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郁达夫文学奖得主陈河老师文集
9746900000002

第2章 米罗山营地(2)

刘锡康开车来接我。他这人六十来岁,一看就是个古道热肠的人。他穿着很宽松朴实,一身棉布旧衣服,光脚板下穿着的是木拖鞋,开的车子也是一辆掉了颜色的标志牌。他先带我去了他家,他的家庭背景是锡矿主,住房很大,住着他母亲和两个兄弟,院子里面停了好几辆名车。他自己的教育背景也很厉害,是在澳大利亚的大学读的硕士。安顿下来之后,刘锡康即带我开始寻访抗日战争的历史遗迹。他大概已经带很多人来过,对每个看点都非常熟悉。他首先带我到了卡迪卡素夫人的墓地,那是个教堂内的墓园,墓盖上落满了枯叶。我看到刘锡康弓着腰身,一片一片地捡着墓盖上的枯叶,看得出他对这个墓园主人的情感很深。尔后,他带我去了卡迪卡素夫人当年的诊所。这个名叫甲板的小镇离怡保十几公里,仅有的一条街有半条街的屋子外墙长满了藤蔓野草,而且热带灌木还在继续吞噬着剩余的墙体。刘锡康在十年前租下了这间卡迪卡素夫人当年做诊所的房子,因为他怕这房子会倒塌。他自己花钱修理了外墙屋顶,还到处收集当年诊所里的物品,把这个屋子作为卡迪卡素夫人的统纪念馆。近年来,东南亚和欧美国家一些历史学者常来这里参观研究。他们来的越多,刘锡康的开销就越大,因为他全是免费接待他们的,还得开车带他们去参观其他地方。他说我是大陆背景的第一个来访者。然后,他带我去了华都牙也镇的监狱,卡迪卡素夫人被日本人拷打成残废之后就关在这里服刑,林谋盛也是在这里被折磨致死的。当我想拍照时,刘锡康很紧张,说不要让人发现,因为现在这里还是监狱,关着霹雳州的重罪犯人。我跟着他到处寻访日据时期的遗迹,他不时会告诉我某座房子是日军拷问华人的地方,某座屋子是日军的指挥所,某个十字街头日本人展示过被砍的华人人头,某个山丘是日军大屠杀华人的乱葬坑。这些活生生的日军罪行遗迹让我感到这个小城内外还弥漫着日本人占据时期的恐怖,好像日本人还依旧深藏在那一排排带骑楼的屋子里面。下午时刘锡康带着我从城内转到丛林密布的山地,他告诉我那环绕着城市的群山当年就是游击队活跃的地方,城北边那一道绵延不断的山脊就是中央山脉,一直通往泰国。

我本来是想请他帮我找一家酒店住下来,可是他说何不住到卡迪卡素夫人的诊所里去呢?他说上半年邬文瑜的剧组有时候就是住在诊所里拍戏的。诊所的楼上有几个房间可以住人。电视剧里那个演卡迪卡素夫人的女一号,是卡迪卡素夫人亲弟弟的孙女,和她有血缘的,曾获得过马来西亚小姐桂冠。她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还在这个诊所里住过一段时间。刘锡康说里面的设施当然很简单,如果我觉得不舒服再换到酒店也不迟。于是,我们又开车回到了甲板镇。我在诊所楼上的一间房间住了下来。这里很干净,看得到后面的院子。院子里种着翠绿的植物,还有一扇后门通往后面临近山坡的小路。经过一整天的奔波,我已十分疲倦,刘锡康还需要赶回10公里开外的怡保处理一些事务。于是他让我先休息,晚上可以到街上的小饭店吃点东西,明天他再来接我。我到楼下的后院里冲了一个凉,回到了房间倒头便睡,睡得很深很深。大概是在半夜的时分,我似乎听到了一阵收音机的声音。那是英国BBC短波广播节目,是1944年的英语新闻。那声音一直在我的梦里面出现,梦里似乎明白那段新闻在讲什么,好像是讲盟军在推进,已经越过了易北河……我醒过来了,可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明白自己梦里听到的是卡迪卡素夫人在《悲悯阙如》一书里写到的关于暗中收听英国BBC广播的事,但是我在梦里却会觉得那么真切,甚至我还能知道发出声音的地方是在楼梯口那个地洞里。卡迪卡素夫人在书里详细描述过为了躲避日本人的搜查,她把那个取名“约瑟夫”的收音机拆掉外壳,藏匿在楼梯角下的一个小地洞里。我虽然是第一次住这屋子,心里却强烈地感觉到藏收音机的地洞所在。我忍不住好奇,起了床,走下楼梯,果然看到了那个地洞。地洞现在已被盖上玻璃,里面放了一部老式的电子管收音机,刘锡康已经把这里作为一个陈列的橱窗。

