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刀横十三州
9632600000072

第72章 行路难

司空鸣惊声喝出,一刀在张鸿的胸口一路往下,拉出一道巨大的口子,连肠子都漏了出来。张鸿如断线的风筝无力的栽落到地上,雪地上洒出一大片鲜红,夺人眼目。

一剑断江张鸿毙命于鸣城城西郊外!

他死前以剑杵地艰难的站起身,面朝东北,只说了一句话:“好想带他们去看泰山的雪!”

他出生于泰山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就借着上山打柴的机会偷学剑发,后得真人授上乘内功心法,又观岩鹰俯冲捕猎悟出那一剑断江的无名剑法,一生仗剑天涯廿载有余。

他十岁摸剑,十二岁第一次杀人,十七岁只剑出兖州,二十三岁一剑断江名动江湖跻身一流高手之列,二十五岁遇到一生挚爱,与之携手快哉江湖,二十七岁爱人怀着孕被杀,一尸两命,从此走上复仇的路,渐渐偏离了自己纯粹的剑道,四处收集剑术秘籍却难以精进,凡有人问起是谁杀了他的妻儿,他只是摇头不语,只是默默的磨砺着手中的剑。这也许是就是他强大的原因,或许,也是他消亡的种子,桀骜不驯的一生,生死荣辱的一生,满怀仇恨的一生,都在鸣城被司空鸣一刀给斩了去。

司空鸣自此在江湖上名声大震,小狂徒的名号犹如洪水滔天之势,席卷天下十三州而去,这一战更是被说书先生们编成了佳话,流传在了江湖的街头巷尾。

暗花上未被除名,铁定还有后续的人来,但是敢来的铁定不会是比张鸿弱,这一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有了这一场血腥的立威,以后便不会被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虾小米骚扰,比张鸿厉害的这世上又有多少?其中又有几人能有闲心来猎杀自己?

就算道理是如此,司空鸣都不得不加快自己行事的步伐了,他得早点拉扯出自己的亲兵,否则真来了一个老妖怪,以自己如今的本事就算是有十个脑袋也不够别人摘。

伤好得差不多了,司空鸣提了一坛酒来到了张鸿的坟前,也不嫌冷,坐在他坟前的雪地上,打开酒坛子上的泥封,他自己饮了一口,也在坟前倒上了一口,长呼出一口热气,墓碑两旁有挽联:剑道卓茕生无死,风骨精灵逝有神,上方的挽幛为:一代英杰。

江湖人的一生大多如此,无论你是翻江覆浪的英杰豪侠,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江湖小虾,最终又有几个能逃脱横死他乡的命运?可每年仍有不计其数的人涌入武林,死了一个张鸿,明日还会有赵鸿,钱鸿等等人物踏入这陌生的江湖,为这不知道究竟在何处的江,何处的湖注入新鲜血液,奉上血肉之躯,只为一朝仗剑逍遥的快意,这可能也是江湖的魅力所在吧!

再饮一口酒,烈酒入喉,一线辛辣顺肠而下,体内燥热难挡,就算是如此,司空鸣坐的地方也未有丝毫的雪融化为水,可见他对内力的掌控是实打实的提高了一个层次。虽说司空鸣的伤已经好得七七八八了,但他的脸还是苍白得像个死人,好在这张脸实在是俊朗,眼神锐利,颇具穿透力,头发又黑又长,一部分很自然的在头顶盘成个髻,一部分披散在背上,凛冽的冷风吹过,显得既庄重又洒脱,这样整体看起来并不让人感到阴森难受。

吐出一口热气,司空鸣思绪飘忽,很多事情涌入脑中。

首先,究竟是谁发的暗花?有能力花五十万重金买自己的命的,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褚怀明,但经过在内心的反复斟酌,杀自己似乎并不符合他的利益,他要的是展露出自己的政治才能,自己死了他也就没了对手,他是个聪明人,不会主动去做出兔死狐悲这等事。第二个想到的是益州王赵广勋,但旋即又被排除了,自己的实力他已经在周正阳身上测试过了,再测试就有画蛇添足的意味了,毫无意义。

第三个就只得玩味了,难不成是天青宗自己师伯发的?可是想想又不太可能,自己师伯虽然是与自己不对路,但他为何要致自己于死地?完全把握不住他的动机,想杀自己,当初自己下山之时不用收去自己的刀便是,那自己就等于扛了一个“我就是绝刀王丹霄的徒弟,来杀我啊!”的嘲讽牌匾下山,何愁没人弄死自己。明着收了自己的刀,其实暗中又何尝不是一种保护。

第一个为题想不通,那第二个问题就相对简单多了,张鸿空与自己空中对峙的第一剑为何有虎头蛇尾的嫌疑?若是那张鸿以全力砍下,自己也就当场毙命,哪里会出现让自己以战提升了境界的情况,挥出了媲美师父的一刀。这完全就不是高手狮子搏兔的姿态,造成这种情况的只有一点,张鸿的那一剑内力迟滞,被人暗伤了。这鸣城中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有两个人,一是平日里算命戗金的杨铁嘴,二就是那冥店老头,杨铁嘴往洞庭而去,不在鸣城,是谁帮了自己也就不言自明了。

由此引出的第三个问题,才让司空鸣感到不安。杨铁嘴与冥店老头,他们二人是一路人自然无需多言,他们二人目前对自己的态度是报以友善的,可这世道上,既没有平白无故的善,也没有平白无故的恶,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司空鸣无法捕风捉影到一点线索,就只得顺其发展。就好像你在寒冷不见五指的冬夜中,找到一处温暖的地方歇息,而这温暖的地方却是老虎的窝中,等到天亮,你再要跑,已经来不及了。

在与张鸿的战斗中挥出了媲美师父的这一刀,让司空鸣跻身一流的行列中,若是他再进一步,刀法达到逆飞流的境地,那么他就可以跻身超一流的宗师境界了。之所以王丹霄是超一流,而司空鸣只能算是一流,那是因为司空鸣只是走的前人的路,借用的前人的成果,还不够资格担起宗师二字。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文人,儒家圣人写出了惊鸿雄文,第二个人再照他这个路子写,那这第二个人只能被称作巨儒,而担不得儒圣的名号,第三第四第五等等就为大儒,鸿儒,儒生了。

行路难,开路更难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