不过可以在特别的日子给朋友寄些卡片。明信片篇幅是有限的,你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明信片本身的画面上,然后随意写点东西。你可以在平时将几张贴了邮票的明信片放在提包里或公文包里,当你乘坐公共汽车时,在医院休息室里等候,或者任何灵感到来的时候,你可以写成一段诙谐有趣的话,然后给朋友寄过去,给他(她)一个惊喜。

5.给朋友寄你自己或你与身边人的照片

挑照片是有讲究的,一定要挑选那些生动的特定镜头,清晰得足以展示某些细节的照片。每一张照片要能清楚地告诉朋友一段你的故事。

6.邮寄实物

也许当你看到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时,你觉得无从选择,并觉得如果将它们寄给朋友会显得毫无新意。这时你大可发挥一下你的想象力和灵感,寄一些别人意想不到的东西,让他(她)开心之余还大开眼界,重在你的心意。比如,一个含蓄内向的自然科学家寄给他的朋友几片树叶和几朵已经枯萎的稀有花朵,使收到礼物的朋友感受那一份惊喜;以讴歌身体强壮而性情沉默的渔夫捕获到了一条特大鱼,他刮下最大的几片鱼鳞给朋友邮寄过去,让他的朋友看到后羡慕得嫉妒;还有某个美食家从一个著名的饭店寄给朋友小烟灰缸、火柴和菜单。

7.送礼物

也许你会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一件标价仅为3元的小物品,然而却非常适合你的某个朋友,你就该马上为他(她)买下这件礼物,立即寄出,而不必考虑一定要等到某个节日才送。

和朋友联系的方式并不限于以上几种,你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信设备,有事没事与朋友常联系,维系你和朋友之间的情感。

诚然,朋友并不是说要你天天挂念、联系,但绝不可总是忘记,因为时间是最无情的东西,如果长时间没有联络,再好的友谊也会产生间隙。所以说,要和朋友常联系。

爱情经不起考验,友情经不起猜疑

猜疑对友谊而言是一种毒药。正如法国作家莫洛亚所说:“多疑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好朋友。友谊需要整个信任:或全盘信任,或全盘不信任。如果要把信心不断地分析、校准、弥缝、恢复,那么,信心只能增加人生的爱的苦恼,而绝不能获得爱所产生的力量和帮助……”

有句俗语说得好:“猜疑把你、我都变成了蠢驴。”恋爱中的男女如果一再地疑心对方“是不是爱我”,甚至想办法来测试对方,那么,你的爱情终会在没完没了的考验中失去。爱情是经不起猜疑的,友情也是一样。

然而,我们还是经常推断别人的反应和行为。我们常以为事物是不变的,人是不变的。有时,我们根本观察不到与过去情况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促使人们采用与过去不同的行为方式。

大卫为了报答约拿单的恩典,恩待米非波设;现在他要报答拿辖的恩典,恩待哈嫩。他说“我要照哈嫩的父亲拿辖厚待我的恩典厚待哈嫩。”

但不幸的是,哈嫩身边的人却将大卫的善意理解为恶意,“大卫差人来安慰你,你想他是尊敬你父亲吗?他派人过来不过是详察窥探,要倾覆这城。”猜疑常常有个美好的面具,就是在为你的好处考虑,保护你的利益,使你更加的安全。这就是所谓的“防人之心不可无”!

哈嫩年纪尚幼,十分依赖大臣,易于听信他们,很快就将这样的恶意化作行动。他将这些美善的使者的胡须剃去一半,又割去他们的下半截衣服,使他们露出下半身,打发他们回去。尽管大卫的臣仆遭到这样不公的待遇,但大卫还是比较成熟理智的,他没有怒气冲冲,立刻举兵讨伐,反而差人去迎接他们,并告诉他们说:“可以住在耶利哥,等到胡须再长起来。”但亚扪人却变本加厉,发动了争战。

战争的结果是亚扪人失败,赔了人马,赔了金银,输了面子,失了友谊,也令其他国家的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而大卫却因正义出战,越打越强盛。

猜疑将别人的好意理解为恶意,虽然别人投来的是善意和爱的信息,但接受者却用恶意去处理,结果却是以恶报善。这让猜疑者活在惧怕之中,惧怕受到伤害、威胁、轻视,“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掉”,我们的心灵若不活在光明之中,其阴影就是猜疑,表现为敏感、自我保护、甚至是攻击。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例子:

菲尔的剪草机坏了,在这一周他恰好要用。他本想找他的邻居吉米去借。但在路上,想起了一件不愉快的事:

“去年春天,我到吉米家里借修树剪子,他说剪子要磨,现在不能用。可是,第二天我就看见他在用那把剪子修树。一月份,我向他借清路机时,他也是这样的。这种邻居,干吗要找他?”

于是,越想越气的菲尔走到吉米的家,敲了敲门。吉米一开门,菲尔就嚷了起来:“吉米,留着你那破玩意儿吧。你就是找我把剪草机拿走,我也不拿。”

本来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如果菲尔开口求助,说不定以往的误会也会化为云烟,但由于菲尔心里的猜疑,结果反而雪上加霜,让两家的关系越来越糟糕。

那么,究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朋友呢?相信下面这个例子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公元前4世纪,有一个年轻人触犯了国王,被判绞刑,在某个法定日子里将被无辜处死。年轻人是个孝子,在临死前他希望能与远在百里之外的母亲见上最后一面,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歉意,因为他不能为母亲养老送终了。他的这一要求被告诉了国王。

国王感其诚孝,决定让这人回家与母亲相见,但条件是让这人必须找到一个人来替他坐牢,否则他的这一愿望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近乎不可能实现的条件。有谁肯冒着杀头的危险替别人坐牢,这岂不是自寻死路?但茫茫人海,就有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年轻人的朋友达蒙。

达蒙住进牢房以后,年轻人回家与母亲诀别。人们都静静地看着事态的发展。日子如水,年轻人一去不回头。眼看刑期在即,年轻人也没有回来的迹象。人们一时间议论纷纷,都说达蒙上了年轻人的当。行刑日是个雨天,当达蒙被押赴刑场之时,围观的人都在笑他的愚蠢,那真叫愚不可及,幸灾乐祸的人大有人在。但刑车上的达蒙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有一副慷慨赴死的豪情。

追魂炮被点燃了,绞索也已经挂在达蒙的脖子上了。有胆小的人吓得紧闭了双眼,他们在内心深处为达蒙深深地惋惜,并痛恨那个出卖朋友的小人。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风雨中年轻人飞奔而来,他高喊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这个消息宛如长了翅膀,很快便传到了国王的耳中。国王闻听此言,亲自赶到刑场,他要亲眼看一看自己优秀的子民。最终,国王万分喜悦地为年轻人松了绑,并亲口赦免了他的罪行。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但感人,而且震撼人的灵魂。千百年来,有关朋友的解释有千种万种,但真正的朋友其实只需两个字,那就是:信任。

所以,不要去猜疑你的朋友,要知道,友情是经不起猜疑的,要对朋友保持最起码的信任,这样才能让友谊长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