经过一阵睡眠,我再也没有睡意,感到神清气爽。我打开了窗,看着远方在月色下闪着黝黑亮光的中央山脉,隐隐约约感觉到在黑夜的掩护下,山上的华人游击队伤病员正小心翼翼地向着这座房子走来。在卡迪卡素夫人的书里有好多处描写到这样的场景:晚上八点,游击队员会敲三下后面的木门,卡迪卡素夫人的助手会打开门放他们进来。就在后院那个被卡迪卡素夫人命名为“小军队密室”的屋子里,抗日游击队员吃着卡迪卡素夫人给他们准备的营养餐,接受她的细心治疗。

我已经睡不着了,索性不睡了。我起身走下楼。在楼下的诊所里,一切的摆设和当年卡迪卡素夫人在这里开诊所时一模一样。由于刚在这里拍过电视剧,诊所好像还处在服务状态,那些消毒的锅具、盛满奎宁药片的玻璃瓶、包扎伤口的药棉纱布随手可取。而在那张卡迪卡素夫人给病人看病的桌子上则干干净净,除了一本硬皮书,没有摆放任何别的东西。我走近桌子坐了下来,拿起了这本书。这就是卡迪卡素夫人写的那本《NODRAMOFMERCY》。这是个精装本,版本是1958年的牛津大学新加坡版。我把书打开,慢慢看起来。房间的墙壁颜色是灰黑色,灯光也不明亮,我不知怎么的无法看清书上的文字,总觉得是模模糊糊。我突然看到了卡迪卡素夫人的桌子上有一幅黑框眼镜。那是一幅陈旧的老式眼镜,不知是近视还是老花的,也不知是电视剧组的道具还是卡迪卡素夫人用过的原物。我把这副来历可疑的黑框眼镜戴上了,书上的文字立刻变得清晰,上世纪四十年代那段硝烟弥漫、战车滚滚的历史在我眼前呈现开来。

第一节 林谋盛逃离新加坡

1941年12月,日本军队在珍珠港击毁美国太平洋舰队,即开始了占领东南亚诸国的军事行动。山下奉文中将率领曾在中国战场久经磨炼的第五师团,从海南岛出发渡海到泰国,然后从泰国的南部发动突然袭击,势如破竹横扫马来半岛,只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打到了新加坡外围的柔佛州,新加坡沦陷在即。此时的英国本土军队正经受过欧洲战场敦刻尔克的大撤退,被德国人整得焦头烂额。在马来亚半岛的英国殖民地当局虽然声称在半岛的布防固若金汤,用他们的文字来说是Unpenetrable(不可穿透的),但实际的装备和兵力都很虚弱。兵力算起来有八万多,可大部分是从没打过仗的印度和澳大利亚士兵,一击即溃。而日本方面则是从中国内地调过来的身经百战的第五师团,山下奉文几乎是饿虎扑食一样横扫了马来亚半岛。这个时候英国人溃不成军,他们用四条运输船将英国妇孺侨民先撤出了新加坡,已预料到战败的结局。

当时的“新加坡”通常写成“星加坡”或者“星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只是英国人的殖民地。在新加坡城这个并不很大的地方,聚集着很多华人政商精英和大量资金财富。最有名的是一代巨商陈嘉庚,而许多少壮的实业家也都资产雄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的华侨筹赈总会为国民党政府募捐了巨额的资金,给了蒋介石财政上很大支持。蒋介石本人对于新加坡这个地方也特别重视,就在新加坡沦陷的前几天,还派国民党要员(后来成为军统局长)郑介民前往新加坡视察,安抚侨团。因此,当日本人兵临城下时,华人社会也在紧急动员之中。

就在新加坡陷落之前不久,英国殖民当局和军方做了几件耐人寻味的事情。一件事是联合以华人为主的马来亚共产党游击队共同抗日,释放被关押的马共政治犯出狱。在这之前,马共在马来亚是非法组织,英国当局严厉镇压他们,抓住了马共成员不是判刑就是遣送回中国大陆。另一件事是组织华人抗日义勇军上前线参加新加坡保卫战,义勇军人员里面包括了工人、学生、店员等各界人士,而英军配备给他们的武器竟然是一些十八世纪的双筒猎枪。当时新加坡华人已有一个华侨抗敌动员总会,会长是为人们熟悉的富可敌国的侨领陈嘉庚。宣传部里有郁达夫,武装部的林江石是刚被英国人从监狱里释放出来的马来亚共产党,还有一个劳工部长是这本书的重要人物林谋盛。陈嘉庚在知道英国人要驱市民以御敌的做法之后持坚决反对态度。英军有六七万的兵力尚未能守住新加坡,何须派这千把从没受过训练的华人上前线御敌?但是委员会内部一些激进的人却是非常热衷,比如林江石。

2月1日新加坡即将沦陷,英军自己开炮炸毁了柔佛州的长堤,并焚烧了十几个储油罐,全城浓烟滚滚。这天上午,陈嘉庚闻讯英国人的家眷已经全部撤离,英军部队也已开始撤退。同时他还听说领事馆官吏接到重庆蒋介石来电,谓必要时领事馆官吏及所派委员须使之安全回国。陈嘉庚实际上是亲共的,但表面上和蒋介石还偶有礼尚往来。他此时难以决定是否也马上撤退,因为他担心一旦他开始撤退会影响守卫新加坡的军民士气。正举棋不定间,负责民众武装的林江石来支领费用四百元。问他做什么用,他说是英政府已发给他一千支枪,要他武装华人义勇军前往前线迎敌,他要发给每个人四角钱作为起身费。陈嘉庚十分愤怒,觉得英军此举实在狡猾残忍。英军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让日本人把仇恨转到华人身上,从而让欧洲人脱身。这些临时拼凑的华人义勇军如上前线御敌,非但人人会成炮灰,敌人入城之后必因此而全面屠杀华侨。陈嘉庚这个时候决定要离开新加坡了。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被日寇抓获,那么日本人会利用他获得很多东西。

陈嘉庚逃亡前,已将三千万元的巨额坡币汇回到了祖国,同时还将福建厦门集美学校每月三万元的费用也支付到了夏天暑假。他知道回中国是不可能的,国民党要人不会容他立足,只能在荷兰和印度下属的苏门答腊或爪哇岛屿避难,然后再图转印度或者澳大利亚。他有一只小火轮,英政府近日来登记船只欲征用,这船如被征去则无船可用了,所幸事先藏起来了。1942年2月3日,陈嘉庚坐小火轮仓皇出逃,先是抵达苏门答腊,后来的几年一直在爪哇诸小岛辗转避难,竟然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平安地渡过了难关。1945年日本人投降之后,他回到了新加坡。

还有一个人就没那么幸运了,那就是郁达夫。郁达夫在差不多的时间和胡愈之等人逃出新加坡,坐着一叶小舟到了苏门答腊。可他却没有办法再渡海向前回到祖国,只能化名赵廉隐居在小岛上。一次他和本地人外出时遇见一个日军队长问路,他忍不住用流利的日本话给他指了路,日本人对他敬礼道谢。从那之后,他常被日军叫去当翻译,最后他的“著名作家郁达夫”的真实身份也给日本人知道了,但日本人还是对他非常礼遇。郁达夫在岛上娶妻生子,和当地人融合得很好,为当地做了很多好事,还开始做起利润颇高的生意。日本人投降之后,他显得很平静,和朋友们等待着回到新加坡。一天晚上他和朋友在家聚餐,有个本地青年喊他出来说句话。他对朋友和家人说去去就来,结果就失踪了。当地有人看见那青年带他出来后,是坐一辆小汽车走的,那时小汽车只有日本人才有,因此推断是日本人杀了他。郁达夫知道很多事情,日本人怕以后被审判时郁达夫会出来作证,所以要灭口。多年后一个叫铃木正夫的日本人自称找到了当年掐死郁达夫的日本宪兵,可是郁达夫的尸骨却一直没找到,郁达夫之死也成了永久的谜。

在1942年2月从新加坡大逃亡的人物中,还有一个是林谋盛,他是这本书里的重要人物,所以要详细地讲一讲他的事情。

林谋盛1909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市美林镇,是新加坡著名建筑家林路(字志义)之子,家中十分富有。他至少有二十个兄弟姐妹,他排行十一,后来友人均以“林十一”称之而不呼其名。虽然他是家里第十一个孩子,却是父亲林路亲生的第一个儿子,所以自幼为父母所溺爱。他直到十岁出头了还由保姆手抱,以致两腿没有下地锻炼变得弯曲,有若鸟脚,而被星相家认为非寿者之相。林谋盛虽出生于富有人家,却无纨绔习气。他禀赋聪颖又极好学,幼年就读于厦门鼓浪屿英华书院,对英文一科尤其勤学不辍。他看起来很是文质彬彬,却也是个刚强的人。据说他在鼓浪屿读书的时候,有一次被一个年长的同学所欺凌,将他逼到靠墙而立,然后以自己的屁股猛撞其腹部,差点让他昏倒在地。后来林谋盛奋力摆脱了对方的控制,疾跑到厨房取了一把菜刀猛追那欺负他的人,吓得那人抱头鼠窜落荒而逃。16岁时,在父亲的安排下,林谋盛前往新加坡,就读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后,他又到香港大学攻读商科。他父亲在1929年病逝,林谋盛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新加坡,因为他父亲最为信任疼爱他,立遗嘱把所有的遗产由他为首接管。这个时候他才二十岁,还不到当时新加坡规定的二十一岁才能接任大公司董事长的法定年龄。然而大法官认为他的学历和能力足以继承先人的遗业,破例准许了他成为全权继承人。后来的事实证明林谋盛没有辜负父亲和大法官的眼光和信任。